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屈原可能教芈月读诗经吗? | 学霸和你一起看《芈月传》

——「长安诗社 · 杂谈」——



作者 | 范云飞

编辑 | 梅小小



▎作者简介


范云飞,青年诗人,武汉大学国学班学霸,精通古代礼仪、史学、经学、文学,本科阶段就发表过多篇论文,现为武汉大学国学院研究生。

[微信公众号中回复“范云飞”查看作者其他作品。]


长安小语 《芈月传》正在热播,小伙伴们看了没有啊?长安诗社将全程追剧,推出“学霸和你一起看《芈月传》”系列文章,让你看剧的同时还能提高姿势水平。什么?你说看个电视剧何必那么认真?我们不是跟电视剧较真,我们自己也看剧消遣,只不过顺便写点科普文章,丰富一下消遣的形式而已,喜欢就和我们一起吐槽吧。


▎正文


最近热播的古装剧《芈月传》第4集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古代楚国礼仪和文化的场景,比如屈原教子歇(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读《诗经》、子歇和芈月在水边愉快地玩耍背《诗经》,等等……(而且剧中的《关雎》、《蒹葭》两篇,碰巧都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嗯,看来女主和子歇已经上初中了……)


那么,细心的人要问了:屈原教春申君、芈月读《诗经》,靠谱不?


其实,楚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个蛮荒之地,受到北方诸侯深深的鄙视,被称为“荆蛮”。就连楚国人自己都以蛮夷自居。举个栗子:


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楚国打随国,随国说:“我没惹你啊!”楚国说:“我是流氓啊!”


这个算是史上最经典的神回复了。果不其然,两年之后,楚国的国主熊通就僭号称王,公然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随国是楚国边境上的一个小国,因为矿产资源被楚国看上)


熊通之后,楚国虽然走上了一条军事强大的道路,但文化水平一直很低,在北方人眼里,楚国人都是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南蛮鴃舌之人”(孔子原话),更别说懂得什么礼乐文明、道德仁义了,总之,就是没文化。


但是楚国人不甘心做其他国家眼中的土豪、暴发户,于是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向北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尤其在礼乐制度和儿童教育方面,争取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比如,楚庄王有个太子,名叫箴,让士亹当太子箴的老师。士亹:“我说另请高明吧。我也实在不是谦虚。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一个大夫,怎么能当太子的老师呢?”楚庄王:“中央都已经研究决定了,就由你来出任太子的老师。”士亹当时就向申叔时请教,申叔时作为一个长者,向他传授了一点人生经验: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仪)焉。(《国语》卷十七)


这一大啪啦古文,可能把小伙伴吓到了。莫方,听我解释:上面是太子要学习的各门功课,第一是《春秋》,也就是历史;第二是《世》,说白了,就是楚国王室的家谱;第三《诗》,就是屈原教子歇读的《关雎》、《蒹葭》之类;第四《礼》,这可不是子歇手里晃荡的一卷《周礼》(关于周礼下文还有吐槽),而是贵族之间周旋揖让的各种尊卑仪节;第五《乐》,不是芈月吹箫那种(咦),大概就是子歇说的“大夏”“韶”“武”;第六《令》,就是法律;第七《语》,是各种格言训诫;第八《故志》,也是历史;第九《训典》,是先王传授的人生经验。


这样看来,太子要学历史、法律、礼仪、音乐各门功课,还真不轻松。不过,这些都是太子必须要学会的统治之术,也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会想:既然楚庄王的时候已经教太子读《诗》了,看来子歇学《诗经》是靠谱的。


那么问题来了,史学考证讲究“孤证不立”,你焉知申叔时不是在扯淡?如果他老人家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老师并不教太子《诗经》呢?所以,我们还要寻找其他的证据。


还真巧,《左传》中就有我们要找的证据。公元前546年,楚国令尹薳罢来晋国参加盟会,之后宴飨结束,薳罢当时就吟了一首诗:“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出自《大雅》的《既醉》。晋国大夫羊舌肸听了,表示非常赞赏。(薳罢:晋国有个羊舌肸,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跟他谈笑风生。)


再举个栗子:公元前539年,郑简公来到楚国,楚灵王请客吃饭,于是吟了一首诗,《小雅》里的《吉日》。


可见,经过一百多年的学习,到了春秋晚期,楚国人的文化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完全不逊色于北方先进国家。一般的楚国贵族,已经把《诗经》背得滚瓜烂熟,对于在宴会上即席吟诗这种事情,也不会感到为难了。


不仅如此,楚国人对礼乐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一些北方的文化强国,比如鲁国。公元前535年,孟僖子带着鲁昭公来朝楚国,楚国按照礼乐的规矩,搞了一个迎接仪式,孟僖子他们竟然像乡下人进城一样,不知道怎么应答。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中国人去美国人家里做客,美国人做了一桌中餐,打躬作揖来迎接,但中国人竟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答礼,而且发现老美把筷子用得比自己还6,天惹噜。(楚国:我觉得你们鲁国还是要再学习一个,你们呀,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我真的很替你们捉急呀。)


就这样,在春秋时期,楚国人的姿势水平已经很高了,不仅教太子学《诗经》,一般的贵族都会学《诗经》,对中原的礼仪也掌握得很好。到了战国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乎,我们现在就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子歇会像《芈月传》里那样学《诗经》吗?


答曰:然也。


但是,等等……如果你以为子歇会像电视剧里那样,读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标准版本的《关雎》和《蒹葭》,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在战国时期,《诗经》的版本极为不固定,和现在的《诗经》比起来,一份抄在竹简上的战国《诗经》可能面目全非,字、词、句,乃至整个篇章,都和现在的完全不同。而且!如果你不懂楚国通假字习惯的话,一卷《诗经》在你手里,可能就是一堆乱码。


我们知道,汉代的《诗经》有四个版本,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我们现在的《诗经》,其实是毛《诗》,和其他三个版本就有很多不同。战国时期的版本更早,也更复杂。


为了让小伙伴们有个直接的认识,我们看看当时楚国流传的《关雎》是什么样子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孔子诗论》)


没错,这就是“关雎”两个字,我读书多,不会骗你的。“隶定”之后,就成了“

”“疋”这两个字。好像……还是有点……不太相信的样子……


不过,这个“

疋”,确实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关雎”。单单一个篇题,就和现在的《诗经》如此不同,整篇内容有多不一样,小伙伴尽管开脑洞就是了。总之,子歇如果读《关雎》的话,他的《关雎》肯定不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那个样子。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想必已经清楚了:春秋以来,楚国贵族的文化水平已经很高,他们普遍学习《诗经》等经典,子歇读《诗经》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当时的《诗经》,其面貌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


另外,每一部古装剧拍出来,总免不了有人吐槽它不符合史实啥的。笔者看了《芈月传》,觉得编剧和导演还是挺用心的,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也作了一番考察,甚至还找人模仿最近出土的楚地简帛中的字体,把大白话写在纸(导演的意思那是帛吧)上,说实话,模仿得还挺像。




这一页古文字是不是让你不明觉厉啊……我来告诉你纸上的字是啥:


威后說得對,如果沒又(有)已(了)你們,我便再沒又(有)已(了)希望。每活一日,對我來說都是囗囗(第四列最上面兩個字反光看不清楚)刑罰。我爭斗(鬥)一輩子,終于不……


这段的槽点,除了把大白话写在那时还没发明出来的纸上之外,在具体文字上,我们轻吐一下:1、楚简里没有“了”这个字,于是用“已”这个字来代替,反正长得也差不多,一般人看不出来;2、楚简里明明有很多“有”这个字,但为了装逼,偏偏要用通假字“又”;3、楚简里没有“你们”两字,这两个字是瞎造的;4、最不能忍的是,“争斗”的“斗”,繁体是“鬥”,但在纸上老老实实地写成了“北斗七星”的“斗”,当然了,楚简中只有“斗”,没有“鬥”,但根据前面的原则,可以瞎造一个嘛。


接下来再跟各位分享几个槽点,避免大家被一些不专业的场景误导。(笔者从众多的槽点中精选了三个,吐这三个槽,需要一点专业知识,也需要一点细心,如果吐得不好,还请客官担待~ )


槽点1:


请注意楚怀王头上的帽子,哦不,这个应该叫做“冕”。冕的前后垂下很多很多串珠子,这个就是冕的“旒”。没错,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那个“冕旒”。


槽点何在呢?请仔细数一数前面“旒”的数量,没错,是11条!那么问题来了:


《礼记》的《玉藻》一篇中说:“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天子冕旒12条,楚国称王,姑且把他等同于天子,也应该是12条。如果按诸侯来算的话,等差而降,应该是9条、7条,等等。但怎么也不会是11条。


槽点2:



王思聪,哦不,子歇,给芈月带来了一卷《周礼》,而且是《天官冢宰》这一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有可能读《周礼》吗?


《周礼》的成书年代,有人以为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所作,这显然是不靠谱的。有人以为是战国时期,还有人觉得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不过根据钱穆、钱玄等人的研究,《周礼》产生于战国晚期,这个说法最为靠谱。


所以,在芈月的小时候,还很可能没有《周礼》这部书。即使有,也不会流通很广,更不会当成楚国贵族的教材。所以,这个场景基本是扯淡的。


至于这里:



“眼下我已经开始学三礼了。”但是,芈月你确定你知道什么是“三礼”?所谓“三礼”,就是《仪礼》、《周礼》、《礼记》三部经书。但“三礼”这个名词,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郑玄给这三部书作了注释之后才有的,芈月那个时候,可能连《周礼》都没有,《礼记》还是一堆单篇流传的文章,谁也不知道这堆文章会被后来某两个人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这两本书。


槽点3:


第4集,楚怀王一大群人来先王墓地祭祀,是一个小高潮。但是,这种场景真的会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吗?


答曰:否。


有个说法,“古不墓祭”。什么意思?就是说,先秦的时候,人们祭祀祖先是不到墓地去的,而是在宗庙中,宗庙则在都城里。祖先死后,身体埋在坟墓中,灵魂则在宗庙里。所以神在宗庙,不在墓地,去墓地祭祀是没什么用的,当然就不去墓地祭祀了


有小伙伴问:那为什么现在人扫墓上坟啥的都是去墓地呢?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习惯,才开始去墓地祭祀,曹魏时期,为了遵循古礼,也是不墓祭的。但有个例外,曹爽有一次带着大帮人马去高平陵祭拜,结果就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夺了政权,史称“高平陵之变”。然后司马懿就给子孙立下一条死规矩:可千万不要去祭墓啊!但是到了东晋,子孙们由于抑制不住澎湃的孝心,还是去墓地祭祀了……后来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


所以,楚王去先王陵墓祭祀,这个场景基本是不靠谱的。


最后,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长安诗社,随着芈月传的热播,我们还会持续带来更多高姿势水平的吐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御览卷521-卷530
初学记●卷十三 礼部上
张辛|礼与礼器——中国古代礼器研究札记之一
端午节和祭祖
卷五百二十八 ◎礼仪部七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