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年,江西男子花一万买本破书,一年后竟以2600万天价卖出
userphoto

2022.07.22 安徽

关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江西一位王先生在逛古玩市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根古籍,爱不释手,最终以一万元买下。

当时很多人以为他是冤大头,却没想到很快就有专家找上了他,希望他能将这本古籍捐给国家图书馆。

而他最终未曾同意上交,反而转手将这本古书卖了2600万。

王先生是如何在众多古籍之中,一眼相中那本的?那本古籍又有何来头,竟能在拍卖行中拍出如此天价?

王先生捡漏,李专家鉴宝

其实,王先生能够相中这本古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因为他本身从事的是地产行业,文物古玩这些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

2012年他前往南昌出差,工作闲暇时分,他跑到了当地的古玩市场,想要简单逛一逛.

结果走到一个破旧的书摊面前时,他走不动道了,眼睛直直地盯着那堆残卷。

很明显,王先生觉得自己发现了好东西,虽然那堆残卷破烂不堪,甚至有很多纸张都是零碎的,但是王先生依稀认出来了,那里面藏有珍品。

刚开始,他还想趁摊主不注意捡个漏,谁曾将摊主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直接开价一万。

无论王先生如何软磨硬泡都不松口,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得掏了1万块钱。

将东西带回家后,王先生并没有立即去找人鉴定,一来是他工作很忙没空请人鉴定,二来是他家底比较殷实,也不急于证明真伪、进行套现。

直到一次王先生在生意上受到他人蒙骗,资金周转不过来,这才想着请人鉴定一下这本书,然后将其卖出去“回回血”。

就这样,通过朋友介绍,王先生最终把电话打到了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古籍鉴定专家李致忠先生那里。

李专家一听王先生的手里有重要古籍,不辞辛苦直接跑到了江西,然后从王先生手里接过了藏品。

当时那本书已经彻底散掉了,零星的书页都用塑料薄膜夹着,看着很不起眼。

可是李专家在认真打量了一番后,神色却越发严肃。

因为那些书页虽然保存得很不好,有些甚至还浸过水,但无论是从版式风貌、字体,还是从印纸墨色的角度来看,都很像是真品。

为了能更好的修复这些散落的书页,也为了更好的鉴定这本书的真伪,李专家在和王先生商量后,将这本残缺的古籍带回了国家图书馆。

历时4个月的时间,李专家终于将累计97个书页修复完毕,并按照顺序重新将其编纂成了一本书。

更值得高兴的是,李专家还验明了这本书就是真品,而且价值极大,属于古籍中的“绝本”与“珍品”。

李专家也曾劝说过王先生将这本书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不过当得知王先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后,他便放弃了劝说,而且给出了估价。

保守估计,价值应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上。

江西图书馆抱憾,古籍现身拍卖场

得知报价之初,王先生是想过以500万元的底价,将这本古籍卖给江西省图书馆的。

图书馆方面也是欣然答应。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时间比较紧凑,所以最终江西省图书馆的负责人没能筹措到500万元资金,遗憾地与这本古籍失之交臂。

由于急着用钱,所以王先生很快又将这本古籍送到了北京的一家拍卖场。

而拍卖场方面也是搞足了噱头,在大肆宣传后,将起拍价定为了800万元,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拍卖。

拍卖一开始,各路收藏家们就对这本古籍投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断抬高这本书的价格。

将其从800万元一路提高到了1500万元,就这还只能算作“中场”,很多有志于这本书的人还没正式开启报价呢。

最终,这本书以2600万的价格被南京图书馆拍下,若是算上390万的佣金,这本书的累计价值应在2990万元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这本古籍到底是什么?一本破旧不堪,仅有90余页的古籍,又是如何拍出如此天价的呢?

其实,这本书大家应当都不熟悉,它叫做《礼部韵略》,相当于宋朝时期的“新华字典”。

当然了,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肯定还是卖不出天价的。

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被人们看重,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稀缺,二是意义非凡。

先说其稀缺性。

最早的《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朝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是由戚纶和邱雍共同编撰的。

只不过由于时代动荡,年代又过于久远,所以那个版本的成书早就丢了。

不仅如此,就算是在公元1037年,丁度重修的《礼部韵略》五卷。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礼部韵略》,其实是公元1162年毛晃重新编撰的,全名应该叫做《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

与前两者相比,这一版增订本字数更多,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又不是很得当,所以如今留藏的版本后半部分已经看不太清了。

话虽如此,在现存的所有《礼部韵略》中,这已经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

就连日本方面一直吹嘘的那一版,比起我国流程的这边来说也是差得很多。

说完了稀缺性,咱们再来说说其非凡意义。

且不说这本就是一本前人呕心沥血编撰出的“文字大作”,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

对于我们了解宋朝文人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巨大意义,光是其“北宋刻本”的身份,就已经是意义非凡了。

要知道,考古界的泰斗宿白先生曾统计过,目前世界上的北宋刻本,本就寥寥无几。

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也大多都被收进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中央图书馆等等。

像《礼部韵略》这样遗留在外的更是少之又少,价值极高,拍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礼部韵略》的修复与运作

其实,这本古籍之所以能如此受到人们的认可,李专家的功劳也不小,如果不是他修复得当,《礼部韵略》别说是拍卖了,能否留存下来都是个问题。

不懂行的人在得到古籍后,经常会对其进行破坏性的修复,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散页拓得很整齐,与此同时去增加书页的厚度。

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省事,可是若想揭开进行二次修复,就会给古籍带来极大创伤,可以说是“修复一次、破坏一次”

也正因如此,李专家当时才会建议把这本珍贵的古籍,带回国家图书馆进行修复,因为在这方面国家图书馆是有充足的经验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江西宜州墓里就曾经出土过一部北宋邵尧夫的《击壤集》。

当时古籍破损也是比较严重,很多专家都是束手无策,直到后来找到了李致忠所在的国家图书馆,这才解决问题。

当时国家图书馆所采用的是“整旧如旧”的修复方法。

意思就是尽可能去还原书籍本身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修复程度很高,至今都没出问题。

除了“整旧如旧”外,现在还有一种修复理念,那就是“整旧如新”。

意思是在保留其原本韵味的同时,采用最新的装帧、设计方法,不过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大家基本上不会这么处理珍贵的古籍。

《礼部韵略》的保存与修复上,李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刚开始的时候,他让王先生去买一些上好的宣纸,然后将其裁到和树叶一般大小,一张张地将书页夹起来。

至于后期修复,那就更讲究了,采用了独特的“金镶玉”设计,千年古籍的质感与厚重,让人见之难忘。

当然了,除了李致忠专家外,也还是有其他人起到作用的,比如说共同前去鉴定的韦力。

在江西省图书馆无法筹措到资金,与这本古籍失之交臂的时候,王先生其实给韦力打过电话。

问他是否愿意出价购买这本书,韦力自然是想买的,不过考虑到李致忠先生之前的叮嘱,他还是放弃了。

原来,李致忠在邀请韦力来鉴定之前,就说过这样的话,

“这本书是很好的,我知道你一定看得上,不过这本书你还是别买了,让公家买比较重要。”

对此,韦力只得苦笑,他知道李致忠一心为公的秉性,打心底里觉得应该归图书馆,自然早就做好了,只看看不出手的准备。

再者说了,这次是李专家邀请他来的,为的是江西省图书馆,他于情于理都不该插手。

当然了,江西省图书馆凑不出钱,韦力购买也无可厚非,但是他觉得书最后到他手里,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所以他最终还是和王先生说了清楚,放弃了买书。

这之后,王先生才决定将书送到“匡时拍卖场”,有了“一本古籍卖了将近3000万”的故事。

有些朋友或许会觉得,一本古籍卖了将近3000万,这很夸张,可实际上更夸张的也是有的,一本书卖一个亿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可曾听过?

一本古籍,卖一个亿

那本卖了一个多亿的古籍,其实跟《礼部韵略》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可以说是孤本,也同是宋刻。

只不过这本书的价值明显更高,光是起拍价就高达2800万元。

这场拍卖会是在2018年6月20日开始的,主办方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正式出场的时候,全场皆是为之一肃,因为这本古籍实在是太特殊了。

它不仅是宋刻孤本,而且在存世的近千年时间里,一直被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由于始终被神秘收藏着,所以纵观记载,仅有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木总本》上面,对它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其他书目上全然找不到痕迹。

纵然是在1980年5月“全国古籍善本书目普查”时有过一次出场,但没过多久,这套书就又消失了,直到又沉寂了38年后,这本书才突然出现在了拍卖场。

有人说,这是“最美的宋刻孤本”,因为其刻印精细、装帧考究、刀法高超、纸张珍贵。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本书能够在拍卖会上以9600万元落槌、以1.104亿元成交了,毕竟其本身的确弥足珍贵,担得起这个价格。

当然了,准确来说,这并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

毕竟《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累计有51册、一百六十卷,相对于只有寥寥几十页的《礼部韵略》来讲,“存量”可以说是非常巨大了。

这么珍贵的一套书,能够横跨千年完整保留下来,实在是不容易,目前能够确认收藏过这套书的,只有胡若愚以及曹锟。

之所以能确定胡若愚收藏过,是因为在这套书上赫然带有“胡氏收藏宋本”的印鉴。

联想到胡若愚是张作霖的座上宾,还是张学良的拜把子兄弟,跟两任东北王的关系密切,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套书为什么落在他的手中了。

至于曹锟,他是民国时期的第5任大总统,在他1938年离世的时候,这套书正在他的家里,而且被他视为传家秘藏,留给了自己的后人。

至于这套书是怎么从胡若愚那里跑到曹锟这的,也有历史可循。

多半是当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胡若愚跟张学良一起去南京见蒋介石的时候,胡若愚赠送给曹锟的,是心意,也是一种拉拢。

至于胡若愚之前,这千年时光里,究竟是谁收藏了这套宝贵的藏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套书能够保存下来,并且得以重新现世,这都是值得庆幸的。

无论《礼部韵略》还是《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这一本又一本的古籍,横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再度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为之珍惜。

因为这是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是中国人古今相继、传承不止的证明。

所以说,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古籍拍出天价,不仅仅是意味着古籍的春天来了,同样也证明了,随着新中国不断发展,国人也越来越珍视我们自己的传承,这于国于民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男子路边淘来一本古籍,不愿上交,通过拍卖卖出2600万
地摊1万块买的【礼部尚书】转手卖了2990万元
2009年,王先生经过一家“旧书摊”,发现一本破损严重的古书,摊
男子1万元买了本破书,一年后转手卖了2600万,这是怎么回事?
2012年男子地摊上万元淘一本破书,专家劝上交,一年后卖到2600万
2009年,男子在地摊上花1万元买了本“破书”,4年后拍出2600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