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构筑一指禅推拿文化,传承一指禅推拿精神
   2006年11月9日。是我国中医推拿医学泰斗、当代“一指禅”正脉宗师朱春霆先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值此朱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笔者撰文之,以构筑一指禅推拿文化,传承一指禅推拿精神。
  《辞海》、《辞源》,它对文化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文化也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综合上述文化的含义,构筑一指禅推拿文化,就是要整理丰富“一指禅推拿”这一历代先贤创造的精神财富所形成的复合整体内容:
  
  1 著名人物
  
  首推岐伯,一是因为《黄帝内经》对按摩理论的论述,二是《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惜此书已失。次为始祖菩提达摩,舒新城主编的《辞海》称“按摩创于岐伯,至达摩大备”。再次,为“朱氏一指禅”传人朱鼎成所师承百余年风靡江南的一指禅推拿。由河南少林高手、一指禅推拿名家李鉴臣于清朝咸丰年间约于1861年所创立。后依次传于丁凤山、丁树山、朱春霆先生。其他一指禅推拿名师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翁瑞午,以及严隽陶、曹仁发等。
  
  2 文献著作
  
  《黄帝内经》,《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巢氏宣导法》及《续编》,《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书一指阳春》,《—指定禅》等,特别是《一指定禅》,朱春霆先生认为是第一本详细论述一指禅学派治疗范围的专书。
  
  3 传说与典故
  
  “一指禅”在中国武术中是用一只手指攻击对手的功法,被列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少林拳术秘诀》中—记载有这种功夫的练习方法和功效。其练习方法云:“始则用双推手而变掌为指。继则不用双推等法,每门用左右两食指尖,伸直而按于墙壁上,足自后退,身向前扑,如是则两指受力。>>待经过30余年,日习而不辍,则更进一法,用两指尖着地,直身蹲伏,>>如虎之伸腰式。>>虽以身蹲伏连扑攒数十次,尚不觉其困。至此境界,其神通真不可思议也。”“一指禅”在佛教中,原为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法归一,其典出于宋代《景德传灯录》:宋朝俱胝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关于佛教教义时,天龙竖起一个指头,俱胝马上大悟。此后凡是有人来求教他,他也常竖一指。俱胝临死前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为证:“一指头禅用不尽,一刀上药去凌空。”
  “一指禅推拿”相传是禅宗派创始人菩提达摩距今1400年前,即中国南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来华传法,由梁武帝迎至京陵,后渡江居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所创。
  —指禅推拿名家李鉴臣为河南人氏。据说曾为清官御医。1861年前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后至江苏邗江,适逢丁凤山与人比武负伤,李氏以一指禅为其点穴治病。后丁氏遂拜李为师,尽得一指禅精华,丁凤山又尽传衣钵于丁树山。丁氏始行医邗江,名噪江北,后迁至上海九亩地开业。朱春霆先生即在九亩地师从丁树山,从此成为“一指禅”一代正脉宗师。
  《一指定禅》原书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手抄本,作者不详,抄者为“邗江钓叟”,又名趾禅、趾道人。本书原抄本一直由一指禅推拿前辈王松山先生所秘藏。1958年王松山先生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毅然破除“挚亲好友,概不赠阅”之戒律。献出“邗江钓叟”袖珍之宝,由学校油印成册,供师生参考。后原抄本荡然无存,而油印本也仅存一二传世。
  
  4 图片和画像
  
  由于技术的限制,原先的图片和画像现存不多。一是十四经络腧穴图,二是“一指禅始祖”菩提达摩的画像。如今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后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祖师像现珍藏于日本的京都高山寺,成于宋代。现存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阴刻线达摩祖师画像,作于金代。十分罕见的一幅以古代摩崖岩画形式出现的菩提达摩像则是在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该幅岩画创作时间早于宋代,可能是隋朝时期作品。岩画描绘了“一指禅始祖”菩提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画中菩提达摩祖师额头高广,双目炯然,锡杖倚肩,梵相具现,正悠然坐于西归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只履”系在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上,被刻意细描,人物头部及衣衫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禅意盎然。三是朱春霆先生的有关照片和音像资料。包括此次朱老百年诞辰纪念大会的资料。
  
  5 古代推拿职位设置和选才
  
  按摩博士,隋代设二人,品位不详。唐代太医署中设按摩科,并在该科设博士一人,官阶为从九品下。按摩博士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学,下设按摩师、按摩工等作为助手。隋唐太医署中还设有按摩师。其位在按摩博士之下。隋代按摩师数量据《唐六典》记载共有一百人。而唐代按摩师只设四人。按摩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日常医疗工作。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唐六典》亦载:“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习者,令助教部教之。”当时推拿的助教部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之一。
  在专业设置上,隋唐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另有药园一所,实为5科:宋初设有大方脉、金镞兼书禁科等九科;元代设十个专业:大方脉杂医科、正骨兼金镞科、祝由书禁科等。依据特定历史时期疾病谱的变化灵活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比如宋金元时期伤折、金疮、金镞等专业的加设与当时战乱跌打损伤等骨科病人不断增加密切相关,这时虽无按摩科,但官职设置仍设有按摩博士。明代把按摩科列入十三科,明史《百官志》记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为十三科,日大方脉。>>按摩,>>”张介宾也在《类经》中把按摩列为十三科之一,而且在手法治疗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观点。
  
  历史上按摩文化的沉淀,为清代一指禅推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推拿人才的选择,《灵枢>官能篇》“皇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尘如故也。”
  清夏鼎在《幼科铁镜》(卷一)也开宗明义地写出“九恨”:即恨那不明医理而挑筋割肉的,恨那些不究病理草率用药的,恨那些不学无术而妒贤嫉能的等等,进而指出有十三种品德不好的人不可学医,如:“一、残忍之人必不恻怛。不可学。一、驰鹜之人必无静气。不可学。一、愚下之人必无慧思。不可学。”表现出从医者应有的道德品质。相传康熙帝曾钦赐夏氏“道学人家”匾额悬于宗祠。
  
  6 一指禅推拿的特点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强调以柔和为贵。二是取穴准确,以指代针。三是注重练功。
  一指禅推拿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搓、抄、滚、捻、缠、揉、抖、摇十二法,根据万法归。的原则,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营卫,泻热散寒,祛瘀消滞,补中益气的作用,可治疗内、外、妇、儿、骨伤及五官科各种常见疾病,和I临床上疑难病症。
  
  7 功法
  
  一指禅推拿必须练习易筋经,“一份功夫,一份疗效。”易筋经的锻炼,还可发挥保健、健身和养生的作用,扩大了一指禅的文化内容。易筋经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在保健、健身和养生应用方面,可显著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是一种健身的好方法。能使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8 一指禅推拿主要思想
  
  “禅定”的思想在“一指禅”中是十分重要的。“禅”是“禅那”的简称,印度话叫“禅那”,简称“禅”,汉语翻译叫静虑,沉思,或“思维修”。“定”指的是:专注不移,一心一意。《坛经》云:“心尘则种种法尘,心灭则种种法灭。”《禅秘要法》载:“尔时迦希罗难陀闻佛此语。即从坐起。合掌长跪白佛一言:世尊。唯愿世尊教我系念。尔时佛迦希罗难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汝於今闩。快问如来灭乱心贼甘露正法。三世诸佛治烦恼药。关闭一切诸放逸门。普为人天开八正道。汝好谛观。莫令心乱。”,禅定虽然是佛法与外道(其它宗教)的共法,但在佛法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戒、定、慧”作为三无漏学。几乎可以涵盖整个佛法的方方面面。佛陀最终的成道正是在菩提树下甚深禅定与慧观的结果。因此,禅定未必可以带采悟道解脱,但悟道解脱却绝对离不开禅定。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不修定,持戒就不能调柔。身心无止恶修善之大能力。不修定不能尘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知识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就不能起作用。通过禅定能调节精神,治疗疾病,补益体力。《摩诃止观》卷八云:“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若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
  在一指禅推法操作时,医者必须思想集中,两目凝视,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气沉丹田,将全身功力运至拇指之尖。尔后。轻缓慢慢地落指于施治的穴位上,和患者息息相通,融为一体。其次,要求医者百节放松,百脉开通,四肢八骸无一僵硬,达到柔和的境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自然着力于指端,不要刻意向下按压和使用盲力。
  纵观上述“,一、指禅推拿”文化内容,各位先贤灿若星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信念与追求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宝贵传统。这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不断发扬光大,得以维系“一指禅推拿”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统称为“一指禅推拿”精神,值得后人传承。
   (1)好学、创新精神
  诚如孔子所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精神在“一指禅推拿”文化里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总结道“文化是学而知之的。”朱春霆先生17岁时前往上海市九亩地拜师。苦心学习一指禅,丁树山复学于丁凤山,后者又学于李鉴臣。
  学习一指禅推拿,就是要学习中医理论,经络和卫气营血学说,了解一指禅推拿的文化,学习一指禅推拿的功法易筋经,学习临症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一指禅文化,走进一指禅文化,熟悉一指禅文化,从而传播到有阳光和水的地方,传播到世界各地,造福人类。
  在创新精神上,各位先贤也值得学习。始祖菩提达摩面壁九年,始创一指禅。朱春霆先生总结了一指禅推法训练的“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十字决,对手法操作提出了“持久、有劲、均匀、柔和”四要素,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推拿学校,从而使濒临失传的一指禅推拿获得了新生。
  (2)完善自我、一心为人的精神
  在一指禅推拿发展中,各位先贤体现了完善自我、一心为人的精神。完善自我,指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自己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正如董仲舒所指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虽然一个人的限制很多,但通过有限的范围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刻苦锻炼易筋经,练好一指禅推拿的手法,努力使自己变成更全面、更真纯、更完整的人。
  一心为人,就是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一指禅推拿医术,为人类的健康和保健服务。教授易筋经锻炼方法,不但是推拿工作者,而且让更多的人受益。
  (3)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精神
  一指禅推拿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精神。作为内病外治,独树一帜的一指禅推拿,汲取了祖国医学的丰富理论知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手段,强调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因人而治,因证而治,因部位而治。
  朱春霆先生创办推拿学校后。抛开门户之见,一井之窥,与中医各科关系甚好,经常与沪上名医程门雪,夏仲方,石筱山、陆瘦燕切磋医术,请他们亲临指导,使学生能撷各家之长。为了让推拿教育有个高起点,朱老任人为贤,亲自登门邀请推拿名师钱福卿、王百川、沈希圣等人执教。创办上海市推拿门诊部时,汇聚了“一指禅”前辈王松山,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内功推拿名师马万龙等各派名医。
  如今,华东医院推拿科在“朱氏一指禅”传人朱鼎成主任的领导下。应用美国ActiveWlatch和多导睡眠仪对一指禅推拿治疗失眠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免疫功能检测等方法在老年肾虚患者抗衰老保健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桔井长泉香,杏林四时春。朱春霆先生毕生从事的“一指禅推拿”成为杏林奇葩。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一指禅推拿所形成的文化,愈加醇厚,一指禅推拿的精神,也得到很好的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怕痛不敢動…不動變更痛
跌打原理及常用藥物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
中医推拿按摩教程-背部整脊推拿之点法、理筋手法
走出推拿按摩的误区
神奇推拿按摩及正骨法(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