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朝专题史

秦始皇的大一统

万里长城及秦代建设

秦朝的暴政

陈胜起义与秦的覆亡

楚汉战争风云


秦始皇的大一统


秦始皇帝 嬴政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此后秦北收河套、南征百越,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帝国版图,国土面积达347万平方公里。

再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 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京畿地方为一特殊 区域,由内史统之,故称内史,其区域相当一郡,皆直辖于中央政府。


秦朝的中央集权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最后完成对六国的兼併,实现了全国之大一统。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就此确立,首都设在咸阳。秦王嬴政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过「五帝」,所以兼採二者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的专称。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孙将是「二世」、「三世」......以至无穷。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务、军务及监察;地方则废除封建体系,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设县,县下又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全国由上到下均置于皇帝及其家族的严密统治之下。


 为免六国势力死灰复燃,秦始皇还採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例如:夷平险阻,销毁兵器,迁徒豪富,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在农业方面,秦实行「强本抑末」,允许土地私有及自由买卖。此外,秦始皇还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广修通往全国的驰道。而他自己则沿著新修之驰道,多次巡视全国各地,四处勒石记功。


 秦始皇的一系列大一统措施,自然是为了建立其家族万世一系的统治,但其创立的制度,往往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它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万里长城及秦代建设


万里长城


秦长城示意图


骊山陵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对外开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当时秦朝疆域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领土之基础。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


 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扰攘,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朝后,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牆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成为西起甘肃临桃、东至辽宁东部的「万里长城」(今长城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全长六千多公里)。长城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在当时战争手段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它不失为一条坚固的军事防线,而其工程之浩大与艰钜,的确世所罕比。据统计,如将长城的砖石用来修筑成高二公尺半、宽一公尺的城牆,可绕地球一週有馀;如改铺成宽一丈五尺、厚一尺的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週。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如疏濬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灕二水。


 此外,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和安排身后的归宿,徵调了数百万民工,大肆修筑宫殿和陵墓。宫殿以阿房宫(今陕西西安阿房村)最著名,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规模盛大,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而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也先后修了三十六年,到他死去时才勉强竣工。近年来在它东面发现了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馀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中外人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 


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朝咸阳宫一号宫殿考古遗址模型(上),以及据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所作的复原模型(下)。


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系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在始皇当政的十二年间,其为政之苛暴业已显露无遗。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由于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内则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外则伐匈奴、征百越,每项工程或每次征战,均须役使浩大之民力。特别是始皇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在七十万以上。据载秦代「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到秦始皇时,更把严刑峻法推至颠峰。其酷刑之名目,诸如谪戍、籍没、黥为城旦、连坐、腰斩、车裂、枭首、戮、阬、磔、凿颠、抽胁、镬烹、具五刑(黥劓、斩足、笞杀、枭首、弃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文化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言论自由。如规定除了秦国的历史记载,一切史书都烧掉;民间所藏,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馀《诗》、《书》、百家语全部焚燬;谁要是再谈论《诗》、《书》,就杀头;以古非今的人则满门抄斩。在「焚书」后的一年,又发生「坑儒」之事,秦始皇下令搜捕对朝廷不满的儒生,一共捉到四百六十人,全部加以活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陈胜起义与秦的覆亡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赵高等随行。在归途中,始皇病卒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赵高与李斯同谋,篡改始皇遗诏,赐太子扶苏自尽,另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前210-前207)即位之后,重用赵高,推行暴政。他比乃父更加残酷暴虐,在埋葬始皇时令后宫无子者全部殉葬,为防墓中秘密洩露又将工匠悉数闭于穴中致死。二世不仅效法始皇到处巡行,而且赋歛愈重、戍徭无已。结果群臣人人自危,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呈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局势,秦之覆亡只在旦夕之间而已。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有闾左戍卒九百人被徵发北上,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行抵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遇连日暴雨,道路不通,估计无法如期赶到防地。按秦律,「失期,法皆斩」。其中陈胜、吴广二人相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而「天下苦秦久矣」,不如铤而走险,起来造反,乃杀死军尉,掀起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摸之平民起义。


 陈胜揭竿而起后,不久即攻克了重镇陈县(今河南淮阳),于此处建国号曰「张楚」,自立为楚王,以吴广为假王,并明确提出「伐无道,诛暴秦」之口号。后来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但全国已出现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形势。


 在秦末的各路起义队伍之中,以项羽及刘邦最为重要。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钜鹿与秦军决战,破釜沉舟,全歼了秦军主力二十万,从而决定了秦朝覆没之命运。同时,刘邦率兵乘虚西进,一路上并未遇到秦军之重大抵抗。时秦廷内部一片混乱,赵高逼二世自杀,旋立二世兄扶苏之子子婴为秦王,但子婴很快又设计杀死赵高。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破秦军而入武关,兵逼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至是遂亡。 


楚汉战争风云


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_地图帝


 楚汉相争系秦亡以后项羽、刘邦之间争夺政权的一场战争。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群雄纷纷响应、并起倒秦,其中以项羽、刘邦所拥立的楚怀王势力最大。公元前208年,怀王遣项、刘分道伐秦,并共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结果项羽于钜鹿一战全歼秦军二十万,而刘邦却最先顺利进入关中、灭亡秦朝,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项羽在消灭秦军主力之后,闻刘邦已破咸阳,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关,与刘军相对峙。在鸿门宴上,项羽谋杀刘邦而未遂,后乃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在当时群雄并立之局势下,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四月实行裂土分封,尊怀王为义帝(后又遣人袭杀之),自立为西楚霸王,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个王,以刘邦为汉王。


 不久,诸侯纷争又起,其中主要是楚、汉之争。其初,项羽佔了优势。刘邦虽曾利用项羽攻齐之机,袭击楚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项羽所大败,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北)、成皐(在荥阳西北面)之间。后来刘邦巩固了关中基地,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屡败之后转劣为优,使双方形成长期的拉锯局面。


 公元前203年,项王与汉相约平分天下,割鸿沟(荥阳东南之运河)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自己乃引兵东归。但刘邦却与韩信、彭越期会而攻击楚军。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前后历时五年(前206年-前202年)。 


野史


一统天下的「私生子」 

一阳生


 秦朝的历史虽然极其短暂,但它却集中了历代政治的许多典型现象。就以秦始皇自身来源而言,就充满了宫闱淫乱和尔虞吾诈。始皇原是大商人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不韦将怀孕的赵姬当作「投资」献给尚未登位的秦庄襄王子楚,后来果然「生息」、「发财」。岂料后来始皇长成亲政,竟然逼父自杀、软禁乃母。其手段足以反映秦始皇作为一代暴君的上乘材料。



秦统一原因之另一说 

一阳生


 论及秦统一全国之因素,尚有一事颇值研究,即秦也许并非因政治、经济方面之先进而战胜六国,恰恰相反,其所恃者正好是文明之落后和战斗之强悍。盖其本为西戎一野蛮落后之邦,儘管不断改革、发展,其文明程度一时实难望中原诸国之项背。唯历史上野蛮民族之战胜文明民族、边陲小国之灭亡中央王朝,一向不乏其例。世界史上如蛮族之亡西罗马、土耳其人之亡东罗马,中史上前有商族之灭夏、周族之克商,后有五胡之亡西晋、女真之灭北宋、蒙古之灭南宋、满洲之灭明朝。然则西戎之秦能击败南蛮之楚的竞争,进一步灭亡中原的姬、田诸国,岂非对上述历史现象提供另一例证耶?


中央集权是否中华民族的荣耀? 

一阳生


 秦代石刻文,其含义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文字为小篆。


 关于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及其对中国历史之影响,不少史家多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视之为中国历史之主流和中华民族之骄傲。持肯定见解者多半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辉煌文化和中央集权加以联繫甚至等同起来,其实吾人若对历史细加分析,即可发现此种结论大谬不然。试观中国的重要典章、制度和艺文,在周代时业已大备。春秋战国时已广泛使用铁製农具,商业贸易亦颇繁荣,后来秦汉以降各朝大行「崇本抑末」,农具数千年未变,商业发展一直受到阻挠。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何等活跃,堪称百家争鸣之黄金时代,但自汉武把儒术定于一尊后,中国学术文化之自由发展却一直受到阻碍。作为中华民族文明象徵的长城,在秦以前已经兴修。都江堰等重要农田水利工程有许多均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砚、纸,前三者在战国已发现。至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最迟战国已经出现,火药的发明应归功于炼丹术士,造纸法、印刷术虽然发明稍晚,但未必一定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诚然,自秦代奠立中央集权制以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不是没有发展,但这种发展实在太过缓慢了,而且主要不能归功于中央集权制。如果说中央集权制有所贡献,更多地表现在统治术的改善方面,包括厉行保甲制和严刑峻法、篡改历史文献和消灭前代痕迹、发展避讳之学和鼓励歌功颂德、加强君主集权和大兴文字之狱,等等。不错,人们通过考古发掘,确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物,但其中主要乃皇帝宫殿或贵族陵墓中的奢侈品。它们和隋炀帝为个人享受而下令开凿的大运河,以至现代之木乃伊,哪一项不浸透著万千奴隶、农夫、工人们的血、泪、汗?!总之,中国独一无二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造成了上层的极端奢靡和下层的极端贫苦,对于这种长期压得中华民族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历史包袱,难道可以不加分析地予以歌颂并引以为荣吗?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阳生


 

关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作用,论史者素来评价不一,或尊为「千古一帝」,或贬为「暴君」,真乃言人人殊。观诸商、周以至春秋战国之史实,自分治而统一乃先秦历史发展之大势,即中国当时必然会由封建割据之状态而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而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如併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筑长城、通沟渠、开驰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是发生了重大之影响的。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徵暴歛、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暴政,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馀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著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


李斯言行浅评 

一阳生



 在秦统一全国之诸因素中,论史者于商鞅变法固极重视,唯对秦之任用客卿(即东方游士在扫平六国中之作用)也评价不低。本来秦王政一度对诸客卿下逐客令,但李斯曾发表《谏逐客书》,谓「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及至併天下后又以斯为丞相。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疑是一篇极佳之政论文,故向为诸家文集列为上选,斯在辅佐秦王一统天下方面确也立功不少,故史家向来给予颇高之评价。不过综观历史,似未可完全以成败论英雄,李斯之为政虽尚称成功却未得善终,至其个人政治品质可非议者则甚多。李斯一面劝秦王要善用客卿,一面却嫉妒并害死投秦之客卿韩非。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及韩非奔秦,李斯便在秦王面前进谗,「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之杀害韩非,同庞涓之害孙膑何其相似乃尔,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李斯又为秦始皇出谋划策以焚书坑儒,和赵高同流合污篡改始皇遗诏使二世窃位。拙以为李斯上述三事于国于己、在公在私均无可饶恕:斯与韩非份属同窗,正当秦国用人之际,他却因嫉妒而排斥贤良、害死韩非,可谓自私、卑鄙;斯本属文人儒生,正当秦朝亟需实行文治之际,他却鼓励秦始皇焚书坑儒,确实残忍、暴虐;斯以丞相而随君出巡,正当始皇危亡、国本动摇之际,他却勾结宦官、废长立幼,终于导致秦之速亡,而自己亦为二世、赵高所杀,真乃可耻、可悲!


专,制,暴,政结果只有灭亡 

一阳生


秦始皇送徐福出海寻仙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绘


综观有秦一代之历史,始皇曾以何等之气势鲸吞六国、完成一统。为了谋求秦帝国之长治久安、千古不灭,以成就万世一系之帝业,使子孙万代永承秦祚,始皇又雷霆万钧地进行了一系列大一统之措施,并遣人四处寻访长命不死之仙药。结果不仅始皇本人无法长生不老,就连秦王朝亦二世而斩、迅即覆亡,前后不过十五年。通过前面有关之苛政的叙述,可知秦之速亡绝非偶然。秦始皇时的苦役重税、严刑峻法、焚书坑儒诸般暴政,早已决定了秦帝国之短命,有道是「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矣」(《汉书.贾山传》)。而秦二世之暴虐昏庸,赵高等之擅权乱政,则更加速了秦之灭亡。在暴秦之统治下,不但平民无以为生,而六国贵族亦深感国破家亡之苦,时时不忘复国。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瞬即骚动,秦朝顷刻覆灭。在各地倒秦的势力之中,六国遗民实是不容忽视之力量。


 西汉贾谊《过秦论》有云:「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短短十五载之历史,其兴也暴,其亡也速,堪为后世专制独裁者之借镜尔!


秦亡原因之另一说 

一阳生


周永生、谭国信作品《秦始皇东巡传说》


 秦朝之速亡可能还有一个由历史形势所左右的客观原因,即凡经历长期分裂而出现的一统王朝通常都较短命,但它们往往为下一个盛朝开闢道路、奠下基础,其功实不可没。例如始皇创秦制、文帝创隋制,而均为其后历代所循,于一统中国不无贡献。然秦继七国纷争之世,隋承魏晋南北朝分裂之局,乍而统治全国,肩负之担较重,再加以其自身暴政,故皆短命速亡,而各为汉、唐之盛世奠下基础。秦、隋如此,后来结束军阀混战而实现一统的中华民国亦有类似之情况。


秦史乃中国历史之缩影 

一阳生


秦朝的历史虽然极其短暂,但它却集中了历代政治的许多典型现象。就以秦始皇自身来源而言,就充满了宫闱淫乱和尔虞吾诈,始皇原是大商人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不韦将怀孕的赵姬当作「投资」献给尚未登位的秦庄襄王子楚,后来果然「生息」、「发财」。岂料后来始皇长成亲政,竟然逼父自杀、软禁乃母。秦始皇之执政好大喜功、广事建设,滥用民力、徵歛无度,严刑酷法、焚书坑儒。他虽欲使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但却所用非人,连继位问题亦未安排好,结果自己身后落得尸体长久发臭而不得下土。至于秦二世的篡改遗嘱、杀兄夺位,不愧是后世隋炀帝一类「暴君」之师;李斯、赵高之狼狈为奸、指鹿为马,则为历代权臣作乱、宦官祸政之恶劣典型;陈胜、吴广之揭竿而起,成了其后一系列农民战争的榜样和模式。由是观之,历代的治乱兴亡几乎一幕幕都可在秦代找到例子,故秦朝不愧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楚汉战争:孰为君子,孰为小人? 

一阳生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以刘成项败告终。然而,如果吾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则项羽实为一顶天立地之男子汉,刘邦不过是私德不足论的市井无赖。以亡秦之功而论,项羽当居首位,如无项羽钜鹿之全歼秦军主力二十万,刘邦安能顺利西向如入无人之境?难道可以因此而谴责项羽之残暴?项羽在鸿门宴放走刘邦,往往被讥为「妇人之仁」;他没有独霸天下而广封众王,则被视为「不合时宜」;他在以鸿沟划分楚河、汉界后,遵守诺言解兵东归,被说成「缺乏远大志向」;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被当作「怯弱」的表现。其实这些正从另一角度说明项羽乃一勇敢、诚实、仗义、自尊的正人君子,是故李清照之绝句有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反观刘邦,在伦理道德来看,确实难以恭维,唯因其善于挥长藏拙、投机取巧,能聚萧何之深、张良之谋、韩信之诈、陈平之诡,冶于一炉,融会贯通,终于赢得天下,于是被认为所作为「切合时宜」。后世重视的是他的成功,而以其阴狠奸诈为细小瑕疵。事实上,从刘邦见自己的父亲将被项羽烹杀而表示欲「分一杯羹」,及项羽在乌江自刎前将战马交託乌江亭长以示「不忍杀之」这两件事,已充分反映二人性格上的差别了。


楚汉之战乃兄弟仇杀 

一阳生


 项羽、刘邦同揭竿而起的陈胜一样,都是倒秦战争中的领袖人物。记得《史记》曾分别描写了他们对秦朝及始皇的态度,陈胜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谓「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曰「大丈夫当如是也!」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跃然纸上。但在晋代阮籍看来均不足道,即所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无论如何,项羽、刘邦等乃一场平民起义后必然要出现的人物。观诸历史,自陈胜、吴广首次平民起事后,举凡一个旧王朝被推翻,往往会出现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之形势。例如秦末的项羽、刘邦,新末的刘玄、刘秀、刘盆子等,隋末的李渊、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元末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清末以后的军阀割据乃至于国共内战。他们本来系同一战壕之战友,尔后为了争夺全国之统治权,竟成了不共戴天之仇雠。



本文转载自:中华万年网 历史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index.htm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传国玉玺 百度百科


秦朝君主世系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概述(七)——秦朝
大秦赋后续:秦始皇到刘邦,二十余年间,因分封制而倒霉的人和事
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政治“食物链”
秦朝历史常识简介
轰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4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