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念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一个缺乏上进心的人,而其源头故事则出自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刘禅因未能继承父亲和诸葛亮的遗志,被认为是一个软弱无能、消极懒惰的人,最终被历史铭记为一个毫无作为的人物。
然而,历史常常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蜀国覆灭后,刘禅被司马昭带回都城,处于严密监视之下。而在这个极为危险的境地里,刘禅并没有选择“乐不思蜀”,相反,他以出人意料的智慧,在乱世之中保全了自己,延续了生命。这段历史事迹揭示了刘禅独特的一面,也让我们意识到过去对他的评价可能存在误解。
在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刘禅并非一味消极逃避,而是在极端困境中找到了生存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或许不同于他的父亲刘备,或许不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但他的生存智慧却在乱世中保护了他自己。这样的重新审视让我们认识到,刘禅的形象并不像过去所描绘的那般简单。
刘备,作为汉景帝的后代,本应享有显赫的地位和丰裕的家境。然而,推恩令的推行使得他的家族财富逐渐耗竭,生活逐渐艰苦,甚至只能卖草鞋维持生计。他的兴趣不在于读书,而是热衷于音乐等艺术,这为他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饥荒肆虐,朝廷腐败无能,百姓深受其苦。身为皇室后裔,刘备决定凭借自己的身份,助力劳苦大众。在这个背景下,他与关羽、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共同发起了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汇聚了志同道合者。
在创业道路上,军师的支持至关重要。得知诸葛亮才智出众,刘备毫不犹豫地邀请他出山,为自己指点迷津。然而,初次访问时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因大雪封山也未能见到,刘备只得留下诚挚的信函。经过“三顾茅庐”,终于使诸葛亮加入,这一过程成为佳话。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与孙权建立了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得大片土地。随后,他向孙权借取荆州,虽未打算归还,但这一举措巩固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然而,好景不长,关羽被东吴逼至绝境,刘备深感失落。尽管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成为汉中王,但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他的雄心壮志受挫。在去世之前,他将自己的人生押注在诸葛亮身上,托付儿子刘禅于他的照顾。这也使得“白帝城托孤”的典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刘备的一生充满起伏,充斥着机遇和挫折。他不仅是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追求希望、仰望星空的人。他的努力和选择在历史中镌刻了深刻的印记,尽管未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但他的坚持与努力仍然激励着后人。
乱世中,诸葛亮面临重任,年事虽高,但他毫不动摇地将国家大业放在首位。刘备战败后,蜀国陷入低谷,然而诸葛亮决意使蜀国重焕希望,他毫不懈怠地付出努力,忙碌得几乎让人难以想象。他在东吴建立盟约,同时又屡次抵挡曹操北方的进攻。
南方的孟获发起叛乱,诸葛亮在百忙之中亲临前线,多次将孟获擒获,却每次都放他回去。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获”的传奇。自从追随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全然投入到蜀国的兴盛中。他的余生几乎全部献给了蜀国的建设。
然而,诸葛亮纵使智谋出众,单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逆转历史的洪流。终究,蜀国的命运注定不可抗拒。尽管他付出了极大努力,蜀国最终仍未能重新焕发生机。公元263年,魏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刘备和诸葛亮已不在人世,蜀国失去了坚定的领袖和智囊,彻底失去了抵御的能力。历经风雨的蜀国终告覆灭。
在纷乱的岁月中,这段历史呈现出诸葛亮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为国家付出的无私奉献。然而,尽管智慧非凡,他的孤军奋战最终也无法扭转时局。蜀国的兴亡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力量,还受制于时势和历史的洪流。这一段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将一代伟人的坚持与努力娓娓道来。
乱世风云,刘禅名声才刚刚传出。魏军蠢蠢欲动,国家存亡岌岌可危,朝臣纷纷奋发抵抗之际,刘禅却听从一位名叫谯周的大夫的意见,选择了投降。如此举动,瞬间让他的名声跌至谷底。
然而,这一投降却让魏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蜀国,一夜之间,蜀国的往昔辉煌变成了浮云烟消。司马昭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毕竟,他的军队没有损失,而他却得以收编整顿,实力更强大。他决定亲自前往洛阳,接见刘禅和其他蜀国大臣。
司马昭对刘禅等人的投降行为表示赞赏,不但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赐以食邑万户,更将蜀国大臣予以厚赏。人们纷纷感叹,刘禅此举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如此荣耀。然而,人们不禁疑惑,一个败将又凭什么享受如此优待?
司马昭的用意不言而喻。首先,不杀刘禅能够对曹魏政权造成严重震撼,蜀汉的投降对于事实上的傀儡皇帝曹奂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曹奂自知前途渺茫,或许会被迫让位,甚至丧命。
其次,此举也能展现司马昭的度量,亲和人心,同时平息蜀国大臣和百姓的反抗情绪,避免进一步的动乱。
然而,司马昭内心并未完全信任刘禅的投降,他担心刘禅的投降或许隐藏着他人目的,因此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试探。一次宴会上,司马昭让乐师演奏蜀国的歌曲,蜀国大臣们听得痛哭流涕,唯有刘禅不动声色。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一幕成就了“乐不思蜀”的典故。
然而,一句话并不能让司马昭完全放心,他继续监视刘禅的住所,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有一天,却传来了一个让司马昭大吃一惊的消息,刘禅在自己的屋外挂起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疑惑之际,司马昭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字,倒过来读就是“寨三中”,暗示他想隐居山中。这一细微之处,使司马昭对刘禅的投降产生了更大的信心,随后他撤走了监视人员。
“中山寨”成为了刘禅对蜀国的承诺,一个寄托他不再逆水行舟的誓言。尽管刘禅未能阻止蜀国的覆灭,但他的决定终究令人钦佩。历经风雨,刘禅最终在司马昭的宽容下,安享晚年。他的故事,将一段悲壮的历史以幽微的角度展现,让人深思。
然而,刘禅到底是否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或许并非如此。放眼回望那个时代的风云,我们会发现,在那个关头,刘禅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扶持,也不像他的父亲刘备那般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强力支持。独自一人,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敌的压力,更是内忧的重重。
在与强大的魏军对抗面前,刘禅并未盲目地拼死抵抗,而是作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决定。与其让蜀国的将士们白白送死,他选择了向司马昭投降,放弃了单纯的抵抗。这个决定背后,也许蕴含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深思熟虑。
他或许意识到,独自一国之力,难以撼动时局。与其让数万将士在无谋无策的抵抗中丧生,不如在逆境中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国家有机会走出困境。这样的智慧和决策,并非是一个真正“阿斗”的所为。
刘禅的选择并不是缺乏勇气,而是在极端的困境中做出的理性判断。他不是没有希望,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明智的方式去保护国家和人民。他将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大义之上,这种决定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负责,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因此,在评价刘禅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从他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选择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将他贴上“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他或许没有刘备的雄心壮志,没有诸葛亮的智谋,但他在困境中的果断和理性,也是一个令人值得尊敬的品质。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刘禅的决定是他的选择,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责任,这份责任远比“阿斗”的标签更加真实而可贵。他的故事,或许并不是简单的黑与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备让无能的刘禅上位,存心灭国?还是自有考量?
蜀汉后主刘禅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生存智慧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一句“乐不思蜀”,原来有两层深意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真实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装傻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