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能“学霸”徐光启
userphoto

2023.05.02 福建

关注

  


全能“学霸”徐光启

他是个怪人,靠八股文进入了明朝的官场,却取了个英文名Paul,信了天主教。他撇开诗词歌赋,去研究农业、天文、数学几何等学科,还把自己的心得写成了书,成了这几个领域的专家。面对外敌(努尔哈赤)入侵,他又写军事论文,得到了朝廷赏识,任命他当了部队的训练总监,"学霸"成了将军。

他从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口中得知西洋大炮的威力,据说射程能达到15里,炮弹所击之处,天崩地裂,是战争的"大杀器"。他听罢,立刻给在朝廷工部监理军需的李之藻写信,让他务必尽快购买这种神奇的大炮。李之藻是他的好朋友,自然明白大炮的重要性。朝廷迅速集资,从葡萄牙人手中重金购得四门西洋大炮。

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要来西洋炮的制作图纸,与李之藻一同率领"研发"团队日夜钻研,竟真的造出一批大炮。这些炮弹辅助袁崇焕击败了努尔哈赤。

这个怪人叫徐光启,是一位超级"学霸"。他在20岁左右通过县里的考试,成了秀才,在广东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及周边)教书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让他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

他在南京认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两人谈天说地成了知己。有一次,他和利玛窦闲聊,利玛窦对他说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很难译成汉语。徐光启听了,马上接下翻译的工作。

说干就干,两人分工合作,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这本书翻译得很成功,就是那本著名的《几何原本》,我们今天所说的几何的中文名就来自于此,它引入了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数学概念。

后来,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他回乡丁忧守制。丁忧期间,徐光启在老家开辟栽种实验。他从福建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这种植物原本只生长在热带,一旦在中国本土种植成功,经常遭遇饥荒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徐光启日夜研究、尝试,终于让甘薯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结出了果实。

徐光启把种植心得编成科学种植小册子,发给乡邻,教大家种植。甘薯种植技术就这样推广开来,养活了一大批人。

如果不是一场战争狠狠地冲击了大明王朝,估计徐光启会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附近)大败明朝几十万精锐部队。

徐光启非常清楚训练新兵与引进先进武器的重要性,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萨尔浒战斗的前因后果做了全方位的了解与分析,写了一系列奏章,提出选练新兵、引进武器的主张。

徐光启首先推广戚继光的练兵法,兵在精不在多,要练就练"特种兵"。他对临时凑合起来的7000名士兵逐一考核,从里面选出1900人为一等兵和二等兵,又选出2100人搞后勤,其余3000多人"光荣退伍"。

在督练新兵的时候,他从澳门聘请了二十几名葡萄牙籍军械师,负责教授新兵们维护和使用火炮的技能,准备训练一批专业炮手。只可惜当时明朝政府内部腐败不堪,国库空虚,最终只能遣散了这批外国军械师,不过经由葡萄牙人训练的"国产"炮手,还是在辽东的宁远之战中大显神威。

遗憾的是,明朝已经从根上烂掉了,火器这种"奇技淫巧"未能被真正重视起来。步人晚年后,厌倦争斗的徐光启心灰意冷,告老还乡,一心扑在农作物的试种与研究上。他将多年积累的农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审订、批点、编排,最终著成一部流芳百世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29岁那年,他前往广东韶州教学,当时韶州有一所欧洲天主教的教堂,也是中国第一所教堂。有一天,徐光启想到教堂看看,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会说广东话的意大利籍的传教士郭居敬,他带领徐光启参观教堂。

教堂内欧洲风格的陈列,吸引了徐光启的目光,在看到教堂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万国全图》(世界地图)时,徐光启驻足不前,他好奇地问郭居敬:“这是什么地图?”

郭居敬详细地给徐光启讲解了《万国全图》上的国家地理位置,徐光启惊奇道:“原来地球是个大圆球!世界上还有五大洲,三大洋(当时的认知),太神奇了!不知道这幅图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郭居敬告诉徐光启,这幅图是耶稣会驻中国的主事利玛窦绘制的。

“利玛窦”徐光启记住了这个名字。

四年后,考中举人的徐光启去京城时路过南京,机缘巧合认识了利玛窦。他诚恳地向利玛窦提出,想跟他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要求,利玛窦拿出一本翻译成中文的《马克福音》,递给徐光启说:“如果想要跟我学习,就必须加入天主教。”

徐光启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接过了利玛窦手中的《马可福音》,此时,他的想法是:为了中国的科学兴旺发达,我愿意献出一切!


就这样,徐光启受洗礼加入了天主教,教名保禄。这之后,他上午在翰林院办公,下午跟利玛窦学习。

徐光启的悟性很高,短短两年时间,他不仅学会了英文,还学会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并将《原本》翻译成中文为“几何”。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数学名词“平行线”“直角”“钝角”“锐角”“外切”等等都是徐光启定译下来的,这些名词一直为现代人所用。

1607年,也是徐光启45岁那年,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的前六卷,正式出版。

《几何原本》原有十五卷,徐光启曾反复恳求利玛窦将其他九本也教给他,但利玛窦觉得先让前六卷出版,如果中国人接受并愿意学习,那么他们再翻译后九卷。但是这个愿望,直到徐光启去世也没有实现,后来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一位英国人,于1852年(咸丰二年)才翻译出版。

1612年,50岁的徐光启想把南方的水稻引进到北方,种植水稻需要水,他就先搞起了水利建设,并和欧洲一名叫熊三的传教士合译了《太西水法》一书。

为了实践书中的水利建设,他亲自在天津小站搞试点,把南方水稻引到天津小站种植,这次试点成功,让天津小站成了北方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至今都闻名全国。

1629年,67岁高龄的徐光启依旧在勤恳工作,他开始为明朝编新历,之前古人一日为十二个时辰,徐光启按照西方时间,将一天分成了24小时,同时将月份分出阴历和阳历,对24节气也有所修订。

到了1644年(顺治元年),徐光启编制的新历开始颁布,并在全国通行,一直沿用至今。

徐光启不仅编新历,他还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建立天文台,原因是朝廷的钦天监的官员们向崇祯皇帝禀告,五月初五上午10时,有日食发生,结果过了中午日食才发生。出现了天象观察的错误,崇祯皇帝下令复核。

徐光启之前和利玛窦学习过天文知识,所以他才向崇祯皇帝建议,建立新的天文台。为了便于观察天体,徐光启采用西方先进的方法,做成了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窥筒眼镜,以及第一个采用西式方法制作的地球仪。

1633年,徐光启晋升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出现病症,但依旧没有选择告老还乡,颐养晚年,他继续为毕生钻研的科学事业奋斗着。同年11月8日,徐光启因病逝于任上,享年71岁。

徐光启用尽毕生心血,致力于将西方自然科学引入中国,他用实践编撰的《农政全书》成为我国农业的百科全书。他的一生为17世纪的中西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一个时代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先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光启:奋斗一生却也未能挽救明朝的科学家
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徐光启:中西交流第一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相关
说说徐家汇区的来历
橡树 | 从海禁,漫说明帝国的灭亡
从细节看利玛窦的故事水分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