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统一战线思想
userphoto

2023.05.18 广东

关注

【编者按】

85年前,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这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进程,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一著作的发表,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更为关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进程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而很少关注或专门论述《论持久战》著作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实际上,《论持久战》中的统一战线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毛泽东在著作中把统一战线摆在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位置上,在战争的诸多重要问题上也突显了它的价值作用,统一战线的思想贯穿于著作之中。《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统一战线思想》一文对此进行分析综述,以使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著名的军事著作,发表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正值全民抗战近一周年之际,针对当时流行的“亡国论”“速胜论”以及各种观点情绪给予了理性驳斥,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进程,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一著作的发表,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程思远在《政坛回忆》中说:“毛主席《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副主席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回忆,足以说明《论持久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作用。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报告

然而,由于这一著作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论著,人们长期以来更为关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进程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而很少关注或专门论述著作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实际上,《论持久战》中的统一战线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整个著作有5万余字,提及“统一战线”有36处,而没有提及的地方,一些重要论述也富含统一战线的意义。可以说,毛泽东在著作中把统一战线摆在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位置上,在战争的诸多重要问题上也凸显了它的价值作用,统一战线思想贯穿于著作之中。

《论持久战》开篇就在“问题的提起”中把“统一战线”凸显了出来,指出“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而这个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全国各党各派、全国人民、全国军队,以及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包括日本反战的人民与反战的兵士,所有这些因素在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特别是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这段论述,很显然是强调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其属性从一开始就是统一战线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全民抗战的开始,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就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但是,亡国论者由于有妥协倾向,很可能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速胜论者由于高估自己,则有可能轻视、忽视抗日统一战线。那么,如何来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呢,中国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实际上,这三个条件都是统一战线问题,它是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它抗日战争就不可能进行下去,更不可能取得胜利。当然,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正因为是前提条件,因而它的状况如何就直接决定着抗日战争的进程,对于整个战争的胜败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各国政府和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那么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

当然,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总结论,但能不能坚持持久战,与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这里的“相互关系”也可理解为统一战线的关系,因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相互关系的状态及变化,必然深刻影响战争的状态及变化。这种影响当然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了抗日统一战线,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情形就必然发生改变。而要发生这样的改变,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就必须努力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进一步讲,即使在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也仍然有一个统一战线问题作为前提条件贯穿其中。在抗战的第一阶段,敌强我弱,日军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客观形势决定了中国必须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尽最大的努力联合一切抗日的力量,否则,是没有办法进行抵抗的,战争的结局是不堪想象的。第二阶段,是敌我战略相持,但也是极为困难与残酷的阶段,能不能熬过这一艰难的路程,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便有着重大作用。第三阶段,我国处于战略反攻阶段,而战略反攻的伟大力量是第一、第二阶段抗日统一战线坚持与扩大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把统一战线这个持久的抗日战争的前提条件坚持好、发展好,就必须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方能逐渐前进,壮大抗战的力量。即使具体到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中,诸如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其中都有一个统一战线的问题作为重要条件,比如无后方作战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扩大了统一战线,敌后游击战之所以能够坚持和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因为实行了良好的统一战线政策。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也就是巩固统一战线,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因此,毛泽东强调,“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

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动力根源

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有着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根源是什么呢?或者说,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能够坚持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了充分的论述。

1938年,毛泽东在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首先,是由于日军发动侵略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但资源匮乏,内外矛盾重重,已临到了最后崩溃的前夜,因而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这一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最大地激起了日本“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而当日本举行战争之时,正是世界各国快要遭遇战争的时候,大家都正准备着为反抗野蛮侵略,中国又是同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利害相关的,“这就是日本已经引起并还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反对的根源。”因此,这样的对立,就成为中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客观基础,成为统一战线能够形成和坚持的原因。

其次,是由于中国的抗战具有进步性。毛泽东指出,“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中国革命数十年的传统经验,特别是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正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性,在政治上体现为在坚持抗战的同时,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即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中国社会正因为有了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因而有了空前广泛的政治觉醒、抗日要求和政治理想,并且显示了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也就是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统一战线肩负着抗日与建国的双重历史使命。

《论持久战》单行本

第三,是由于中国的抗战具有正义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这一巨大进步性,集中表现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时候,社会各族各层各界,一改以往一盘散沙的习惯,每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都胸怀义勇之情,凝聚共识,掀起席卷全国的抗日浪潮。中国的抗战是为了正义而战,为了永久的和平而战,因而终将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这说明,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建立统一战线具有强大动力和深刻根源,另一方面又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得到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的援助。而此时的国际形势,是世界的人民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对于中国进行的进步性、正义性的战争必然给以热忱的、大量的、直接的援助,这也是中国能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动力根源。因此,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中国,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可见,这样的理想信念,实质上就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建立与坚持的内在根源。

坚持统一战线的态度与方法

统一战线作为抗日战争持久战的前提条件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然而,统一战线不是空洞的理念和口号,要把其战略意义充分地体现出来,就要靠具体的政策,而具体政策实行得如何,又要靠人们的认识态度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但这个总方针的落实,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

一要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日统一战线,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的普遍与深入,才能形成统一战线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政治动员,就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这样的动员,不是一次两次就够了,也不是将政治纲领等背诵给老百姓听,而是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把统一战线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的一件绝大的事情。

二要协调好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包含着多重关系,而对各种关系秉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能够赢得人心、争取人心,有益于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毛泽东在“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部分中强调了这个问题,虽然他并没有涉及更多的关系,而只是列举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但这两种关系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根本关系。他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统一战线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照顾利益,如此“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从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可以看到,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统一战线是抵抗侵略,直至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而坚持正义的理念和进步的理想,是统一战线建立、坚持和发展的动力根源。统一战线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存在,存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既是战略,又是策略,既是工作实践,又是思维方式。驾驭和运用好统一战线是政治生活中的大智慧,要把抗日统一战线的战略价值发挥出来,必须使之与社会民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统一战线既是“道”,也是“器”,对它的认识与理解宜宽不宜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作者杨跃进,系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原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持久战
如果美苏不参与抗日战争,中国能打败日本吗?主席早已给出答案
《论持久战》读后感
世界上公认的十大兵书之六----【论持久战】
道正、招好、度准——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六字精髓
【百个瞬间说百年】1938,“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