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铅山纪行】:辛弃疾与铅山

【铅山纪行】:今年国庆节在铅山县度过。铅山县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脉北麓。东连上饶县,西接弋阳县、贵溪市,南临福建省武夷山市、光泽县,北接横峰县。铅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几天来,多次伫立在信江边新矗立的32米高的辛弃疾塑像前,缅怀这位伟大的南宋词人,在瓢泉其故居遗址及阳原山辛弃疾陵墓,凭吊拜谒千古英灵;在鹅湖书院聆听先贤教诲,追寻“鹅湖之辩”的历史余音,品味唐诗“鹅湖山下稻粱肥…”的诗情画意;在河口古镇明清老街寻觅那逝去的商贸繁荣景象,品味古建遗存,历史沧桑……。这个国庆伴随着我的匆匆脚步,快乐多多,余韵悠悠。

 

          矗立在信江边高32米的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与铅山                     


                    辛弃疾塑像及“千古江山”摩崖石刻

    在铅山县城河口镇信江江畔,一座目前国内最大、最高(塑像高32米,基座2.6米)的辛弃疾塑像主体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完工。塑像矗立于信江江畔,面朝北方,背临信江及江对岸河口古镇,形象高大挺拔,威武雄壮,意韵深远。

        辛弃疾塑像位于铅山县正着力建设的“辛弃疾文化园”,该园区坐落于铅山县新滩乡,地处铅山县信江北岸,规划范围为东起杨梅山自然村、西至九狮大桥、南临信江、北靠帽子山,规划面积为1620亩,预计总投资25000万元。园区以辛弃疾文化为核心,共分为四大板块:北望江山、铁血传奇、千古风流、瓢泉岁月。该项目将全面提升铅山乃至上饶的旅游文化内涵,成为铅山县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军旅体验、文化体验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城区市民休闲公园。

          

       高大的塑像充分体现了辛弃疾的凛然正气,左手按剑象征着辛弃疾前半生的戎马生涯,抒发了其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右手握书卷代表了他一生的文学成就及为南宋北归收复故土建言献策的炽热情怀。北望江山,抗金复地正是他一生理想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与铅山(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南宋淳熙八年(1181),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弹劾,谪居信州上饶,后又迁居铅山,凡十二年,最后于开禧年(1207)长眠于铅山瓢泉以西不远的阳原山麓,与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辛弃疾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据考证,《稼轩集》所存629首词中,描写铅山景物风情等或写于铅山的就有200多首。   

    辛弃疾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热情洋溢,慷慨悲壮,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情感的浓烈、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辛弃疾极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而使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辛弃疾塑像的石膏模型

                            文化园内的辛弃疾词、文摩崖石刻

                辛弃疾词句摩崖石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词句摩崖石刻: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位于县城河口镇内“稼轩广场”的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词碑刻

                                        辛弃疾词碑刻

                                                                               瓢  

瓢泉在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铅山县志》卷五《古迹》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6年),辛弃疾卜居铅山,在期思村发现此泉,决定在此修建新居。因其形状如瓢,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从此,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泉与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一代词人和民族英雄联系在一起,寄托着后人对历史风云的无尽的情思。



       
瓢泉是辛弃疾晚年故居所在,据说附近有关的历史遗迹有:稼轩府堂、养生塘、稼轩花园、停云堂、秋水观、稼轩公馆、斩马桥等。但实地查看并询问附近村民得知,这些遗迹已荡然无存(因行程匆忙等原因,未能在附近仔细寻觅、了解)。如今瓢泉已经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陈之晤

期思村头原有板桥为斩马桥。2008年斩马桥已不复存在,后人在近桥址处修建斩马亭,现存的亭子为清代同治九年(1870)重修,亭上仍有很多釉瓦刻有“斩马亭”字样。斩马桥是后人纪念爱国志士陈亮来访而命名。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自东阳来访,二人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留下了“吾最怜君中宵舞,惊散楼头飞雪”“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著名词句。

             

                                                                辛弃疾墓远眺

辛弃疾墓在瓢泉之西阳原山,有小水泥公路可驱车直达墓前数十米处。铅山县志载:“辛忠敏弃疾墓,在七都虎头门。宋绍定间赠光禄大夫,敕葬于此。旧有金字碑立驿道旁,曰稼轩先生神道。”辛弃疾墓建于绍定年间(1228—1233),原在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不存。现存墓碑为清代辛弃疾子辛柜的后裔所立,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霞溪凌湖东山辜染安北立”,墓现代重修,四层麻石砌就。据了解以前墓前有石狮、石马及高大雄伟的仪门,神道牌坊等,但早已陆续被毁。"墓前两侧原有郭沫若题写了对联的石柱,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但现在对联及石柱已无踪影。





            

        清代辛弃疾子辛柜的后裔所立墓碑,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霞溪凌湖东山辜染安北立”,
            
   

 

元代张野曾凭吊稼轩墓,作《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读之令人唏嘘感叹!
        辛弃疾于开禧三年(1207年)逝世。“青山有幸埋忠骨”,能与千古英灵相伴,是阳原山之幸,更是铅山之幸。


                                           博主留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步 · 散记 · 铅山辛弃疾文化园
辛弃疾文化园随拍
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莫砺锋 | 初谒稼轩墓
满腔忠愤泻于词--辛弃疾墓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平概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