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学良丢弃东北,客观上也是“骄敌之计”
上次与几位历史爱好者闲谈,说到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正确姿势”应该是“一面抵抗一面求援”,只要东北军是因为“力不如人”被日军赶出东北的,只要把“矛盾”上交给南京国民政府,则张学良就可以轻松脱身。

当然,这样一来该头痛的就是蒋介石了,你要张学良“不抵抗”则需要背锅,你要张学良“抵抗”则需要提供援助。张学良说我兵力不足“打不过”被日本人赶走的,谁说我应该不惜代价抵抗,谁就派兵过来救援。我相信全国各地的“诸侯”都只会声援而不会支援,毕竟各地“诸侯”更关心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要被损耗。“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兵败成了光杆司令的时,距离“九一八事变”还不到一年,谁愿意做第二个“光杆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迅速从东北撤走军队,一则张学良经历过郭松龄叛乱深知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远不是中国军队可比,那些只看到东北军数量比日本关东军多就认为东北军“有一战之力”的人,根本不知道郭松龄叛乱差点逼着张作霖下野,日本仅仅出动少量兵力立即让郭松龄军队溃败;二则张学良“中原大战”时期趁着“入关助蒋”控制了河北、北平、天津等地盘,他并不是“无家可归”。能够保存实力,这才让张学良有能力继续位列“诸侯”,与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分庭抗礼。
“九一八事变”日军轻易夺去了东北三省,对中国当然是巨大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成为对日本的“骄兵之计”。日本看到原来中国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也就放松了对中国的警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结束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并没有对入侵中国做充分的准备,甚至认为出动5到10个师团就可以在两到三个月灭亡中国。如果张学良在东北积极抵抗,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击败了张学良的东北军,那么日本必然会对中国高度警惕,例如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开始就出动至少30个师团,沿着平绥铁路、同蒲铁路西进并沿着平汉铁路南下,中国军队可能一开始就陷入主力被围歼的苦战之中。

后来日本无论是进攻北平、天津还是进攻上海,都曾在陆续增兵的“添油战术”,也说明日本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低估。日本最初都以为稍微出点兵就可以“解决战斗”,结果遭到中国军队拼死抵抗后发现兵力不足,不得不临时增兵。日本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低估,可以说是“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抵抗”的无意之举。
另外,日本在东北轻易得手,也导致日本基层军官特别是参谋军官中“下克上”的冒险主义抬头。石原莞尔认为日本最好的策略是占领东北三省后“见好就收”,不去扩大侵略触动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以免引起国际干预。但石原莞尔的想法却不被接受,“学长”石原莞尔当初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军中名声鹊起,当然不能制止“学弟”们向“学长”学习制造一系列冒险行动。从“一二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甚至到日本军队突破大本营的命令夺取上海后直接向南京追击前进,这都是石原莞尔“冒险主义”的流毒。直到后来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最终陷入“四大国”群殴的败局之中。
如果张学良在东北积极抵抗,日本当然不会因为关东军兵少就此放弃。毕竟此时欧美列强都忙于应对“大萧条”,日本必然会从朝鲜甚至国内向东北增兵,最终将张学良的东北军驱逐到关内。日本遭遇张学良的积极抵抗,必然知道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极有可能按照石原莞尔的想法固守东北三省的既得利益,而不继续向中国关内扩张。即使后来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也不会轻易进攻南京从而与中国陷入不可逆转的生死搏斗中。
日本也知道对中国作战需要“不扩大”,一旦中日陷入全面战争则日本的资源根本不足以支撑其进行旷日持久的“生死之战”,美国虽然是日本的“金主爸爸”也不能容忍日本独霸中国。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却客观上误导了日本,让日本误以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出动几个师团则3个月可以灭亡中国。
日本军部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冒险,日本内阁同意增派5个师团来中国,如同191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的对德国作战命令,谁能知道这是原来是他们自己的“死亡通知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一八事变”为何是“国耻”?二十万军人卸甲,丢失锦绣河山!
抗战时最悲壮的军队:九一八时含泪撤退,淞沪会战全军打光番号被撤
九一八事变九十周年:七十张现场照片
阴险的石原莞尔:计划中日战争打40年,七七事变后感叹:日本必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的38万东北军都去哪了?
如果九·一八抵抗了,中国的抗战胜利会不会来得更早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