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高考作文该怎样出题?

高考作文该怎样出题?

《广州日报》2013521日刊载对温儒敏教授的访谈,全文如下:

    一年一度万众瞩目的高考即将举行,语文作文向来是热点话题。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不绝于耳,一波又一波争论让人担忧。救救语文教育是近年来不少学者的共同呼吁。到底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在应试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出路何在?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民国教育胜过当前?

  借鉴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经验是应当的,但拿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却大可不必,语文教育的改革还得适应现有的社会需要,面向未来。

  在吐槽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病时,不少人拿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相比较,认为民国时期语文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十分到位,古文功底普遍扎实。

  对此,温儒敏认为,民国时期现代的教育体制刚建立,有较多的办学自由,办学上容易形成各自的个性,也培养出不少国学大师。那时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个人编写,如《国文八百课》等,自主性很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刚脱胎于传统,学生的所谓国学底子自然都比较厚实。另外,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极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那时主要是精英教育,当然要比现在的语文教育水准高。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学,是公民普及教育。如果从普及的角度看,现在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成就又远远大于民国时期。

  温儒敏还强调,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比民国时期增加了很多,英文、计算机等占用相当多的时间,不像民国时期学生那样专注地学语文;加上这些年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学生读书越来愈少,自然总体上语文水平又比不上民国时期。

  因此,借鉴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经验是应当的,但拿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却大可不必,语文教育的改革还得适应现有的社会需要,面向未来。

    应试就要拒绝闲书吗?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培养阅读兴趣,也是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底子。

  日前,中山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中,广州一位高三学生脱颖而出,面试考官称其达到中文系本科生阅读量。而该生却认为:只是大家不读那么多书,才显得我好像与众不同。

  只读教科书,不读闲书是许多家长及学生信奉的理念,而现实却事与愿违,恰恰是多读闲书的学生脱颖而出。

  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温儒敏认为现在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为了面对中考与高考,大多都不太赞成学生读闲书。这种偏向是错误的。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考上大学之后也可能还是高分低能,视野窄,思路不太开阔。温儒敏曾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调查,发现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

  闲书指的是学生选择的课外书,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读闲书可以引发阅读兴趣,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更重要的,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教师和家长能藉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除了为中考和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温儒敏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语文课培养阅读兴趣,也是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底子。  

    高考作文该怎样出题?

  高考语文改革,首先要改变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

  当下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一些中学甚至要求语文课给英语、数学让路。温儒敏认为的确存在语文课被挤压的现象。因为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要靠长期大量读书和写作,不断积累,才能总体上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短平快其他学科也许行得通,突击复习一二个月,考分就可能明显提升。但语文特别是作文很难靠突击复习来提分。因此语文课显得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很多师生误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对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妨碍。

  另外,温儒敏认为,目前高考的作文阅卷评分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趋势。

  温儒敏介绍,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评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卷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卷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得高分者凤毛麟角,而马虎应对就40分上下,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风气。

  所以他这几年一直呼吁高考语文要改革,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高考和中考的命题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文艺腔,抑制读死书和题海战术现象。高考这根指挥棒其实是可以朝着正面去指挥的。 

    大学语文有必要学吗?

  大学语文的出发点应是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目前许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差,甚至基本的读写能力都不过关,为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大学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推进通识教育。

  对于这一趋向,温儒敏认为,大学能重视语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改变学生人文素养差和语文能力低下的现状,必须从小学、中学抓起,中小学没有做好,到大学就麻烦了,补课都来不及。所以他赞成高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不是为了补课,不能上成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的课时少,不是必修课,功能有限,其出发点应是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简而言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是激发阅读兴趣。把激发读书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放在首位,力争在较高的层次上(相对高中而言),让同学们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现在全国时兴的通识教育,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要理清一系列问题:为何要通识教育?怎样开展?和专业教育有什么关系?教学效果如何等等。通识教育是指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通识,是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应当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而现在许多大学的所谓通识教育,只是搞各种知识拼盘,或者学点琴棋书画、知道一点国学常识之类,这当然需要,却又是很不够的。通识教育的主干,应当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

  温儒敏说,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节选或概论,东张西望听各种好听的讲座,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各种概论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也有用,可以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和书目,但这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要读一些基本的经典,文科理科都要读。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记者陈小雁 王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为什么对“啊”情有独钟?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温儒敏
史上最全的万能高考作文凤头豹尾汇总!背下来,高考50分到手!
高考语文148分学霸:爱看闲书让自己语文成绩越来越好
重磅‖高考倒计时20天‖还有20天就要高考了,作文该如何复习,注意什么,又该如何准备? (附配套转化课件)
视点︱叶开:教材已进死胡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