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七十年代定城大鼓书


长子鼓书。 音乐: 娱乐养生大舞台






定远文苑:七十年代定城大鼓书













何俊飞







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定城活跃着一帮说大鼓书的民间艺人,老百姓称他们为“说书的”。说书地点一般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地方,我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在百货大楼附近,一个在我家门口。

那时我家住在南门原卫生防疫站宿舍,防疫站大门口路灯下就是一个热闹的说书地点。在那个饥渴年代里,大鼓书是定城百姓心目中最抢手的精神食粮。说书时间一般在晚上,我当时上小学,一听到鼓声就慌了神,急忙扒拉几口饭,或者不吃晚饭,急匆匆地抱着小凳子,到说书场地占地方。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冬天,特别热闹而温暖,人们听书入迷的程度,可以说废寝忘食,晚上听书,白天评书,那阵势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样,一般没有特殊情况,谁都舍不得落下一次。

说书人的道具其实很简单,一个三角竹架支上一个大鼓,一手拿木追,一手打夹板,边敲边打边说边唱,再有就是配个拉弦的人,在一旁伴奏。说书人不管来人多少,首先按惯例先把鼓架支起来,一言不发,“嘣嘣嘣……”手持着鼓槌,有节奏且有变化地敲打着鼓点,他低着头,眯缝着眼睛,脑袋像破浪鼓似,不停地晃动,拿鼓槌的一只手与垂下的一只手,好像比赛着抖动的速度。一只胳膊敲累了,仰起脸来,换另一只胳膊继续把鼓敲出更多的花样来。这一举动就好像军队打仗发起冲锋时候的信号弹一样,给大家发出一个听书信息。

瞧着听书的人差不多了,说书人先来个小段子,以此让大家放松一下,活跃一下气氛,小段子的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大意是:会听书的君子不嫌我哑喉破嗓南腔北调吐字不清道字不明,咱只管押韵合辙声调顺耳,请您稳坐一旁,听在下慢慢道来……接着边敲大鼓边拖长沙哑的嗓音唱道:爱听文的咱唱包青天,爱听武的咱唱杨家将,这公子爱听那小姐讲,这小姐爱听那相公说,老头爱听老婆笑,老婆爱听老头哼……

然后,进入整部书的说唱。在确定说整部书前,说书人也要根据定城风土人情及文化习惯等做一番调查,进行适当调整。说书人说唱的内容无非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呼延庆打擂》《包公案》《秦琼打擂》等传奇故事。

说书人起腔一般以“哎”字拖音,腔出来音域宽广,高亢嘹亮,脸上的表情及全身的动作随剧情或人物转换。功夫好的还会腿脚并用、手眼齐发,扑扑楞楞、刷刷拉拉,吓得鼓架子旁边的听书人赶紧往后闪身。道白时语速加快,起眼落板能看见舌头在嘴里不断翻飞,喷出的唾沫星子在灯光下直打旋儿。遇到剧情悲伤处,便出腔节奏缓慢,拖腔缓长,神情悲摧,引得全场老少揪着心跟着落泪。

说书人在说故事的时候,除了精于唱、念、做、打以外,还要按照故事中的生、旦、净、末、丑道白,有时腔调还模仿故事中男女老少的声调、神态和举止,表演得绘声绘色。

漆黑的夜里,敲击大鼓的咚咚声和说书人的沙哑声能传很远。听大鼓书的人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说书人包围在中间。人来得越多,说书人劲就越大。说唱时艺人很投入很夸张地倾注自己的主观情感,忽而激昂大义慷慨陈词,忽而如泣如诉泪如雨下,又忽而抑扬顿挫婉转悠长,听众们的感情随着艺人的表演起伏,一部野史演义能在他们嘴里洋洋洒洒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说书人往往在说到高潮时停下手中的鼓点,喝上几口水,而听众则眼巴巴的盯着艺人,盼望着其尽快说下去。说到精彩处,大人们往往拍上几个巴掌,孩子们也起哄似的乱拍。说书人手中鼓点咚咚,快板紧一阵慢一阵,老汉们听的入了迷,口水淌下却浑然不知,有的孩子则在妈妈怀中进入梦乡。一场书说下来,累得说书人额头出汗,嗓子变哑。

书说到关键时刻,一声鼓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后便开始收钱了。说书人把戴着的帽子取下,向周围人双手一抱拳,说:“请大家帮帮忙,帮帮忙!”听大鼓的人知道要收钱了,于是众人便你一毛他五分地往帽子里丢钱。个别不想掏钱的,趁机溜走,等开始唱后再回来,这样的人往往遭到周围人的不齿。唱大鼓的人不向我们小孩收钱,他拿着帽子从小孩面前一晃而过。收了一圈,他数了数,嫌钱少,说:“才两块,才两块,再帮帮忙,凑够三块,就三块。”

这帮说书人大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有的甚至从未踏入过校门,因为家里穷,为了寻找吃饭的门路,投师学艺于老一辈的说书艺人。他们的唱段基本没有文字脚本,全靠自己的记性记住老师的口传心授。

那个时候判定唱大鼓书的水平高低和现在差不多,就是听大家的掌声,看谁会煽情,谁演出时能尽可能地多催下听众的眼泪,谁就是名家。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行头简单,魅力却不凡。那鼓声激越,那钢板悠扬,那沙哑的声音带有几分苍凉,在物质和文化条件十分匮乏的七十年代,定城的大鼓书是那么令人着迷。

现在想想,那时的大鼓书,让我这个小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杨家将》的一门忠烈、《封神榜》的出神入化、《岳飞传》里的南征北战……这些经典的、精彩的故事伴随我度过了童年的岁月。

随着时代的进步,定城大鼓书如今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淡出历史的舞台,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现在,只要不是上了年纪的,恐怕已很少有人听过大鼓书,更不知道这种民间艺术的存在。

这正是:莫道当年日子苦,勾魂大鼓好逍遥;一架大鼓说春秋,浩瀚历史任我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景洲|小城旧事:大鼓场
评书与鼓书
追溯北京大鼓书的民间根脉
邳州大鼓
记忆中的大鼓书
朱友宏:乡村书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