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美铅山 | 走过紫竹林,感受文化乡村

【题记】于紫竹林这样一个秀美乡村而言,有前人的足迹,有今人的回想,紫竹林已很富足。      走过紫竹林,秀色不是它的全部,文化却是它最完美的补充……

走过紫竹林

巍巍武夷,由闽入赣,连绵千里,衍生出一座座山峰,这些山峰耸立铅山大地,钟灵毓秀。它们与一个个走进铅山历史的人物相约、相遇,然后留下一段段历史的记忆和传说,彪炳铅山青史,千古传诵。

比如鹅湖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峰。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是唐代诗人王驾在其归隐之作《社日》中所描绘的铅山鹅湖山下的自然与人文风光。通过这首诗,世人知道了鹅湖山,但令鹅湖山闻名天下的却是三百年后的另一群文化大儒。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的'婺学'创立人——'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龄、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铅山有幸,一座千年古邑见证了冠绝千古的学术之辩,鹅湖幸甚,目睹了文化大儒学富五车、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绰绰风采。


因为鹅湖之辩,朱陆之后,无数先贤的脚步接踵而至,踏上铅山鹅湖这方被文化滋养、浸润过的土地。他们走进鹅湖山、走过紫竹林。

紫竹林,位于鹅湖山脚下,是前往当年朱熹与陆氏兄弟开展学术辩论的鹅湖寺的必经之地,距离今天的鹅湖书院仅一射之地。当年由赣入闽的古驿道穿鹅湖紫竹林而过。正因为如此,紫竹林交通非常便利,算是要冲。此外,紫竹林秀色莽莽、风光旖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房舍错落、炊烟四起、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仿若世外桃源。


谁能料想,就是这样一畈田园、就是这样一片竹林,却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士、青衣学子的足迹里续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留下一段又一段记忆,引后人凭吊、令后人传颂。


公元1200年,朱熹病故。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门生故旧众多。他的病故,自然引起世人和朝廷的高度关注。其门生故旧伤痛不已,纷纷欲前往祭奠凭吊,然而,朝廷权贵却害怕他的门生弟子会聚谬议时政,扰乱朝纲,故而令当地守臣严加盘查约束,禁止学子们前往吊丧。一时间,激起朱门学子的强烈愤慨。万般无奈之下,祖居铅山的朱熹门生便仿魏晋竹林七贤,邀集其他各地的学子等十数人在紫竹林中吟诗作赋、长歌当哭,遥祭恩师。后闻辛弃疾冲破阻力为文往哭之,于是众人亦不顾朝廷的阻挠前往祭拜。是年岁次庚申,朱门弟子在紫竹林中遥祭恩师的长啸之举,后人以“庚申长啸”记之,传颂至今。


紫竹林本应该是鸟语花香、鸡犬相闻、晨炊夕烟的小村舍,本应该是黄发垂髫、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小村舍,因为朱熹及其弟子门生,让它凭添了一缕书香。


于是,紫竹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隐隐的文化气息。      不得不承认,是朱熹为紫竹林贴上了一张标签。这张标签,让它从此有了文化的内涵。这对于一个小村舍而言,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为紫竹林贴标签的,不止朱熹这样的旷世大儒,还有陆游这样的文学家、史学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矢志恢复中原,宦海沉浮,忠贞不渝。即便贬谪成都,病卧江干的时候,依然慕武侯情怀,心系社稷、情念苍生、身许朝廷,位卑不忘忧国。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是他1176年所作的《病起书怀》。孤臣万里,四海漂流。病卧成都,他犹念朝廷。夜坐鹅湖,他梦绕沙场。

士生始堕地,弧矢志四方。

岂若彼妇女,龊龊藏闺房。

我行环万里,险阻真备尝。

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

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官虽备幕府,气实先颜行。

拥马涉沮水,飞鸢上中梁。

劲酒举数斗,壮士不能当。

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

拔剑切大肉,哆然如饿狼。

时时登高望,指顾无咸阳。

一朝去军中,十载客道傍。

看花身落魄,对酒色凄凉。

去年忝号召,五月触瞿唐。

青衫暗欲尽,入对衰涕滂。

今年复诏下,鸿雁初南翔。

俯仰未阅岁,上恩实非常。

夜宿鹅湖寺,槁叶投客床。

寒灯照不寐,抚枕慨以慷。

李靖闻征辽,病惫更激昂。

裴度请讨蔡,奏事犹衷创。

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

那一夜,走过紫竹林,陆游回想起平生经历和遭遇,久久不寐。行环万里、险阻备尝,戍守边关、铁衣枕戈,他所思量的是精忠报国,他所向往的是效命沙场。


因为陆游走过紫竹林,紫竹林见证了陆游的一腔忠诚,见识了他的一身正气。


岁月行走,时空转换,千百年生生不息的是紫竹林这方山水田畴,历春夏秋冬依旧秀色苍莽,依旧鸟语花香,依旧炊烟袅袅,依旧流水潺潺。这是自然的馈赠,留给紫竹林一派赏心悦目的景致。


朝纲轮替,世事变迁,千百年薪火相传的是紫竹这座小小村落,经兴毁频仍依旧被世人惦念不忘,依旧有慕名而至的脚步不停。这是文化的恩赐,留给紫竹林一副书香剑气的基因。


这种馈赠、这种恩赐、这派景致、这副基因,让紫竹林多了一层含义,高了一重境界,也让世人多了一个走进紫竹林的理由。


有了文化作支撑,自然的秀色终年焕发出勃勃生机,郁郁葱葱,四季不衰。


公元2017年,鹅湖镇在紫竹林实施秀美乡村建设工程,对紫竹林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昔日的茂林之下曲径通幽,修竹之侧亭桥相望,溪流之畔栈道蜿蜒,村内数百亩田畈成了花的海洋。晨雾中,炊烟里,紫竹林宛若梦境,恬淡怡然。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我不止一次来到鹅湖,多次走过紫竹林。每一次走过茂林修竹,总会想起朱晦翁、陆放翁,每一次徜徉田园花海,总会透过花香闻到墨香,每一次驻足林间小溪,总会穿过水声听到书声……


如果将铅山众多人文以及自然遗迹打个比喻,那么我愿意将鹅湖书院比作一本线装的古书,而紫竹林无疑是这本书的序言,或者说是扉页。拂去800余年的历史烟尘,掩盖其间的墨香依旧让所有的文化人倍感亲切和滋养,而后便是心想神往、肃然起敬。


走过紫竹林,便不忍回望,林中的秀色、远去的故人会让你驻足不前。走过紫竹林,便心生回想,回想起王驾的那首《社日》,回想朱陆千古一辩,回想起陆游的那首《鹅湖夜坐》。


于紫竹林这样一个秀美乡村而言,有前人的足迹,有今人的回想,紫竹林已很富足。


走过紫竹林,秀色不是它的全部,文化却是它最完美的补充……(2018.9.2随笔于上饶)












作者:黄建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辛弃疾的人生大事件
江西·铅山鹅湖书院联萃
(随笔)历史的星空(三)|——读陈亮与辛弃疾|古梁
一大拔专家、名记、老总,还有外国美女齐聚!“恋山恋水恋乡愁,秀美乡村铅山游”活动拉开帷幕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以身许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