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博物馆:蛋壳黑陶杯,逾四千年无解的技艺之谜
旅游世界杂志-头条号 2019/5/1014:09

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其实,我们称呼它们为“蛋壳黑陶杯”,还挺“委屈”这些文物的。因为鸡蛋壳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我们现代医院针头的最小针孔也是0.5毫米,但黑陶杯最薄的地方仅仅0.2毫米,薄了一半都不止。什么概念?想想用手感受一张纸的厚度……据当代陶器制作专家实验,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也很难达到完全一比一的复制。对于这些国宝,从诞生到尘封地下再到华丽面世,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难以解释的未解之谜。(本刊记者:田可可)

人类热爱色彩与绚烂。在早期文明中,人类从无到有创作出了陶器,然后又迫不及待地给杯、盘、盆、罐、碗、壶等器皿绘上炫彩夺目的花纹和天地生灵,彩陶炫耀的光彩照耀着几千年的文明。但在人类陶器文化中,有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它色彩单一,不以光彩夺人,但又如此与众不同,低调奢华,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四千年守望终获新生

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台地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样的东西,很薄很轻,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待清理完毕,这些碎片竟立刻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面对这前所未见的发现,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于是“蛋壳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在这之后,蛋壳陶的碎片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但却始终没有完整的蛋壳陶器皿现身,直到1974年。原山东考古所所长张学海在其主持发掘的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在将墓葬全部清理后,竟然发现了一堆蛋壳黑陶碎片,这堆碎片会是属于一个完整的蛋壳陶器皿么?同时参加发掘的郑笑梅主动请缨,要独自对这堆碎片进行分析和比对,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郑笑梅终于将一件完整的“蛋壳陶”放到了张学海面前,上秤一称,才10克左右的重量。

新石器时代古人制陶的巅峰水平

蛋壳黑陶杯的存世完整器极少,每一件都是国宝。借助现代工艺,瓷器能达到1毫米薄度已被视为珍品。而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工匠们,已身怀巧夺天工的手艺,他们能制造出厚度在0.2-0.5毫米的蛋壳黑陶杯。蛋壳黑陶杯均为细泥陶,杯和柄又是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这类器物一般出土于墓葬中,且墓葬规模都很大。

山东博物馆馆藏蛋壳黑陶杯中,有一件镇馆之宝——高柄套杯。它口径12厘米、内径4.9厘米、通高16.9厘米、柄高13.2厘米,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这件巧妙的套杯组合,杯柄内套入杯胆,杯胆宽沿宛如草帽,也似盛放的花朵,深腹大容量,其柄身则塑成竹节纹细。这个套杯制作工艺复杂,却器型规整匀称,薄脆如蛋壳,能以完整留世,实属罕见。

山东博物馆中还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出土文物中的颜值之最。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有喇叭型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秀美,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有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堪称绝代之作,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

存世完整的蛋壳黑陶高柄杯,目前极为稀见,历经数千年埋藏,大多出土时就已沦为碎片。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言,它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制陶的巅峰水平。如今4000年过去了,杯体仍透射着黑色光泽,气质高雅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高颜值蛋壳黑陶杯面前流连忘返,久久注视,感悟人类工艺的留世精华,以期将这些绝代之作印入脑海。

探秘“逆天”的制作工艺

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蛋壳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薄至0.2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至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至70克。

根据对蛋壳陶陶胎化学成分的分析和研究,蛋壳陶是用普通易溶黏土,经碾碎后加水淘洗,去除杂质后经过陈腐熟化和揉练,制成陶泥(制作鼎、甗等炊具添加了粗沙云母,以提高耐烧程度)。蛋壳黑陶杯胎体之薄与器形之规整,只有轮制才有可能。根据山东省博物馆复原仿制验证,这种蛋壳黑陶极有可能在车制(陶车)成型时还使用了有支架的削刀,烧成时使用了类似匣缽的装置。其制作工艺为:首先采用极细腻的陶土轮制成形,晾至半干,用研磨石打磨出光泽,然后用特制的匣钵承托放入陶窑中,并采用封窑烟熏的渗碳方法(在即将烧成时,用泥封闭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上加水渗入火膛,使木炭熄灭,从而产生乌黑浓烟,通过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深入胚体而呈黑色)。据说真正做成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工艺之繁缛、难度之大,令人瞠目。

用如此复杂的工艺,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如此精制的薄陶,它绝不会真正用于日常生活,而是另有他用。黑陶蛋壳杯神秘的黑色金属光泽,带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所以,它只能是贵族在祭祀、丧葬、征战、宴飨时的礼器,用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重大场合中崇敬的“礼”,这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是贵姓与权势身份、地位的彰显,只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

至今未能解释的“黑科技”

随着蛋壳陶器皿尤其是薄胎高柄陶杯的发现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蛋壳高柄陶杯来源于龙山文化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而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轮制技术帮助制陶者将器壁做得越来越薄,器形越来越规整,终于形成了远古时代的陶器巅峰之作——蛋壳陶。可惜好景不长,蛋壳陶在历史长河中成了昙花一现,到了龙山文化晚期,高柄陶杯的器壁逐渐增厚,制作日益粗糙,造型也不及早、中期轻盈灵巧,制作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到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蛋壳陶杯便突然消失了。

曾有一位经验丰厚的现代陶器师傅,试图不借助任何现代机械,模仿以前原始工具,最后烧是烧出来一模一样的,但厚度怎么也达不到0.2毫米,而且成品率很低,要烧个几百上千件,可能才会有一件成品。研究人员也试图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却很难达到完全一比一的复制。专家们也是抓脑袋,为什么没有丝网的那个年代却能过滤出这么细腻的陶土。因为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几乎没有渗水率,而且还薄如纸,硬如瓷!那是时候没有拉胚的轴承,更没有耐火材料,却能在高温下烧出存放几千年的陶器,并且还有镂空工艺于压光融为一炉。实在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现代材料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把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做到如此面面俱到。这个问题,现代考古学家只说了一句:无解!

每每多了解一件技术高超的文物,就越发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能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一件件令现代人都佩服不已的精美工艺品。难怪都说龙山黑陶是陶器的巅峰时期,这样的技术,在四千年前的地球上,独此一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纳堂藏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两件)
【话说古陶瓷】第4期:四千年前陶器的巅峰之作——龙山黑陶
龙山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收藏见证历史(2-6)石器时代之古陶艺术-美学、工艺极致之作
浅谈龙山文化与黑陶
龙山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中华博物 鉴藏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