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湖南石门县85岁的郑凤翠老人离开了人世。
老人的家属在清点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装满杏仁的首饰盒。一颗、两颗、三颗……这个小小的首饰盒中,装了整整60颗杏仁。
老人的家属不禁落泪了:60年过去了,这一颗颗小小的杏仁凝聚着的,是郑凤翠老人对丈夫漫长的思念、守望与无尽的深情啊!
郑凤翠老人的丈夫就是王尔琢——这个在1928年就不幸牺牲的红军将领,如果不是被叛徒杀害,他极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帅。
王尔琢是湖南石门人。1924年初,他听说孙中山在广州开办了黄埔军校,便毅然告别新婚三个月的妻子,去投考黄埔军校。当时,他正在长沙省立甲等工业学校上学,而且只有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
然而,为了革命,王尔琢顾不得考虑这么多了。
在长沙,他顺利地通过了黄埔招生的初试,在上海参加复试时,他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长沙开办“文化书社”时,便见过王尔琢,他很喜欢这个精神饱满、充满着革命热情的小伙子。
王尔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复试,毛泽东高兴地给他发放了合格证,并鼓励他:“去广州后还要参加正考,一定要继续努力,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啊!”
到了广州后,王尔琢再一次通过考试,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在黄埔期间,他学习勤奋、操练刻苦,成绩优秀,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当年年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黄埔军校期间,王尔琢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先是带领黄埔的学生军平定了陈廉伯、陈恭受为首的广州商团叛乱;接着在东征叛军陈炯明的作战中,为所在部队夺下淡水城立下头功;紧接着在回师平定滇军的叛乱中,再立战功。
王尔琢不凡的表现,自然引起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注意。他极力想拉拢王尔琢,于是以高官相许,让王尔琢不要跟着共产党跑。
然而,王尔琢对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陷害共产党员的做法非常不齿,他坚决拒绝了蒋介石的利诱。
北伐战争开始后,王尔琢因在三次攻打南昌的战斗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九师党代表。
在桐庐战役中,师长李明扬负伤,王尔琢代理其职。在他的指挥、部署下,全军将士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经过数日激战后顺利拿下桐庐城,开辟了北伐军进军浙江的通道。
虽然此前已经碰了一次壁,但面对王尔琢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蒋介石忍不住再一次动起了收买、拉拢之心。
他派亲信找到王尔琢转达他的口信:“总司令准备扩充40个军,要提升你为军长,不知你对此有何打算?”
王尔琢岂能不明白此人的用意?他轻蔑地看了来人一眼,冷笑道:“请转告总司令,军长太小了,最好给个军阀。”
蒋介石在王尔琢这里吃了瘪之后,不禁气急败坏。他见拉拢不成,便准备下毒手“以绝后患”。
好在李明扬与王尔琢的关系很好,也非常敬佩王尔琢的人品和才华,于是他悄悄地找到王尔琢,将蒋介石欲行暗害一事告诉了他,并给他出主意:“事已至此,你只有离开才能免遭不测。”
于是,王尔琢迅速带着所部的部分共产党员,一起离开了东路先遣队,投奔了老师周恩来。
至此,王尔琢彻底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发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在南昌取得了成功,然而在随后的南下广东途中,起义部队遭受了重创,不得不兵分两路,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丰、陆丰与当地的起义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则由朱德率领,经江西转移到广东北部。
王尔琢所在的二十五师归朱德指挥,不料在西进的途中,由于部队思想混乱,再加上条件艰苦,很多人纷纷离队,22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800余人。
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稳定住了军心。在对部队进行了三次整训之后,留下来的南昌起义余部大都成为革命的精英,这其中,就包括王尔琢。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在庆祝大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兼28团团长。
此时的王尔琢,已经是井冈山上的第四号人物,后来在开国元帅中排名第三的林彪,此时还是一个营长,后来的罗荣桓元帅,此时也只是连一级的党代表。
红四军刚刚成立不久,就遭遇了敌军杨如轩部“进剿”井冈山。王尔琢带兵迎战,他率领28团预先埋伏在遂川五斗江,待敌军到达时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歼灭敌军一个团的兵力。
随后,他又利用大雾天气,命令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乘势对敌人发动进攻,永新城内的敌军仓皇逃窜,红军顺利夺取永新城。
5月中旬,赣敌发动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进剿”。王尔琢率领的28团在草市坳与敌第79团遭遇,他指挥部队从正面攻击,这一战,敌团长刘胡子被当场击毙,79团全部被消灭,红军乘胜二度攻占永新。
6月上旬,江西敌军杨池生第9师,杨如轩第27师共5个团发动第四次“进剿”。这次,王尔琢率28团负责在老七星岭阻击敌人。
当28团赶到目的地时,发现敌军部队已经抢占了制高点,王尔琢立即组织了几支党员突击队,对敌军交替发动强攻,终于成功抢夺下制高点。
随后,王尔琢率28团直插龙源口,截住了企图撤退的敌军,这时朱德率领29团赶到,两团前后夹击,把敌军消灭在了龙源口,红军成功打破敌人的第四次“进剿”。
经过这3次战斗,井冈山根据地的形势一片大好。在三下永新,打败国民党“进剿”的过程中,王尔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红军将士们称为“飞兵团长”。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的王尔琢,却最终牺牲在叛徒的枪口之下。
那是在1928年7月,朱德、王尔琢根据军委决定,率领28团、29团走下井冈山,出击湘东。
由于29团中大部分官兵是湘南人,他们不习惯井冈山上的艰苦生活,迫切地想回到家乡去。下了井冈山后,他们竟擅自召开士兵委员会,提出了“打回老家去,回家割稻子”的口号,决意回湘南。
作为军参谋长的王尔琢坚决反对会湘南,却遭到了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的指责。最终,军委被迫同意29团回湘南,同时命令28团紧随其后掩护接应。
到了湘南后,28团29团合打郴州,结果因敌众我寡,不得不在攻占了郴州城后又撤出。
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29团不听指挥,自由行动,1000多人的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团长胡少海带回的团部和特务连、通讯排80多人,以及营长萧克带回的100多人。
出击湘南遭遇了如此重大的失利,朱德、陈毅决定带领部队返回井冈山。
然而,在回井冈山的途中,又出了问题:8月25日,28团行至江西崇义县时,2营营长袁崇全伙同副营长策动第5连和迫击炮连叛逃!
朱德和陈毅主张将袁崇全“打”回来,作为28团的团长,王尔琢考虑到部队刚刚遭受了重创,周围又有敌人在侧,不宜再抽出部队去打“自己人”。
于是,他率领28团1营和警卫排一路猛追,终于追上了袁崇全。这时,1营营长林彪提出,应该立即包围上去,然后武力解决之。
王尔琢没有同意,他认为:自己是团长,袁崇全是营长,两人又同为湖南老乡(王尔琢是常德石门人,袁崇全是常德桃源人),还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不论是从指挥关系还是情感关系来说,两人的关系这么深,袁崇全应该不至于彻底叛变。
所以,当林彪提出要武力解决袁崇全的时候,王尔琢很气愤:“岂有此理!”
王尔琢追上袁崇全的时候,他们正在休息,哨兵向王尔琢的方向放了两枪,王尔琢连忙大声喊道:“不要打枪,我是你们的团长王尔琢,是来接你们回去的。”
哨兵听出是团长的声音,于是便不再开枪。王尔琢继续喊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同志们,跟我回去革命吧,我保证既往不咎。”
一些战士本就是受袁崇全的蒙蔽,如今见团长亲自来劝他们回去,便三五成群地向王尔琢跑过来。
而此时,林彪已经带人包围了袁崇全所在的房子,他看到袁崇全拿着枪出来了,再次建议王尔琢不要犹豫,应该马上开火,将这些顽固分子消灭。
王尔琢仍然不同意,执意要将袁劝回。不料,袁崇全突然抬起手就朝王尔琢开枪,毫无准备的王尔琢被击中胸部,当场牺牲。
这一年,他刚刚25岁。
王尔琢的牺牲非常可惜,以他的指挥才能和资历,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是肯定能评上元帅的。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由于他过于相信个人感情,对革命复杂斗争的警惕性不高,最终过早地牺牲在叛徒手中。
反过来,林彪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果断提出武力解决,说明他有着冷静的头脑、精准的判断和果敢的行为。
而林彪,也的确在王尔琢牺牲后不久,担任了28团团长,后来更是成为人民军队中赫赫有名的将领。
像王尔琢一样在革命中倒下来的先烈还有很多,他们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虽然他们没有活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没有等到评功授衔的那一天,但革命胜利的种子是他们播撒的,他们同样是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就在王尔琢牺牲半个月后,朱德就带领红四军生擒了袁崇全这个叛徒。28团全体官兵召开了公审大会,决定处决可耻的叛徒。在“砰砰”两声枪响过后,朱德高喊:“王团长,我们为你报仇了!”
王尔琢的牺牲,让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痛心不已。毛泽东对王尔琢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王尔琢牺牲时,他唯一的女儿王桂芳只有4岁,她还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当年,王尔琢告别已有身孕的妻子郑凤翠,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时,给还在腹中的孩子起了名字:如果生儿子取名摘祚,生女就取名桂芳。
后来,郑凤翠生下了一个女儿,便按照王尔琢的意思将孩子起名王桂芳。
1927年,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时,曾写信给妻子,让她带着女儿到武汉来团聚。然而世事难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尔琢来不及等待妻子女儿就离开武汉去了上海。
在武汉久久等不到王尔琢的郑凤翠,失望地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她给王尔琢留了一封信:“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很难过……”
后来,王尔琢回到武汉住处,看到了妻子留下的这封信,他内心愧疚极了,于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向他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并托他照顾自己的妻子:
“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
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就在写完这封信后便参加了南昌起义,一年后,王尔琢牺牲了,这也成为他的最后一封家书。
身在老家的郑凤翠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她决心代替丈夫尽孝,为公婆养老送终,将女儿养大成人。
让郑凤翠更为痛心的是,她和王尔琢唯一的女儿王桂芳20岁时患上了胆囊炎,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没有过久就离开了人世。
1946年,郑凤翠过继了过继了祖侄王葵祚为养子。1949年,郑凤翠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人,不顾自己身边没有儿女的陪伴,将刚刚中学毕业的王葵祚送到部队参军,后来,王葵祚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后来,无依无靠的郑凤翠经人介绍,与王尔琢的一个远房兄弟王尔奎成了婚。王尔奎与前妻生的几个孩子非常理解父亲的选择,他们对郑凤翠像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孝顺。
尽管世事变迁,然而,在郑凤翠的心中,她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仅仅与自己共同生活了3个多月的丈夫王尔琢。
她曾一次次拿出丈夫的最后一封家书,轻轻地抚摸着上面的每一个字,任凭泪水从脸颊滑过;
她曾一次次看着女儿那张酷似丈夫的脸,想象着如果他还在,一家人的生活会有多么幸福;
她曾一次次将他爱吃的杏仁放进他送自己的那个首饰盒中,细数着他已经离开自己多少年了……
三个月的新婚别,六十年的长相思。
他是重感情的人,她又何尝不是!
郑凤翠去世后,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安葬在安山青松岭下。
那里,是她当年和王尔琢经常去游玩的地方,
那里,也正对着当年王尔琢离家革命时走过的路!
在分别了64年之后,他们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