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世襄先生的高雅品质

王世襄——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是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澹庵”冲天耳三足炉

古人号澹庵,据年代、行实,可能为此炉主人者为庄冏生。冏生字玉骢,武进人,顺治四年进士。画传称其工诗、古文辞,善书画,著《澹庵集》、《漆园印型》十六册等。惟藏炉、造炉尚无旁证,以上不过臆测而已。

清 紫红鹰水葫芦两具

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中写道:“较小一具为养松子,细雄所用水葫芦。较大一具为养伯雄,鹞子所用水葫芦。色皆紫红,髹黑漆里,为西直门养鹰家李凤山故物。李以善驯鹞子,能使磐空著名。两具皆经其祖用红葫芦手刳而成,而凤山如在世,亦早逾百岁。故水葫芦当为二百年前物。”

而在《说葫芦》中,王先生的描述更为详细:“养鹰家取修长约腰葫芦,横置时蒂柄一端稍稍上翘者为佳。就上肚之半,随形开口,余半凹掬如勺,刳去瓤子,磨光髹黑漆里,名曰“水葫芦”。出猎鸟雀,葫芦下肚贮清水,木楔塞之,系腰间随行。日夕饲鹰,置肉勺内,去塞平卧,水流入勺,鹰就之而食,水肉两足。较小一具为养松子、细雄所用水葫芦。较大一具为养伯雄、鹞子所用水葫芦。色皆红润,润洁无瑕,乃西直门养小鹰世家李凤山故物。李以善驯鹞子名,能使盘空随人而行,呼之即下。两具皆其祖父手制所遗。凤山如在世已年届百数十岁。水葫芦当为二百年前物。”

晚清 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官模子春梦图蝈蝈葫芦、官模子云龙麟狮蝈蝈葫芦、官模子山水人物蝈蝈葫芦

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范四瓣。花纹颇清晰,但又经火笔钩描。《水浒传》第三十回《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叙述武松从张青、孙二娘店中出走,为避捕缉,头戴铁戎箍,颈挂人顶骨数珠,乔扮成行者模样。行至蜈蚣岭,见妖道与妇人在庵中作乐,怒而杀之。葫芦上所见,与故事情景无不吻合。

官模子春梦图蝈蝈葫芦,于芳草地上,湖石围中,一女子坐石床昼寝,背面乃其梦境。左侧双蝶叠翅齐飞,比兴画意。曾见安素模子秘戏图,视此更为庸俗矣。

官模子云龙麟狮纹蝈蝈葫芦,范四瓣。四龙居中,两麟在上,两狮在下,流云缀地。

官模子山水人物蝈蝈葫芦,范四瓣,花纹曾用火笔描绘。邻下一老人披蓑衣,戴竹笠,伛背张伞,急行过桥。后一舟子亟欲泊船芦草丛中,是狂风骤雨之景。对岸有人信步闲行,钓者荷鱼而归。杨柳垂条,村家门敞,又是日丽风和之象。不知何以一器之上,气候不齐,所写亦不类历史故事。无以名之,只得泛称之为山水人物。

明 紫檀天然形笔筒

北京文物业对硬木笔筒,不经车旋,造型不规则乃至畸形者,曰“随形”或“天然型”。以紫檀为多,经其无大材也。其中较常见者为多处经刀削,高低不平,且随处突出瘿节,状其苍古。虽名曰随形或天然形,实纯出人工刀凿,俗不足取。偶遇造型如古树一截,虽亦经磨治,但无造作痕迹,意趣远胜前者,惟为数甚少耳。

此器体型接近椭圆,瘿节孔穴,错落有致,宛若天生。久经摩挲,圆润无比。更因壁厚约3厘米,底厚达7厘米,稳重朴实,得未曾有。以予所见天然形笔筒,未有更出其右者。

笔筒出自同仁堂乐家,主人久居西城锦什坊街,一时忘其名号。谢世后有人持来,亟购之。

“鸿”字紫漆鸽哨十一眼五对及“祥”字紫漆鸽哨十五眼一对

星眼类鸽哨,自九星以上,星子肚每侧若再加一枚,其名便不再叫“星”而叫“眼”,有“十一眼”、“十三眼”、“十五眼”、“十七眼”、“十九眼”、“二十一眼”直至“三十五眼”或更多。

成对的十五眼鸽哨一对,于星子肚与后筒之间又安一对小崽,后筒和星子肚的哨口上各安一个小崽,使总数为十五。鸽哨漆色为紫,偏黄。筒底刻“祥”字,为周春泉先生制哨。

五对十一眼鸽哨,漆色为紫,偏深。筒底刻“鸿”字,为吴子通先生制哨。

“玉堂清玩”戟耳炉

色近棠梨,莹澈闪金光,而大半为黑漆古遮掩,淡处如雾翳,浓处如墨泼。静中晤对,忽欲浮动,恍若陈所翁画卷,弥漫中将有神龙出没。李卿丈藏戟耳炉,不下二三十座,此为第一,常置夫人案头,朝夕爇香饼。

民初李卿丈即卜居芳嘉园,去吾家仅数十步。后移居八大人胡同,相隔只一巷。儿时常携鸽至丈家门首放飞,入秋更捧蟋蟀盆求教。丈固酷爱球虫而又精于此道者。赵伯母每抚我头,给果饵。移居后,仍往请益,评蟋蟀外兼及铜炉矣。

北京沦陷时,李卿丈为居家所需,不得不让炉于庞敦敏。此后每道及,犹眷眷难忘。1951年,予自庞家购得十余具,喜携其二三驰告。时二老均在病中,丈喘咳尤剧,持炉把玩,如见故人,而力有不胜。濒行,赵伯母忽取案头此炉相授,曰:“你拿去摆在一起吧。”此情此景,倍感凄恻,竟嗒然久之,不知言谢。又一年而丈归道山矣。

明.木胎彩漆弥勒

弥勒佛像系整木雕刻后刷漆,大嘴肥耳,神态喜气慈祥,坦胸,盘腿而坐,衣褶纹路雕刻自然。与之对视,使人忘却烦恼。背身凿有方洞,呈露木胎,系放置佛经所用。

“文”字葫芦鸽哨一对及截口鸽哨三对

明 王世襄藏、赠韵荪铜兽耳炉、铜箸瓶

元 王世襄藏、赠韵荪茶叶末釉大罐

王世襄藏、赠韵荪吴昌硕“石阙颜云”黑灵璧靠山

明 王世襄藏、赠韵荪凤尾鸠杖杖首

明 王世襄藏、赠韵荪银簪花香球

清康熙 王世襄藏、赠韵荪白寿山夔龙鱼篓尊

清 王世襄藏、赠韵荪树根花架摆件

清 大漆圈边玳瑁芭蕉扇、王世襄藏紫檀核桃挂件

清 王世襄藏、赠韵荪天然海柳虎形墨丞

王世襄藏、赠韵荪胡唐刻寿顶方章

清乾隆 王世襄旧藏张鹤佺刻青田兽钮方印

清道光 王世襄旧藏御制虎骨染绿成堂鸟食罐

王世襄旧藏皮鹰帽及护具

现代 王世襄火绘葫芦片嵌镶红木圆盒成对及王世襄火绘葫芦别针

晚清 王世襄藏六方博古纹葫芦

“你懂琴,这张琴,你拿去”---万金过手而不假辞色

王世襄老珍藏的那张“大圣遗音”琴(故宫存有另一张同年代、同品题的宫中藏琴),是1948年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从一位藏琴世家手中求得的。作为一代古物“玩家”、收藏家和鉴赏家,《明代家具赏识》等传世名著的作者王世襄,本人并不是古琴家,他的夫人袁荃猷,却是古琴一代宗师管平湖的入室弟子。家中藏有的几把唐宋元明的传世名琴,都是夫人袁荃猷追随管平湖学琴、抚琴的日常用器,所以,王世襄常常以“琴奴”自居。年前夫人久病辞世,王老先生悲痛恒久,实不忍睹物思人,便将家中所存古琴连同与夫人共度几十岁艰难时光的各种珍藏,尽数释出,交付古物市场拍卖。上言之稀世“大圣遗音”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卖会上竟然拍出了891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中国古琴迄今为止世界最高的拍卖纪录。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琴值连城万金的卖场喧嚣之中,王世襄却轻轻一挥手,将家藏的另一张同是传世稀珍的宋琴(一说明琴),无偿送给了一位年轻的琴人——曾跟随袁荃猷学琴的某君。据说,当日看王老事忙,某君上门搭手相助。“你懂琴,这张琴,你拿去。”就这么一句话,万金过手而不假辞色。——可以用倾世之价为心爱宝物寻一个华贵的寄托,也可以将一言九鼎之约托付给两袖清风的少小知音———这就是古琴。和静清远,宏细自持。“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万金难鬻却举重若轻。——千岁之下,清风朗澈,古琴的高格若此,琴人的高风若此啊。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

如果您对公众号“文玩折扇”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加微信号448199886,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玩家王世襄先生独特旧藏鸽哨首次亮相拍卖专场
文玩葫芦,竟然能这么美
一往情深迷佳音——浅谈葫芦虫具的把玩与收藏
葫芦玩到这个境界,也是醉了!
10年后 嘉德再现王世襄风雅
把玩艺术品身价看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