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因天气晚点几个小时,刚好把前几天的河北旅程梳理一下。
承德确实不错,武烈河穿城而过,晨跑、饭后散步都非常舒适。避暑山庄,曾经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康熙至嘉庆帝每年驻跸半年,木兰秋狝、接见蒙藏首领等重大国策都在此决策,堪称“塞外紫禁城”。当然,这里也有过一些不好的历史。1860年,咸丰帝避难热河(承德别称),在他的寝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批准恭亲王奕䜣同英、法、俄签订了那个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现在避暑山庄,还能看到遗址。
外八庙,是清王朝廷实施民族政策“修庙胜于用兵”的见证。我先参观的是普宁寺。普宁,寓意普天安宁,御碑亭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铭刻战争始末与建庙初衷。踏入普宁寺,我以为回到了西藏,因为它是仿西藏桑耶寺布局的,前半部是汉式伽蓝七堂(红墙灰瓦),后半部则是藏式曼荼罗(白台金顶),是多民族宗教的融合。我当天看到了穿红色僧袍的喇嘛,也看到了穿黄色僧衣的僧侣。我顺时针绕殿转108个经筒,又仰望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偶遇一位已退休的独行侠摄影大叔,他说要不是疫情,已经游完欧洲了。他到处转转,拍一些较为细腻的影像。
这次出行,还去了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政治意义最深远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巅峰之作。作为乾隆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建(1767-1771年),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清王朝怀柔蒙藏国策的实体宣言。到了实地后,很难把这个普陀宗乘之庙和布达拉宫做比较,内核的东西是绝对无法比拟的,但有金顶、大红台、千佛阁,参观、拍照、重温历史还是可以的。须弥福寿之庙比较小,是班禅行宫。
到承德后,我才知道这里是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也是剪纸之乡,可惜没有深入与当地百姓交流,甘当过客的我把行程压缩了,提前离开,到秦皇岛看山海关。
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也叫渝关,又名临闾关,明代徐达创建,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山海关门口买了杏子和樱桃,卖杏子的大叔说过了河就是东北了。在老龙头,以为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的“碣石”与当地有关,后来发现并没有。
在秦皇岛海边看海、听演唱,是非常不错的体验。但我更喜欢逛保定的古莲花池。
终于到正定荣国府和曹雪芹纪念馆游览,或许是《红楼梦》在我心中太特殊,也或许是看多了类似的园府,又或许是这几年心淡漠了,我没有太多波澜,当然,也可能这儿只是电视剧的拍摄取景地之一,而《红楼梦》的魂儿并不在这儿。有些文字,有些文学,永远有不可比拟的价值。
从荣国府出来,我步行至隆兴寺,途中穿过一条长巷,左边的墙上挂满了还未成熟的葡萄,路上还有一棵已结果的苹果树。喜欢吃当地的应季水果,这些比景区里的糖糖饼饼诱人多了。
隆兴寺最让人震撼的是摩尼殿内的五彩悬山,是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是我国的孤例。拍下照片时才看到“禁止拍照”的提示。观音自在闲坐,左脚踩莲,右腿踞起,双手抱膝,像在微笑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我当时想到蒙娜丽莎。听说鲁迅也特别欣赏这一艺术,得到照片后视若珍宝,称之为“东方美神”。悬山上有鸽子飞入,好像已经把那儿当巢。除五彩悬山外,隆兴寺还有宋代摩尼殿、宋代转轮藏、龙藏寺碑、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和明代毗卢佛像,合称隆兴寺六最,都是值得看的。
隆兴寺,又称大佛寺,占地面积82500㎡,历史悠久,是皇家比较惦记的寺,也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建于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时才改额为隆兴寺。自宋太祖赵匡胤让人在寺内铸造了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后,寺内的建筑不断多了起来,后来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康熙在1710年还赐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