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遥专栏】你真的不懂家庭教育

1

其实我一直想写写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但又怕写不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在谈论儿童阅读,但儿童阅读也不过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环)。

当然,读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甚至孩子的很多问题并不能通过读书来解决。

前些天和一个同学吃饭,几个小时几乎都在谈论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同学刚刚辞职做了全职妈妈,因为她觉得再不花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坏习惯如果得不到更好的引导,那一定会耽误了孩子,那是她工作上获得任何回报都无法弥补的。

同学的决定并不是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加入了全职妈妈的行列,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永远拥有绝对的地位,但是很多父母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长时间陪伴孩子就等于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再长的陪伴可能都是徒劳。

这几天刚好翻阅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那么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2

我的母亲是我们那里出了名的“严母”,小时候,我有很多事情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吃零食、说脏话、浪费粮食、对长辈不礼貌、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不胜枚举,母亲的权威不可撼动。以我的个性,如果不是一路这样被母亲严管,我可能很难走出农村,毕竟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求学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很庆幸,母亲并不是一味地只管我的学习,她的言传身教在性格和习惯上也对我有很大的影响。那个年代的父母根本接触不到任何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或者书籍,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和理想去教育子女。

如今,教育书籍随处可见,很多“专家”,很多“学者”,很多“教授”都急于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交予大家,看得多了,很多父母方法没学会几种,反而更加不知所措。

真正的家教是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的,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了不良习惯之后才想起来“管束”,但当父母把精力都放到管教上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变了味儿,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和习惯的培养,从父母把孩子抱在怀里,就已经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随着成长也会发生变化,从来就没有哪一种教育适合所有孩子,所以,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3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无法解答,因为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甚至还不是一个孩子的妈。

但对于从事过六年教育工作的我来说,还是能够判定你能从一本书中获得什么——

《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其实对于这样的书名,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这样一个“绝对化”的名字会让我反感,但由于长期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书中一对优秀的双胞胎的成长故事对我却是极具吸引力的。

相信不止是我,任何一个父母都会为拥有这样一双儿女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儿子陈杲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女儿陈杳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这一定是个案(请允许我也如此绝对),甚至有人会在此刻把“神童”的帽子扣在他们的头上,但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们生来普通,也正因为他们生来普通,他们成长中所受到的教育才更值得父母们去借鉴,这也是我愿意在这里敲击键盘分享这个教育故事的唯一理由。

4

我真的不懂家庭教育,但我一直在尝试去了解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对龙凤胎的成长记——

满月
开始习惯培养

1岁
父母特意搬家到农村,便于孩子运动、游戏、亲近大自然
2岁
开始用“筷子玩具”摆数字、摆画,并进行“100个好”评价
3岁
可以在规定时间里看电视
4岁
搬家到市区上幼儿园,开始自由阅读
6岁
上学


……

你会发现,他们在六岁之前,没有任何特殊的教育,甚至没有像很多孩子一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的只是在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件生活琐事上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而教育,或者说孩子的成长,正是每一天、每一事的累积。

5

正是这样的每一天每一事才有了后来在很多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成功——

9岁开始读报纸,做动植物小课题探究,其间,陈杲跳级两次,跳了三个年级,不做学校的统一作业;

陈杲9岁读初中,12岁读高中,下午都在家自学,14岁参加高考,被科大少年班录取……

陈杳12岁读初中,自选作业,尝试自学,14岁跳级读高中,16岁参加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被实验班录取……

即使是双胞胎,也进行了差别教育,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书中详细列举了两个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教育故事,其中不乏生动的细节,如“捉苍蝇”、“削苹果”等,也不乏方法的指导,如“100个好评价”等。

书的作者是全国知名校长,但我更愿意说,他只不过是这对双胞胎的父亲,所有的教育都是出于他的父爱,而与他的其他头衔无关。

所以,他可以,我们也可以!



书摘
一段父子对话

陈杲 9 岁时的一天早晨,我和他一起去学校。车没来,我们聊了起来。

我说:“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学去。”

陈杲特逗,接着我的话说:“一个儿子,拉着父亲上班去。”

我说:“我带着的可是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啊,我高兴。”

“我拉着的可是未来的中国教育院院士啊,我高兴。”陈杲说。

我说:“你读书了起得这么早,老爸也被逼得早起,以后得了什么荣誉,还得感谢你。”

一会儿,陈杲问:“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还会对我好吗?”

“哪有父母不对孩子好的?”我说,“读书不好,做父母的同样会对孩子好。”

“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肯定会为起得这么早而后悔。”陈杲说,“因为你没有得到什么,我没有什么报答你啊。”

“父母送孩子上学,不是图什么报答,这是一种责任。”我说,“只要有颗感恩的心,读书好不好并没有关系。”

陈杲动情地说:“我长大了想对爸爸好。”

“好,好。”我说,“不是‘想对爸爸好’,而是‘应该’对爸爸好。父母
关心孩子,这是做父母的责任;子女感恩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责任。”陈杲点点头。

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对话,因为是个性化、情境化的,就容易有心灵互动。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梦遥读书”


,关注“梦遥读书”微信公众号

开启亲子阅读之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必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双减”落地之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前半生最重要的事业
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
最美教育在家庭
27岁科学家陈杲的追梦之路
优秀的孩子后面,都站着用心陪玩的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