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氏悲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前一句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赞美西汉将军李广的诗句,充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威武;后一句民谚则体现了李广一直都没有得到封赏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不仅是李广未能得到封赏,李氏一门三代英雄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曲历史、家族悲歌,让笔者慢慢给你们道来。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人,秦将军李信后人,武学世家,擅骑射,臂力惊人,尤擅使强弓(冷兵器时代的狙击枪)。《史记》中有记载他用箭射入石头中和两箭射杀老虎的故事,可见其射术之高明和使用强弓的力量。因为武艺超群加之有极强烈的报国建功的心理,李广在对匈奴作战中一直都身先士卒敢于和匈奴人硬拼。汉景帝时代,李广任上谷太守,数次与匈奴作战,当时任汉朝外交官的公孙昆邪见状十分不安。他上书汉景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里既肯定了李广的才能,实际上是讲他的武功而非全面的军事才能。汉景帝的对匈政策还是以和亲为主的防御政策,不是和匈奴进行对攻,李广的做法和汉景帝所制定的对匈国策不符,但景帝也欣赏李广敢于作战的精神并未处理李广,而是把他调到上郡任太守(从一线调整到二线)避免和匈奴产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在上郡任太守期间,流传着他的两个故事一是李广偶遇三名匈奴射雕手(匈奴方面的狙击手),两箭射杀两名,俘虏一人,可见他武艺之高强;二是他带领一百多骑兵,遭遇匈奴数千骑兵,如果逃跑就会敌追击全军覆没,他带领士兵们下马卸甲布疑阵使匈奴兵不敢攻击,对峙至天黑,匈奴主动退兵。由于他毫不畏惧匈奴的强悍,敢于带领士兵拼命给匈奴人强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他所守护的城郡匈奴人不敢来侵犯,保境安民的他让百姓都爱戴地称呼他为飞将军。
  历史来到汉武帝时代,汉王朝大规模对匈用兵,本是李广大展身手的时候,结果呢?我们看看他的战绩:一、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带一万兵马出征,全军覆没,李广被俘虏,在押解途中凭借高超的武艺挣脱束缚抢得一匈奴少年贵族的马,逃回汉地;二、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寸功未立;三、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广和张骞出兵右北平,李广四千人遭遇匈奴左贤王四万人马,李广体现了他一贯的作战特点,敢于打硬仗,沉着冷静,直到张骞率部赶到,匈奴退兵,李广士兵也折损大半;四、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率李广等从定襄出兵,本来由李广任前锋,临阵改为让李广从东面包抄,李广因迷路在卫青和匈奴决战的时候未能到达战场,贻误战机。李广到达以后,卫青派人质问李广,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准备上报汉武帝,李广闻讯称自己已经60多岁了,不能被文官讯问于是拔刀自杀(此处也可窥出汉朝武官的地位和宋朝是完全颠倒的),李广死后消息传出后军中官兵无不垂泪百姓莫不嘘唏。

  李广的悲剧,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本来可以避免的,但因为各种原因叠加导致了悲剧的最终发生。让我们来逐一解开:一是李广的性格特征,李广出生武术世家,从小习武,青少年就结发从军(十六岁参军)。在其五十年的军旅生涯里,参加了大小70余场战斗中作战英勇,杀敌无数。无论是匈奴兵还是自己的战友,论武功他可谓天下无双,这样养成了他瞧不起他人的性格。在他眼里,更加轻视的是文人,从他不听外交官公孙昆邪的劝告一意孤行与匈奴对攻,以及宁死也不接受接受文官的讯问证明了他对文官的态。度。即使被问有罪,也可以花钱赎罪保全自己生命安全,而他选择了自杀,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在李广的眼中文人是低下的。在汉武帝要大举对匈奴用兵的时代,武将的地位高些也正常,但李广这种孤高的性格估计在当时与武将们也不合群。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武功高强,但不重视文化学习,认为凭自己的一腔孤勇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二是李广的身上有太多的偶然性也有些必然性导致李广悲剧的产生。首先,李广在景帝平灭“七国之乱”的时期就建立大功,当时就可以封侯,但他先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犯下政治路线错误,汉景帝没有给他封侯。其次,以他的打法,应该更适应在霍去病率领的军队里,但霍去病太年轻,他率领的都是大汉王朝的青年近卫军,并不适合象李广这样从景帝时代就带兵打战的老将军加入,或许霍去病和李广在性格上还会起冲突。总之,李广不顾生死的战法更适合在霍去病麾下,但李广却始终都由更加年老持重的卫青来统领;漠北大战更是如此,本来定下来的是霍去病从定襄出击,汉武帝得到的情报主力匈奴主力在代郡方,改由霍去病从代郡出击(可见汉朝精锐尽在霍去病帐下,这样安排对匈奴打击更猛烈),偏偏匈奴主力在定襄方向。卫青方面,原先定由李广任先锋和卫青的主力一并出击的,后来改卫公孙敖,后世的说法有两个,一是讲汉武帝认为李广这个将领年纪大且运气太差(以为广老,数奇)建议卫青不要让他担任主力,另一个说法是卫青和公孙敖私交好,为了让公孙敖立功,把先锋的将印给了朋友。整件事给李广家族带来了第二个悲剧:李广自杀令其子李敢对卫青产生极大怨恨,动手殴打卫青,卫青并未将此事扩大化,准备息事宁人,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得知了此事,为帮舅舅卫青报仇又射杀了李敢。如果情报不发生错误,卫青可能不会遭遇匈奴主力,即便李广未能赶上也不会被治罪;如果李广没有迷路,赶上这场恶战,或许立功封侯;如果李敢更冷静一些,抑亦或霍去病不知卫青被打的事情,李氏的悲剧就不会继续上演;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 。 三是从李广的个人原因上讲,大家看李广带兵的特点: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自行安排;夜间不布置巡逻;很少使用公文。这些特点怎么看呢?这样看李广这样一个将军,大家是否感觉他有些象美国大片里的主角们,部队过于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忽视了组织团队作战。这一点从李广不顾自己统领的身份多次带少量亲兵外出侦查也可以看出来,部队在他这样的将领带领下会出现一下两种情况:一方面看,士兵比较自由,减少了行军中的劳累,士兵在真正作战的时候愿意为李广拼命;另一方面,管理太松散,不象不像一支部队,更象像个旅行团!这样的队伍可以打些小战,如两军相遇勇者胜的战斗,并不能适应长途的大规模兵团作战,由于管理松散,各自为营,队伍基本无法以奇兵的姿态出现在敌人的核心。也是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他几次出征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讲怨天怨地也怨人。李广的悲剧我们总结一下,武术世家出身的他过于重武轻文,对系统的军事理论并不关注和学习,只知道勇冲猛打,对于怎么提高自己部队的整体能力,怎么让部队长途作战没有系统认真的思考。几次出征匈奴腹地,不是被敌包围硬拼就是找不到敌人贻误战机,在此情况下,认为主帅偏心致使其要被问罪,带着怨气而以死告知世人其忠心为国不该接受这样的下场。虽然李广有些个人能力上的问题,但他对待匈奴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应该为我们敬仰,毕竟是在那样一个民族危亡的年代,他以他不怕死的精神和强悍的匈奴死磕,打出了大汉军队的威风也打出了匈奴人对他的敬仰,他担任郡守的地方,因为他的勇猛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太平,他疾驰如飞的身姿也被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为:” “飞将军“”。他以死拒绝被讯问的结局更体现了汉朝军人的血性,正是这种忠于祖国,报效国家百姓,不惧生死的可爱的汉朝军人(这很象我们后来的抗日国共两军和人民解放军入朝自愿军!)把我们民族的军威打出来,打出了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

  李广的第三个儿子李敢(?——前118年),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太多李敢作战经历,差不多就两次,一次是李敢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随父亲李广出征匈奴,此次出征父子所率四千人遭遇左贤王四万人,士兵见匈奴人多,十分惶恐,李广当即命令李敢率一千骑兵出击,一千人马冲击匈奴,在匈奴军前冲杀一圈,仍然可以全部回到部队中,李广当即安慰士兵们匈奴没什么可怕的。四千部队用战车把自己包成圆圈,开始和匈奴四万人马反复厮杀,十分英勇和残酷(那时的汉朝军队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概念,这也是笔者为之感概的)。危急关头,张骞带领部队赶到,匈奴人退兵,此战下来,汉军也基本战死;二是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跟卫青出征,年轻的李敢跟霍去病从代郡出征,呵呵,汉武帝对霍去病还是更看重,由此可见,若是霍去病从定襄出击,对匈奴的斩获一定更大。李敢在战斗中作战勇敢,不仅斩获颇多还夺得了匈奴左贤王鼓旗,由校尉升至郎中令,后因汉武帝也觉得有些对不住李广,又将李敢封为关内侯。李敢的故事本来已经很圆满了,可是在元狩五年(前118年)李敢得知了卫青因为要照顾公孙敖,把原本做先锋的李广替换下来,导致李广无法及时会师贻误战机被问罪,羞愤自杀一事后,李敢把权势倾天的国舅爷加皇上姐夫的大将军卫青痛打一顿(有讲是趁卫青上厕所的时候下的手)。卫青被打以后并未声张,这里可以看出卫青为人低调隐忍的性格。可是事情传到年轻气盛的霍去病耳中,霍去病借着一次狩猎的机会用箭射杀了李敢(估计基本上是用暗箭,以李广武术世家的家传箭术,如果单挑霍去病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李敢之死,更加证明了李氏家族的刚烈,不惧强权也要为父报仇。只可惜对方都是皇亲国戚,霍去病射杀封侯的侯爷,也是死罪,汉武帝太爱惜霍去病,只是对外称李敢在狩猎的过程中被鹿角撞死,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李广的长子叫李当户,也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汉武时期任郎官,曾在汉武帝前见权臣韩嫣无礼,当场上前打了韩嫣。李当户有一腹遗子,也是李广将军的长孙,就是我们要好好讲的李陵,李氏悲剧的一个备受历史争议的人物。对于李陵,我们来说说天汉二年(前99年)所发生的李广利败匈奴与天山,丧师两万余人,同年李陵败于浚稽山,死战力竭而被匈奴俘虏这件事的过程:李陵年轻的时候就被汉武帝认为有李广风范(在汉武帝的心中,李广还是挺被他认可的,至少作战勇猛,就是运气差些)就让他率领800骑兵,李陵曾率这800骑兵深入匈奴2000余里侦查地形,全身而返。后汉武帝提升李陵为骑都尉,带领5000精兵,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李陵训练士兵有方,以家里祖传的箭术教授士兵,逐步把士兵的战斗力提升起来,为他后来以此5000士兵对阵匈奴11万军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的右贤王,汉武帝令李陵率其5000兵马为大军输送粮草,李陵羞于做李广利的后勤部队(作为汉武帝的大舅子的李广利同时又是一个常败将军,可是把汉武帝给坑苦了,如果他能象卫青霍去病做个为亲戚增光的将军,汉武帝的历史地位还会提升),想自己率兵和匈奴决战。向汉武帝表示自己所率领部队人人武艺高强,无需马匹也敢于与匈奴死战。汉武帝见李陵气势如虹就答应让李陵作为先锋,强弩都尉路博德也羞于做李广利的后备,上书汉武帝到来年春天发兵,汉武帝误以为李陵私下和路博德合谋不想出兵。下诏严令李陵作为后勤部队九月出兵浚稽山。李陵接旨在九月出击浚稽山遭遇到匈奴单于率主力骑兵三万人匈奴兵见汉军人少迅速将汉军团团包围,李陵展示了李氏家族临危不惧的家风,把军队驻扎在两山之间,以运输军需的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阵势,前排持戟和盾,后排使用弓和弩(注意这样的布阵,前排是用来防御匈奴人射箭和骑兵冲入攻击,盾牌可以防住匈奴人射过来的箭,用戟可以攻击匈奴的马和士兵,这样保护好后面的弓箭手,让他们可以从容地使用弩来装填和发射箭杀死匈奴骑兵,可见李陵带兵作战比之于李广更加有谋略,青出于蓝)以此阵势鸣鼓出击,鸣金收兵。匈奴人见汉军人少,以骑兵直接冲击汉军,李陵指挥士兵千弩齐发,许多匈奴士兵中箭而倒,惊恐之下匈奴兵败退,李陵率部追击,斩杀匈奴兵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召集匈奴左右贤王八万多骑兵增援,以十一万骑兵对李陵五千步兵进行围攻。李陵率部向南且战且走,几日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匈奴人也向李陵的部队发射弓箭,许多汉军中箭受伤。李陵感觉到部队的士气不如从前,观察以后发现部队中有些随军的女人,李陵下令将这些女人悉数找出用剑杀掉,部队士兵开始有了决死的意志。第二天和匈奴再战,又斩匈奴兵三千多人。他们接着向东南方突围,沿着故龙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泽芦苇挡住。匈奴见汉军背后是芦苇地,就在上风口纵火,企图将汉军全部烧死,李陵让士兵先烧出一块空地来得以自救。李陵部且战且退自一山下,匈奴人马快,先占领的南面山头,匈奴王命其儿子率骑兵向李陵部发动攻击。汉军利用一片树林和匈奴兵死战(树林中骑兵的速度优势无法发挥,步兵可以利用树木作为掩体灵活机动)又杀匈奴兵数千,并组织士兵发射连弩攻击单于,单于退下山去。李陵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匈奴王已经动摇了继续攻击李陵部的信心,而许多将领认为,以匈奴十一万骑兵之众,不能消灭汉军步兵五千人,是匈奴的奇耻大辱,对以后匈奴士气会产生很大影响,汉朝也会越发轻视匈奴。前方还是山地,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务必在这段地形上再对李陵部进行攻击,李陵可以突围到平地时再考虑往回撤。匈奴兵眼看没多少时间,对李陵部的攻击更加频繁,用骑兵在人数上的优势轮番发动进攻,一天进攻几十次,即便如此也没能冲破汉军阵势,反而又死伤二千余人,(连日战斗,汉军已组织不起对匈奴的攻击,只能排阵防御,用箭射杀敌人),在这样连续损耗之下,李陵部的箭也基本用尽。匈奴兵见无法击溃李陵,又死伤惨重,又忌惮汉军后方有大部队,自己部队连天这样作战,士气低沉,准备撤回匈奴腹地。

  眼看一个民族英雄就要诞生之际,一名汉奸改写了历史,让我们无不嘘唏。李陵军中一个名叫管敢的军侯,因被其上级校尉欺凌愤而投降匈奴。匈奴单于亲自询问他,管敢告诉单于,汉军无后援,军中箭矢已基本用完以及汉军的布阵等情报。单于得到汉军虚实的情报后大喜,命骑兵挡住汉军去路并全力攻打汉军,在攻击时大呼汉军主将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已表示已经掌握汉军的所有情况。汉军顶住匈奴兵疯狂进攻,继续向南前行,还没到緹汗山,军中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光,只能短兵相接了。这时仍有汉兵三千多(仅死亡一千多士兵,可见汉军的布阵没有给匈奴人可乘之机,匈奴兵这些天以来一直被汉军隔离在自己布的阵外),许多士兵并没有武器,他们把车轮拆下来当作武器,军吏也只有短刀。部队后撤不久又被一座大山挡住,单于骑兵更快抢先占领前路阻断汉军退路,使汉军又拐入峡谷之中。匈奴兵在高处向下方的汉军投掷垒石,李陵的部队无法向汉地回撤。到黄昏时分,李陵见部队被围堵在死地之中,自己换上便服对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干掉单于”(李氏家风的个人英雄主义)。过了许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军吏劝道:“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你死,即使象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虏,后来逃回汉庭,陛下也以礼相待”李陵仍表示还是要象壮士一样战死。李陵让部下把贵重物品埋在地下,又叹息手中无箭,再有些箭就可以安然返回汉地。随后,让士兵分些粮食和水,部队趁夜突围。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一起冲出,韩延年战死,李陵叹道无脸面见汉武帝,就下马投降了。所带五千荆楚勇士仅有四百多人逃回汉地。汉朝廷得知李陵投降匈奴以后,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没气节,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既孝且重信义,以五千人马孤军深入匈奴腹地,面对十一万匈奴兵,杀死其几万人,李陵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国家。汉武帝盛怒之下,认为司马迁是想诋毁李广利,将司马迁关进狱中并施以腐刑(阉割)。很久以后,汉武帝悔悟到李陵战败是因为汉军没有互成犄角,导致李陵部队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孤立无援,也明白被路博德骗了。不仅赏赐慰问了李陵残部,在次年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寻找并营救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怕被汉武帝处分就讲听俘虏说李陵在替匈奴人练兵以对付汉军(公孙敖在坑了李广之后又害了李家家族)。武帝听到奏报以后就将李陵家处以族诛,母亲、兄弟、妻子都被杀,陕西一带的士人都已李陵不能死节而连累家族为耻。 

  李陵得知家里被族诛,痛心疾首,在后来汉使到匈奴时,李陵问汉使:“我以五千步卒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杀我全家?”汉使说:“陛下听说你在替匈奴练兵”李陵讲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是汉朝都尉,降匈奴后为匈奴练兵,座次在李陵之上,李陵因恨他的行为祸害了自己家人被族诛,就派人刺杀了他,(这个行为像李敢,也许是李家快意恩仇的家风吧)。匈奴的大阏氏(大老婆)要杀掉李陵,单于爱才,把李陵藏到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才接回来。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武帝去世,昭帝继位,霍光辅政时,霍光和辅政大臣上官桀都与李陵私交很好,就派李陵的好友陕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出访匈奴,伺机把李陵带回汉庭。任立政游说李陵回国,李陵以“丈夫不能再辱”回答任立政拒绝回国。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在匈奴,也得善终。

  李陵以五千步兵对阵匈奴十一万骑兵,创造了汉朝军队和匈奴军队这样悬殊的决战,还能够不慌不乱,杀死匈奴兵几万,汉军的战斗力真有这么强悍吗?究竟当时汉军能敌多少匈奴兵不落下风?先谈谈李陵这方的优势:一、装备优良、战术得当、士兵素质高,汉朝在对匈作战发挥了我们生产力先进,制造了一批战争工具,提高了汉军的整体装备水平。汉朝时,我们以发明了战车,可以为我们运送战争物质,同时还有弩这种击发箭的装置,使我们箭的射程更远于匈奴(像我们的东风系列),汉军的刀剑戟等斩敌武器也因为我们有合金和淬火的技术,在硬度上也高于匈奴的刀;长年与匈奴作战,汉军提炼了一系列的战术对付匈奴兵,如以战车作为掩体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游牧民族常年放牧,马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他们的马品质优良,使部队的机动性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在机动性上汉军占不到便宜。但是,一旦匈奴兵要进攻汉军时,汉军就会使用国内后方制造的战车来顶住匈奴骑兵的进攻,使匈奴人无法直接和汉军面对面搏杀,这样的战术保护了我们汉军士兵和军需物质的安全;与此同时,汉军还训练了一套射手和刀斧手配合的战术,当匈奴骑兵策马进攻时,前面用持盾牌和持戟的士兵保卫后面的射箭手不被攻击,后面的箭手从容地装弓箭持弩对匈奴骑兵射箭。在匈奴骑兵败退之时,持戟士兵上前攻击,许多被射下马受伤的士兵此时以丧失战斗力,被已占据上风气势如虹的汉军一阵砍杀,许多受伤就变成的阵亡;二、李陵在部队的军事训练中也下了许多功夫,部队整体素质高,李陵在张掖、酒泉驻扎的时候就以家传箭术训练这支从荆楚地招募的部队,部队之中一定有不少神射手。在匈奴十一万骑兵对其五千步兵时,部队整体不慌不乱,坚决按照自己的战法作战,体现了官兵都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和高超的战术水平 ;三、指挥官战斗意志坚定,战术部署得当且个人军事素质超强,李陵比他爷爷李广在战场宏观把控能力更强,也更能管理好下属,部队的纪律严明。先遭遇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主力,李陵不是和对手强攻,而是布下阵来,诱敌进攻然后给与还击,挫敌兵锋。在战斗中他观察出来部队士气不如从前,寻找原因是因为带了女眷,这些女眷让军官分了心,他马上以军规把女眷全部斩掉。部队出现伤员时,也能合理安排,一处伤者继续战斗,二处伤者驾车,三处伤者坐车;在部队被匈奴陷于绝地之时还能够一个人站出来只身匈奴军中,不管他是怎么去和回的,至少证明个人军事素质的高强和强大的心里素质(这是李氏家族的特质,从李广、李敢再到李陵都具备这样优秀的品质)他这样站出来,告诉士兵们匈奴人并不可怕,我们能够战胜敌人回到祖国,确实让敌人胆寒和由衷的钦佩,士兵们因为他的行动都能不向敌人屈服,奋勇抗敌,直至最后,还有十分之一的士兵回到祖国,李陵的作为领军人物的个人魅力一览无余 ;四、这点也许让匈奴单于很无奈,这支部队的后勤太好了,让匈奴单于万万没想到的是,汉朝居然用一只能力不下于特种部队的队伍来运送军资!本来在李陵的训练下,这支五千人的部队的战斗能力战术水平都很高了,应属汉军中的翘楚。没想到阴差阳错被汉武帝拿来运送军用物质(特种兵去当后勤部队了!),又被匈奴主力遇上,匈奴人开始以为捡到大便宜。如果这支部队真的不经打,匈奴人就可以获得汉朝的大量军用物质为己所用,进而对其他部汉军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我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都是怎么干的,特别是抗日战场,我们在打击日本人的运输部队,让他们吃尽了苦头,运输部队不像野战部队人员装备好,战斗力更低,部队打下来以后缴获又多,后来在以弱对强的战争中有些国家也在学习我们这种打法)没想到碰上硬骨头了。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运送的军用物质这下刚好可以拿来对付匈奴人,所以部队的武器源源不断仅是箭就有五十万支,十一万的匈奴兵每人可以吃到四支半还多,粮食也多,战斗到最后一人还可以分两斤,一般的部队由于没带那么多的武器、粮食,在匈奴人一再攻击下就会出现粮尽弹绝的情况。李陵的部队没有这方面的困扰,箭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射向匈奴骑兵,所以可以坚持那么多天,匈奴人也没法和汉军近战,让汉军基本无法被击垮。

  李陵作为名将李广之孙,其继承了李氏家族个人军事素质高,敢于碰硬打硬仗的家风。在这次和匈奴主力的遭遇战中,他不仅体现了这些优点,还显示了他高于祖辈的军事才干。主要体现在:一、枕戈待旦、充分准备;他在张掖、酒泉驻扎的时候就长期训练军队,提高麾下军人的军事素质,从他五千步兵遭遇匈奴三万骑兵,部队能不慌不忙布阵并打赢第一场遭遇战就看得出来,李陵对其部队的训练是认真充分和卓有成效的。二、李陵不仅个人军事能力强还具备了统领作战的能力,从仓促遇敌从容布阵破敌到杀军中妇女、烧出一片芦苇自救这些细节来看,李陵已具备统领大军的能力。至于孤身杀到匈奴军中,这是李氏家族的优秀传统,相信每个书中提到的都能也敢于做到。因此,可以断言,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运数不济,假使他能摆脱上天对李氏家族的魔咒,在后汉武时代,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千古流芳的将军。只是在最后关头,没有选择殉国,降了匈奴,给家人带来不幸、为后人所诟病。也许他也存在侥幸求生的心理,想学李广、赵破奴那样,先保存生命再逃回国内,继续报效祖国。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最后的环节没处理好,一个民族英雄变成了争议人物。在此事中最倒霉的是司马迁,最大赢家是历史,因为司马迁在此次事件遭到腐刑后,化心中悲愤为手中秃笔,全心投入,为我们留下了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记》。

  李氏家族的悲剧有一定的偶然原因,诸如汉武帝对李家的不信任,数度怀疑猜忌李家的动机,和卫青一起不把重要的主攻任务交给他们;带兵打战时不时遭遇十倍以上的敌人,或是迷路贻误战机等。但是从一些历史细节中来看,也和李家人的个性相关,首先,李家人个性鲜明,他们个个都身怀家传绝技,武艺高强,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孤高的性格。这样,一方面是他们在对匈奴作战时视敌人为草芥,敢于孤闯敌营(李广、李敢、李陵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他们不恤自身,作为一个统领,自己先和对手把命拼掉,部队怎么办?但是他们是这样的武林高手,可以选择在部队还没被完全打垮的时候到敌阵中去死战,或是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宁死也不接受处罚,却会在部队打垮突围的最后关头往往被俘?也许,在士兵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激励部队士气是他们带兵打战的一贯传统,然而,在真正面临生死,要以死报效国家的时候,他们会产生犹豫,会有侥幸心理,无法做到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让更多的同胞看到榜样。从李广战败被俘,寻机逃回汉地,得以保全名节,但最终因迁怒于卫青不公而自杀;李敢为自家恩怨暴捶大将军卫青,为自己酿下悲剧再到李陵晚节不保,投降匈奴遭至灭门。投降匈奴以后,李陵也曾为匈奴劝降苏武,告知苏武汉武帝薨逝的消息,目的就是告诉他信任他的皇帝已经去世了,他再回国新任皇帝未必会对苏武有原先的恩宠。但苏武不为所动,而是向南跪拜大哭,坚持不投降匈奴,李陵也自知理亏,没有继续劝说,苏武最终成为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李陵却成了后人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或许在李氏家族心中,建功立业、成王拜将恢复李信一门在他们的心中比报效国家更重要,他们可以激愤而自戕而不能为国壮烈于匈奴,心中的家园情怀重于家国情怀也许是李氏悲歌的重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陵军败暴露出西汉将领的一个“短板”
悲情的李氏家族:李广难封方为始,子孙三代无一善终尤可悲
他以五千步兵,对阵十万骑兵!战后,他又面临国仇、家恨的选择
《资治通鉴》笔记49:汉武帝的四大名将都有谁?
李广之死和李陵之降的故事
浚稽山血战,李陵失败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