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脏话 红包 失信 暴力丨兰州女医生被害背后 失序的医患关系
原创 脏话 红包 失信 暴力丨兰州女医生被害背后 失序的医患关系
极昼 2019-11-19 11:57

文丨叶雯 编辑丨陶若谷

摘要:

10月22日上午,兰州发生一起杀医命案。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三楼C区7号诊室里,女医生冯丽莉正在给一个老人做检查,突然一名男子闯入行凶。冯丽莉胸腹部多处受严重刀伤,经抢救无效离世。据兰州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患直肠癌,曾是冯丽莉的病人。

在官方的叙述里,这是一起恶性的个体案件,谜题待解。案件背后,出事的兰州三甲医院,殒命的医生,以及长期紧张的医患关系之间并非无踪可寻。频繁而琐碎的医患矛盾从地方到省城自下而上传递,三甲医院成为矛盾冲突的集中之地。

甘肃省人民医院进出口处的安检门 叶雯摄

非偶发事件

甘肃省人民医院位于兰州市老城区,门前街道常年拥堵,平均每天来往人流近万次,2331个床位常年紧张。这是一家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除本部外还有西院区、红古分院和新区分院,官网显示“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在甘肃省重点医院中排名靠前。

冯丽莉出事后,她所在的肛肠科诊室从走廊通道口搬到更靠里的拐角处。分诊台三名护士仔细核对患者的号码单,跟机器报出的号对上才可通行,不一致的都被拦下。保安两人一组,从早上7点开始每小时巡逻一次。因人手紧缺,医院11月7日在官网挂出《保安招聘启事》,要求35周岁以下,退伍军人优先。

在这家医院,杨某某并不是第一个暴力伤医的患者。早在2013年,医院官方微博就有过记录,一名患者谩骂实习护士,殴打导诊护士至头晕、恶心和一侧耳朵失聪,院方的解释是“病人不能耐心等待”。同一年,另一名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家属集结20人“辱骂医护人员”,医院将死者拉到太平间后,家属将保卫处两名工作人员打伤。

最近一次发生在红古区分院,裁判文书网有公开记录。2018年9月14日下午3点半,二十六中退休教师潘大成拿了一把菜刀装在上衣左侧口袋里,打车到医院,在一楼过道徘徊了十几分钟后,进入中医诊疗中心。

屋内只有给他看过病的医生张文海一人,潘大成拿出当天早上做的B超检查单给他看,趁张医生低头看结果的时候,左胳膊压着他脖子,右手掏出菜刀朝张医生左脸砍了三刀。张医生朝后院跑,潘大成追上他,朝头部又砍一刀,两人撕扯时,医院其他人从背后抱住潘大成夺下他的刀,张医生被送去急诊,最终抢救下来。

在法庭上,他供述了作案动机和细节。四个月前,潘大成去看颈椎病,吃药后感觉病情加重,就对张医生记恨在心。出事前一天,他又找张医生看胃病,看到对方脸上表情“洋洋得意”,“竟然还嘲笑我”,越想越生气,决定教训他。

而张医生对潘大成的内心活动毫不知情。在张医生的供述中,他只记得前一天给这个病人开了B超单,因为当天病人吃了饭,所以让他第二天再来做B超。至于之前给潘大成看过病,还开过三副中药的事,张医生完全不记得。

冯丽莉案是这家医院有过公开记录的第四起暴力伤医事件。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医院并不鲜见。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发生6起及以上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占比8.3%,平均下来,每家医院每年会发生1至3起。

医疗纠纷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当地院校的一篇博士论文中也有所阐述:甘肃省公立医院中,三级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最多,占总比66.71%,2016年有7440起,比前一年上升近50%。

被害女医生冯丽莉(左一)在巫山县的医院出诊 受访者供图

酒鬼,收容所,模棱两可的诊断

去年9月的伤医案发生在省人民医院红古区分院,距兰州市区两小时车程。这家医院原本是一个基层公立医院,由于经营不善,四五年前并入省人民医院。据分院医生说,有钱人不会到这里看病,“只有周围村子的才会来我们区医院。”

在这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张艳丽在化验科工作了5年,下夜班第一件事,就是给先生打电话报平安。夜里,她遇到过在楼道里走来走去的智障者,拿着一串气球嘿嘿笑,伸手要钱。遇到最多的化验患者是酒鬼,他们带着疼痛和酒气被送来,躺在病床上。张艳丽取样,摁着这些人的肚皮,问哪儿疼,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滚你大爷”,或者一串含糊不清的脏话。

伤医者潘大成的爱好就是闷头喝酒,案发前就和两所社区医院发生过矛盾——看完病胃还是疼,他跑到医院大吵大闹;治感冒期间,因为医院换了一次药,他非常不满,抛洒沙子迷了医生的眼睛。

保安科的电话医生张艳丽记得非常清楚,她随时准备报警,“警察来得次数多,来得也快,跟我们比较熟。” 护士抽血,家属就站在旁边盯着,有时遇到很难找到血管的,第二针若还未扎到,家属就开始骂骂咧咧,有时再踢两脚,“西北人嗓门儿又大,性子急,很容易起争端。”

某些时刻,医院还充当着收容站的角色,普外科医生胡兴建接过一些病人,送来时已经水肿,仪器测不成,输液找不到任何血管,“没法看,抬走吧”。但家属执意让病人死在医院,“儿子不能死在家,让别人以为不孝顺,没有为爹做过啥。”

还时常有病人把手机举到胡兴建面前说,“大夫,你说的这个病和我在百度上搜的完全不一样啊。” 这项检查有必要做吗?是不是要坑我的钱?每天,胡兴建都在接受这样的质疑。

而在患者眼里,医生的傲慢与轻视是造成失信的原因。

潘大成的儿子潘帅记得,一次女儿扭到脚无法行走,拍了片子拿给骨科大夫看。临近下班时间,大夫心不在焉地扫了一眼,就让孩子打石膏,追问病因,只说可能骨折了。在那之后不管大病小病,潘帅都开车去兰州市区的医院,“我来找你(医生),不是要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在兰州另外一家县级医院,周六下午有住院病人要换药,一瘸一拐地从住院部步行300多米,爬三层楼走到医生办公室,发现没人,打电话托人联系医生,最后得到回复说,“医生忙,明天再说”,又一瘸一拐返回病床。

虽然红古医院变成省人民医院的分院,但在当地居民看来,医疗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升。先前附近有煤矿,一些依附于煤矿企业的医院里,有不错的骨科大夫和尘肺病大夫,但随着煤矿生意衰败,优秀的医生离开家乡,去了兰州或更远的地方谋求发展。

没有核磁共振仪器,手术也只到切除阑尾、治疗疝气这种等级,普外科的胡兴建承认,区医院能力有限,他经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实在不行,你只能去兰州看病了。”

凌晨1点,保安聚集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大厅 叶雯摄

到兰州去

星期一清晨6点,位于兰州老城区的甘肃省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挤满了人,各种西北方言在上空汇成嗡嗡的低鸣。窗口的医生红戳啪啪按下去,挂上号的兴奋地跑向座椅叫醒家人,队尾的翘首默数自己的排序往前挪。直到9点,队伍才慢慢短下来。

很多人前一天趁周末来到这里,就睡在门诊的椅子上,赶在每周第一天抢专家号。医院官网介绍,全院有高级职称人员46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名,甘肃省优秀专家8名,甘肃省领军人才14名。烧伤科全国排名靠前,60个床位的住院病人,几乎都来自甘肃下辖的各级市、县、乡。

在门诊挂普外科,医生每天最多接待50至60个病人,问诊时间少则几十秒,多则三五分钟。单子一开,“去交钱吧”,病人就去做检查,嘴里发着牢骚。也常有病人冲进诊室插话,医生的思路被打断,显得很烦。

“理想情况下,一位医生对一位病人问诊的时间应该是一个半小时。”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规培生钱刚告诉《极昼》,临床情况与医患交流的最佳状态有较大差距。(注:规培生,全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一般为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比如得了肺病,理应从点问到面,除了肺还要了解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并解释病情,“但现在病人太多,在门诊只能查他的肺,等住院了才有时间做全面检查。” 钱刚说。

一篇当地医学研究员撰写的《甘肃省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文章提到,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大量患者涌入大型医院,使得院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在三甲医院,日常的出诊和手术任务大多压在主治医师身上。

钱刚在普外科做实习生时,经常连轴转,跟着主治医师最长一次36小时没休息,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张艳丽每天在检验科忙得脚不沾地,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条信息隔一天回复是常有的事,“不要苛责你的医生朋友”。她和同事没有任何闲聊的机会,半年在省人民医院的进修结束,她对同事的私生活一无所知。

这种经历,离世的女医生冯丽莉也经常遇到。手术间隙,她在手术室的走廊里打地铺,凌晨三四点,丈夫接上她回家,看到她上车就瘫在座位上,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两年前,冯丽莉是主治医师,她的家务能力仅限于洗衣服,让丈夫颇有微词。升到副主任医师后,她才可以按时上下班,在丈夫和孩子的督促下学习做饭,之前,两夫妻因为工作没少吵架。

医生资源本就稀缺,而对于兰州这样的城市,还面临优秀医生流向一线城市的风险。有医生透露,深圳的医院在挖主任医师(注:当前医生职称中的最高级别),许诺他们百万年薪、市值300万左右的住房和每年600万的研究经费。

想找医术高的大夫看病,患者只能等。省人民医院住院部的走廊躺着大量患者家属,晚上,床就铺在地上,周围放着水杯和食物。有人抱着烧伤的孩子,从老家专程到这里诊治,病情稳定下来不停地感谢医生。那些没看上病的少不了抱怨,“已经住院一周多了,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手术”。

等待时间过长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一项针对10家甘肃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医患关系较好的患者只有55.4%,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的占10.3%。

信任一旦破坏,紧张关系立刻浮现。患者谈起医生总觉得“态度差”,只有“拿红包”才能解决问题,“等到医生值班的时候,悄悄过去塞点儿钱,手术可以很快安排上。” 而医生谈起患者,张嘴就能举出无理取闹的例子——身上起包的患者拒绝住院手术,觉得不痛不痒,怀疑医生坑他的钱;查出梅毒的患者拒绝支付药费,指着医生开骂:“你凭什么说我有病?你才有病!”

“患者总是对医院有过高期待,总想躺着进医院,站着走出来。但很多时候真的只能躺着出来。” 钱刚说。

这似乎进入了一种循环:各地患者都涌向三甲,医生应接不暇,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话,让患者感觉态度冷漠且陷入漫长的等待,对医生的信任慢慢耗尽,这又导致医生的耐心逐渐被消磨,如此往复。

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楼 叶雯摄

“后果自负”

失序的医患关系之下,频繁而无解的日常矛盾每天在发生,不知哪一根稻草就会触发悲剧。

冯丽莉去世后第三天,门诊大屏滚动的医生信息撤掉了她的个人简介,布告栏上的信息也被二维码贴纸挡住,但悲剧引发的焦虑在医生群体蔓延。她的丈夫向《极昼》转述了同科室医生的担忧,“有病人家属已经指着鼻子骂我们了,意思是如果不怎么怎么,要你好看。”

为了避免冲突,一些医生延长了问诊时间,还有一些变得敏感。新来的护士支支吾吾答不出CT室在哪里,一位护士长说:“牢牢记住具体位置,病人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如果你说错了,可能纠纷就起来了。”

压在医生身上的,除了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还有患者的不理解,以及未知的人身危机。

医生希望医院创建一个更安全的工作场所,对目前的举措大多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每天,大厅门口的安检门滴滴滴滴响个不停,保安拿着安检仪站在门口,但真正走上前扫描的时候并不多,“每天进出几千人,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扫,又不是地铁”。

去年潘大成伤医案后,红古分院每天夜里安排两人看守住院部,晚上锁住通往病房的门,防止闹事者进入。但时间一长,进进出出的人太多,这些措施逐渐形同虚设。

潘大成被判三年有期徒刑,现在距离家乡100多公里的地方服刑,儿子每两周去看他一次。在家里,潘帅能不提就不提这事,一家三口持续着原来的生活。被砍伤的医生张文海变得不爱说话,以前走在路上主动和同事打招呼,闲扯两句,现在只点点头匆匆而过。

2014年的《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伤医事件后,39.8%的医务人员产生了放弃从医的想法或改行,78%不希望孩子以后学医。

面对病人闹事,医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无能为力。保守者的态度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警察”,“赶上了还能怎么办呢?” 激进派则简单粗暴,直接让病人打官司告医院,“打赢了就让医院赔钱,不就是想要赔偿吗?”

过去六年,甘肃省人民医院涉及医疗纠纷的民事诉讼,裁判文书网显示有大约60起。日常投诉也没有停止,医院的官微在2016年10月停止更新,但三年期间依然有患者在下面留言——“住了三个星期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什么都没查出来又让出院了”,“往死里等”,“医生和护士爱答不理”……

为了减少纠纷,医院通常采用签协议的方式避责。手术前谈话,让病人签署“手术后果需要自己承担”的协议;用药也会询问病人,根据病人的选择决定,“既是为了保证病人知情权,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减轻医院的风险。” 钱刚说。

随机走进一间急诊室,一个孕妇腹部疼得几近昏迷,值班医生诊断疑似宫外孕,但因为医保缘故,她选择去隔壁城市青海西宁看病。临走前,她的丈夫签了一张单子:“如有意外发生,后果自负”。

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室外 叶雯摄

(除冯丽莉、潘大成、张文海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省卫健委严肃处罚一起医院拒收发热病人行为
警情通报!甘肃患直肠癌男子医院捅死主治女医生,目前已被控制
急诊科女医生因患者死亡被其家属殴打|医生|患者|殴打
老人下体受伤因女医生害羞不治死亡折射啥
[原创]这么纯洁?女医生拒绝医治下身受伤老人致其死亡
X-Brain:关于女医生聪明美丽干练大方善良多情以及手下的病人死亡率更低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