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瑞英风光背后的甘苦(图)
2012年02月23日15:25  悠然小卒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印象点击
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新闻女主播,李瑞英,像一幅不会褪色的画像,每晚悬挂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电视屏幕上,她十几年,一直端庄,一直字正腔圆,尽管每晚7点正之后的30分钟,这个时间段之外的世界发生了无数的变化,我们的女主播一如既往。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她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可她还是掷地有声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非常荣幸。
必须有一种生活,来演绎观念的魅力,必须有某种声音,来抵制贫乏和枯索。
这个职业很枯燥
新闻播音员每天正襟危坐地在镜头前,是不是很枯燥?
枯燥感肯定是会有的,任何工作都是,刚做时感觉新鲜、刺激,天长日久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但如果你的工作得到观众的认可,那种幸福感会更强烈。1998年吧,我去参加中国女记者协会的会议,许多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她们的生活很孤独,每天看《新闻联播》,日子长了就把我当成了她们的朋友,隔几天不见特别想。这番话很温暖,让我感动了好一段日子。
观众都觉得新闻播音员这个职业挺神秘的,作为新闻播音组的组长,能讲讲你们的工作吗?
我就愿意谈组里的事情。我们播音组有14位播音员和6位实习生,担负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1次滚动新闻的播出任务。早间新闻播出时间:6点、7点、8点,要求播音员凌晨1点到岗,晚间7点《新闻联播》要求播音员下午4点半到岗;晚间9点《现在播报》则要求播音员下午5点到岗;晚间10点、12点的滚动新闻播出,要求播音员晚6点30分到岗。从这一天24小时的滚动新闻播出表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工作量的繁重和艰巨。同时,工作性质又要求我们每一位播音员在岗位上必须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向全国人民传递党中央的声音,讲述着祖国各条战线的成就,播报着国内国际的大事。说起我们这个集体,真是让我好自豪、好感动。在外人眼里,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每天亮相荧屏,风光与荣耀集一身。其实,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辛苦。也很重要。
听说你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新闻播音组还被评为央视的先进集体,组里的“好人好事”一定挺多的吧?
工作虽然繁重劳累,但在友爱、真情的氛围中,大家心情舒畅。像颜倩的孩子星期天晚上要上课,其他同志二话不说地顶上;海霞、贺红梅、郭志坚、纳森、康辉等年轻人家在外地,逢年过节,家居北京的罗京、邢质斌、张宏民等老同志鼎力相助;年轻播音员中只有杨晨家在北京,每年过节都是她责无旁贷地替班;罗京、王宁、李修平他们遇到年轻播音员生病了,总是毫无怨言地抢着上早班;纳森正在医院照顾生孩子的夫人,当听到组里人生病了这一消息时,立刻到岗上班;新同志郭志坚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上,同志们称他是“我们的救火队员”。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却截然相反。能在中央电视台一起工作,同事一场,大家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有缘相聚,弥足珍贵。我们珍惜每一次播音,每次播出的机会。因为,大家深知,亿万双眼睛盯着屏幕,望着我们。自己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代表民族。神圣的使命促使我们努力地工作、学习。为了提高业务素质,我们组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新同志出镜下来,大家必定聚在一起,开诚布公地帮助他(她)分析、点评,使其更快地成长起来。我们组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谁出差、探亲后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组里打电话报到,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像贺红梅、康辉每次回来都呼我:“放心吧,我已到家。”
播音员要学会消灭自我
好象在着装上对你们的要求很严,比如不能留披肩的长发,穿时尚的服装,作为年轻漂亮的播音员是否总有些遗憾?
不是。其实我最大的遗憾是时间太少,眼下总有把年轻时学了那点东西掏空了的感觉。总想闲暇时,将世界名著再通读一遍。年少时读名著,没有感悟人生的理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日臻成熟,更想带着个人见解再与名著相约窗下。
无论你是否愿意,观众都把李瑞英当成一个名人。你对这个“评价”满意吗?
平常心做平常事
我从骨子里就没觉得自己是名人。在生活中,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在工作中,应该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在组里,应该是一个心里装着同仁的知心大姐。名人感觉虚无缥缈,真正能让人奋进的是知识的力量。
那你认为播音员的内功是该怎样练呢?
首先要隐退自我。播音时应时时处处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要有表演欲。有的播音员每次播音前总想着今儿该换哪件衣服,化什么样的妆,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播音质量。有一阵子,播音员带时髦耳环呀,项链什么的,有的观众就来电话问,某某播音员的耳环或项链挺漂亮的,在哪儿买的。她不是在看播音,而是在看那个人。这就干扰了观众注意收看节目的内容,有喧宾夺主之嫌了。后来播音员就都不戴那些零碎了,顶多戴个胸针起个装饰作用。再有就是要自然、生动、顾大局。比如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同学,总想着眼神该怎样,语气该怎样,刚开始观众很喜欢她,后来就觉得她太做作,不像是在播音,而更像是在演戏。
播音与演戏不同,演员一般几个月才露面,播音员每天都要与观众“不见不散”,观众第一次看你可能是模样如何,第二次第三次就要看你的播音风格是否得体了。只有自然、生动、顾大局,观众才会从心里慢慢接受你。最后一点是要有自己的特点,这非常重要。前些天,我回“北广”给播音系的同学讲课,发现许多男同学模仿罗京的鼻音,让我觉得很可笑。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不同,声线粗细也不同,罗京的中音很厚,略带鼻音可能很好听,这不是谁想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都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不好当,观众对你们的要求一定很高吧。
是的,播音组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有观众反映我在播音时,推纸的动作比较大,有时还能看见我的手,这些细节我自己没注意过,渐渐地我就改了。
成为名人后,听到的褒奖越来越多,而批评的声音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但一个清醒的人会时常提醒自己,别干飘飘然的蠢事。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看《新闻联播》的当天重播,过去是二台,现在是三台,除了特殊情况,从不间断。有一次,下班后我和同事去开座谈会,半道我总看表,同事问,有什么事吗?我说我想赶回去看重播。看重播更能有效地把握语速,掌握节奏,这对我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像你所说的,成名后,周围人一般不会替你指出毛病,我只能自己跟自己“鸡蛋里挑骨头”。有时出国,回来不久马上找报纸了解媒体的报道,尤其是国际上的风云变幻,不然就接不上“茬”。
风光背后的甘苦
说到这儿,我想到观众在电视上常见你陪同国家领导人到国外出访,或站在机场或站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很风光的样子。但作为你的准同行,我觉得这风光的背后一定是甘苦自知的。
就拿上一次出访来说吧。去年7月3日至7日,我们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上海五国第五次首脑会晤作报道。那儿的中午气温高达42度,白天,领导人要到烈士墓敬献花圈,随行的记者先到,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特晒。晚上回到宾馆,连电扇和水都没有,凌晨两点半(此地与北京时差为三小时)还要把新闻往北京的《早间新闻》传送。时差加上气温高,传送完了回到房间几乎无法入睡。作为播音员又不能感冒,感冒了嗓子会哑,就会影响工作。第二天起床后我的脸是肿的。回北京后,就只想洗个澡,然后蒙头大睡一觉。
通常播《新闻联播》你们是几点进播音室,大概的程序是怎样的?
四点半到组里,化妆、定发型,然后准备播六点钟的滚动新闻,六点五十分才能看到《新闻联播》的文字稿,很紧张,要求播音员要有准确的理解力。
那么,化妆服装搭配和定发型是自己做,还是配有专业人员呢?
以前这些全由自己完成,妆化得轻重全凭自己的手艺,直到1999年初,台里请来了专业人员。以前播音员的化妆费(包括化妆品和服装的费用———编者注)是每年800元,1997年在台领导的关注下,改为一万元。所以以前我们播音员买服装都是选平时能穿出去的,又能出镜的,得兼顾着来。现在好了,与平时穿的衣服绝对不一样。
个人资料
李瑞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1983年———1986年在江苏电视台帮助工作
1986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组组长。播音指导(全国最年轻的播音指导),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1997年当选全国最佳新闻工作者
1998年获全国播音作品一等奖,政府奖,参与编写的九五攻关课题《中国播音学》获国家教委优秀论文奖。
原文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29740691101&sT=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瑞英退休后的生活,衣着朴素似普通家庭妇女,一看就很幸福
《新闻联播》的传奇人物
16位《新闻联播》老播音员今昔 69岁杜宪气质恬淡 57岁张政官至正厅
央视十大新闻主播,两人去世,四人退居,而他两人却至今未婚
李修平完美谢幕背后有何隐情
赵忠祥为何没当成《新闻联播》的播音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