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目!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看到了21世纪的中国
多彩贵州网
2021/06/16 07:44

编者按:

红五十二团掩护主力突围中,敌人以群众作人盾步步逼近。红军战士誓死不愿误伤百姓、不当俘虏,100余名十六七岁的红军战士砸坏枪支,毅然纵身跳下70多米高的悬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

这场悲壮的战斗,发生在1934年秋的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

红军用生命保护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们为红军带路转移突围、掩护红军伤病员、为红军缝制衣被,并纷纷加入红军。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虽然时间流逝,但红军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和感人故事永远流传,并一直激励着后人。6月上旬,多彩贵州网记者循着红色足迹,走进石阡这片红色热土,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

6月初,记者一行来到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战斗遗址,只见群山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可谁能想到,这里曾发生了一个百余红军跳崖的悲壮故事。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当年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

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和他的军号

陈世荣原名何步荣,12岁时离开老家(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参加红军,后在红6军团18师52团任司号员。

1934年8月,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两个师6个团共计97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

10月5日,时年19岁的陈世荣随红六军团进入石阡县。

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

陈世荣生前告诉陈德昌,红军刚上困牛山就中了埋伏,师长龙云率领近200人欲冲出重围,但凶残的敌人裹挟老百姓做“人墙”,红军不便展开战斗,一步步退到虎井沟悬崖边。战斗进入白热化时,红军弹尽粮绝。

“父亲讲,连长喊大家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不能落在敌人手里。”陈德昌说,“跳崖是在下午,大家都知道崖很深,但不愿做俘虏,宁可跳崖。”

陈世荣因个子小,体重轻,跳下去后被一根树藤挂住。

敌人散去,次日快天亮时,陈世荣抓着树藤从虎井沟爬了出来,经川洞打石场走到水井坳时,不料被土匪捉住,说是要杀了他。

“一个路人劝土匪说,他还是个娃娃,你们杀他做哪样?杀了也只是一滩血。父亲获救后,被当地人陈国善收养,定居在马槽溪村,之后成家……”陈德昌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说的话。

陈世荣跳崖时把军号挂在胸前,这支军号被保留到今天,收藏在“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里,多次“辗转”各地,向人们讲述当年红军在石阡的惨烈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陈世荣担任农会主任、大队书记,他每年都要去跳崖的地方祭奠战友,直到2001年去世。

陈德昌拿着父亲陈世荣唯一的照片

“上世纪末,我们村、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慢慢好了起来,我就给父亲买了一台电风扇,他用了四五年。”陈德昌说。令他稍许安慰的是,在父亲70多岁时,他陪着父亲去了一趟湖南老家,让父亲看到了家乡的巨变。

那是陈世荣第一趟也是最后一趟出远门,交通工具是客车和火车。一路上,从石阡辗转到湖南长沙再到汝城县。尤其是在长沙,出了火车站后,父亲看着林立的高楼,繁华的市井和喧嚣的人群,眼睛湿湿的,久久不语。

陈德昌知道,父亲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不善言辞的父亲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他猜测父亲的心情是极其高兴的。

石阡县“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

多年来,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陈德昌继承了红军为人民的精神。

陈德昌曾在石阡县大沙坝乡卫生院当医生,2002年入党。

“脑袋晕不晕?我先给你量下血压,有事情随时联系我。”像这样的入户走访,是陈德昌20多年来常做的事。村民谁得了什么病,正在吃什么药,何时需要配药,这些琐碎的事对于他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

多年来,陈德昌的一言一行得到了村民的信任。面对赞誉,他说:“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无愧于红军后代的称谓。”

统筹:张云泓

文字记者:杨婧

摄影记者:杨昌鼎

编辑:黄桂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4年,800名红军被困贵州山区不见踪影,70年后真相浮出水面
红军后卫团神秘失踪,中央三次调查无果,70年后山村民俗还原真相
1934年百余名战士与大山齐消失,70年后一山村为世人揭开感人真相
惨烈的甘溪遭遇战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
随心所欲游世界--贵州铜仁石阡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