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门心法乃大道之学亦乃万教总纲

  

4-1、《大学》之真道

 

《大学》一书,吾人自幼固莫不习闻而熟读之矣。然,叩以《大学》果系何学?学何以称之为大?能一一揭明发挥者,自孟子而后未之见也。

 

吾何出此语哉?盖以《大学》一书,为道法之精粹,万教之纲领。一切道之博大真人,佛之三世诸佛,儒之美大圣神,莫不依此修行证得。故名之曰大学。大学云者,致道之学也。大道之学也。乃成圣贤仙佛之第一义谛,不二法门也。虽经无量阿僧祗劫,恒河沙世界之圣贤仙佛,亦讲之不尽,用之不穷。岂人之智慧所能作成哉?实乃大道之元气凝结所化而成,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其书之始现于世,由孔子问礼于老子之时,老子授之孔子者。是以孔子见老子后,退语诸弟子曰: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道其犹鸡欤?!今见老子其犹龙乎?!又尝叹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特孟子而后,大道不传。故数千年来,《大学》之真谛,遂多隐而不显。

 

何言乎为道法之精粹?盖古本大学。自《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全书只此五十八字,有先天之道后天之法。所谓真道,必先后天一贯,道法并行也。我中华载道之书,精粹莫过于《易》。广大悉备,无体无方──《大学》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句平列。即易之乾卦也。因乾三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万有具备,故能演出天地之道,而成经常之文也。

 

何言乎为万教之纲领?盖万教圣人垂训经文,有天道、性道、人道,皆是教人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大学》首三句,包括义蕴无穷,实为后圣立言之模范。故《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三句平列;《论语》学而一章亦分三节;《道德经》开首即说道道道三字;均系以三。即考之回教,以识真为主旨,以敬事为功用,以归根复命为究竟。耶教三位一体,皆不出此《大学》三句之范围。然,何以列三?象乎乾也。何以象乾?乾元之道乃统天也。此其所以为大也。

 

今再就《大学》首三句而言之:

 

在明明德,儒家之范围也,人道也。人道重躬行,必遵道而行,有得于身心者,斯谓之德。

 

  在亲民佛家之范围也,性道也。朱子解亲民新民,以人既能明德,必使他人亦能明德,取咸与维新之义,是从理中臆想测度耳。讵知三个字平列,各有其道。故亲民者,即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慈悲为怀,物我平等,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在止于至善,道家之范围也,天道也。天道无心而化成,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无所不善也。若但拘泥文字,偏执理解。则《大学》一书,命意布局,前后实不相贯,既云在止于至善,是至当恰好,何以复言知止而后有定?由定而、而、而、而,结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读书要求善解。读得多不如悟得多;悟得多不如行得多。《大学》本是实行之道,非可以语言讲说者。

 

  然,吾今又讲说者,因孟了以后道脉不续,《大学》无传。一般后学。各自争鸣。儒之道不明,流而为诸子百家;佛之道不明,发而为教部宗部;道之道不明,散而为三千六百傍门。各执己见,相互攻击。迄今《大学》之真道愈晦。故吾于不可言语者而详说之。欲起明珠于海底,拾真金于沙砾。如鼓不打不响,钟不扣不鸣。而今天地元气散漫无归,毫无正气,如再隐而不发,必至人道灭绝,近于禽兽。

 

         ───《民国七年在汉口道德学社讲学记录》

 

  4-2、《大学》之真道

 

  《大学》一书,包含万有,广大精微,无不悉备。莫谓人行,连天地亦要行。

 

  明明德者,天地之精也。试观月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缺;日之冬至转长,夏至转短。虽数千年如同一日。设使天地不能明明德,则日月不明,不能成为天地。现今世界昏乱,糜烂不堪者,由人不能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事事与天德相背。即以时宪而论,现用阳历,似乎无关休咎,其实大有关系。从前历数经过圣人考校,故孔子告颜子以为邦大法,首在行夏之时。何以为气,亲民之功用也。雨以润之,日以暄之,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赖此各遂其生,种麻得麻,种豆得豆。虽一草一木,其气之鼓盈,莫不亲切普遍者。天地亲民之真道也。

 

  在止于至善者,天地之神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各完其量。其生人也,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四肢百络,各有巧用。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神之不可度思者,天地止于至善之真道也。

 

  是故人贵乎德。尤贵乎明明德。夫所谓明明德者,非世间一般人士所谓存好心作善事而已。善事为功,不足言德,不过德之一端,故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世上还有一等善人,谦恭逊顺,假仁假义。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自以为是,众皆悦这。此等人是乡愿也,德之贼也。故有得善人之名,而后世反不昌者此也。亦有为善不昌者。其或邀誉于乡党朋友,天亦随愿以偿,而得善人之美名。故不能荫及子孙。此盖明德而未明明德也。又如从前教学之士,子孙多半不好,此何以故?亦是明德而未明明德。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孔子教人由入孝出弟,爱众亲仁,行有余力,然后学文,躬行实践,不饰虚文。故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即明明德之实功,《大学》之真道也。

 

  然,德有一时之德,有万世之德。万世之德者,凡作一事,可以为人之模范,即是亲民之功用。而今倡言民国同胞,果然民能自成为国,实行同胞之行,即是明明德、亲民之实况。不过,而今口称同胞,心如冰炭,不惟不亲,反转自相鱼肉。由其未明明德也,安能止于至善。

 

          ───《民国七年在汉口道德学社讲学记录》

 

   4-3、《大学》之真道

 

  《大学》一书,前既云是天地元气所化,则一字一句,已精粹入神,何以又加一真字?真者正也,正其名也。真者实也,实用其道也。数千年来,《大学》之道,徒正其名,未正其实。所以有各教之争,世界之乱。而今天不爱道,吾人应当顾天之明命,实行《大学》之真道,明明德于天下,以协和万邦,统一全球。

 

  夫《大学》之道因何不明?因各教门徒不达古圣垂训精义,各执其是,不知万教圣人皆由实行《大学》之道,正性命,保太和,又恐来者不得与于斯文,始因时因地因人为之立教。观其教式,固属不同,究其致道,实无有异。……凡能成一教者,其中莫不有道德之真精神,若无道德,即是外道邪教,故凡有道德之教,学者能由是而学焉,终必至于道。故《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免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今大地环通,民知日天,世道愈降,民情日偷;是以悖道诈伪,机械巧令,变换靡常,究非一时一人之教,所能范围而转移之。何以故?教有行于当时而不可行于后世者;有宜于此处而不宜于彼处者;若仍拘执一教,默守成规,是何异于胶柱鼓瑟,按图索骥乎?即综合各教而考之,互有长短,各有时宜。如耶稣爱人如己,佛教慈悲普度,道固尚矣,试问能行于今世乎?如谓可行,则庙寺教堂,任人可据而居之,教徒财务,任人可取而用之。不能如是,则失耶佛之门徒矣。故教也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彼以慈爱立说,缘彼时彼地人民,争夺杀虐,莫知所止。故教之以慈爱,以启通其良心,申详上帝赏罚,因果轮回报应,以警惕其嗔心,其余各教,莫不各有所因而教之也。今日各教门徒,入主出奴,誉己毁人者,不惟不知道,并不知教矣。若再不阐明《大学》之道,使人人知所实用,则各教之道,亦终于灭亡而已矣。

 

  《大学》之道,如汪洋大海中之火轮,洪波巨浪,皆可行渡。万教之道,犹如小艇,不适大海,吾自得师传后,研究各教,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即主张万教归一之说,亦即万教归道也。教不归道,天下终不得太平。因各教心法早已失传,真旨而又不明,所学者糟粕耳,故无明明德之实功,率性而行,德犹未明,安有亲民之乐境?大同太平之景,何能实现。故,必需综合各教之道一炉而治之,方不至挂一漏万。夫而后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则言学之大,孰大于是?言道之真,孰真于是?有如是之学,用如是之道,方能转今之黑暗世界,而为光明净土。今之醉心学者,不知温古可以知新,乃谓今器械之精巧,电传之神妙,诩其学问之大,创古未有,要知形而下者为器,不过一物质之文明,大道之发皇,未可窥道之全豹也。虽有平权自由共和之学说,固属《大学》之道,试问不先明明德,实行《大学》之道,乌能平权、自由、共和耶?盖以德为天下之至贵,可以动天,可以服人,可以受命。尧所以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者,由其克明峻德也。舜所以受尧之天下者,由其玄德升闻也。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是也。

 

         ───《民国七年在汉口道德学社讲学记录》

 

  4-4、《大学》之真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从前大道何等秘密,非其人不传也。吾今树帜讲道,实乃天地之弘恩,上帝之慈旨。如此机会,弗可失也。佛经云:大道难逢。虽说历来讲道者多,行道者多,得道者亦多,试究其所讲、所行、所得者,不过大道之一介耳。况《大学》之真道,闻者新机日启,智慧日开;行者成仙成佛,希圣希天。岂昔时之讲道、行道、得道者所能及其万一哉?盖《大学》之真道,非用天智不能讲,非顺天命不能行,非乐天道不能得。所谓不能讲,不能行,不能得者,由无明师授受心法耳。

 

  倘若人人明《大学》之道,行《大学》之道,则人人心中有主,天君泰然,百体自然从令。人心安,天心顺,一切刀兵瘟疫水火凶灾,自归乌有。按此思之,《大学》之不明者,实斯世人民之不幸也。吾等生今之世,即当成今之人,学大学之学,行《大学》之道,挽回气数狂澜,平治天下恶流,作乾坤肖子,为天地功臣。

 

  所谓《大学》云者,大人之学也。孟子云: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非从前所谓成丁之大人,亦非在官之大人也。大人者,凡者踏实认真,以道为己任。行事不失德,出言不悖礼。独居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克后天之已,复先天之礼。如是斯可以入《大学》之门矣。

 

        ───《民国七年在汉口道德学社讲学记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经典赏析︱《大学》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大学》(一)何为“大学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