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文化 | 道与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重生、乐生、养生”,是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认为只有能够做到却病强身才可能延年益寿,从而达到“长生久视”。因此 ,去除疾病才是“益寿”和“延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所以重视养生、重生的道教就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密切的关系。

道教医学以黄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 ,以气为本和形、气、神三重结构的人体观,以及五运六气说、天地人周期、节律相关说等为理论基础。同时,道教医学还以五行、八卦、九宫 、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道教常用符号体系与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相对应、相结合来进行阐述、发挥和临床应用。

黄老思想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老思想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老学派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纵观道教发展史,历代兼通医术的道教名士层出不穷,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这两个领域中都享有盛誉和道教医家也不乏其人,可谓代代有之。其中董奉、华陀、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王怀隐、马志、崔嘉彦、刘完素 、傅青主、赵宜真、周履靖、刘一明等人就是道医中的代表人物。

相关人物故事链接

董奉:中医故事 | 杏林春暖

傅青主 | 以爱一人之心 至爱世人之心

道医在治病防病方面,能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措施进行医治。不但善于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各种膏、丸、丹、散)及针灸手段,而且能够临床证候,选用导引、吐纳、行气、服食、辟谷、存思、按蹻、房中、守一、制魂魄等内修外养之术,辨病施功;并且配合以符水、祝由、斋醮仪礼等对疾病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和预防。其治病养生,既采用常规药物疗法,也采用心理疗法、信仰疗法,将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治疗结合起来,治疗与养生预防相结合。 

学者曾根据道教医学与现代中医学在内容上的差异程度,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系将道教医学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中心圆部分,如本草、针灸 、汤液等,与现代中医学大致相同;中间圆部分 ,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 ,是道教医学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力 ”倾向极强;外周圆部分,其内容包括符、占、签 、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民间信仰 、民间疗法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 “他力”的范围之内。

 

所以道医这些多功能全方位的治疗方法,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对病者的心理、精神上乃至病情的治疗上,能起到调动机体自愈能量 ,改善心理、精神状态,促进身体状况及时恢复的效果。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代皇帝对各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为了压制汉文化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鸦片战争以来,道教亦受西方思想的冲击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沦为教团势力和社会影响最弱的一个。



 

 (づ ̄3 ̄)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为什么没落了——传统思想流派在新时代的困局
道家的历史起源
黄老之术指的什么?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及哲学观点 ​
道教学术研究:道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医和道家有什么关系
【汉学大观】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及道医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