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化不良是万恶之源”?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主要负责吸收营养、排出人体代谢废物与毒素。肠道生态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肠道疾病。同时,肠道癌症也呈现高发趋势,且日渐年轻化。

据《生命时报》调查,在中国,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响,70%的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不适,大肠癌在我国所有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五,平均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国家提前12-18年。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肠道健康日。重视肠道健康,科学了解肠道相关知识,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你知道吗?身体末梢部位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大脑。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是这些远程关系中最为深刻的。几千年前,被西方人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已认识到肠和脑之间的关系,并警示人们,“消化不良是万恶之源”以及“病从口入”。

你知道吗?顺产婴儿的肠道菌群与剖宫产婴儿的肠道菌群是不同的。

你知道吗?除了产生维生素和其他对我们身体有用的膳食化合物外,肠道细菌还是神经递质的主要来源。神经递质是一类可以作用于大脑的生化物质。一些科学家认为,通过产生神经递质,我们体内的细菌可以调节我们的情绪、个性和气质。

瞭望智库“思·享读书会”联合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从“肠”计议#健康书单,让我们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健康。





留言区分享你的健康感悟

点赞前5名

均可随机获得书单中的一本书

如何“肠”享健康?

跟库叔一起看看书吧↓↓

《优雅的守卫者》


“人类肠道与肠道菌群之间毫无疑问地存在着一种演化上的古老的共生关系,这些互利互惠的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和生理机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深度营养》


“你的肠道内壁就是你身体内部的皮肤,表面积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对肠道而言,它更重要的职责是吸收食物的营养。”

《饮食大脑》


“近年来,肠和脑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也是营养精神病学领域最让人着迷的课题。”

《很高兴认识“我”》


肠道内的细菌可以帮助你消化食物,并合成维生素,一些硫细菌会让你获得清理肠道的能力。这些不会致病的'友好细菌也有助于控制'不友好的致病菌。”

《饮食的悖论》


“肠道炎症会引发胃灼热,但这种症状只是肠道炎症的冰山一角;它应该被视作一种危险的信号,用于警示我们摄入了有害的食物。”

延伸阅读

守护健康,如何从“肠”计议?


“最近没有再腹泻,魏大夫配的药很有效!我看到了希望!”一周前刚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出院的翟女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她提到的魏大夫,是望脾胃病科主任、岐黄学者、国家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魏玮。
持续了十多年的不明原因腹泻,曾让翟女士痛苦不堪。她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腹泻,“能找的医生都找遍了”,反复问诊住院,但情况一直未有好转,“没完没了,腹泻根本控制不了,在家连楼都不敢下”。
直到最近,经人介绍,她求诊于魏玮。“医生指出不完全是肠道的问题,腹泻只是一种表现,实际是脑肠轴出问题了,并据此开展治疗,不仅腹泻情况有好转,长期的失眠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翟女士说。
像翟女士这样备受胃肠疾病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改变以及生活节奏加快,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在我国十大高发肿瘤疾病中,有三个都与消化系统有关,分别是食道癌、胃癌和大肠癌。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及其引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现象,皆表明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愈加重要。
魏玮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先后创新性提出“调枢通胃”“脑肠同调”理论,为相关疾病诊疗提供全新思路,也架起了中西医贯通的桥梁。
在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日”来临之际,他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专访。
文 | 张曙霞 田文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国家周刊”(ID:ENNWEEKLY),原文首发于2023年5月29日,标题为《守护健康,如何从“肠”计议?》。
1

“脾胃是后天之本”



《财经国家周刊》:消化系统疾病具体包括哪些?

魏玮:消化系统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系统。其中,从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属于消化道;还有消化腺,包括胰腺、肝脏等。
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从食道和胃部看,有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从肠道看,有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出血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此外,还有功能性肠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等,也都属于消化道疾病。
消化腺疾病,更多的是肝脏类疾病,比如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此外还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以及胆结石、胆囊炎等消化腺疾病。
总的来讲,消化系统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因其他疾病就诊的患者中,比如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也常常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所以,医院内科中,消化内科一直都是热门科室。
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消化系统是其他系统的基础。所以,调理脾胃是治疗身体各类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法宝。从古到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近现代医家,都提倡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各个系统疾病的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从临床诊疗情况看,目前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方面有哪些特征?
魏玮:谈到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形势,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新发病例数仍居全球之首,2020年胃癌新发病例数约48万;二是随着我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变化,一些欧美白人常见疾病在我国也逐渐多发,比如大肠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炎症性肠病发病人数也越来越多。

▲图/图虫创意
2

“脑病要治肠,肠病要治脑”



《财经国家周刊》:据了解,你和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脑肠互动关系,并先后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调枢通胃”和“脑肠同调”理论。这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魏玮:所谓“调枢通胃”,是指胃肠道要通畅。如果不通畅,就会出毛病,比如打嗝、嗳气、吞酸、口臭、便秘,都是胃肠不通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让胃肠道保持通畅。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从中医角度讲,还要关注到人体三大枢纽:一是“脾升胃降”,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如果脾气不升,会让身体倦怠乏力、失眠,胃气不降,就容易出现嗳气、打嗝、口臭、异味、肚子胀以及消化不良等;二是“肝升肺降”,肝的气化在左,而肺的气化在右,肝气要从左面升起来,必须用肺气把它降下去,如果降不回去,容易出现高血压病;三是“心肾相交”,心在上面,肾在下面,是一个气机循环的联系,如果心肾不交,往往会出现失眠焦虑、潮热盗汗等症状。
调节这三大枢纽,目的也是让消化系统通畅。
“调枢通胃”是我们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理念,应用到临床多年,我们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也会在消化系统有所体现,比如失眠、焦虑抑郁、阿尔兹海默症等患者,往往都有消化系统的症状。
国际上,1998年,“第二大脑”的概念出现,胃肠道又被称为“腹脑”“肠脑”;2012年“脑-肠-微生态”理念被提出;201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的权威专家组织罗马委员会提出,脑肠互动异常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共性病理机制。
也就是说,中枢系统和消化系统之间有关联互动,对应到临床诊疗实践,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思路要有根本改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发病率又非常高,这类患者占消化系统疾病的40%以上。对于这类疾病,做相关检查进行诊断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调节“脑-肠-微生态轴”,也就是消化系统、中枢系统和胃肠微生态系统同时治疗,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睡眠情况等。
所以,我们提出“脑肠同调”理论,2020年相关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了望“脑肠同调治则治法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标志着“脑肠同调”理论得到国家和行业的认可与支持。
目前,我们还在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工作。比如,我们提出“脑病要治肠”。脑子的病太多了,癫痫、抑郁、焦虑、阿尔兹海默症、健忘、孤独症,都可以通过治疗肠道获得收益。我们正在和国内顶尖研究团队合作,以这种思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有3例见效的患者了。

▲望脾胃病科护士站 图/本刊摄
3

中西医“合二为一”



《财经国家周刊》:在胃肠疾病诊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何在?
魏玮:目前针对胃肠疾病,我们有两大研究重点。
一是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在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它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如果只从胃肠系统来治疗,效果不会太好。中医主要采取个性化治疗,整体调节,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我们目前正在做研究,希望把其中的机制讲清楚、说明白。
二是重大疑难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世界范围内复杂难治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目前溃疡性结肠炎西药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激素类药物、生物制剂等治疗为主,虽能显著诱导缓解,但存在副作用较大、易复发等不足。中医药从久痢、久泻的角度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在辅助症状缓解、预防复发方面疗效显著。
去年,望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两家单位牵头,制订发布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了多家单位,形成了非常好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网络。
所以,医生不能固步自封,而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除了学习经典理论,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前沿知识,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患者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中医药的发扬光大至关重要。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中医视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同时让中医中药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
魏玮:近年来,从西医来看,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胃肠内窥镜以及磁控胶囊内镜等技术、设备的出现和应用,不断为人类打开认识消化系统疾病的窗口。
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还原论”为主要方法,借助于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从器官、组织一直认识到细胞、基因等,重视检测指标,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结果。而中医讲究“系统论”,长于从整体看疾病,但存在不确定性、随机性。两种医学是从不同的维度去研究患者的同一个疾病,各有优缺点。
作为当代医生,要学会“合二为一”,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核心,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有机结合,弥补双方不足,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医疗体系的临床实用性。
此外,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常讲“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老百姓好像懂,但又不是真懂。到国际上,我们当然不能用这样的语言去交流,还是要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学语言把中医理论讲清楚。
4

守护肠道健康,从小事做起



《财经国家周刊》:去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消化道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魏玮:这和生活习惯关系密切。首先是饮食习惯问题,比如不吃早饭、暴饮暴食、嗜辛辣厚味、宵夜、过度节食等,以及有些人爱吃腌制、油炸食品,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第二是作息不规律,比如古人讲子午觉(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进入睡眠)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到点不休息,不睡子午觉,会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
第三是年轻人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如果不会调节各种压力的话,容易得病。
所以大家还是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对胃肠道健康非常重要。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身边有些人的烦恼和排便有关。根据公开报道,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约为20%。从日常生活角度,有哪些办法可以预防或缓解便秘问题?
魏玮:便秘可以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主要是由于胃肠道传输功能障碍,出口梗阻型便秘多是直肠或肛门功能异常导致。
有些人出现便秘,往往习惯吃泻药或者使用开塞露,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一是定时排便,早晨5:00-7:00大肠经较活跃,应该晨起排便。有些人喜欢拿着手机或书本去厕所,这个习惯要改掉,要专心致志地排便,并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二是提肛运动,舌头顶住上颚,咬住牙,鼻子深呼吸提肛,一天至少做4次,每次5分钟,能有效改善肛门功能。
从中医角度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和肺有关系,肺和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肺气阻滞,就会引发大肠肠腑不通,导致便秘。所以肺气要足,锻炼身体很重要,比如通过跑步、俯卧撑、游泳等运动增强肺活量。
再就是饮食习惯,便秘患者应该逐步做到每顿饭60%是蔬菜水果,尽量不要吃生冷的东西,还可以通过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党参、山楂、麦芽等缓解便秘问题。
另外便秘和情绪也有关系,还应注意情绪调节。
《财经国家周刊》:有观点认为,益生菌对肠胃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很多人会选择长期服用益生菌。这样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魏玮:肠道微生物根据其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有益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这些肠道细菌构成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三者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益生菌产品,包括酸奶也含有益生菌,益生菌对人体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但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去证明服用特定益生菌能在多长时间、对特定疾病有明确改善。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还需要我们持续研究,不断完善证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玮:21分钟详解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新认知
关于肠道健康,值得大家关注的十个问题
肠胃知识大全
肠子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这些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恶化的标志,如何避免最有效?
会议报道|第3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