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守力《周易诠释》:解读64未济卦

李守力《周易诠释》:解读64未济卦

20121129日 ——

20121130日 22:30:16字数:6175

2014年8月4日 13:14:12字数:6331

《周易诠释》六十四卦解读,开始于20091124日,于今日20121130日 22:30:16完成,历时三周年,合既济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卦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之数也。盖《周易》64卦,36宫,一宫合一月,全经合三年36个月也。

 

 



   

64.1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白话】

未济卦:通达,小狐渡河接近成功,被水沾湿尾巴,无所利益。

【解读】
○未济卦,下坎上离,火水未济。《周易》第63卦既济,是事业的完成,即涉大川,第64卦未济作为《周易》之终,是事业尚未完成。《序卦传》:“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这就体现了《系辞上传》“原始反终”的道理。既济卦与未济卦既互为覆卦(综卦),又互为变卦(错卦)。

《周易》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终于既济、未济,这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总规律,阴与阳的互动,彼此在消磨各自的差别,最终变成阴阳相间、阴阳平等、阴阳相持、即阴即阳的大同景象,所以坎离二卦存在阴阳平等的现象,但这种既济的平等一旦来到,宇宙的平衡随后就会打破,一切会重新开始,故名未济。

《宋史·隐逸·谯定传》:  

初,程颐之父珦,尝守广汉,颐与兄颢皆随侍。游成都,见治篾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欲拟议致诘,而篾者先曰:“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兄弟涣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  

其后,袁滋入洛,问《易》于颐。颐曰:“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访问久,无所遇。已而,见卖酱薛翁于眉、邛间。与语,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语也。  

大意:

北宋仁宗在位时,程颐的父亲程珦到西蜀来担任广汉知州,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随同前往。有一天,二程兄弟到成都游览,看见一位加工竹器的手艺人着一本书,两人就近去看,原来是《周易》。他俩想出个问题考考手艺人,还没等想好,手艺人先发问:“看样子你们学过《易》吧?”于是翻到《说卦传》未济,男之穷”提问二程一时难于回答,就谦虚地请教手艺人手艺人从容地说:《未济》的三个阳爻都失位。”一席话使二程恍然大悟第二天,二人再去访问,手艺人已经离开。

在这以后,福建人袁滋到洛阳,向程颐求教《易》。程颐说:“易学在蜀地,你可以到那里求教。”袁滋到蜀地,访问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最后在眉州、邛州之间遇到了一位卖酱的薛姓老人。与他交谈,大有收获。但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愚按:

《困学纪闻》说:“《未济》三阳失位,程子得之成都隐者,朱子谓《火珠林》已有,盖伊川未曾看杂书。 

可见所谓“易学在蜀”实为易学在术。《易》有圣人之道四,卜筮居其一,术数之学乃圣人之所传,世代相传的术数之学往往蕴含着遗失已久的《周易》古义,今之学者鄙视术数,当以程子为戒哉!

64.2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岀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白话】

彖传说:未济卦,通达,因为六五爻得中小狐渡河接近成功因为九二尚未走出被水沾湿尾巴,无所利益,是说不能坚持到终点。虽然位置不当,但刚爻与柔爻全部相应。

【解读】

○未济卦《彖传》的叙述风格与《周易》前63个卦皆不同。《彖传》体例是从下而上释卦德、卦体和主爻,而未济卦先释六五,次释九二,后释初六,是自上而下的顺序,有《大象传》之遗风。这是因为,《周易》从乾坤到既济这63卦的行进方向都是朝前,只有第64卦未济的行进方向是“原始反终”,如此64卦便组成了一个圆图。

未济卦六爻皆不正,火上水下,水火相背,阴阳平衡而无交,宇宙之混沌也,混沌之时,物以类聚,故阳爻归于阳爻,阴爻归于阴爻,从混沌到有序,故未济卦之后是乾坤。

于是未济《彖传》是以小狐取象,将小狐分为首部和尾部,上卦离为首部,以上九为首(爻辞“濡其首”),下卦坎为尾部,以初六为尾(爻辞“濡其尾”)。由于小狐涉水时首前尾后,故先说上卦,次说下卦。上卦主爻六五柔爻得中,故卦辞曰“亨”,即帛书《二三子》所说“始易”。下卦为坎险,坎为水,故卦辞曰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即帛书《二三子》所说“终难”。

○【从未济卦辞异文看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的不同传承】:

1.史记·春申君列传》元前273年黄歇上书秦昭王: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2.帛书《六十四卦》(公元前168年以前)

未濟:亨,小{豸瓜}气涉,濡亓尾,无攸利。

3.帛书《二子》(公元前168年以前):

卦曰:未濟,亨,[小狐]涉川,幾濟,濡亓尾,無廼利。孔子曰:此言始易而終難也,小人之貞也。

愚按:

既济、未济之“济”,涉大川之义也,帛书《二三子》引述的未济卦辞就是证明,《周易》下经凡言“涉大川”必与舟有关(见《周易密钥》第3-10节:《周易》“涉大川”解读),此所以王弼在既济卦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言“塞舟漏”也

帛书《六十四卦》未济卦辞是对帛书《二三子》未济卦辞的简化,几济简化为即“汔”,汔,[qì]”,几也,近也《集解》引干宝曰汔,涸也”,不确。“涉川”简化为“涉”。但因此“济”字完成的含义丢失了,传本《周易》用小狐汔济”最为精当。我怀疑这些卦辞异文的变化不是后人所改,可能是周公整理《周易》卦辞时造成的,传本《周易》源于《易象》元典,是最精炼成熟的本子,但是也给后人留下了“塞舟漏”的疑惑(古人传《易》有书、有图、有口授,后人仅有书,故真义失传不少)。

笔者认为,帛书《易传》是孔子晚年学《易》初期的成果汇集,帛书《易传》由于不涉及《易象》秘笈,可公开流传。此言始易而终难也,小人之贞也这是未济卦《彖传》的雏形,黄歇上书秦昭王所引当是出自这个文献。这时孔子释《易》尚未使用《易象》(《易象》是周室秘笈,是观象数学哲理书,体例极难掌握,也不得轻易示人),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数。 

我推测孔子在七十岁已得《易象》之旨,故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时子贡因此评价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盖《易》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书也。颜渊亦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综合各文献可知,颜回与商瞿皆通《易》,学《易》和用《易》甚至早于孔子。这一年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曰:天丧予!次年孔子七十一岁,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子曰河不出图,雒(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又曰:“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与《易》。麟代表圣人,河图洛书为《易》之源,今颜回、麒麟相继离世,故子曰“吾道穷矣”。孔子弟子,唯有颜回一人出现在《易传》中:

子曰:颜氏之子,其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集解》虞翻注:“几者,神妙也。颜子知微,故殆庶几。”宋凤翔言:“此可验颜子学已深,故能不迁不贰,合初之象。”(《论语说义》二)

魏人曹髦《颜子赞》:“听承微言,罔有不喻,叙之于易,以彰殊异。” 晋人李轨《法言·问神卷注》:“颜渊弱冠与仲尼言。”晋人庾阐《蓍龟论》言:“神明之道,则大贤用之暗室,蓍龟之用,岂非颜子之龙烛哉!” 

我推测颜回是传本《易传》的主要整理人。颜回呕心沥血,整理典籍,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本是《易传》的第一继承人,颜回死后,孔子并没有再做更多地改动,只是将颜回写入了《易传》作为精神补偿,这就是传本《系辞传》内容完备而文句编辑尚不完备的缘故。《易传》的传人于是由商瞿候补上。

周室的两大秘笈是《春秋》与《易象》,司马迁云“《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故《春秋》明传,《易象》秘传。

孔子七十岁前后与颜回、商瞿结集《易传》时,将始易”、“小人之贞”改为“柔得中也”,将终难也”改为不续终也”。《易》之体例,中可兼言正、直,贞为正,故“小人之贞”为“柔得中”。《易》以柔爻为小,刚爻为大。乾卦九二刚得中,帛书《二三子》引孔子曰“圣人君子之贞”:

卦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子曰:□□□□□□□□见。嗛,易告也;就民,易遇也。圣人君子之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见大人。

鼎卦上九与六五顺承,帛书《二三子》引孔子曰“大人之贞”:

易曰:鼎王(铉),[大]吉,不利。孔子曰:鼎大矣,鼎之迁也,不自往,必人举之,大人之贞也。鼎之举也,不以亓(其)止,以守之□□□□□□□□□□□□贤以举忌也,明君立正,贤辅之,将何为而不利?故曰大吉。

孔子在帛书《二三子》中提出“大人之贞”、“小人之贞”的概念,正是为传本《易传》的爻象理论做了铺垫。

韩诗外传卷八曰:

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怠,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曰:小狐汔济,濡其尾。

慎终如始”,当源自帛书《二三子》“始易而终难”。韩婴(前200年-前130)西汉燕(今属河北)人。子夏易学、战国黄歇易学、汉初韩婴易学、贾谊《新书》所引易学、《淮南子》易学都与帛书易学接近,可能皆源自孔子研《易》早期的传《易》文献。子夏早年自学《连山易》(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后来从孔子学《周易》,所以子夏的易学是《连山易》与《周易》集于一身,帛书《六十四卦》按《连山易》重卦体例排序,卦爻辞又属于《周易》,正是子夏易学的特征,所以子夏可能与帛书《易》的传承有关系。子夏喜《连山易》,故传《易》多与《周易》家法有违,此所以《子夏易传》失传也。京房易的纳甲、卦序也与《连山易》相关,故孟喜、焦延寿、京房或兼得《子夏易传》之传承。

孔子临终前将周公《易象》整理为《易传》(即传本《易传》),秘传于商瞿(字子木),此后依次单独秘传:馯臂(字子弓)——矫疵(字子庸)——周竖(字子家)——光羽(字子乘)——田何(字子庄)

《汉书·艺文志》:“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儒林传》: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64.3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话】

象传说:火在水上,是未济的卦象;君子由此领悟谨慎辨别事物,使它们各得其所。

【解读】

○《大象传》是《连山易》遗存,其观象思维最为质朴,若以《彖传》思维释读就错了。未济卦上卦离为火为明为辨,下卦为坎为隐伏,故未济卦取象光明之于幽暗,故曰“慎辨物居方”。

64.4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白话】

初六:(小狐渡河沾湿尾巴,有所憾惜。

象传说:沾湿尾巴说明不知谨慎持中。

【解读】

○《彖传》最后说: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这是对未济卦六爻体例的提示。初六体坎为水为濡,初爻为尾,当未济之初,不可轻进之时,却急于上应九四,冒险躁进,致有小狐濡尾,进则溺身之象,急于求济,反而不济,故有憾惜。

○李光地曰:《易》例初六应九四,无亨吉之义,盖以初六乃材德之卑,应四有援上之嫌,故于义无可取者。其动于应而凶咎者,则有之矣,“鸣豫”“咸拇”之类是也。唯《晋》有上进之义,《萃》有萃上之义,《鼎》有得养之义,此三者则初六九四之应,容有取焉。(《周易折中·鼎初六》)

64.5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白话】

九二:向前拖曳车轮,守正可获吉祥。

象传说:九二守正可获吉祥,是因为居于中位又实行正道。

【解读】

○坎为弓轮为曳《易》之体例,中可兼言正,但正(得位)不可兼言中。

64.6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白话】

六三:没有渡过河去,前进将有凶险;适宜渡过大河。

象传说:没有渡过河去,前进将有凶险,因为六三不当

【解读】

爻辞既言征凶”,又言利涉”,故朱熹《本义》或疑‘利’字上当有‘不’字。”实际上这是一爻二辞,两个爻辞并列系在爻下,它们之间没有前后因果关联。此在《周易》并非个案。

面对前后爻辞的矛盾,王弼解释说:“六三以阴之质,失位居险,不能自济者也。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济,而求进焉,丧其身也,故曰征凶也。又二能拯难,而己比之,弃己委二,载二而行,溺可得乎?何忧未济?故曰:利涉大川。

王弼的这一说法不确,六三与九二亲比,仍然没有离开坎卦,正如《彖传》所云“小狐汔济,未岀中也”,如何能“利涉大川”?爻位爻际关系的一般规律相应力大于亲比力,所以《彖传》言“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而不言刚柔比也。

实则“利涉大川”取象于变卦巽,巽为舟,《周易》下经言“利涉大川”皆是巽舟之象。未济六三对应既济六四,王弼于既济六四言“塞舟漏”是也,此处所释,千虑之失也。

○陈梦雷曰:未济六爻皆不当独于三言之者阴柔居险极也。

64.7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白话】

九四:守正可获吉祥,悔恨消失。安排沚震讨伐鬼方,花了三年时间得到了大国的奖赏。

象传说:守正可获吉祥,悔恨消失,是说志向得以实现。

【解读】

九四因位不当而本有悔,离开坎卦,进入离明,故曰“贞吉”而“悔亡”。《象》曰“志行”似言伐鬼方事,九四应初六,初六坎体为鬼方,坎为三,大国为殷商。

未济九四对应既济九三,故系辞相似。李士鉁曰:既济之三,以阳居阳,是君伐之;未济之四,以阳居阴,是臣用君命伐之。

李简《学易记》引雷思曰:先言‘贞吉悔亡’而后言‘伐鬼方’,先自治而后治人也。”
高宗伐鬼方,主将为沚震即卜辞“沚[目戈]”,沚为国名,震为人名,故曰“震用伐鬼方”。

胡厚宣《卜辞中所见殷代之农业》谓:“他沚震与望乘、崇侯虎为武丁时捍卫王朝鼎足而三大征伐之大将。”

吴其昌《殷墟书契解诂》认为:“沚[目戈],武丁时之名将,殆于侯虎齐名者。”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震”应即武丁卜辞中的沚震、伯震。三体石经中“震”字古文从“雨、目、戈、火”,而卜辞沚震的“震”从“雨”省,“目”、“戈”。(详见《周易密钥·<周易>“鬼方”即卜辞“[工/口]方”》)

○“,《集解》作。今作当是汉人避讳(刘邦)改字所致。从谐韵角度讲,作为是,亡、方东阳合韵(侯乃峰《<周易>文字汇校集释》)

64.8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白话】

六五:守正可获吉祥,没有悔恨君子的光辉心怀诚信必得吉祥。

象传说:君子的光辉,是说光耀焕发吉祥。

【解读】

○六五得中,以离明为体,故曰“贞吉”,得中则兼正,故曰“无悔”。光,晖也,离为明也。六五应九二坎体,故曰“有孚”。

64.9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白话】

上九:信任他人,安闲饮酒,不致咎害;但(逸乐过度)将如小狐渡河被水沾湿头部,那是无限度地委信于人而将损害正道。

象传说:饮酒逸乐而(如小狐渡河)沾湿头部遭致祸害,说明上九也太不知道节制了。

【解读】

○是,从日正,正也。上九未济卦之极,物极而反,遂成既济,故其诸事皆宜,心无烦忧,诚信孚众,饮酒逸乐,无所咎害。而若其饮酒逸乐无度,荒废政事,则有涉水濡首之危,此乃其所任者失当,诚信之所行,失其正道。

【未济卦总结】

周易折中》引邱富国曰:内三爻,坎险也,初言‘濡尾’之吝,二言‘曳轮’之贞,三有‘征凶,位不当’之戒,皆未济之事也;外三爻,离明也,四言‘伐鬼方,有赏’,五言‘君子之光,有孚’,上言‘饮酒,无咎’,则未济为既济矣。”然而,六爻的寓意,以上六最为深长。就爻位”看,其时虽已转为既济”,但若纵逸无度,必有重反未济”之危,故爻辞既言无咎”又发失是”之戒,意在揭示事物“原始反终”、“祸福相依”之道,故“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用九”“用六”浅释
李守力《周易诠释》:第二次解读25无妄卦
孔子与《易》学
轻松学《易经》:帛书《易传》为何不言“象”
廖名春:《周易》真精神的探求
《周易》这本书,应该这样来读解,有些谜团,要这样来解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