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美术市场报】推荐女画家—程蕊


没有头衔之说,只要真实就好。


我们的理念是:

让作品讲话,作品是画家的通行证;

头衔是铜牌,地位是银牌,

作品是金牌,市场是王牌。


我们的团队:报社装备精英团队,积累多年办报经验 ,专注、专业、专一,树立品牌形象。以“为画家和读者创造更大价值”为目标,深入艺术品市场、走进画家的心底、提高收藏家们的兴趣,做到用最好的信息、最敏锐的眼光、最真实的语言、最具穿透性作品震撼艺术品市场,使艺术品市场更加清晰繁荣!我们将始终效力于《中国美术市场报》。


艺术简介

程蕊,1986年出生于黑龙江。

2001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

200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主攻山水专业,师从崔晓东姚鸣京陈平邱挺等多位教授,毕业获学士学位;

201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崔晓东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主攻方向为笔墨语言研究

展览  

2012  《中央美院五人展》火腿艺廊  台湾

2013  《逸香盈素》炎黄艺术馆 中国北京

2013  《和而不同——中韩联展》 韩国文化院 中国北京

2013  《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师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14《玉兰汇——第一回》炎黄艺术馆 中国北京

2014《逸香盈素》炎黄艺术馆 中国北京

2014《纪念中马建交40周年美术书法交流邀请展》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

2014《中西力量》HIHEY艺术 中国北京

2015《逸香盈素》炎黄艺术馆 中国北京

2015《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北京大学 中国北京

2015《名家百猴展》阅微草堂 中国北京

2016《BLACK&WHITE拍卖晚会》欧盟大使馆 中国北京

2016《逸香盈素》炎黄艺术馆 中国北京

出版

《中国集体经济》2012

中马建交40周年《中国·马来西亚美术书法交流展作品集》2014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教学文献 2014

《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集》2014

《Black&white》拍卖作品图录2016

收藏

作品《无幽不阐》  收藏单位:炎黄艺术馆  2013

作品《三界》之无相  收藏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2013

作品《水如凌》《曲阜》  收藏单位:美国B&B慈善基金会2014

作品《得寿》  收藏单位:纪晓岚故居2015

作品《世殊浮悲》  收藏单位:欧盟大使馆2016


《居高思坠》70×68cm  2012

 

媒体专访报导

(节选)


Q:作为一个以西画基础为启蒙的中国画家,你怎么看待中西艺术的关系问题?

A:从我个人来讲,最早接触素描的时候还没有中西艺术差别的概念。那时候我还很小,我认为就是画画这样一件事情,你把眼前看到的这个东西画出来。后来上附中以后学习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才开始有一定认识。哦,画法不同,观察方式不同什么的。从宏观上来说我认为中西艺术首先都是人类的文明,这也是最首要的一个基点。它们都是从人类的精神出发,以传达某些信息,代表人类的思想状态。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们作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性是一样的,甚至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差别有,冲突没有。具体到你说我学西画的基本功,后来又画国画,我体会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方式不同,而不是技法上的问题。你说材料和效果有天壤之别什么的,确实是,但那不是让我最震惊的。因为换材料换效果对我来说很简单,说换就换过来了,掌握起来也没有太多难度,但是这个思维方式太有意义了,好像是从两个不同维度思考一样,这是导致画面效果和发展方式不同的根本因素。所以要说中西艺术的差别,要从中西文化起源找,其他都是衍生品。上学的时候也有好多其他系的同学私下跟我聊过,说看不太懂你们中国画。其实这就是思维方式断层导致的,同样的问题,在懂中医和了解古典文学的人身上,反倒好解决一些。要细谈的话这个问题很大,概括起来大概是: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的起点、发展过程和特性,能够互相影响,也能够互相借鉴,这就是它们的关系,我觉得。


《不睹泰山之形》70x140cm 2015

Q:一直伴以来的学院教育成长过程,对你的创作状态有什么影响吗?

A:影响可能就是形成我现在这种状态的雏形吧。因为上学的时候就是每天画画、看书、吃饭、思考……差不多都是这些事情吧,所以现在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大体上来说我觉得好的习惯还都是学院氛围影响的,比如说创作需要营养,需要思考,这些我都不用太刻意,因为习惯了观察和思维转换。而且我现在也在学院教学生,也带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有时候也给我很多启发,教学相长嘛。这样创作需要的基本条件我都可以自己满足,还能跟着教学安排一起去写生,这就挺好,可以一直保持自己不枯竭。

《窥极》68cmx68cm 2015

Q: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您对临摹、写生和创作的认识有什么改变吗?

A:可以说比上学时候更清晰了吧。有很多学生觉得这三者很难融会贯通,包括我现在在高校讲课也发现这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割裂的掌握知识。其实在传统和生活之间并没有对立,而是存在着某种平衡点,能够让两者相得益彰同时还能完好的保留住彼此的特性。只是这个点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传统和生活占用不同的比例,所以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磨合和调试。比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看自然的方式和感受可能和古人不同,因为我们不常年住在山里,也不会十几年如一日的走山路。所以我们对山川的向往可能更神秘一些。这就要求个人在选择笔法的时候要主动一些。我也一直在调整我自己的那个点,试图更准确的用笔墨本身的表现力去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自然的向往。我想这个调整的过程也是创作能够持续进行的一种动力和指导方向。


《无相》纸本水墨 70x70cm

Q:作为一个青年女性艺术家,你怎么看待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呢?

A: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在教师画的毕业创作,一边画一遍听点东西。那个时候大家状态都很紧的,要写论文要画创作,还有各种手续和乱七八糟的事,加上又是一个人生的起点或者转折,所以每天都想很多事情。就在这么高速运行的思维中,我脑海里插进来一句话,评书里面说的,叫但作好事,莫问前程。然后我就放下笔,看着教师窗外的美术馆,看着夕阳洒在上面的光,我觉得这就是我今后的路,在我毕业的时候听到,刚刚好。可能听上去有点太感性,但我真的很冷静的想过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艺术家的偏执,但是我觉得这样看待我的未来很安心。就好好做,其他的不要想,这样事情就变得很单纯。以前我就常想:其实有时候画画真的是件很难坚持的事,就算清贫孤独都可以承受,可是就画面本身来讲,前辈们有那么多画的好的,自己努力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尽头,就会觉得要不算了吧?但是只要一想到以后都不再画画了,就觉得太可怕了!比画不好还可怕,哈哈,以后就不再想放弃的事情,改成想怎么样能调整一下自己,或者眼下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所以前景到底怎么样我还不知道,我能看到的就是我会好好做,然后一直走下去。


《世殊浮悲》70x70cm 2015

Q:你认为自己的艺术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在哪里?

A:哇,谈的有点大。我觉得首先是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的继承形态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吧。不能代表现象也起码是个案例。其实每一个艺术家都携带者环境的烙印,我接受的教育,我思想的形成,社会的影响,世界的变化……这些都凝结在我作品中再反馈出来。虽然不能涵盖整个时代,但是说明了一个侧面。这是作为一个时代产物本身的价值。就我自身来说,我对绘画的价值定位在成教化,助人伦。这个很难,是我努力的目标。目前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延续中华文明精神力量的同时,给观者带来一点游离,哪怕一点点也好。因为这个时代物质太丰富,对人来说过多的物质也是一种压力。我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帮到大家就很开心。比如今天开车很堵,一进办公室看到我的画,有一点空间上的游离;再或者遇到什么事心里不开心,看到我的画就像去山里走一圈,可能心情会稍微好一些。这就够了,至少精神上的安慰吧。


《一稔》35x140cm 2015

艺术主张

    中国画的内涵博大精深,是一座不会枯竭的源泉。尽管时下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潮层出不穷,但是这种饱含文化积淀和深厚根基的艺术语言仍然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与价值。虽然个成长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了古人的生活和言语。但是我认为中国画的继承不是一种包袱,不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责任,而是一种高度,一种凝聚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尝试。我认为应该有更多的人真正去了解它,去认识它,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它。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接触过很多很多艺术形式,其中不乏时下正热的当代艺术和观念艺术,但是我依然觉得水墨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很适合我的艺术语言。它含蓄而又直接,动作只在提按间却又充满力量。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太多自然界的法则,这能让人增加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清晰人与然的关系,我想这也是山水画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和意义所在。所以我觉得传统的精神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创造中延续下去,会在一笔一墨的研究中再次展现它璀璨的光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作品欣赏:韩 朝
朱育水墨作品展
刘夏|唯美雅致的人物画
她的作品简朴纯净,风雅趣味
"清风幽艳: 姜亚男写意花鸟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
出自美人之手,太久没见过如此优雅的没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