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6年蒋介石提出三个条件,张学良拒绝后被多关44年,晚年:我无悔
图丨张学良

前言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从1928年的“东北易帜”到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8年的政治生涯使得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也完成了从“拥蒋剿共”到“逼蒋抗日”的转变。

纵观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中,既有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也有遭人唾骂的荒唐行为,但这一切均与蒋介石有着密切联系。

西安事变爆发

1933年12月,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第四次“围剿”战役,然而向江西、湖北发动的进攻都被红军所粉碎,蒋介石的军事实力被巨大消耗。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便想要调动东北军作战,但苦于东北将领不服从命令,为此蒋介石不得不想到正在国外“考察”的张学良,给其发去电报,邀他回国共谋大事。

张学良在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内心很是高兴,觉得带领东北军打回老家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于是便返回祖国。

1934年1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会见了张学良。当时蒋介石正在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他希望张学良能够重新统率东北军,参加“剿共”内战。张学良本来不想和共产党打仗,他想要和日本关东军作战,但他对蒋介石的先平息内战再对抗外患还是有所期盼的,所以只好违心地答应了蒋介石。

图丨张学良和蒋介石合影

1934年3月1日,张学良在汉口就职。从此,东山再起的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被蒋介石驱上了与红军作战的道路。然而,由于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不仅使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四方面军转移川陕,也迫使在闽赣地区的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放弃根据地,向湘、黔方向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慌忙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他亲自兼任总司令,张学良以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为此张学良率部北上,在张学良的计划中,是希望通过“剿共”在西北站稳脚跟,扩大东北军的实力,以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以便有朝一日能够打回东北老家去。

张学良在抵达陕北后,对于和红军作战信心满满。在他看来,陕北的红军装备落后,又是疲惫之师,不堪一击。用他装备精良的几十万军队,用不了几个月时间即可把红军剿灭干净。

然而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军接连打了3次败仗,近3个师的兵力被消灭,死了2个师长,2个师参谋长、6个团长非战死即被俘。如此惨重的损失,在东北军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不过这也让张学良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不可低估的对手!

图丨张学良和蒋介石

相比较战场上的失利,更让张学良难以接受的是蒋介石的态度。蒋介石对东北军的惨败毫不关心,部队被歼后,不仅得不到及时补充,反而还撤销了被歼部队的番号。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抚恤更是少得可怜,为此不少将士的家属前来找张学良哭诉,使得张学良百感交集,日增悔意。

对于这件事,张学良后来曾言:

那个时候东北军想回家乡是主题,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他们不愿意同共产党作战失去·失去力量。我有两个最好最精锐的师统统打光了。我很痛心,除了个人拿出钱抚恤,两师番号也予撤销。中央不发抚恤,东北老家又沦陷给日本人,伤者又回不去原籍……我遭到来自东北军的压力之大与自悔自责之深,心情很沉重,令我昼夜难安。

严酷的现实,使得张学良认识到:东北军再继续“剿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东北军要抗日复土,必须改弦更张,另谋出路!

1935年末,张学良在南京出席国民党五全大会后到达上海,探望东北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

图丨张学良旧照

杜重远在和张学良的交谈中,着重谈了联合战线和抗日救国问题:“东北军能攻善战,应当用于抗日战场;日本侵略者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有抗日,东北军才有前途,你个人也可以有荣誉;东北军现在陕甘,正好可联合共产党、杨虎城和新疆的盛世才,共同抗日。”

张学良考虑,盛世才是东北人,容易联合;与杨虎城间虽有些隔阂与误解,但也不是不可解决;他最担心的是怕共产党不要他。杜重远向他解释说:“共产党今年发表了《八一宣言》,声明愿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战线。共产党最忠实于自己的主张,只要你决心抗日,共产党一定会同你联合。”

张学良在听完杜重远的一席肺腑之言后,表示完全接受他的意见,决心退出内战,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对东北军进行了卓有成效地争取工作,以公开信的形式向东北军宣传共同抗日的主张,并对被俘东北军将士采取优待政策,在政治思想上进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传教育,这对东北军战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丨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思想发生变化,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生了动摇,这也使得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加剧。

1936年10月,蒋介石亲临西安,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随即又去洛阳作“剿共”的军事部署,调嫡系部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赴陕甘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再到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将部队全部开赴陕甘“剿共”前线,否则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面对蒋介石的压力,张学良和杨虎城既不愿与红军重开战端,又不愿离开西北而被蒋介石所吞并。因此,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但都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张学良在种种办法都使用过后,还是无法说服蒋介石,为此便和杨虎城一起冒险扣留蒋介石及其随从,实行“兵谏”,逼蒋介石联共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就是逼蒋抗日。为此在布置西安事变时,手下多次询问张学良:“抓到蒋介石以后,第二步怎么办?”

张学良回答:“只要他答应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

图丨张学良和蒋介石

为此张学良多次向下属强调,在事变过程中必须保证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否则,无论蒋介石是逃走还是战死,中国都将酿成内战。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得知一时没有找到蒋介石时,他内心焦虑不安,唯恐因此反而激起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而铸成大错。

当张学良在得知找到蒋介石后,便立即下令,赶快将蒋介石请进城来。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张学良还将预备给蒋介石居住的房间作了严密检查,并去掉了电灯、电线。所有这一切的措施,都确保了蒋介石的安全,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

蒋介石提出三个条件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眼前如此复杂的局势,张学良立即行动了起来,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张学良一方面多次发表公开讲话,让国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事变得真相和目的,避免被有心人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另一方面,张学良积极与各方面取得联系,大家共同协助解决事变。

谈判从12月23日开始,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宋氏兄妹代表他与西安方面正式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的全权代表参加了谈判。在23日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首先提出了中共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

图丨蒋介石

南京方面救蒋心切,不敢节外生枝,宋氏兄妹代表蒋介石讨价还价后基本同意了这些条件。蒋介石又提出对商定的条件,他以“领袖”人格保证,不作书面签字,回南京后分条逐步执行。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说服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意了蒋介石这一条件。

在蒋介石同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协议之后,关于放蒋的原则是已经确定了的。但是在如何放和何时放的问题上,西安三方面(包括中共代表团)还没有商量出一致的意见。同时,不少人还坚持放蒋介石必须要有先决条件。

张学良当时的看法是,既然蒋介石同意抗日救国,在西安事变中让他吃了苦头,就应该给他撑点面子,帮助他恢复威信。所以,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12月25日下午3时,张学良突然打电话给杨虎城,告知他马上要送委员长回南京。当杨虎城得悉后,火速乘车赶往金家巷张公馆时,张学良已经陪着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从大门里走了出来,杨虎城不好当面劝阻,只好跟着上了送行的汽车。

图丨蒋介石

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的行动是非常秘密的,没有告诉任何人,连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也没有通知。几辆小轿车飞驶着直奔西关机场……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随即就派人扣押了张学良,并作出了审判。此后张学良就失去了自由被蒋介石秘密软禁了起来。

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后,迫于国内国际上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转变过去的错误路线,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学良曾几次写信托人转呈蒋介石,希望能参加抗战,可结果却“如石沉大海”。

在抗日战争中,张学良尽管没获得亲自抗战复仇的机会,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终失败、东北沦陷区的最终光复均与其发动的西安事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抗战胜利后,人们没有忘记这位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的功臣,各派人士也为争得张学良恢复自由而积极奔走呼吁。

图丨张学良

1946年,蒋介石迫于压力,就曾放风出来要给张学良自由,但要其必须接受三个条件:

第一,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第二,交还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发给他的“不抵抗”电报;第三,自由后必须出洋。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让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问题上说谎。张学良在听到这三个条件后,神情激动地说:“我怎么能接受这三个条件呢?我从来没说过谎,从不做对历史不负责任的事!”

正是如此,张学良便拒绝了蒋介石所提出的这三个条件。这也导致,蒋介石继续软禁着张学良,直至1990年才重获自由。如果当时张学良真的答应蒋介石的三个条件,那么他就不会被蒋介石多关44年。

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蒋介石只好率部退守台湾,而在台湾的张学良得知共产党建立了新的共和国,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将要迁到台湾时,感慨道:“我早就说过共产党是会得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赢得民心支持,是会得到天下的。”

图丨蒋经国和张学良

国民党在退守台湾后,蒋介石便将“管束”张学良的工作交给了蒋经国。蒋经国接下“管束”张学良的工作后,不仅在物资生活上仍然像过去一样,尽可能地满足张学良的需要。为此,张学良和蒋经国的关系还算不错。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次日,张学良获准去医院吊祭。当这位曾经扭转历史风云的人物步入灵堂时,极少有人知晓他是何许人也。报纸上曾这样报道:他的到来,并未惊动新闻界,……年轻的记者不识此老。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在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被问到当年的事情时,张学良回答道:“我做的事我负责任,没有什么后悔的!”

图丨张学良晚年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在间隔56年后跨出国门,前往美国探亲。启程前,张学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被询问到他是否可能回东北老家看看?张学良回答:我不排除回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国家,我当然愿意回去!

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张学良还是未能回祖国大陆去看一看,2001年10月张学良去世,享年101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学良晚年揭秘西安事变真相:杨虎城才是事变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没有张、杨二将,西安事变也会发生
与张学良秘密会谈一夜,他何以影响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1991年,张学良接受采访坦言: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名义上是我
西安事变: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