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补益法养血类

 

一、养血解表法

养血解表法,是针对血虚而兼表证而设。血者,阴也。阴血不足,感受外邪,其证除有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的特点。

《冯氏锦囊秘录》指出: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何来;气虚一亏,则诸血辐辏,百病丛生。病后阴血亏虚,或失血之后,或产后血虚,汗源不足,感受外邪之后,不能作邪达汗,治必养血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表,不养阴血,不仅外邪不解,反而更伤阴也。因此,两全之法,宜养血解表,正邪兼顾,才能达到解表而不伤正,发汗而不伤血,为本法宗旨。药如葱白、淡豆豉、葛根、生姜、地黄、麦冬等组成方剂。《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葱白、豆豉、葛根、生姜、麦冬、生地、劳水)即体现了这种配伍特点。

二、养血除热法

养血除热法,是针对血虚发热而设。临床以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安,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弱为主要表现。

《质疑录》里:人之气血……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气者属阳,血本属阴,阴血亏虚,则阴不敛阳,虚阳外越,血虚发热诸候作矣。《读医随笔》有久脱血者,必阳气浮越而发热。”“病后血少,身常发热。此皆血不足以维其气,以致气不安宅也。

血虚发热,法当养血除热。可用李东垣的圣愈汤(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人参)加味如白芍、阿胶、制首乌以增强养血之力,增制鳖甲,青蒿,地骨皮清其热。诸药合用,气旺血生,血为气配,阴阳维系,血虚发热岂有不愈者焉。

三、养血润肠法

养血润肠法,是针对阴血亏虚,肠失滋润便结而设。盖血者,阴液也,大肠者,以通为用。今阴血亏虚,大肠失润,肠道干涩,腑气不通,则大便干结;血虚不荣于上,则面色淡白无华,唇舌淡白,健忘;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不充于脉,则脉细。种种见证,总责之血虚。

《景岳全书》曰:正气不足宜补宜滋者也。血虚便结,不可妄用攻下,如用峻利药逐之,则津液去,气血耗,虽渐通而随即秘矣。宜养血润肠法。故常选用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组成方剂。《杂病源流犀烛》的润肠丸(麻仁、桃仁、枳壳、当归、生地)便是养血润肠法的配伍例证。

四、补养心血法

补养心血法,是针对心血亏虚而设。心主一身之血脉。(《顾氏医镜》)血主濡之。(《难经》)禀赋不足,精血不旺,思虑劳伤。大病之后,失于调养,阴血亏虚,久而不复,积虚成损,皆可导致心血亏虚。心血一亏,血不养心,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或结或代发生。诚如《丹溪心法》所载:人之所主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志不守。《杂病源流犀烛》亦指出;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

《周氏医学丛书》认为:心主血,补心必先补血。故常选用当归、人参、黄芪、柏子仁、枣仁、五味子、远志等组成方剂。《妇人良方》的归脾汤(人参、白术,当归、北芪、炙甘草、茯神、远志、木香、枣仁、眼肉)则体现了这种配伍形式。

五、养血敛汗法

养血敛汗法,是针对血虚汗失所敛而设。盖汗者,心之液也。劳心伤血,心血过耗,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神气浮越,则睡中汗出,醒则汗收;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气血不充,血虚失濡,则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病机特点在于血不养心,神气浮越,心液失藏。法当养血敛汗为治。以《局方》四物汤加味,加牡蛎、龙骨、人参、黄芪之类。之所以加人参,黄芪者,以气能生血也;增龙骨,牡蛎者,潜浮越之心气并敛心液也。

六、补血养肝法

补血养肝法,是针对肝血亏虚而设。《素问调经论》中:肝藏血。”“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血不足,则是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质疑录》)为耳鸣,为月经不调,为闭经,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此多由于情志抑郁,暗耗肝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之后,失于调理等所致。

肝血不足,法当补肝血,常选用当归,川芎,川断,牛膝。(《王旭高医书六种西溪屋夜话别》)熟地,白芍,制首乌,枸杞,阿胶等。其代表方如《局方》四物汤,《医级》杞菊地黄丸。

七、养血止痛法

养血止痛法,是治疗血虚头痛的治疗方法。盖头者,诸阳之首,清官之地,精血聚会之所也。久病正虚,失血过多,或产后失调,阴血亏虚,血虚不能上奉于头,脑失所养,血虚头痛作矣。辨证要点:头痛隐隐,面色无华,心悸失眠,目涩昏花,唇舌质淡,脉细而弱。故常选用川芎、当归、白芍、熟地、枣仁、木瓜、甘草之类组成方剂。诚如《金匮钩玄》指出: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用川芎当归汤。《医宗金鉴》的补肝汤(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枣仁、麦冬、木瓜、甘草)也体现了这一配伍特点。

八、养血定眩法

养血定眩法,是针对血虚清空失养眩晕而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者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也,阴者,阴血也。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失道妄行,虚眩晕生于血虚也。

阴血亏虚头失滋荣,则头晕眼花,每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医方聚类》里:血虚者,宜补血,如四物汤增损之类。(《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薛已医案(二)头眩》)亦指出:血虚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加党参,茯苓,白术者,以培补后天,助脾生血也,脾旺血生,肝有所藏也,肝血充旺,上荣于头,血虚眩晕自可除矣。

九、养血熄风法

养血熄风法,是以养血为主,消除血虚生风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失血,如崩漏,便血,或营养失调,血之化源不足,导致筋脉失濡,而见手足徐徐抽动,筋惕肉跳,肢体麻木,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弦细者。宜选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阿胶组成方剂。以《局方》四物汤加天麻之类。所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十、养血通络法

养血通络法,是针对血虚兼风寒湿痹痛而设。盖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亦有气血虚,受风邪而得者。(《诸病源候论》)或失血家血脉既虚,往往感受外风,发为痹痛,或游走不定,或滞着一处。(《血证论》)由于血气衰弱,为风邪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伤之邪,悉皆疼痛。(《圣济总录》)

若论其治法,血虚痹……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祛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事先搜风,木愈燥而筋益拘急,殊非治法。(《医醇剩义》)应以当归、白芍、熟地以养血;配党参、茯苓、甘草补气度不凡以生血;杜仲、牛膝、寄生益肝肾而强筋骨,壮腰膝;伍防风、秦艽、独活等祛风通络。《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甘草、牛膝、杜仲、肉桂、生地、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茯苓)便是其例。

十一、养血缓中法

养血缓中法,是以养血为主,治疗血虚腹痛的一种治疗方法。《简明中医辞典》中:血虚腹痛……多因失血过多,或忧虑过度,耗伤阴血,血少则经脉涩滞所致。证见腹部微痛,痛无定处,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脉细或涩或细数。治宜补血缓中。可用四物汤加木香、陈皮。临床时亦可用《金匮要略》的小建中汤(饴糖、白芍、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加当归,疗效尤佳。

十二、养血开窍法

养血开窍法,是以养血为主,治疗血虚耳鸣。耳聋的一种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指出: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者,肾之窍也。肾者先天之本,精血之海,素体肾虚,精血不足,耳失濡养,血虚耳鸣,耳聋作矣。辨证要点:耳鸣嘈嘈,甚则不通,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阴血亏虚,耳窍失养,法当养血开窍。药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补血,上滋耳窍;血者生于气也,加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助脾气生血,以后天资助先天也;增蝉衣、路路通、通耳窍而治耳之鸣与聋也。

十三、养血调经法

养血调经法,是针对血虚导致月经不调而设。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之来源于脏腑,脏腑之中肾,肝,脾又为血的生化,藏泄,统摄,调节之所,其经又与冲,任二脉相连。因而,月经正常与否,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认为:血即精属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施泄于肾。脾虚化源不继,生化无期;肝血虚少,血海失充;肾精不足,水亏血少,冲任亏虚,皆可导致血虚月经失调。

其证经色淡,或涩少,或过期不至,或行后反痛痛则喜暖喜按,或经后困惫难支,腰膝如折,或脉息微弱弦涩,或饮食素少,或形色薄弱,或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皆此之候也。当养血调经为治。宜选用当归、白芍、熟地、杞子、山药、炙甘草、阿胶等组成方剂。《景岳全书》的小营煎(熟地、当归、白芍、山药、杞子、炙甘草)《产宝百问》的人参滋血汤(人参、山药、茯苓、北芪、川芎、当归、白芍、熟地)是其代表方。若兼头晕眼花,宜增山茱萸、制首乌补肝肾,益冲任;兼失眠心悸者加柏子仁、炒枣仁安心宁神;兼神疲乏力者,伍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助脾生血。

十四、养血通经法

养血通经法,是针对血虚经闭而设。发生之因,缘由吐血,唾血等数脱血,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或生育过多,或坠胎,小产伤血,以致血虚月经不来。临床常以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而渐至停经,小腹无疼痛,面色苍白,头目眩晕,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淡苔少,脉细而缓为主要表现。

血虚经闭,当用养血通经法。常用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党参、茺蔚子、香附、红藤等组成方剂。《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记载的养血通经汤可作其例。若用《景岳全书》的小营煎加阿胶,山茱萸滋肾补血;增党参,黄芪益脾生血亦佳。

十五、养血调气法

养血调气法,是针对血虚气滞而设。缘由血虚气滞,筋脉拘急所致。其证月经量少,行之不畅,腰部酸痛,少腹拘急不适。血虚气滞,经行腰部疼痛,当养血为主,调气止痛为治。常选用熟地、当归、白芍、五味子、杜仲、白术、麦冬、党参等组成方剂。《傅青主女科》的宽带汤是其代表方。在使用该方时宜去莲子、肉苁蓉,加延胡索、香附、甘草。

十六、养血安胎法

养血安胎法,是针对血虚胎漏而设。胎漏者,谓妇人有胎。而血漏而下也。(《金匮钩玄》)多因素体血虚,或孕后恶阻较重,以致脾胃受损,化源不继,生化无期而血少,胎之失其所养,冲任为之不固,遂致胎漏作也。

临床特点:妊后胎漏下血,量少色淡,面色淡黄,头眩目花,心悸少寐,大便干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法当养血安胎。常选用熟地、当归、白芍、杜仲、人参等组成方剂。《金匮要略》的胶艾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艾叶、阿胶、炙甘草)和《景岳全书》的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炙甘草、陈皮)则是二个对应之方。若无气滞,可去陈皮。

十七、养血和营法

养血和营法,是治疗血虚产后腹痛的治疗方法。《景岳全书》指出:产后腹痛,当辨虚实……无血而痛者,虚痛也。虚痛者,血虚所致也。素体血虚,或产后失血过多,血海陡虚,胞宫挛缩而痛也。辨证要点:小妇绵绵作痛,痛而喜按,伴头昏耳鸣,腰骶坠胀,舌淡脉虚。法当养血和营而止痛。宜用当归、白芍、大枣、桂枝、生姜、饴糖等组成方剂。《千金冀方》的当归建中汤(饴糖、白芍、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当归)则是其代表方。

十八、养血止痉法

养血止痉法,是针对产后血虚,筋脉失养而设。多由产后出血过多,复大汗出,伤其津液,损其营血,血少津枯,筋脉失养,肝风内动使然。其证骤然口禁不开,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之角弓反张,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景岳全书》强调产后血去太多,阳气炽盛,筋无可养……不宜作风治。故本法常选用白芍、当归、地黄、人参、川芎、黄芪、甘草等组成方剂。也可用《和剂局方》的十全大补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肉桂、北芪)加减。

十九、养血通乳法

养血通乳法,是针对血虚乳汁不行而设。盖妇人乳汁,气血所化。(《女科经论》)新产之妇,血已大亏,血本自顾不暇,又何以能化乳?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今产后数日,而乳不下点滴之汁,其血气衰少可知矣。(《傅青主女科》)临床特点:乳汁不行或量少,乳房无痛感,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心悸气短,腰酸腿软,舌淡少苔,脉虚细。治宜养血,佐以通乳,常选用当归、人参、黄芪、木通、猪蹄等组成方剂。如《傅青主女科》的通乳丹(人参、北芪、麦冬、当归、桔梗、木通、猪蹄)若药源不便,单用猪蹄炖汤,服之亦效。

二十、养血种子法

养血种子法,是针对血虚精亏不孕而设。血虚不孕,多由素体血虚精亏,或失血过多,或脾胃两虚,化源不继,以致阴血虚少,冲任亏损不能摄精成孕也。诚如《丹溪心法》指出:人之胎育,阳精之施也,阴血能摄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辨证要点:月经量少或多,色淡,经期延后,面色萎黄,或有黑斑,头晕目眩,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病因是血虚而不摄精。《辨证录》法当养血种子为治。药宜选熟地、当归、白芍、山茱萸等组成方剂。《傅青主女科》的种玉汤(熟地、当归、白芍、山茱萸)则是其代表方。若于该方加紫河车、鹿角胶、制首乌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血填精,则疗效尤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偏方秘方
四物汤的标准配方
妇科精解:先期、后期、多寡…………
肝脏养生(3)
喝了它女人不用做美容
补气生血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