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困境及其出路(胡立根)

(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6期)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写’为核心、读写互动的高中语文学习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TJK376)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学生智能水平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学科智能之间呈现一种“教学智能势差”递减的趋势,现行语文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根本任务、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重了这种趋势。在中学,应加强阅读的系统训练和海量刺激,以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杠杆,推动语文学习向深层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掘进,最终走向言语与精神的双重探究与创美。

关键词:智能势差;精神图式;思维图式

On the Dilemma of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in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and its Way Out     

                          HU Ligen

  (Shenzhen Hongling Middle School,Shenzhen Guangdong 518049,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intelligence potential difference”has the trend of decline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intelligence level , between the disciplinary intelligence of teacher and students.The current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important points, basic task,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ading and writing,which aggravate this trend .In middle schoolslanguage teacher should enhance systematic practice of rading and give  massive amounts of stimuli,promote Chinese learning deep into mental schema and thinking schema with writing as the leverage learning,so as to lead to the dual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of beauty between word and spirit.

Keywords:  intelligent potential difference; mental schema; thinking schema

  

  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非其他学科可比。但语文教学也遭到了很多诟病。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和收获呈现急剧递减趋势。中学语文教学如此高调却又如此低效,症结何在?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困境

   在分析问题之前,笔者试图建立“教学智能势差”这样一个概念。

  强调“真实的交际”是现代语言学交际理论的重要主张,它认为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换言之,只有当一方具有的信息是另一方没有或知之较少时,才会形成有效的交际,否则就是应付与敷衍。

  同样,在教学系统中,也有一个“差值”问题。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的教学系统也由三方面组成,即学习内容(目前通常体现为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一个知识、能力、智慧的水平问题,我们可以将各自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含量简称为智能度。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能度自然存在一定的落差。正常情况下,任何学习系统,其教学内容的智能水平应当远高于学生该方面现有的智能水平,从而在学习内容方面跟学生形成一个智能度的势差;教师的智能与智慧水平也应高于学生相应的水平,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智能势差。在教学体系中,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三者智能势差越合理学习效率就会越高。只有保持适当的智能势差,才能形成知识智能向学习者的有效流动,形成高效的语文学习。

  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语文之外的很多学科,其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大多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教学智能势差”。但语文是母语,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其知识能力的陌生度从一开始就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递减。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从上教版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教材分别选取一篇课文,在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中进行教前测试和教后测试,考察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程度,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的理解。[1]结果如下:

表1:三年级检测情况    

 

学校

人数

阅读正确率

词语正确率

前测平均

95

73.17%

43.58%

后测平均

93

84.28%

49.90%

表2:五年级检测情况

 

学校

人数

阅读正确率

词语正确率

前测平均

96

70.28%

57.32%

后测平均

96

71.69%

57.57%

 

   这个调查表明,即使小学语文教学系统,其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很大的陌生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陌生感在降低,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智能势差呈递减趋势。

  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阶段,是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如果不对学生的语文智能发展状况做深入研究,不根据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学的各个元素(任务、内容、方法等),那么教学系统与学生的智能势差必将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终将大大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学科智能势差呢?例如数学,就新的教学内容而言,学生始终是陌生的,而老师基本上是“全知”的,因此从小学到高中,师生之间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学科智能势差。但语文呢?当一篇当代文章同时呈现于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在同等时间和同等资源条件下,对该文本的理解差异会有多大?这是一个难以回答,更可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写作方面可能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作文题,语文老师自己能写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语文老师会写多少种文章?是否比学生写得更好些呢?如果在小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能站出来自豪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未必有较多语文老师敢站起来肯定地拍胸脯。原因何在?小学语文老师与小学生的“学科智能势差”自然较大,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势差却在逐渐减小。

 二、语文教学体系的错位及其出路

   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学方法里面兜圈子,一直缺少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反思。我们的整个语文教育体系,无论内容还是方法,都可能出现了严重错位。走出错位的迷途,路径有五。

  1.向深层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掘进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第一大错位就是教学内容的错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形式的、技术的、技能的层面。而形式、技术、技能,在小学、初中低年级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没有作更深层次的推进,使得高中学段的教学体系没能维持基本的教学智能势差。

  中小学母语文学习的进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层向深层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识字,学词,进行言文转换,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识字任务基本完成后,言文转换基本实现,语文教育就不能再停留在这个层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尤其是到了高中,必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让语文教育逐渐深入到心灵的层面。

  语文课不只要求学习民族的语言。如果只是学习民族的语言,那我们仅仅选择汉语名作就行了,干嘛还要去读外国译作?学生读汉译的莎士比亚,读的已不是莎士比亚的语言,而是朱生豪或其他译者的语言。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阅读该作品的英语文本,和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阅读该作品的汉语文本,两种阅读虽然有很大差异,但更应该有很大的一致性,两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固然都会关注其差异性,但更会关注其一致性。两国的语文工作者都选莎士比亚,那应该是看中了两个国家的学生都应关注的共同的东西。

  早在19世纪,威廉·冯·洪堡特就说,“在语言中,个别化和普遍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致我们可以以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2](61)语言背后隐藏着民族共同的认知与思维的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的共同趋向,也有人类相近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人类相近的情感价值观方向。语文除了承载着民族的人类的共同的思维与情感的成果,更隐含着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共有图式。民族的、人类的共有的“思维图式”与“精神图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核。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种基础性不单表现在识字阅读这种表层的东西,更在于语文面向人类心智结构的各个方面,最具有“人”的教育价值。就其本质而言,语文教学是一种全方位的素养教育。语文,就其产生而言,是人类心灵的外化;就其作用而言,是人类心灵的综合体操,作为心灵的综合体操的核心,是民族的、人类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中学生之间才能构成较大的智能势差!

   2.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系统训练和海量刺激

  现行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错位。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2年,除掉高考复习的最后一年,11年语文教学基本都是在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我们用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讲解许多时候是属于“少慢差费”的重复劳动,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必然导致课堂有效信息刺激的衰减,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

   阅读教学的出路之一在于系统训练。要尽快建立阅读教学的训练系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阅读教学的出路之二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3]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

  3.以写作为杠杆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现行语文教学体系在教学重点方面也存在错位现象。历来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读。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应该是写作。一份对麻省理工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感激母校的同时,仍然有不少抱怨,其中排第一位的抱怨是,学校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这个抱怨率超过80%。 [4]

  在语文教学系统中,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读和写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读可能会重于写,学生始终需要大量的阅读。但从“教师的教”的层面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教”的价值在递减,写作的“教”的价值在递增。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最能有所作为的应该是作文教学。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边是阅读教会了却总是不停地教,一边是写作基本不会却基本不教。该教的不教,该少教的却拼命重复,基本上是“教他读,却不让他读;要他写,却不教他写”的状态。黎锦熙先生早就提出“写作重于讲读”的主张,可惜一直没有引起时下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在于写作对于阅读,对于整个语文学习的推动。中学生的阅读进入到一种深度上无法向前推进的“高原”状态时,突围的最好办法就是写。阅读常常强调悟和思,但是,推动悟与思的最好办法也是写。写紧随读,但会增强读的欲望,推动读的深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4.改革“闭门造文”的作文训练形式,重视基于研究的写作

  写作的方向性错位是现行语文教学体系另一种错位现象。语文教学向来不太重视作文教学,而重视作文教学的教师,又多津津乐道于构思、表达这种纯技术性的东西。但写作本质上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写作的基础是感悟和研究,对于高中生的写作来说更是如此。

  真实的写作应基于感悟与研究。在真实的写作中,收集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只有这样,才有东西可写,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想法从哪里来?感悟从哪里来?思考从哪里来?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调查,可能还只是了解,调查了,你有了发言权,但怎样才能有精彩的发言呢?还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你必须从调查、观察和研究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悟、产生情感,得出结论。写作的过程,就是向别人捧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从学生写作发展的阶段看,高中阶段的写作更要重视研究。高中作文与小学作文有区别。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逐渐由观察为主到感受、体验而至体验、研究为主的过程。小学写作重在观察,初中写作重在感悟,高中写作重在研究,这应该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作文教学的重要区别。

   国外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加强基于研究的写作。国外高中作文教学大多强调对生活现象的研究。加拿大安达列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们以学习者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参加写作活动”。日本近百年来所倡导实行的“生活作文”,从小学生开始,便是对生活的研究。日本《初中国语教学大纲》对于写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从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成自己的见解”,初中尚且如此,何况高中。“在欧美一些国家,进入高中阶段写作教学便有了研究性论文写作这一项新的要求。” [5]在美国,学生写作需利用很长的时间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选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去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等,最后才能下笔成文。

  5.中学语文教学走向探究与创造

   教学根本任务的错位也是现行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作为一门对于学生来说基本陌生的知识性学科,规范无疑是其基本任务,因为知识就是规范。但是,学校的语文学习,本质上不是入门阶段,而是有大量的“前学校语文学习”作基础,在前学校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规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性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而骤减。在小学初级阶段,由于识字的问题,由于言文转换的问题,规范性的内容当然比较大。但是即使如此,在语言初始的学习过程也仍然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过于强调规范的地位,最终将损害语言学习的实效。

   规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作用,但也有限制的因素。人并不是用规范的语言来思维,人们的思维另有一种“思维语言”在,虽然这种思想的语言,依附于母语,但绝不等于母语。“思想的语言一定比口语来得简单”。[6]人们在思考的时候,用语往往是极其简略的,是不规范的,一规范,思维就慢了,许多一闪即逝的新颖想法就可能永远记不起来。思想的语言远比表层表达的语言更流畅,更新颖,更丰富多彩,更千奇百怪,更富有创造性。在思考的时候,过分纠结于表层的语言,规范的语言,很可能限制了人思考的创造性,很可能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名家名作之所以成为名作,不是因为处处符合规范,而是因为思考,因为创造。

  任何学习过程,规范是入门的功夫,当学习达到高级程度时,还过多强调规范,就会限制发展。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是人生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主要已经不是技的问题,也不是知识的问题,而要呼唤创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规范不应是其唯一重点,探究和创造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非探究与创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非探究和创造,势必会钝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语言在任何场合,哪怕是在文字作品里,都不会停滞不动,那些仿佛僵死的语言成分始终必须在思维中得到重新创造,生动地转变为言语或理解,并最终全部转入主体。”[2] (76)“无论在单个的词里面,还是在连贯的言语中,语言都是一种精神行为,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创造活动。而在每一语言中,这种精神行为都具有独特性。”[2](249)整个“语言”学习过程都是与探究、创造相伴随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初级要求,写是中级要求,探究尤其是创造,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进入到了学生母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学习对象已呈无障碍化,显性知识意义有限,加上母语学习的多途径性、学习背景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为学生的探究与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中学阶段,尤其在高中阶段,语文直指创造。

  学生的言语人生,包括言语技能、精神生活、言语创造三个层面,高中语文学习的重心应由言语技能层面逐渐移到精神生活层面,直至言语与精神的创造层面。创造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义务和责任。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精神与言语的双重创造。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徐昕.关于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的调查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9.

[2]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译序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N].人民日报, 1978-3-16.

[4]潘新和.语言,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89.

[5]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0-344.

[6]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研究
关注 | 丁晓红:阅读教学的“写作本位转型”——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需要以写作的状态进入阅读
互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
[转载]“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
【学术前沿】苗新坤 肖培东︱非文章类语篇写作:可见的语文学习力培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