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现实的柏拉图

西方历史的脉络:中世纪的学问与书生

 

9.4超越现实的柏拉图

 

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之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勾画出一个完全不同于雅典的理想城邦,要让从小受过严格教育,懂哲学的贤才组成一个称为“卫国者”的特殊阶层,在“哲人君王”的统领之下来治理国家。由精英来治理国家的观念,在有科举传统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举贤育才一直是儒家政治主张之中的重要一项。但是柏拉图眼中的人才并不只是知书达礼,而是同时要具有强壮的体魄与无畏的勇气。用现代的例子来打比方,柏拉图看中的是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至于一般的大学生,就算是拿着北大清华的文凭,也不够资格当“卫国者”。为政的首要任务不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而是建立一个军事强国,在城邦之间残酷竞争的环境之中傲立群雄。柏拉图成长过程之中,经历的是雅典战败之后的屈辱与动荡,他的政治设计为的是给城邦找一个在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理想制度。他心目中的模范,正是那个打败雅典的斯巴达[1]。而且当时的希腊城邦只有乡镇范围的大小,管理起来倒是不受交通与通讯不便的限制,他的政治想象也因此不受拘束,很有几分极端。

 

首先理想国要控制思想,把诗人与剧作家驱逐出境,将诗歌与戏剧列为禁品,因为像《荷马史诗》这样的作品,把人教得激情满怀,是对青少年的毒害。当年苏格拉底的辩证受诗人与剧作家指控,被当成对青少年的毒害。到理想国之中,柏拉图以牙还牙,为老师报此一箭之仇。赶走诗人与剧作家之后,哲学家们可以创作新的神话来教育青少年,实现对意识形态的完全控制。其次,理想国要控制私利,处于理想国上层的卫国者们不可以拥有私有财产,这样他们才不会像雅典那些公民们成天为私利争吵,才可以全心全意为城邦效力。卫国者们不但财产公有,连家庭都公有,男女之间自由结合,孩子出生后直接交给城邦集体护养,父母不知谁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生身父母,这样才可以完全杜绝私利。当然,没有私利的卫国者不但是城邦的统治者,还享有特别的权利,比如说当卫国者为国家效力期间,走在大街上他想要吻谁就可以吻谁,不论男女(古希腊流行同性恋),城邦之内任何人都不可拒绝他的亲近,为的是以性爱来奖赏他为国效力的英勇。

 

这样的理想国放在现代,应该只是大学男生宿舍之内,几瓶啤酒落肚之后,由忧国忧民的学子在喧哗吵闹之中构思出来的救国蓝图。政治是实际的,当年亚历山大并不需要什么理论,只是通过英雄结义就可以组织起比希腊任何一个城邦都大出好几倍的队伍,降服希腊众多城邦之后,还能征服诺大的波斯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对柏拉图所知不多,要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从东罗马重新发现他的著作。封建的欧洲也用不着多少政治理论,只要属臣忠于主子与大家都忠于上帝这两条就够用。要到十七世纪及其后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国家组织大到一定规模,国家机器初步成形,这才要开始新一轮政治理论的探讨。启蒙时期,或许有某些国王喜欢以“哲人君王”自居,但是除此之外,不论君权神授还是社会契约,都与柏拉图关系不大。以当时的组织与技术条件,没有哪个政府可以违反人伦之常,将社会控制到理想国那个程度。在大一统的传统中国,儒家更是早就摸清古代官府控制能力有限的道理,强调人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仁义道德,告诫为君者不要扰民过甚,大家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理想,别搞那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事情。即使在希腊城邦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他自己参与政治都是以失望告终,后来还是回到雅典,在阿卡德弥亚办下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教人哲学。只有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通讯与交通的便利使得政治组织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密,政府在社会与民众生活之中所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吃重,这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出现以全社会军事总动员的模式,试图控制社会方方面面的“极权”政府。所以西方有人说,柏拉图其实是历史上第一位法西斯。

 

既然哲学家要在理想国之中担当统治的重任,柏拉图给哲学下了一个特别的定义,内中也是有一股超越现实的倔劲。苏格拉底是人,柏拉图也是人,一个人一个模样,“人”这个在大家平时说话不经意之间经常用到的泛指名称,在柏拉图眼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把“人”认定为一个理念,代表着一个完美与理想的人;现实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理念“人”的一个不完美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一个作为不完美的实际的人,只有有限的生命;而作为理念的“人”却不会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是永恒存在的。我们的血肉身躯是父母给的;作为理念的“人”却只能是神灵创造的。对你身边某一个人的了解,不管多么深入,只能代表你个人的偏见;对理念的“人”的理解,却是哲学的真知。当然,不单单是有理念的“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相应的理念,理念的“猫”,理念的“狗”,理念的“树”,理念的“花”,理念的“桌子”,理念的“三角形”。能够触摸到的事物,都是这些理念事物在现实之中不完美的体现,组成我们生活周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由完美的理念组成的完美世界,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天堂。这些理念的事物要比现实的事物更为真实,柏拉图眼中的哲学,正是试图超越现实感官的不完美,去理解理念之中的完美世界。

 

所谓理念的事物到底是真实存在于天堂之中,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后来要成为西方神学家与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柏拉图超越现实的哲学眼光,却是与基督教有几分合拍。早期教会最为著名的神学家,生活在公元400年前后的奥古斯丁,对柏拉图的理论稍加改动就可以将理念引入神学之中:由理念组成的抽象天堂,其实就是上帝的心灵(或意识);上帝把理念植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就给人们带来神的启示。奥古斯丁的后半生,正好赶上蛮族入侵者冲垮西罗马,现实世界动荡不安,充满灾难与罪恶,难以看到尽头;超越现实的世界,不管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是由耶稣主持的天堂,才能给人带来安慰。因而早期教会,更多的是受柏拉图的影响。

 



[1]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5) pp.9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理想国》到《会饮篇》,看柏拉图审美王国的创建
《理想国》 柏拉图
柏拉图 - 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上册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一文读懂柏拉图
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
一脉相承的古希腊三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