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埔军校曾在均县房县办分校6年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总队所在地———武当山遇真宫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同学录上的照片,展示了当时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房县人刘鸿烈从黄埔军校毕业取得的证书。

1926年3月1日,黄埔军校扩大改组,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说起我国近代史上这所著名的军校,和十堰颇有渊源。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设立了9所分校,其中第八分校就设在武当山下,后又迁往房县。黄埔军校第八分校从成立到裁撤历时6年,始终都在十堰境内,共培养了近万名军事政治人才。这些人才多数走上了抗战前线,为全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图/记者 罗毅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设在武当山下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指挥官。从创办之初,其名字几经变化,学校也经历了扩大、设立分校的过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9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为广州分校改名而来;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十堰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显示,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前身系国民党将领李宗仁设立的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儿庄(今属山东省枣庄市)重创日本侵略军后,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1938年秋到达老河口(今属襄阳市)后,襄阳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十堰的武当山地区则为抗日防御作战的腹地。

当时的均县北部与河南隔丹江相望,西通陕西、四川,武当山为其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尤为重要。1939年1月,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在老河口市郊杨林铺成立,不久迁往武当山地区。1939年10月,国民政府统一军事训练机构,将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撤销,在其基础上成立了黄埔军校第八分校。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第八分校没有新建校舍,而是全部利用武当道观作为校址。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是校部,校部内设校长、校务委员会和主任、副主任。主任、副主任主持分校日常工作。校部下设办公、教育、总务、经理、军医,以及政治部、会计室,共计7个部门。

当时,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直辖部队为学生、学员两个总队,以及练习营、军官教育队、步兵军士连、输送连和湖北省军官大队。校部还设有医务所、军械所、马区管理所、迎宾馆、军官研究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中正小学(子弟小学)等。

学生总队设在周府庵校部内,其一大队及练习营一个连驻扎在附近的白果树晋府庵,练习营本部驻扎在遇真宫,军械所驻扎在附近的金花树,马匹管理所驻扎在紫阳庵,中正小学在白果树。

资料记载,当时,晋府庵门前景色宜人,有白果树一大一小两棵,位于老白公路南侧,东临河西畔。河上原架设木桥一座,约300米长。白果树枝叶茂盛,最大的一棵粗围约两丈许,夏天浓荫蔽日。入冬后每日有许多人忙着在树下拾白果,多者可拾斗许。如遇严冬夜间大北风过后,清晨树下白果竟落满地,来往游人和车辆大都止步观看。

曾迁往房县短暂办学1个月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总队的学生学时为一年六个月,学员总队学员学时为六个月,学习内容大致为政治、军事、体操等。学校利用校歌、毕业歌及当时在学校流行的《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前进曲》、《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唱歌中启迪、培养学生的进步思想和崇高信仰,激发学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

该校重点以军事教学为主,其中,军事课程较复杂。学生们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每天8节课,中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军事课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共分为入伍、学生、军官3个阶段。

入伍期为6个月,课程上课堂学习和操场训练各半。课堂以学习典、范、令为主 (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另外有陆军礼节、内务规则、军人须知等。操场训练从单个姿势训练渐进到班排训练为主。在入伍期后几个月中,学生学习战斗演习、实弹射击、夜间演习、紧急集合、防毒防空等。体操训练有球类运动、跳高、跳远、马术、劈刺、跨越障碍等。该校各队设有简易书报室、大队设有阅鉴室、校部设有图书室,每周星期六举行内容丰富多彩的娱乐晚会。

学生教育期为6个月。军事教程以四大教程(即战术、兵套、筑城、地形测绘)为主。每星期在操场训练两次、战斗演习两次,以排连训练为主。学校当时使用的武器是轻重机枪、平高射机枪、八二迫击炮等,还有苏联军事顾问指导操作重武器和战斗演习。轻兵器除国产外,苏制较多。学生在第二期学习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军官教育期为6个月。这个时期,各个课程着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相关技能并能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沙盘演习和实地操作,使自己具有一名指挥者的指挥能力。如观察测绘地形、地物、地貌、山川河流、公路、铁路、桥梁、村镇、城市等;掌握各种兵器、兵种在攻防上如何配备,火力点的位置,障碍物的设置,指挥官的位置;实物与图纸的关系、位置、距离等。该校在战术、兵器、筑城教学上十分细致,确保能让每名学生理解。

1945年6月,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由武当山地区迁往房县,仅一个月后就奉命裁撤,学校十九期学生合并到位于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二十一期。不少岁数大些的房县人都还记得,当年黄埔军校迁往房县时,校址选在房县杨泗庙。

一批十堰籍黄埔军校学生投身抗日前线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员分为学员总队二期和学生总队三期。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员总队1941年底筹建,1942年在均县县城(今属丹江口市)正式建立。其一大队驻三元宫,二大队驻太和书院,三大队驻学宫。每个大队分三个中队。学员总队的学员大部分来源于第五战区所属各部队保送的基层干部。训练时间为6个月。每期学员千余人,共2400多人。毕业后自行回原单位工作。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总队最初为第八分校第十七期步科学生第十六总队,于1940年3月接受教育,至1941年9月底毕业,有学生1400余名。第十七期学生总队共有4个大队14个中队。一大队毕业后,由二、三大队抽拨学生400人编为四大队,由一大队干部负责。除一大队外,二、三大队全是招考录取的学生。当时抗日烽火在祖国大地燃烧,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因此,十七期学生毕业后很快被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录取。

学生总队十八期学生来源于招考、战区个别集团军保送、入伍生团学兵(也是招考或保送入团,毕业后则分送各军事学校学习)。这些学生是1942年春招生来的,部队保送生和入伍生团派的学生均于当年3月份先后到校。新生进校后分派到各中队。十八期仍有3个大队、11个中队,仍驻周府庵、晋府庵,学时为一年半。

学生总队十九期学生是1944年入校的。他们尚未毕业,日本即宣布投降了。

在抗日战争中,十堰人民为保卫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市档案馆资料记载,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第十七期学生中,均县籍学生60余人,除15人任军职外,其余均系抗战文职人员或事务人员。第十八期学生和教官中,十堰籍的有11位。他们离开学校后奔赴抗战第一线,不少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挑灯看剑——黄埔军校在校学生参加抗战略述
第六分校十六期十二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至第五队学生名录
从战干团走出的黄埔生:黄埔军校二分校16期19总队浅探 | 静思斋
《黄埔军校海南籍同学录》征集黄埔人生平,先辈黄埔照无偿赠与后代
部下眼中的陈诚:(24)领导“战干团”
回忆黄埔军校八分校生活片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