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幞头竟有这么多讲究,日本天皇也爱它
野马共和-头条号 2019/8/1815:23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有蓄发的传统。根据各地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原始先民们就已经盘发成髻。《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头发不管稀疏,都不能轻易剪断。久而久之,出于实用及美观考量,各式的发髻渐渐风靡。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代男子重要的时尚单品幞头横空出世。小小的一块幞头,却代表着中国男性的千年流行史,最终风靡日本。

秦汉时期,男子二十成年加冠,贵族男子戴的是冠。而身份较低微的人,只能束巾帻。巾帻也称幅巾,用一块帛巾束首,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幅巾之名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可见,郑玄的这种儒雅的时尚打扮,突显了个性又彰显了勇于反抗传统的精神,有效吸引了时尚界的关注,成功走在幅巾盛行的潮流前线。

幅巾在不同区域叫法略有不同,据杨雄《方言》记载:“幅巾之名自关西秦晋之郊日络头,西楚江湘之间日陌头,自河北赵魏之间日缲头。”东汉时期,平民男子戴巾帻最为常见。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传世说唱俑,头上用布帛包头,在额头前束出两个尖角。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不拘泥礼法,以幅巾束首的风气,十分流行。据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北周时尚先驱周武帝依托鲜卑族传统风帽,对幅巾作了改良,于四方形布帛上裁出四脚,并将其接长,形如阔带。裹发时巾帕覆盖于顶,后面两脚朝前包抄,系结于额,前面两脚绕至脑后,打结下垂。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两角在脑后打结,自然飘垂,顿生飘逸之感;另两角头顶打结,可束缚发髻。幞头正式诞生。

唐朝时幞头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盛世,与大唐的爆款男装圆领袍相辅相成。《长安十二时辰》中幞头的身影随处可见。盛唐气度恢弘,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所以巾子应运而生。巾子是幞头的内衬,用苎葛、藤草、篾竹或马尾编织而成。封演在《封氏闻见记》描述“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唐人束发后,先戴上巾子,再戴上幞头。巾子的高低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在此基础上幞头款式不断变化。

幞头垂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质地轻薄,自然垂落的是“软脚幞头”;两脚稍挺,微微上翘的是“硬脚幞头”。此外,根据幞头脚长短,又可分为“长脚幞头”、“短脚幞头”。

唐高祖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巾子不断变高。武则天时,权贵重臣流行内衬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统一颁发高级官员幞头样品,英王踣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年间,幞头脚变得圆阔,并在内中装有竹签铜丝,因而幞头脚能够翘起,称为翘脚幞头。

唐玄宗时期,大唐的国力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幞头也变得较为夸张。天宝年间网红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唐中后期开始流行“硬裹”幞头,就是将原来的幅巾固定到巾子上面,省去每次穿戴都要重新包裹的烦恼,此前的穿戴幞头方式称为“软裹”。这种穿戴新方法下,原先飘逸的幞头脚失去额实用功能,仅作为装饰进行保留。这种幞头也会被称为硬脚、展脚等。

五代时,平脚幞头开始流行。宋朝魏了翁《古今考》记载“ 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宋史·舆服志》也描述了五代时期的幞头款式“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以铁为之”。这种幞头进一步发展了唐朝中后期的硬脚幞头,通过铁丝或竹签将幞头脚做成平直,以此用来装饰。此外,这时翘脚幞头也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记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幞头脚朝天竖立,颇为醒目。

宋朝时,幞头依旧是广大男性的首服基本款。上自皇帝,下至百官,日常着装,一般都戴幞头。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变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幞头的款式,也迎来了百花齐放。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说,幞头从出现以来一直变换新的样式,两脚或弯曲向上、或两阔脚、或短锐角,样式有很多大家各取所好。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方顶硬壳幞头,是宋朝帝王及官员的必备款式。这是唐代硬裹幞头的2.0版,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衬的硬壳,壳外附着绢罗,然后在表层涂黑漆,制成方顶硬壳形状。这种幞头的吸睛之处在于幞头脚,两脚内填充铁丝制成,达到平直或上翘的效果。一般为左右平伸,长至二尺。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宋代官员形象。

方顶硬壳幞头幞头脚尾端卷起,就形成了局脚幞头;幞头脚相交,就形成了交脚幞头。此外,还有朝天幞头,顺风幞头等等造型。终宋一朝,都在沿着五代以来的幞头的发展脉络,踏步前行。

明朝从蒙古人手中夺得政权后,致力于恢复华夏传统衣冠。朱元璋提出了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这一时期的首服也在继承古制上多有发展。传统首服迎来了最后一个发展巅峰。明代《客座赘语》有云:“于是士大夫所戴其名甚伙,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

这一时期,幞头演变成了乌纱帽。乌纱帽的式样继承了晚唐及宋朝的基本形制。官员常用乌纱帽用漆纱做成,两边展角,角长一尺二寸。皇帝常服,则佩戴翼善冠,即乌纱折上巾,其式样与乌纱帽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左右二角折向上,竖于纱帽之后。翼善冠用细竹丝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外敷黄素罗,外层以双层黑纱作面,因此又称为“乌纱翼善冠”。这种皇冠通常饰有金饰,万历皇帝定陵中的翼善冠上面的金饰重量超过300克。

明朝的士人及普通百姓多戴唐巾,即软翅纱巾。唐巾为明代设计师仿参考传统幞头的全新制作,外形于乌纱帽相似,巾后垂有软脚,左右缀玉质巾环一对。唐巾因外形儒雅飘逸,深受广大明朝民众喜爱。《醒世姻缘传》中记载:“只见一个戴乌纱唐巾,穿翠蓝绉纱道袍,朱鞋、绫袜,一个极美的少年。”

随着清军入关,满清实施残酷的剃发易服的政策。流传千年的幞头和诸多汉族衣冠一道,走向灭绝。

现世存在的幞头,不得不提日本天皇的立缨冠。日本自平安时代就大量学习唐朝服饰制度。奈良时代的大和朝廷颁布《大宝律令》,明文规定国内人民制作衣服要仿造唐朝式样。天皇戴的“立缨冠”是幞头流传至日本经过自身发展后的变体之一,幞头脚的“缨”经演化只保留了一枚,向上直立,保持朝天的特征。

这种朝天幞头风格在我国古代也能找到踪迹,宋人的《云麓漫钞》记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浙江博物馆藏有的《吴越国王钱氏祖像轴》,头戴朝天幞头,两条幞头脚向上。

幞头起源于一块小小的包头布,经过千年演变,它的造型和功能愈加多元,最后成为端庄大气的汉族衣冠一部分。这其中蕴含了虚实动静结合的设计美学,于平衡中求变化的哲学智慧,因此,它才能经久不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官帽上的两根长翅究竟是干嘛的?为何就连宋朝皇帝也要戴?
一梦六百年,带你穿越回明朝!
乌纱帽与“衣冠禽兽”:不同的补子代表什么?
看古装剧,怎能不识头上的发冠?
【考古札记】王帅:山西浑源永安寺壁画中的男性头冠
宋朝官员的乌纱帽,为何要有一对“长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