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同遗风今安在?(作者:陆宪良)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陆宪良

图1:1984年春节,原大同校友来我校聚会在办公大楼前合影(2011年10月11日冯宗菽之子冯惟敏捐赠)

01

2015年10月30日,笔者拜访了81高龄的建校元老柳曾典前辈,他告诉我:

“1952年8月11日,我作为交大派出的参加筹建小组的成员,到衡山路10号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去开会,商议院系调整、组建华东化工学院的事宜;翌日,小组成员到新闸路上的大同大学办公;我配合严沛霖老师,在一间天平室里负责秘书组工作;事情多,时间紧,来不及做,后来,大同大学的闵环同学也加入了进来……”
其时,柳老才18岁,是交大化工系二年级的学生,与闵环同学一样,少不更事,却参与了我校成立这样的大事。

时光飞转,60多年前当时并校的许多细节,包括那批“活生生”的人,如同过眼烟云,今人知晓的越来越少。

1952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所化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简称“化工”,现我校华东理工大学)在上海江湾的政法路195号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上诞生,它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大学的化工系经院系调整后合并而成。有记载:

“开学时,注册教职工272人,各校转来学生449人,新招学生272人,合计993人。”
新、老学生数很明晰,之后也是来一茬、去一拨,加加减减很好统计;但教职工(教师、职员、工友)与学生不同,要“看家护院”守着摊,继续教书育人,所以必须记载详细,最好“精确到”姓甚名谁。

1952年的化工,是一所合并学校,它的教职工绝大部分来自被合并的学校,其中大同大学因是私立性质,即使已办了40个年头,但按当时的政策,也要停办撤销(包括教会办的学校),遂该校除却非化工系的老师外,其余教职工“整建制”地来到了我校工作。


注1:“院系调整中,大同大学的职员除两位年老体弱和一位生肺病的照顾在市区工作外,全部来到了化工学院。”(华理全宗RW135-P15)

图2:前排中间穿长衫者为大同校长平海澜,其左右为关实之和陶慰孙教授(夫妇)

大同大学调入我校的教师17人:其中陈松茂、顾振军、张我裁、徐伟成、曹一华、徐任民、周昌寿、周祖训、李颍川是教授(为5所大学并过来教授最多的一所学校),吕保龄是副教授,严沛霖、诸葛濂是讲师,冯宗菽、伍捷申、陈行表、陆慕劬、梁世懿(女)是助教;还有职工(职员和工友)44人:胡范若(女,教授)、周永安、唐永渌、钱根禄、华萼(女)、顾谷若(女)、顾林泉、平梅(女)、陆映北、汪毓秀(女)、马兆文、陶学侃、丁茹新、柯德辉、范静湖(女)、徐宝仙(女)、唐克勤、熊淑嫈(女)、袁学濂、施亚莱(女)、李璧(女)、崔有信、郭甬生;丁志兴、王又传、朱文藻、朱志芳、朱根元、江松泉、杜二郎、姚坚、吴善喜、徐家骏、徐家骧、张绍顺、黄绍扬、路芝雄、钱启宗、钱楚白、闵金山、徐锡康、郁志英、姜绍庭、陈尚友。

大同校友甘大庚撰文称(大同大学简史):






“据1947年统计,学生2554人,教师105人,职员38人。在30年代,教务处仅章龙荘先生一人负责,亦能应付自如,办事效率之高,为各校之冠。”

实际上,大同的办学历来以精干、高效而著称,除职员较固定外,教师的聘用以兼职为主,据说可以节省开支。

立达学社社员11人(胡敦复、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创办的大同学院,于1912年3月19日在上海南市的肇周路南阳里挂出了牌子,宣告成立。这天恰巧是首任校长胡敦复先生26岁的生日。

大同”之名,取意于《礼记·礼运篇》中的“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大同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坚持办“自己的大学”。

图3:大同大学校标

大同学院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学校。1914年夏天,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新址。1922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大同学院改名为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1932年2月6日,原中学部改称附属中学。此时,大同校园已扩展到110余亩,建有校舍17座及运动场、绿地等,图书颇具规模,仪器充实完备,大、中学生近千人(大部分学生住读)。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大同校园惨遭日寇军机轰炸,满目疮痍,毁于一旦;10月,华界沦陷,大同没有实力转去后方,留守“孤岛”的师生只能另觅生路,在租界苟且办学。度过了两年的坎坷与艰难,大同于1939年9月迁进了在新闸路1370号(西康路东侧)自建的新校舍,并设附中二院(在律师公会大厦的原附中改称附中一院),直至解放。

1948年,大同中学部学生数已达2500人,大学部2700人,稳居沪上榜首。大同的教学质量也蜚声全国,尤其是数理与电机两系。因此,大同曾与复旦光华大夏并称沪上私立大学之“四大金刚”,还有“南大同北南开”之美誉。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又及,抗战胜利后,附中一院迁回了南车站路上原大同的劫后余舍,即现在的上海大同中学(1952年改称);解放后新闸路上的校舍由附中二院留用,并改名上海五四中学延续至今。

图4:新闸路1370号大同大学原址上的上海五四中学(1981年)

02
1951年秋之后的一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高中生)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谓“思想改造运动”)。在党的组织和安排下,知识分子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必须“背靠背”地撰写思想改造小结(心得体会-忠诚老实、向党交心),内容包括家庭出身、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所结交的朋友、有影响的任何人和认为要向组织汇报的任何事(如大到持有多少股票,小到拿过单位的一只信封),以及参加过的各种团体、组织的情况等等。之后,要以学习小组(班级)形式作“面对面”的坦白交代,相互间还要提醒甚至“检举揭发”。一般,小结要达到上万字,必须“人人过关”,再相互间认可后签字画押、存档。

通过这次思想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觉悟有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感觉似“脱胎换骨”了一次),纷纷表示要洗心革面,告别过去,以实际行动真心实意地接受党的领导,彻底与资产阶级剥削思想决裂,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就大同人而言,有了刻骨铭心的“自我救赎”作铺垫,对院系调整(大同形式上完全“被肢解”了)也没感到什么的“突如其来”和不悦,倒是都为自己还能有一个工作的机会,继续去教书育人(学生可以继续学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而感到庆欣和宽慰。

1952年时任大同大学化工系主任的陈松茂教授,1936年曾去德国卡尔斯罗厄高等工业大学留学,1940年任教于大同。他在1949年4月(5月28日上海解放)对大同大学化工系毕业生寄语时谈到:

“吾人不幸而生于此大时代,亦大幸而生于此大时代。何以言之?吾人生于此大时代,值世界纷乱、国家多事,可谓不幸;然在此大时代,科学万能、发明新异,又可谓大幸。诸君生于此大时代,且莫辜负此大时代。毕业矣,诸君前途珍重!”
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多倾向于彷徨和无奈的。

实际上,共产党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抗战开始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已经在大同大学有秘密活动。后任我校教务处处长的严沛霖,1942年考入大同大学化工系,1946年临毕业前的3月份,在地下党员王晴华(同班同学)的介绍下入了党。严沛霖后留校于大同任助教(1949年解放时,他是大同唯一的教工党员),1952年院系调整到我校来后,成了我校最早的8位党委委员之一,也积极参与了我校的筹建工作。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老党员”,他与夫人王玲娟(党员)在“文革”中却惨遭迫害,不幸于1966年8月14日共赴黄泉(运动刚开始,是我校最早被迫害致死的2位教师)。

除了地下党组织,1948年冬大同大学还成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一说联合会,简称“新青联”,有200余人参加),是党的外围组织,负责领导、发动进步青年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内战、要和平”“反美帝扶日”等爱国活动。解放上海时,这些组织还发动学生成立护校队、保安队,保护学校财产安全,使军事接管顺利进行。1952年来我校工作的梁世懿和俞俊棠,因在1949年3月、4月学生时期参加过几次“新青联”的会议,退休后就作了享受“离休干部”政治和福利待遇的安置。

图5:大同大学撤并前的校门

历史(政治)有时是模棱两可的,有时却又非常刚性。假如你曾经“稀里糊涂”(有时连自己压根儿都不知道)参加过三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组织的几次(哪怕是一次)会议,那解放后就有的是你“苦头”吃的。与俞俊棠同年(1951年)毕业的蒋凌棫,在无锡的江南大学于1949年5~8月间按期转正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党支部决定让他参加学生会,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学联副主席、苏南学联与华东学联执委等,并于1950年11月27日加入中共,但他退休后却不能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尽管他后来在1986年4月至1994年2月担任过我校党委书记(正厅级干部)。

1949年10月,大同大学由新政府(共产党)接管(具体是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学校机构中设立了政治教学委员会,有曹汉奇、金诺、沈继宗、王国珍、董平组成,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金诺是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政教科科长;董平是华东区抽调机关干部进驻高校工作的,1952年他随同院系调整来了我校工作(当校医)。

1952年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时,大同还成立了中共大同大学工作委员会,书记是华东革命大学派去的“老同志”张佐长,副书记是张理。之前,大同有党支部,以学生党员为主,严沛霖是教师党员支委。

解放后的3年中,获得新生的大同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个个群情激昂,意气奋发,他们踊跃参加了治理淮河、“参干”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运动。


注2:为了加速我国国防建设,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

“当政府发出关于急需技术干部的时候,我们土木系四年级有60多位同学,暂时放下书本,离开学校,奔向了治淮的伟大工程。”“王婉华同学已结婚,有了孩子,但她照样积极报名要参干,争取为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出力;经区、市报送委员会审查、批准,我校终于有43位同学被光荣选上了参干”“100%的女同学参加了'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的游行大示威;参加在交大举行的志愿军代表柴川若回国作报告活动。”

03
大同40年办学中,共有4位校长执掌过,其中史称“胡氏三杰”的同胞兄弟,胡敦复胡刚复就占据了25年。老大胡敦复还有一个胞妹,叫胡范若(1952年时已是正教授),一直担任大同大学教务主任,是一位十分得力的“女干将”。1952年院系调整,胡范若来了我校工作,学校早期的许多文书由其起草。平海澜教授是1950年2月接任大同大学校长的,他的女儿平梅也在其麾下工作,1952年调入我校注册科,1955年3月到无机工业系作行政秘书。平梅自己是大同大学商科毕业的。汪毓秀,1940年入职大同大学教务处,1952年调来我校教务处教学行政科工作,刻得一手蜡纸好字。华萼,1948年私立沪江大学文学院教育学专业毕业,1952年调来我校任图书馆编目部副主任。1958年她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帽”。李璧,1940年大同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曾在我校教务处注册科、梅陇校区基建办公室、化工机械系行政秘书岗上工作。李璧老师的一生非常坎坷:“李璧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待人诚恳,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教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她在'文革’中遭到严重迫害。1984年12月20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68岁。”(校报1984年12月25日载)。徐宝仙,1940年大同大学文学系毕业后留在训导处工作,1952年调来我校教务处注册科工作,后在教材供应科、夜大学任职;1957年3月任图书馆编目部主任;1968年不幸死于团结3楼教工宿舍内。

图6:1981年12月,大同大学校友29人在龙华殡仪馆参加胡范若先生追悼会后合影
后排左起:华景倪、甘大庚、程文鑫、李璧、柯德辉、孙树德、李桢华、邵寿颐、徐伟成、雷垣、乔进安、方季石、吴叔禾、周净良、顾宁先、洪传沪、陆映北、钱根禄、汤睿、诸葛濂、赵凤娥、张华嵩、朱焕文
前排左起:胡妈(家佣周志英)、沈德滋、洪德应、黄逊之、何海晏、陈力

诸葛濂,1945年夏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工系(与化学工程专家、石油化工教育家沈复同学),后留校在附中二院和化学、化工系教书,并兼任系行政工作(实验室管理负责人);1952年来我校任教,除任分析化学讲师外,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历任设备科副科长、科长,设备处副处长、处长至1987年1月退休(期间约有8年时间参与了我校四川分院的创建和办学,现四川理工学院)。他作为解放前的一名大学毕业生,放弃专业业务,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我校实验室建设,劳苦功高,功不可没。老院长张江树曾有言:“诸葛濂的作用比一位教授还重要。”1960年代初,老院长还把自己用的一张“九斗”办公桌赠予他用,足见交情至深。2012年3月31日,后任设备处处长黄樑又将这张老桌子交给了笔者,让学校档案馆予以收藏。2016年6月22日,我去化工一村129号拜访了94岁的老诸葛,他精神尚好,愿他健康长寿。

还有唐克勤来校后是大会计,总管学校财务;陆映北,院长办公室职员,其书法技艺了得,学校的各类布告均有他书写;钱根禄是设备科采购组组长,对仪器设备非常在行;施亚莱(汪明荃母亲)是校医,毕业于南洋妇产科学院。除了职员,还有一批工友,也对学校的校产、园林、食堂(膳食)、驻警(门房)等管理很派用处,如徐家骧,来校后起先看管教室,后在体育组工作直至1989年3月退休。笔者30多年前来化工上学时,经常看到他一大早在操场上用石灰粉划白线,还为早锻炼的大学生出借体育器材等。徐老师育有6个女儿,号称“六朵金花”,还有两个女婿(徐树林、庄金彪)也为我校职工。

改革开放初期,来自大同的我校这批老职员相继退休,他们的子女按政策可以“顶退”来校工作,如化学药品仓库的钱慰民(2014年1月退休),就是顶退其父亲钱根禄的,他继承父辈衣钵,对数百种化学药品烂熟于心,为师生实验提供服务。大同前辈的后代也有很多在我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如曾任图书馆副馆长的冯宗菽的儿子冯惟敏(现为我校设计院副院长)、李璧的女儿李崇乐(后出国)、儿子李晓明等。

图7:大同大学调来我校工作的部分教职员工

04
自1932年理学院设立化学专业和1938年工学院设立化工专业至1952停办,大同这两个专业已有700多人毕业,而在读的170人(实到163人,因病休学等。见附表)全转到了我校来继续学业。后来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为我国的化学化工事业建设作出了贡献。留校任教的张包镐后任我校党委副书记(曾主持工作),朱裕贞任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肖毓祥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陆广中任外事办公室主任等(我校原副校长吴东棣教授,是1947年大同附中一院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化工系,1953年随山东工学院化工系院系调整来我校任教)。

陶涛(1917.7~2013.4),女,原名肖如琴,1936年考入大同大学化学系,1940年2月入党,3月任大同大学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夏天毕业。1975年10月后,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曾多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我校也一直视她为“校友”。侯毓汾(1913.8~1999.9),女,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与胡新南同届),著名染料化学家,我国染料化学专业的创始人。1959年3月,她与我校陆静孙教授等合编的《染料化学及工艺学》为全国工科院校通用教材。侯教授在工作上也与我校刘馥英、朱正华等元老有长期的合作。

胡新南(1914.3.16生于上海~2011.6.30卒于台湾),为大同大学首任校长胡敦复的大公子(排行老三)。胡新南1935年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去了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留学,获炼油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大同大学教授;1945年去台湾,历任高雄炼油厂总经理,台湾海湾公司、台湾中美和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1年9月26日,胡新南阔别大陆45年后首次回上海,并来“母校”与12位老师(主要是原大同转来我校的同仁,其中徐伟成曾在美国留学时就与胡是挚友)作了座谈。


注3:在沪230余位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于1985年春节成立校友会,设在华东化工学院,大同“遗老”将“化工”视为“继母”。1993年10月25,大同大学校友胡新南等赞助建造的“大学之道”碑石立在校园攀登碑南侧(2012年10月校庆前搬到了攀登碑西北侧)。

1997年4月18日,他与大同校友邱慈尧一起来校访问,并向张东山副校长递交了一万美金,用于他俩设立的“立达”奖教金。2002年起胡老又单独出资设立“胡新南奖学金”,每年奖励5名优秀博士生,奖金1.4万元,为学校奖学金的最高数。2009年6月8日,96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回母校,并参观了奉贤新校区。看到母校的发展,胡老欣然题下了“发扬大同精神,福国利民”的贺词。

胡老的骨灰,现葬于美国,与夫人朱西牧女士长眠于同处。

图7:2005年5月12日,胡新南先生亲临我校为优秀学子颁奖

徐光宪(1920.11~2015.4),生于浙江绍兴。1939年考入大同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沈天慧(1923.4~2011.1),女,浙江嘉善人。1949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工系。半导体材料学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倪嘉缵(1932~),浙江嘉兴人。195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是同行和校友,他们与我校多有往来,沈天慧院士还曾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现如今,离图1的聚会又过了30多年,照片上的大同校友在世的已所剩无几,加之大同校友会停止了活动(因会员年高古稀),若要再想重温大同遗风,可能变得越来越难了。



谨以此文向所有大同的先辈表示怀念,感谢你们为华理的创建、发展所作出的奉献!

图8:攀登碑南侧的大同大学校友捐赠的纪念碑(立碑的具体事宜由诸葛濂操持,左起:俞俊棠、冯宗菽、诸葛濂、林铸远、郏其庚、梁政,1994年2月22日摄)

成文于2016年8月10日

附表:1952年9月22日大同大学工学院化工系调来我校学生名单(标红的为女生,蓝的后留校任教)

【附记】

2012年我校60周年校庆前后,有领导提出“我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这句话后,有些前辈认为没有必要,且易引起误解。我认为这符合我校的发展历史。1952年院系调整组建的大学,都是有基础的,管理模式有变(实行的是校(院)长负责制或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专业设置基本保留,教授的指导思想有变(要求又红又专),但教书育人、做学问的格调没变。所以,就大学文化的渊源而言,新组建的大学都有原来合并大学的精神传承和烙印。鉴于我校是由5所大学的化工系合并而来的,这句话拟改为“我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等”,似更恰当。

鸣谢:陆宪良先生赐稿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大学为什么这么强?只因为1952年发生了这件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院系专业
山东大学的国际化概况
张蕾教授与山师故事
华东理工大学以化工特色闻名2014招3850人
每日一校|NO.29 华东政法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