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研究】右军书法晚乃善(下)——读王羲之末年书法笔记 ■王玉池



  

右军书法晚乃善(下)

——读王羲之末年书法笔记


■王玉池


  (4)末年时期(书法大成时期)(53—59岁,355—361年)

  如前所述,书法的分期,根据虞龢“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和孙过庭“末年多妙”等言论和王羲之从居官变为逸民等重要变化,都是分期的天然条件。故依此作分期比较合适。当然,没有前期打下的深厚基础,取得后期的成就也不可能。

  王羲之从永和十一年三月(53岁)到升平五年(可能是六月)去世,总共七年多,其留下的书法数量众多,质量也达历史的最高水平。在此期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意义的书法精品,有墨迹也有刻本。下面摘要介绍几种,以见一斑。       

  二、羲之末年书法列举

  《十七帖》:王羲之代表作品之一。它流传有绪。唐张彦远说它是“烜赫著名帖”,宋黄伯思称它是“书中龙”。这是一组书信集,包括29个分帖,其中绝大部分是寄给他的老友蜀郡太守周抚的。张彦远将其收入《右军书记》第一帖,连装裱形式都有详细记录。其中大部分帖都是羲之末年所书,从他辞郡到他逝世的升平五年,许多帖都可作出准确考稽。现试举几例:

  《逸民帖》:书于永和十一年辞郡不仕以后不久。帖中说:“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大概周抚以为他任会稽内史时,出了什么问题才辞官。他答复说:我在会稽的政绩甚好。辞官的原因是因为我早有作隐士的愿望。这些事需要面谈,信上讲不清楚。

  《青李帖》《胡桃帖》:此二帖都是向周抚索要树种,嘱树种要囊盛不要函封,函封不易生芽。并说“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显然是卸官以后在田间以种树为乐的情景。

  《都邑帖》:信中提到谢尚逝世,谢奕接仕,应写于升平元年五月以后。

  《清晏帖》《儿女帖》:应书于升平三、四年间,提出欲到蜀郡旅游的想法。前者说蜀郡社会安定,物产丰富,再加山川幽美,怎能不去游历;后者提出等小儿结婚后就出发。《儿女帖》书于何年,有两种估计,一是升平三年或四年,献之十六七岁,与他的小舅郗昙女儿郗道茂结婚,有《郗新妇》和官奴小女夭折一帖为证。一说认为献之未婚,因升平五年一月郗昙逝世,献之三年以后才能结婚。但应属末年书却是没有疑问的。

  《七十帖》《蜀都帖》:二帖书于“年垂耳顺”之年,亦即60岁的前一年,即59岁,升平五年。《蜀都帖》更具体地说,我到蜀时,请派少数人前来迎接即可。

  《十七帖》中还有一些帖可以确指为属末年书,不一一列举。

  《破羌帖》又名《王略帖》,曾为米芾收藏。米称其“笔法入神”,为“天下书法第一”。永和十二年八月,桓温收复洛阳,战胜羌贼姚襄,羲之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所写。

  《初月帖》: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内府所摹作品之一。摹工极为精细,启功先生形容“棘刺蝇须,不足为状”。此帖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用“山阴羲之报”字样。“山阴”,不管是指郡望(第二故乡)还是指发信地址,都是说明他已不在山阴(今绍兴市),已迁往剡县。坐了一天船,非常劳累。再加诸患交至,殊劣殊劣。也符合他晚年的身体状况。又因为过年尚未结束(正月十二),邮差都未上班,故无人送信。此帖章法、点画变化极为丰富,无一点一画没有变化,善变的程度,都已达到极致,是研究羲之晚年书法的绝好资料。

  《寒切帖》又名《谢司马帖》,墨迹本,原件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谢司马为谢安,原为隐士,升平元年族兄谢尚卒,升平三年族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庶人。谢安为支承谢家门面,不得已于升平四年出山为桓温司马。此信写于此年十一月,章法天然闲适,毫无经营痕迹。笔画简得不能再简,写来好像毫不费力,实际已高度概括,真正做到了“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艺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正是他晚年所达到的艺术化境。这很像齐白石晚年的绘画,虽聊聊数笔,别人却学不来。也正如包世臣所说“书到右军难拟似,文从开府得纵横”。

  笔者以为,《初月帖》和《寒切帖》代表了王羲之末年书法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化境,是没有他人、他帖可比的。

  《丧乱帖》和《二谢帖》《得示帖》共裱作一轴,现藏日本皇室。中国唐代即传入日本。帖上所说王羲之先墓,在河南洛阳,有羲之和其子书写的《旧京先墓帖》为证。根据记载,旧京墓葬从永和七年至永和十二年曾多次损坏,故在此期间写信都有可能。多数学者认为应书于永和十二年(356年),故应属末年所书。从原帖看,应是典型的今体书。

王羲之《初月帖》


  《上虞帖》,墨迹本,存上海博物馆。多数学者认为它书于永和十二年。

  《与谢万书》:羲之辞官以后,与谢安、桓温、司马昱等都写过不少书信。他给谢万的信说,他为民以后,不像古人那样艰苦,而是游山玩水,修果园、抱弱孙,颐养天年,他很满意。他还向谢万建议如何对待官兵。谢万不听,最后兵败被废为庶人。

  《贺哀帝表》:原文为“臣羲之言,伏惟陛下天纵圣哲,德齐二仪,应期承运,践登大祚,……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臣羲之”。升平五年五月丁巳(22日)穆帝崩,庚申(25日)哀帝即皇帝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王羲之写了这个贺表,时间应在六月初。顺便提及,《金庭王氏族谱》载,王羲之卒于升平五年五月十日。恐属不确,因与此表日期不合。另有一信,书于六月三日,信云:“徂暑,此岁已半载……吾至勿勿,常恐一夏不可过。”亦是一证明。

  《尚想黄绮帖》:王羲之书信中谈及书法者数量极少,且多非专论书法优劣,如“皇象章草”“四纸飞白”“纸笔精要”等。此《尚想黄绮帖》是一个例外。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部分有注录,下云七行。陶弘景、梁武帝论书九首中也曾提及,但陶弘景说“后人所学,甚拙恶”。后在“敦煌遗书”中又两次出现。原文大概是学生的习字课本,上下都有与此无关的《千字文》《佛赞》等。原文是:

  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襄。吾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这后面“自论书”部分,曾反复出现在王羲之《本传》、虞龢《论书表》、孙过庭《书谱》等重要著作中,其真实性,未见有人提出怀疑。     

  “尚想黄绮”,指向往商山四皓: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lù)里。此处以夏黄公、绮里季代四皓。“疾于繇”,即想超过钟繇。“年在襄”,襄指高,意为现在虽已年高体衰了,但仍然壮心不已,想追赶钟繇、张芝,并想超过他们。

  传世的著名小楷书如《黄庭经》,写明“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东方朔画赞》书末写明“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都应为羲之末年所书。只是多为刻本,字径太小,能传真多少,就不好说了。

  现存于辽宁博物馆的《曹娥碑》墨本真迹,是小楷书,又称《孝女曹娥诔辞》,书于东晋升平二年(358年)。黄伯思等称它是王羲之真迹,也有人认为是晋人书或六朝人书。笔法极精,是《平复帖》后,少见的文人墨本,故颇为世重。

  总之,属于羲之末年书者数量众多,质量极高,形成一个书法阶段,而且是王羲之书法成就的最高阶段。当然不应否认二、三时期的艺术成就和积淀过程。但通读诸书,“右军书法晚乃善”之说,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全文完)



微商城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部分书迹看王羲之辞官以后的生活和书艺成就-王玉池
王羲之《书法全集》9完整原文 珍藏版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
知道书画|徐辉 临右军十七帖 其一
[转载]书法草书临帖王羲之《郗司马帖》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释文及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