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谠:大唐最后一位大侠,一个真正的国士,靠一己之力救下一座城

“侠”是我们传统文化流淌着的一条精神暗线,它是我们不畏强权的执念,也是我们坚守心中正义的胆气。

它可能是太史公《游侠列传》里记载过、真实活过的传奇,它也可能是金庸先生笔下虚构出的阳刚般的浪漫。

无论是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侠客,他们为国为民的胸襟都令人敬佩。

大家熟悉的侠客要么年轻力壮,比如荆轲,要么风流倜傥,比如楚留香。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大侠,既不风流也不年轻,但是他却是一位真正存在过的侠客。

一个真正做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无双国士,他靠着一人一马一剑救下一座城,如此传奇的人物,他就是辛谠。

他就是,一个不熟悉的名字,一个没有传记的英雄,一个不该忘记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根据史料片段,去还原“一个人”和“一座城”的不朽传奇吧。

年方五十岁才登场

大唐末年,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无论哪个有志之士看来,都是一副亡国之相。

只要大唐王朝不再折腾,估计还能苟活几年。偏偏在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有八百人戍边士卒,携着对朝廷背诺的愤怒席卷而来,这位叛军首领叫庞勋,这次叛乱史称“庞勋之乱”。

兵变的缘由来自六年前,也就是唐懿宗咸通三年(863年),此时南诏军正在攻打安南,大唐朝堂为了南方的安定和自身的威严,在徐泗镇招募士兵两千人,让他们赶往安南增援,其中有八百人被派往桂州屯戍。

朝廷给他们的承诺是三年后会进行轮换,但是徐泗士兵在此地戍边六年,还是没有得到轮换的命令,于是他们就上书请求回乡。

面对士兵的请求,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听从都押牙尹戡,就以军府库藏空虚,调动军队的费用太多为由,命令他们再留一年。

已经忍无可忍的戍卒非常愤怒,就在牙官许佶、赵可立、姚周、王弘立、张实等九人的带领下,杀死都将王仲甫,并且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冲入监军院,夺取兵器、铠甲,在桂林发起暴动。

然后,徐泗的戍卒在庞勋带领下,经湖南北上,再沿长江东下,过浙西,入淮南,一直打回老家徐州。

朝廷得知这个消息后,八月,遣高品宦官张敬思来赦免戍卒的罪,送他们回归徐州,戍卒们才停止沿途抢劫。

但是徐州节度使崔彦曾不听朝廷诏令,毅然派兵前去镇压,结果却被戍卒打得大败。

到了十月,庞勋就带了叛军他们攻取宿州、徐州等地,还杀死节度使崔彦曾、尹勘等朝廷官吏。

虽然庞勋把兄弟带回了家,但是庞勋的野心也在一次次胜仗中膨胀起来,他开始自称兵马留后,后来又自称天策将军。

最终目的就是朝廷承认自己成为淮南地区的节度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庞勋开启大肆征伐的步伐。

为了切断朝廷的江淮粮道,庞勋必须拿下濠州和泗州,于是庞勋分别让刘行及攻取濠州,李圆去攻取泗州。

虽然濠州和泗州和淮河的重镇,但是拿下濠州的过程却异常地顺利,濠州刺史卢望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眼下拿下泗州,就能彻底控制淮南了,听到濠州不战而降消息后,攻打泗州的李园异常高兴,因为他确信泗州再也没有坚守的理由。

于是李园只派一百精兵前去泗州,就是为了提前接管仓库,为自己大军入城受降,铺平道路。

事情也像李园预料的那样,一百精兵赶到泗州城下时,城门大开,刺史杜慆拿着印绶出门相迎。

就在李园等待受降喜讯时,没想到传来的却是噩耗,一百精兵全部被诱杀在城中,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园大怒,立即发兵攻打泗州。

可是面对泗州的坚城,李园的猛攻得到只是城头箭矢和石块回应,一天不到就损失千人,李园不得不下令暂时撤军。

而杜慆在城外假降的戏码,就注定他只能与叛军死磕到底,面对着城内缺粮,城外无援的险境,那么杜慆为何要激怒叛军呢?

这也许就叫忠义吧!一个不身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深切地体会那种精神吧!

眼下作为刺史的杜慆,唯一能做就是厉兵秣马,在泗州死死拖住叛军的步伐,只要能多争取一天,朝廷来救援的希望就多一分。

想当年,安史之乱时,张巡靠着不足万余人,整整拖住十倍与己的叛军一年有余,有此先贤在前,此时杜慆恐怕也在想,今日我杜慆与城中两千将士必将让此地成为叛军的绝地!

虽然此时泗州成为孤城,但是在杜慆带领下,还是让李园铩羽而归,不得不向徐州庞勋求援。

坐镇徐州的庞勋得到李园兵败的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即就给李园派去一万援兵,并且下了死命令,要么拿下泗州城,要么提头来见。

泗州百姓看到城外叛军越来越多,吓得人心惶惶,不断有人拖家带口逃出城去,只为寻找一线生机。

与南下逃难人群不同的是,有一位老者偏偏逆流而行,逃难的百姓以为他走错了路,跟他说北边的泗州正在打仗,应该往南逃,别去找死,老者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这位逆流而上的老者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辛谠,这一年他五十岁。

有人可能会好奇,辛谠五十岁之前都在干什么呢?

第一次突围为赴约

本人只能说不知道,因为史料关于辛谠记载很少,可以说他前五十年人生就像一滴墨留在了张白纸,可谓聊胜于无。

唯一能知道他就是他是大唐名将辛云京的孙子,寿州刺史辛晦的儿子,按家境来说不错,名门之后,仕途应该不错。

可是史料只记载他做过一个主管粮草的小官,然后就辞官归隐。虽然为人有勇有谋,且好行侠仗义,朝廷屡次征用,辛谠都拒绝了,到了五十岁了,仍要当一介白衣。

出身名门,又有才干,却不愿当官,大概率是辛谠看不上那个时候的朝堂吧!

此次辛谠愿意出山,缘由或许只为自己好友判官李延枢也在泗州城,或许也为心中那份大义。

当辛谠在广陵听到泗州被围困消息后,辛谠昼夜不停地乘舟赶往泗州,哪怕此刻自己心中没有退敌的万全之策,但是为了心中道义,凭着心中一股义气,一壶酒,一把剑,就冲了。

可是当辛谠抵达泗州城下时,叛军早把泗州城给围了起来。

为了进城,辛谠只能靠水路,一人一剑一舟,便杀入了城中。

好友李延枢看到辛谠来后,十分高兴,便把辛谠引荐给了泗州刺史杜慆。

可是辛谠一见面不是诉说自己能如何退敌,而是劝说杜稻赶快携带家小,弃城而逃走。

刺史杜慆听后大惊,然后断然拒绝道: “我杜某身为大唐的官员,岂能太平时,享受着朝廷官位俸禄,在危难时,就要我弃城而逃,此等不忠不孝之事,我杜某断然做不出来。”

辛谠叹服道: “泗州城能有您这样的守城官,我辛谠愿誓死效忠,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没过多久辛谠向杜慆提出请求,说赶来匆忙,还没和家人道别,需要先回到广陵老家,与自己的家属诀别,然后再来为泗州城效命。

杜慆虽然同意了,可是还是担心辛谠一去不返,于是每日在城头张望,面露忧色。

李延枢便在一旁劝道: “大人,我与辛谠相知多年,深知他重信守诺,答应的事情,必然会兑现的。”

时间一下子来到,十一月三日,杜慆像往日在城头眺望时,忽然发现围城的叛军出现了骚动,只见戈矛森戟中,有人一袭白衣,逆流北上,提剑入城,此人正是杜慆盼望已久的辛谠,此时杜慆大喜,赶紧下城与辛谠相聚。

对于辛谠此次孤身入城的壮举,史载: “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

在杜慆入城不久,叛军就发动了又一轮攻势,杜慆没与辛谠过多寒暄,就任命辛谠为团练判官。在杜慆和辛谠带领下,在城内两千守军抵挡住叛军一轮又一轮的攻势。

李园见强攻拿不下泗州城,只好退守徐城,围而不打。

虽然唐军守住了泗州城,但是昼夜不停地也让守军疲惫不堪。

在坚守泗州城一个月后,朝廷的第一波援军终于赶到了,这只援军的指挥官是敕使宦官郭厚本,作为深宫宦官哪见过什么大阵仗,还没有到达泗州,就被叛军的气焰吓破了胆。

当郭厚本把援军带到距离泗州城三十里的洪泽镇后,死活都不肯向前了。

等到朝廷援军赶来的消息后,叛军紧急焚烧了淮河渡口,一时间火光冲天,吓得郭厚本更加不敢前进。

此时泗州城内兵微将寡,粮草将尽,而叛军又增添了一万援军,猛攻泗州昼夜不歇。眼看着粮草越打越少,城内士卒越死越多,杜慆明白想要守城,就必须出城搬救兵。

那么要搬救兵,就要突围,那么何人能担此重任呢?

第二次突围无功返

那自然是我们的主人公辛谠了。

当时杜慆询问谁能出城搬救兵,无人敢应答,都面面相觑,只有辛谠主动请求,自己愿往。

虽然杜慆顾虑着辛谠的年纪,但是眼下无人可用,杜慆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十一月十八日,夜晚,辛谠穿上铠甲披荆执锐带了两名死士,乘一条小船,暗中渡过淮河,疾驰三十里赶到洪泽,请求郭厚本能够进军,可是无论辛谠如何劝说,郭厚本就是畏缩不前百般推脱,眼看着天色将亮,辛谠只好带着死士返回泗州城。

面对第一次突围遇到的挫折,那么辛谠还会选择第二次突围吗?

第三次突围得救兵

那当然是会了,因为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泗州城的水门几乎都被烧毁,城中将士已经到了极限再难支撑。

而且淮河沿途各重要城镇都已经落入敌手,朝廷的主力此时都在进军徐州,要解泗州的围,只能突围,而郭厚本那一千五百人是泗州城存活下去地唯一的希望了。

城破在即,辛谠决定再去一次洪泽镇做最后一搏,但是杜慆却心灰意冷道: “你上次前去就没能搬来救兵,今天再去又有何用?不如算了吧!”

辛谠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大吼道: “大人,怎能如此没有士气,如果,这次去能搬来救兵,我们还有活下去的机会,搬不到救兵,大不了我辛谠就以死谢罪。”

说完,辛谠背起门板挡住箭矢,再乘小船,第二次从上万叛军中突围而出,只留下杜慆在城中洒泪相送。

第二次见到辛谠的郭厚本,被辛谠说服了,可是郭厚本手下的都将却跳出来说道:“叛贼势力强大,现在自保恐怕还不足够,还有什么余力去救援别人!”

这一刻辛谠隐忍已久的憋屈愤怒彻底爆发,只见辛谠虎目圆睁,拔出长剑,指着袁公弁,怒骂道:

“叛贼如潮水般向泗州城围攻而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城中两千人将士为了保卫国土,在那里抛头颅洒热血,抵挡了一个多月。

眼下城池沦陷就在旦夕之间,你手握一千五百精兵,奉皇命前来救援,你却逗留不前。

你不仅违抗皇命,还贻误军机,本就罪不容诛,此刻你还有脸,在我面前谈自保,岂不可笑。

要是泗州城守不住,你们这群人一个都活不了。

与其让你死于敌手,不如我现在先就杀死你,然后我再自裁谢罪!”

于是辛谠愤然起身,举剑刺向袁公弁,幸亏郭厚本急跳起来抱住了辛谠,才袁公弁狼狈地保住一命。

眼见,泄愤失败的辛谠,只能回头望着泗州,失声痛哭,连郭厚本手下的士兵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此情此景终于打动了郭厚本,于是就问将士谁愿前去,将士们都表示愿意前往。

可是郭厚本还是只给辛谠五百援兵,面对着五百人,辛谠知道他们是有去无回了。

于是辛谠转身向将士们,重重跪下,向他们叩头以示感谢。

然后辛谠就率领这五百士兵出发了,当他们抵达淮河南岸时,只见长河对岸杀声震天。

这时,一名军官看到敌军凶猛的攻势,突然就感到后悔,便大喊道: “兄弟们,贼兵势强,恐怕早已攻入城中,我们还是回去吧!”说完就撒丫子往回跑,这一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辛谠追上前去,二话不说,就抓住军官头发,举剑就要把他给杀死了,士兵们纷纷出来求情道: “大人,他可是一千五百人的判官,杀不得。”

辛谠大怒道: “临阵信口胡说者,胆敢妖言惑众,绝不能免死!”

众人见求情无效,于是一齐前来夺辛谠手中的剑,但是奈何辛谠膂力过人,众人根本夺不下辛谠的剑。

两方僵持不下,而泗州危在旦夕,辛谠的目光,冷冷地扫过夺剑的士兵,大声说道: “只要大家登船,我就放过此人。”

众人是竞相登船,而辛谠这才放开这名军官,为了防止有人再想逃跑,辛谠一人一剑立于船尾,并且大喊道: “士卒有回顾者,斩。”

吓得五百士卒默不作声,只能快速划船。当船只到了北岸后,辛谠一马当先一鼓作气冲入重围,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在叛军的骚乱中,辛谠率领的五百援兵,被杜慆布置城内军队顺利接入城中,泗州危机暂时得以缓解。

虽然危机暂时解除,那么面对下一次危机,辛谠又该如何办呢?

第四次突围为劳军

在徐州坐镇的庞勋看到泗州还没有拿下,于是续派他的将领许佶,率精锐部队数千人,协助吴迥围攻泗州;同时刘行及在濠州派他的将领王弘立,率军跟吴迥会师。

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就是辛谠第二次突围几天后,唐朝的第二波援军赶来了,分别是唐将翟行约率领的浙西援军四千人和李湘率领的淮南援军五千人,杜慆想派人慰问一下援军,可城外还有上万叛军重重包围,没人敢去。

又是辛谠仗剑出城,带着杜慆的亲笔信和慰问品只身前往全身而退,这次犒赏真的很有必要,辛谠带着杜慆的亲笔信出现在援军面前,就是在向朝廷释放一个信号,泗州没有陷落,泗州还在抵抗,这个情况是他们守住城池唯一的希望。

可是援兵在淮河南岸就遭到了叛军的阻击,数万叛军将翟行约等人团团围住,泗州城内兵太少,不能出城救援,杜慆和辛谠只能眼睁睁看着,翟行约及部下士兵全部战死。

第二支赶来的援军看到第一支援军覆灭,便只能与宦官郭厚本、都将袁公弁合兵驻扎于都梁城,与泗州隔淮河相望。

可是没多久,李湘带领的援军也被叛军大败,驻地都梁城也被攻破,援军主帅李湘及郭厚本被活捉,叛军占据了淮口,彻底阻断了泗州的漕运水陆道路。

到了咸通九年(868年)闰十二月初十,此时泗州处境异常危险,不仅援军断绝,而且粮食也将吃尽,连稀粥都供应不上,可以说是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由于辛谠之前三次突围早就被叛军视为了耻辱,因此想再突围求援,就难于登天。

可是泗州城只突围求援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那么辛谠下一次突围能成功吗?

第五次突围求活路

就在众人会如何守住泗州城焦头烂额史,只有辛谠却异常的冷静,他向杜慆分析了局势,再想得到北方救援是再无可能了,但是去南方去求援还是可行。

于是辛谠向杜慆请求再次出城,向淮、浙地区求援救兵,根据眼下形势,杜慆只得同意辛谠的请求。

夜晚,辛谠佩剑提斧,带了11名死士潜入叛军水寨,砍断了水栅乘小船突围而出。

次日早晨,辛谠的突围被叛军发现了,于是叛军立即派遣五艘战船阻击辛谠小船,又派五千军队沿着两岸夹击追杀。

虽然贼军船大体重,行动迟缓,辛谠船小轻便,划得较快,但是辛谠等人还是与叛军奋力搏杀三十余里,才终于突出重围。

这三十余里的刀光剑影,流矢纷飞,我们难以想象,当时的辛谠是靠着怎样一份勇武,才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接下来的五天,他从泗州先后赶到了扬州、润州。

在扬州,他拜见了淮南节度使令狐绚,又来到润州,拜见了镇海节度使杜审权。

当时江浙地区纷纷流传着泗州城已经沦陷消息,幸亏辛谠带人及时赶到,才驱散谣言。

当镇海节度使杜审权见到辛谠时,他才确信这世上真有世上竟真有着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听完辛谠汇报泗州城的情况后。

杜审权二话不说就让辛谠带着赵翼率领精兵两千人,以及大米五千斛、盐五百斛,前往援救泗州城。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一月,辛谠终于带着两千人援军抵达了淮河南岸,与泗州隔淮相望。

面对着营寨一次次被辛谠突破,叛军们也是有脾气的。

这一次他们在水路两道布防,用铁索截断淮水,誓要生擒这个五十岁的老头,两千援军面对这一阵势畏葸不前,无人敢率先冲入敌阵。

江湖吹动辛谠的长发,只见他用坚毅的目光扫视众人: “我辛谠率领数人,都能从这重重包围之中杀出来,你们有两千人,怕什么?这一次我来当先锋,打赢了你们就跟着我一起冲杀进去,打输了各自回家便是。”

言罢,看着洪波涌起波浪滔天的江面,辛谠毅然带领数十名死士乘着米船三艘,盐船一艘,逆流冲阵,破浪向前。

叛军眼见辛谠带人冲来,便在两岸夹击,箭支射在船板上,犹如急雨。

在漫天的剑雨中,辛谠还是带领船只冲到叛军拦截的铁索前,面对铁索,辛谠使出浑身力气,以手中铁斧,哐当一声,斩断了横江铁索,顺利地冲破防线。

看到辛谠又一次大发神威,守城的官兵发出震天的呼声,在城头守城将士箭矢的掩护下,辛谠是又一次硬生生突入了泗州城。

得到辛谠归来的消息,杜慆披甲相迎,当望见辛谠浴血的铁衣时,这名从尸山血海爬出的硬汉,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辛谠归来了,给泗州城的军民再一次带来了生的希望。

虽然此时泗州城下战况依旧焦灼着,但是前来驰援的两千名官兵,看到辛谠不足百人四条小船都能冲进泗州,他们的信心也顿时暴涨,就这样驾着战船朝着泗州涌了过去。

突破重围的壮举,可一可二,但是没有再三再四,当叛军已经前后四次被辛谠冲破了防线后,他们决定这次必须要咬死这两千援军,必须彻底断了泗州的活路。

于是他们把火船摆在淮河之上,企图用火势阻断援军前进的步伐。

刚刚杀回泗州的辛谠,看到形势不容乐观,便再次引死士而出,一路拼杀,才到援军近前,援军军官喊道: “将士们惧怕贼军不敢前进,在河道中停留,我几次要自杀,以命相逼,才将船开到这里,现在船又不敢前进。”

此时只有一鼓作气,才有生还的机会,于是辛谠高喊道: “将士们,贼不多,随我的号令,冲出去。”

在数万叛军的包围之中,辛谠命令高举着唐军的旗帜,自己擂鼓助阵,随着铿锵的鼓声,援军在辛谠带领下,向前,向前,硬生生杀断了敌军的勇气,叛军见唐军船队来势凶猛,纷纷避而不敢迎战,于是船队顺利进入泗州城。

泗州城再一次得到了两千军甲,数船米盐后,眼下的局势再一次得到了缓解。

可是围困泗州的叛军依旧没有撤退,那么离下一次危机的降临还要多久呢?

第六次突围求转机

在泗州城军民苦苦坚守下,时间缓慢地来到咸通十年(869年)春天,江淮一带的局势已经渐渐开始逆转,徐州的叛军难以抵挡唐军越来越强的攻势,在沙陀骑兵的冲杀下全面溃败。

庞勋眼看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逃往江南的退路,便孤注一掷几乎将仅剩的兵力全部压到了泗州。

此时泗州城内,官兵早已疲惫,上一次辛谠求来的粮草也早已见底,绝境又一次降临到了泗州城。

所有人的目光又再一次望向了辛谠,这个多次给泗州城带来希望的男人。

刺史杜慆没有说什么,一切皆在不言中。

辛谠二话不说地带领着四百人,再一次奔赴扬州的润州求粮。

这一次,叛军的防御再一次加强了,面对更加严密的布防,辛谠等人虽然成功突破了水栅,但淮河两岸早已全是叛军的伏兵。

只等辛谠等人一冒头,叛军们的箭矢枪矛,就会把辛谠等人格杀勿论。

因为庞勋给手下下了命令,那就是泗州可以败,但是辛谠必须死。

这一次,我们依旧难以想象,五十岁的辛谠是如何率区区四百人,在数万敌军的重重夹攻下,血战突围的。

今天我们只能从史书短短七个字, “转战百里,乃得出”,暗自品味那一番难以重现的殊死搏斗的传奇。

辛谠突围成功后,当他路过自己的老家广陵时,他都没有回家,探望一下家小。

每每读到此处,都会想起那一句诀别“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只是在官府短暂停留,辛谠就带着从扬州求来的四百多人以及两万石盐米,一万三千余缗钱,赶往了泗州。

我们都常说,事情能再二再三再四再五,却无法再六再七了,叛军眼看着自己的重重封锁,被辛谠视若无物,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可想而知,他们的愤怒已到了极点。

于是叛军首领调集了一万多人,一万艘战舰列阵绞杀,那阵势,遥遥望去,他们的旗帜是遮天蔽日,他们的战舰把河道都堵塞了。

而义士辛谠手中兵力只有区区八百余人,战斗可谓激烈异常,从凌晨寅时(5点)一直打到了下午未时(1点),将近四个时辰以寡敌众的鏖战,使得辛谠带来的援军逐渐力不从心。

辛谠看到如潮水涌来的叛军,心中难免有了一丝绝望和动摇,半年我们都已经苦守下来了,眼见着叛军已经日渐疲惫,胜利的曙光就要到来了,难道我们却要死在这黎明的前夜吗?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辛谠突然发现了自己唯一的生机。

那就是叛军战舰两侧出现的木板,原来叛军为了更好地杀伤大唐援军,就在战船两侧都绑上了木板,伸出船身四五尺,搭成战棚,而援军的小船刚好可以钻到这些战棚之下。

于是辛谠果断下令,让手下将长矛绑上茅草,快速钻到了战棚下,放起大火。

连绵的战舰原本是叛军用来围杀辛谠的行刑场,此刻大火骤起,这巨大战舰却变成了吞噬叛军自身的烈火牢笼。

在熊熊大火中,叛军只能仓皇溃逃,辛谠又一次带着援军和钱粮进入到了泗州,再一次拯救了泗州。

时间到咸通十年(869年)5月,朝廷终于腾出来手,一下派出了3万援军杀到泗州城下。

本就军心涣散的叛军,一下被打得大败,叛军首领庞勋,他输了,他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庞勋万万想不到自己会败给了杜慆,也败给了辛谠,同时也败给了那座岌岌可危的城池中屹立不倒的勇气。

年过六旬忧国忧民

到此泗州保卫战结束了,在泗州解围之后,其他几路唐军也是进展神速,连战连捷,就在同年10月庞勋之乱就平定。

其中泗州保卫战前后历经7个多月,我们的英雄辛谠在叛军阵中杀了一个六进六出,往返十二次出城求援,为泗州求来了军粮二十万石。

如果没有辛谠的舍命死战,我们很难想像泗州在叛军重兵重围中,能够生生坚持7个多月,这是大唐军事史上一个奇迹。

直到平叛结束,泗州仍然牢牢掌握在大唐朝廷手中,这也成为朝廷楔入叛军心腹重地的一枚铁钉。

这枚铁钉大大吸引了叛军大量主力部队,牵制他们无法北上。

这也为朝廷调兵遣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辛谠和杜慆为平叛立下了首功。

唐懿宗为了嘉奖辛谠的战功,特地下诏任命辛谠为濠州刺史,可是辛谠却依旧将功劳留给了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杜慆。

辛谠向唐懿宗上表道: “臣之功非杜慆不能成也。”

明月恒辰,长河在天,辛谠的高风亮节是时间无法抹去的灿烂。

在泗州一战结束后,辛谠以51岁的高龄重新回到了仕途,先后任曹州、泗州刺史,最后任岭南节度使,监控防御南诏方面的行动。

庞勋之乱起于岭南,始于南诏的袭扰,而平乱功臣辛谠最后一站,竟然也是岭南,命运在无声无息间转了一圈。

到了乾符六年(878年),为了缓和南诏和大唐的关系,辛谠多次派出使臣前往南诏,都不幸病故在途中,此时年过六旬的辛谠已经因严重的风湿病瘫痪在床。

就在生死弥留之际,他召来巡官徐云虔,握着他的手道:

“云虔,我已向朝廷上奏再派使者入南诏,但他们相继死于途中,令人惋惜,你既然入仕为官,就当报效国家,可否替我出使南诏?我患风痹,恨不能跪拜以表感怀之心!”

话毕,辛谠在遗憾中离开的人世,只留下徐云虔为辛谠的忠义痛哭失声。

纵观辛谠的一生,前五十年默默无声,只为在五十岁那一岁,为了一座城存亡留下一段传奇。

直到走到人生的终点,辛谠念念不忘了的,还是家国和百姓,他的所作所为,称得上是一位无双国士,也担得起为国为民的侠义之名。

对于像辛谠这样的大侠,本人认为用这句话来总结他们,那就是: “所谓侠者,以锄强扶弱为己任,以热血悲心为胸怀。其人可向世间一切弱小低头,独不能向任何强权、强力屈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唐入宋之殇19:泗州成为庞勋之乱的胜负手
大唐英雄辛谠
历史的职场智慧:最美逆行,孤身赴义力救泗州城,记述大唐侠客辛谠!!
杜忄舀传
小研究:忠烈巡抚谢琏
大唐灭亡源于八百人兵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