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乃崇:感性与理性
當我們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對理性有所幫助,因為恢復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制,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我要報告的是有關「理性與感性」的一些心得。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學理工的人比較理性,學文史的人比較感性。也有一些書提到左腦、右腦的功能各與理性和感性關聯,今天我所要講的則是自己的看法與心得。首先要說明的是,理性與感性都是我們心性中很重要的部分,而統合這兩個部分的是「直覺」。早期人類文化比較重視感性,理性則是最近三百年來科學發達以後才提倡的;依我的看法,這兩個的源頭都是「直覺」。

理性這個部分,對我們人類是很重要的,一般人會認為理性是理則學,或者是哲學的思維和邏輯推理。如果一個人的理性比較強,指的就是思維清晰,邏輯推論清楚,做事有條理。給人的感覺是理智、冷靜,或者是所謂的「酷」,比較傾向機械化,缺少感情和人味,但是我覺得這是對理性了解不深之故。我對理性的看法稍有不同,理性給我的感覺是明智。因為我學的是物理學,在理性思維這方面檢討得比較深刻一點,對於論證推理也考慮得比一般人多一些;此外我還學了佛法,學了佛法以後,對於理性的了解更透徹,比科學原有的了解更有深度。

 

※推理之前,一定要有假設

「理性」是理則學或形而上的思維,這樣的思維本身是很抽象的事情。西方關於思維推理這方面弄得很清楚,在思維推理、邏輯論證之前,一定先做了「假設」,有時候不叫它「假設」,而叫它「公設」、「預設」,甚至是「立場」。這些不同的名詞指的都是「假設」,在我們推理之前一定先要有「假設」,否則就沒辦法推理。「假設」、「推理」、「結論」這三個過程,在西方的哲學、科學是弄得很清楚的。如果沒有「假設」就沒辦法「推理」,當然就不會有「結論」,所以要「推理」必須要先有「假設」,有了「假設」才能「推理」,有了「推理」才有「結論」。思維是在「推理」這個部分,不是「假設」這個部分,我們定「假設」的時候,不靠思維,所以我們講理性是屬於形而上的思維,指的是推理這部分,不是假設的部分。

假設有很多種,可以多到無量無邊,每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經過同樣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不同。甚至改變假設,就可以得到任何結論。如果有人說,經過詳細推理,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真理,這樣的說法是錯的,因為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所以重要的不是推理,而是假設。這個道理西方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很早就知道了,東方就比較不清楚,常常將推理所得的結論視為真理。視為真理就強迫別人接受,這樣就可能鑄成大錯。所以經過詳細思維推論的東西,就信以為真,是很危險的。

科學對這樣的狀況是怎麼處理的?科學的辦法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有人說: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用實驗來檢查結論對不對,如果實驗的結果跟推理的結論一致,那麼這套理論就是對的,也可以說這樣的假設是對的。但是人文方面的學術,例如社會、歷史、哲學思想等,是沒辦法做實驗的,所以就沒辦法用實驗來檢驗。這就是近三百年來科學有如此長足進步的關鍵。而其他人文科學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檢查辦法,因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是對的,所以發達不起來。曾經提出來的科學理論多得不得了,現在留下來的科學理論,都是經過檢驗存活下來的,奇奇怪怪的錯誤理論早就被丟掉了。

 

※實驗牽涉到測量與認知

但是用實驗方法來檢驗,是否就很完善沒有問題了呢?相對於不能用實驗來檢驗的學術而言,已經很好了,但是還是有缺陷。第一個,就實驗的觀點來看,科學的實驗有一個條件,就是實驗必須重覆,一個理論不是只做一次實驗,證明是對了就可以,而是要能夠一遍、兩遍、三遍,一直做下去,都證明是對的。第二個,不只一個人做,而要別人做的結果也一樣,才能成立。重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何定義重覆?比如:一個實驗,我今天在這裡做,明天在那裡做,我們說這兩個是一樣的實驗;當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做了一個假設,就是兩個不同的地點,其空間性質是一樣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假設是,今天這個時間和明天那個時間是沒有差別的。至於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是否性質都一樣,沒有人知道,只能假設,這個地方我們都習慣把它看成一樣,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對中國研究風水的人而言,就覺得有問題,時間、空間不同,怎麼能算是一樣的實驗呢?時間、位置不同,命就不同啊!風水就是不一樣啊!所以科學在做「實驗」這件事情上面,為了要定義是一樣的實驗,就必須做很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並不是思維所得。

此外,實驗還牽涉到兩件事情:「測量」與「認知」。實驗必須要測量,做測量就牽涉到人的認知,必須要有人的認知才有測量,因為測量的結果完全靠人的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測量的結果,而認知又是落在「假設」層次。很多宗教說我們的神才是真神,別人的神是魔鬼,這是信仰的層次;一碰到信仰,就沒辦法檢驗,弄到最後就只有打仗,把別人打敗了,我就是真的,別人是假的。甚至同一個宗教,同一個上帝,但是認知不一樣,就會分成不一樣的教派,這些「信仰」問題全部出在「假設」層次,使得我們無法鑑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探討「假設」是怎麼來的?面對「假設」應該怎麼取捨、選擇?這個問題就超出了理性、科學的範圍。

這個部分就我的了解,佛法有辦法處理,而一般的哲學、科學沒有辦法處理。佛法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處理的呢?《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要住任何立場、假設;有所住就是有立場、假設。理性思考的歷程是假設、推理、結論,這個過程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佛法則是不要假設,從空無生出的心就是無所住的心,而那些無窮多的假設,不是思維推理出來的,不是實驗證明出來的,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完全沒有根據就蹦出來了。所以假設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可是一般人都忘了這一段。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們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找一個基礎,最大的地基是地球,但是地球本身是懸空的,完全沒有基礎。我們推理的時候,要找一個根據,沒有根據也要造出一個根據來,那就是假設;然後推理得到結論,整個科學理論就是如此建立出來。如此一看,假設也是如同地球懸在空中一樣,要能夠體會到這個程度,必須透過佛法才能夠反省到這個深度。

 

※執著假設讓智慧受到限制

既然假設、立場都是莫名其妙生出來的,我們就不必堅持一定要假設一,而不要假設二。我們可以做任何的假設,那就是「無相無不相」,「真空生妙有」的情況。一個人只擅長用假設一推論得到結論一;或者用假設二、假設三,得到結論二、結論三,就已經很有學問,很聰明了。但是如果我們把心打開,可以有n個無窮多的假設,展現無窮多的結論,這就是佛法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也是六祖惠能一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萬個結論,這時候人的智慧就展現出無法想像的廣大。

通常人沒有智慧都是因為堅持了某一個假設,不肯接受另一個假設推論出來的結論,智慧就受到了限制。如果所有的假設都可以接受,讓它們自由發展,智慧的選擇性就多太多了。這個部分電腦沒有辦法做到,因為電腦沒有辦法選擇不同的假設,假設是人給的,只有具有佛性的人,有空無的心,才可以生出假設。嚴格來講,每個人都有空無的本性,可以生出智慧,之所以沒有智慧,是自己被空無的心所生出的「假設」給限制了,只侷限在某幾個假設、立場的小圈圈內,就變成了小鼻子、小眼睛;所以如果想要開發理性的潛力,就只有學佛,像六祖一樣,學會《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開發潛力。學了佛法之後,可以到空無之境,又可以回頭檢討理性科學,這種狀況就像一個人在地面上走,然後又可以飛到空中俯看下來,再到地面走一走。如果一個人可以飛上去看,跟另一個只能在地面上走的人,哪一個有優勢呢?哪一個有智慧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美與愛的基礎是感性直覺

接著講「感性」,感性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藝術、創造性的意境和感情等。像文學作品、藝術創作、音樂作品都可歸類在感性部分。感性部分一個是美,另一個是感情。美與感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們,人生就變得暗淡無光,也就是說感性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剛才講理性的時候,講到推理的基礎在假設,而美與感情的基礎是什麼?我舉一個最簡單、大家都經歷過的實際狀況來說明。

一對男女談戀愛,愛得難分難解時,他們戀愛之前是什麼?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談戀愛的經驗,在愛對方之前是什麼?我問過不少人,所得到的結果是:先有好感。所以愛之前是先有好感,有了好感做基礎再生出愛,所以好感是愛的基礎。好感跟愛一樣嗎?有人認為差不多,其實差滿多的;尤其愛到難分難捨的時候,愛跟好感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區別是愛會想念,但是好感不會有想念的渴求,所以好感不是愛。雖然愛是從好感生出來,它們相關聯,但是性質完全不同。如果再追問下去,好感又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它的基礎是什麼?這麼一找下去,就是感性直覺(feeling)。

好感屬於feeling,但是feeling是不是愛?不是。好感不是愛,但是愛是從feeling生出來,也可以說是從好感生出來。當有了愛以後會發展成什麼狀態?我們觀察兩人相愛以後,接著就會把對方鎖住,婚姻制度就是一種鎖住對方的辦法,所以愛到後來,就變成「十二因緣」的「取有」;或者就是一般人所講的佔有、控制。一發展到取有、佔有的階段,還有沒有感情呢?沒有了,感情不見了,只有權利、義務、責任和得失,就會有誰欠誰、不公平的爭執發生,整個發展歷程就是這樣。所以愛一變成佔有,愛就消失了,同樣的好感一變成愛的時候,好感也沒有了。

從Feeling演變到愛,再演變到取有的發展過程,你會發覺有一個特色,就是越來越具體和簡化。反過來發展則是抽象、無形,但是內涵豐富。可見人們經常產生矛盾,心裡面想要的是豐富,可是做出來的卻是簡陋而具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家庭生活乏味的原因。凡事太具體、簡陋了,當然乏味;要豐富有趣只有一個辦法,往好感、feeling的方向回溯過去,一旦回到feeling的層次,感情才是空靈開闊而豐富的,否則就是焦慮而帶有怨恨的。如果我們想要提昇感性能力,只有回到感性直覺(feeling),一旦恢復feeling,感情就可以保持空靈,而不會落入佔有、控制的簡陋層次。

我觀察過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發現每個人心靈深處所要追求的是感性直覺,但是做的時候就莫名其妙變成了控制。尤其時下的青年男女談戀愛,根本不是談戀愛,而是獵取。男生追女生的時候,基本的行為模式是獵取,女生則是設陷阱,讓傻瓜獵物掉進來,這些都不在愛與feeling的階段,而是在佔有的階段。我們的文化在這一方面所給的教導與指引非常缺乏,彷彿尚未脫離漁獵時期。回想自古以來婚姻制度的演變,有一度是搶婚,搶婚就是以獵取的手段獲得婚姻,所以我們的文化要進步的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

 

※恢復感性直覺才有創造力

當我們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對理性有所幫助,因為恢復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制;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所有的相對我們而言,都不是監牢,而是我們的工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恢復感性直覺,但要如何恢復呢?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執著放掉;執著就是堅持某一個假設、立場,要習慣於把執著放掉,執著一放掉,feeling就會出來。在中國文化的環境裡面,經常促使我們扮演feeling的殺手,這一點是我們每個人要自我反省的。我們會把自己的feeling殺掉,當然也會把周圍的人的feeling殺掉。當一個人沒有feeling,我認為這個人就是活的死人、麻木的人,乃至於機器人;有feeling的人才是活人。中國有一句成語「麻木不仁」,一麻木就不是孔夫子講的仁愛的人,而是被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為了要有效率,教育把我們教得願意做一個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整個人生就為了要完成那個目標,凡是跟目標無關的事情都不注意,人生的豐富性、創造性就沒有了,生活變得很單調、乏味。

今天我來演講之前,才跟我的小孩談起這件事情,他說他的同學之中有的成績非常好,以前他都非常佩服,現在才了解他們的成績為什麼那麼好;原來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好目標,要把成績弄好。在大學的時候,每一門功課都有一些我剛才講的基本假設,而很多基本假設是模糊不清的,有人就會將與成績無關的糢糊假設切除,因此所關注的範圍縮小了,全力以赴達到好成績就不難了。但是我的小孩沒有這樣做,我也沒教他這樣做,他的老師也沒教他這樣做;所以所有可能的假設他都重新思考過,費了很多精神去考慮這些問題,因此成績沒那麼好,看到別人成績那麼好,覺得很佩服,現在終於了解別人是怎麼做的。我打一個比喻;我的小孩的狀況就像一頭野馬,在草原上隨意的奔馳,一旦有人就把這頭野馬抓過來套上韁繩去拉馬車,牠當然拉不好,會亂跑、亂竄。學校教育就好像是馬車韁繩,套在學生的脖子上,看你拉得快不快,拉得快就得到好成績;而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就是一匹訓練有素的馬,套上了韁繩,裝上了馬鞍,而且眼睛還遮了布,只能往前看,不能看旁邊,所以馬車拉得很好,很有效率。我們的教育是可以培養出很會拉馬車的馬,但是這些馬一放出去,讓牠在原野上創造發展的時候,就不行了,這就是目前我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科技人才都很努力的工作,但是卻沒有創造力。因為沒有feeling,一開始眼睛都被限制住,只會看狹小的前景,周圍所有的機會都不在考慮的範圍內,怎麼可能會有創造力,發展出新的產業科技。

美國教育方式所教出來的都是野馬,所以要跟他們比,不得不先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能力,恢復了之後,才可能有創作與靈感。中國文化與歐美國家相比,在美感上略遜一籌,就是因為feeling太弱了。去年我去美國,第一次去紐約的唐人街,心裡面覺得滿沉重的,唐人街看起來跟我們這裡的菜市場差不多,在這裡看自己的菜市場,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到紐約唐人街,跟美國對比之下就很難過。別人的城市是這麼整齊優美,而我們卻像菜市場,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長在肉上的瘡。有人告訴我說所有唐人街都是這個樣子,於是這一年來我就一直思索著,為什麼唐人街會是這個樣子?想來想去,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中國人美感的修養普遍不夠,所以這群美感比較弱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弄出唐人街的模樣來,所以唐人街的髒、亂、醜,不只是個人或街道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美感修養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就令人感覺很沈重了。若要檢討、改進一番,我覺得也不是很困難,就是努力把feeling培養出來,只要每一個人的feeling培養出來了,環境自動就會跟著改變。

 

※靜坐可以提升心的覺受力

講到這裡,就有人要問怎麼培養feeling?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窮本溯源,把任何事情都回溯追查它的根源,找到它的源頭。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學習靜坐,把心靜下來,把心裡的執著放下來,心慢慢接近空,還不一定要完全空,feeling自己就會生出來。事實上中國文化就已經講到「寧靜致遠」,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心的覺受力就逐漸擴大,無遠弗屆;因為有感性直覺(feeling),一恢復feeling就有美感,而且創造力也會出來,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當然創造力是很豐富的。感性要提昇,我們需要學會直覺,體會空無的本性;理性要提昇,也是一樣。總括起來,只要真正按照佛法所教導的方法,去修行、鍛鍊、學習,就有辦法提昇理性與感性的能力。今天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問:如果說美國的感性能力比較強,為什麼他們的離婚率會那麼高?

答:我想不能夠用離婚率來斷定誰的感性比較好,因為我們這裡雖然感情不好,但是也不一定會離婚,大家會忍耐,而美國在這方面他們不願意忍耐。

問:能否多說一些有關feeling的事?

答:下一期的「圓覺之友」(第二十七期)會有專文來談,屆時大家可以看。

問:如何理性自處安度晚年?我已經九十歲,廣西貴縣人。

答:我也是貴縣人。老年人可以把握很短的時間學佛。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間學佛最有效,其它在地獄、惡鬼、畜生不用說了,即使在天道、修羅道也比不上人間。學佛最好、最快、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人間,所以即使只剩下十年、一年、一個月、一天都要把握,在人間修行所得到的成果是天道所不及的。時間越短越少越要把握,晚年更要把握機會學佛。

問:何謂空無?

答:我所講的空無指的是「本來面目」、「本性」,你可能又要問什麼是本來面目?答案就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你又要問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我就沒辦法回答了,因為就是你自己,怎麼還來問我?

問:如果沒有如來藏的因,經過十二因緣以後會落入斷滅嗎?

答:如來藏的因是不會斷滅的。

 

※鼓勵大家談開闊的好感

問:您剛才說年輕男女談戀愛,難道老一點就不能談戀愛?

答:老一點也可以談,再老都可以談,但是我不主張談戀愛,而主張談feeling,談感性直覺。我鼓勵大家談好感,不要把好感變成思念,思念是黏滯的、糾纏的,希望大家談的是很開闊、自由自在的好感,能保持在感性直覺、好感這個階段;偶而不慎變成「愛」,不要再掉下去變成「取有」,要趕快再回到feeling,所以偶而掉到愛沒有關係,立刻回到feeling就可以,這樣就是永遠在愛河當中,不會落入憂悲苦惱的狀態。feeling是適合所有年齡的人,如果自己生活在feeling中,也能把周遭的人的feeling啟發出來,那麼就是在一個feeling豐富的環境中,會生活得越來越豐富、愉快、自在。

問:這樣跟社會的婚姻制度不是有矛盾嗎?

答:我講的是心情要保持在feeling的狀態,還是可以結婚,但是不要往下掉。

問:我們現在社會有愛與性、靈與肉的問題,而您今天講的似乎解不了這個問題。

答:不錯,我並沒有解這個問題,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能做到我講的狀況,那些問題自動就沒有了。之所以會有那些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做到我所講的狀況。

問:我去年看到報紙,知道圓覺文教基金會在這裡的演講。我想這裡大概我的學歷最低,我只有國小畢業,未滿二十歲結婚,二十五歲離婚。離婚以後一直帶著三個小孩,生活很坎坷,直到兩年前才接觸佛法。離婚後交了很多男朋友,但是到現在都未再婚。今天梁教授講的feeling,我覺得真是有道理,我交往的那些男朋友都很會管我,我為了生活要工作、要跟客戶約會,男朋友就會吃醋。我還參加很多活動,比如攝影學會,我會邀男朋友參加,他又不肯去,又要怪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單身。最近還認識一位學佛的朋友,也是很會管我,要我天天唸佛,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看,我去學英文,他也生氣。今天梁教授講的佛法,我就很能夠體會。謝謝。

答:這位女士所講的是她親身經歷的事實,舉證了戀愛中的男女關係,愛上了以後就變成控制、佔有。我想這也不只是男生的問題,女生也一樣有這個問題。就十二因緣來看,這是眾生普遍都有的特質,要克服的話,就是要沿著「十二因緣」逆回去,佛法固然有講到十二因緣,而我今天講的是可以實際運用的。

 

※恢復feeling能使婚姻幸福

問:我在某基金會當義工的時候,輔導很多婚姻受暴、離婚、外遇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婦女,丈夫已經不愛她,或者她已不愛她丈夫了,但是硬要跟他在一起,佔有他,我認為這是跟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從小並沒有培養兩性關係應有的態度,比如剛剛那位所講的男生會控制她,就是跟男性沙文主義有關,跟愛情的本質是沒有關係的。還有一點,梁教授剛剛提到,中國人對不好的婚姻很會忍耐,因為我們的婚姻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面子。我看到很多留連麥當勞的小孩,不願回家,因為父母天天吵架,所以愛情應該是家庭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省思愛與性的問題。

答:家庭之所以這麼不愉快,婚姻這麼不幸福,連小孩都不願待在家裡,是因為不懂feeling。結婚一開始就不懂,所以一直是沒有好感,甚至連愛都沒有,根本是在控制的階段,這樣怎麼會幸福?我認為要幸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恢復feeling,一恢復就有好感,心情是寬鬆自在愉快,你的心靈層次就不會落到佔有控制,家庭當然幸福,小孩也願意回家。所以每一個人心裡面要的是feeling,但是行為一做出來就落到佔有,這一點並不是天生就這樣,我們是有辦法可以克服、反轉這個狀況的。

問:現行教育制度下,如何改進現況,培養感性直覺?

答:很困難。要培養的話,先要有感性直覺的人,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感性直覺恢復,然後有感性直覺的人在一起,才能談教育;否則找不到幾個懂的老師,怎麼教?所以第一步,今天大家如果聽懂了,先自己趕快恢復感性直覺。

 

※直覺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的

問:您演講一開始提到直覺可以統合理性與感性,這個直覺跟後面談到的感性直覺是同樣的內涵嗎?

答:直覺跟感性直覺是相同,但是深度不太一樣,也可以分理性直覺、感性直覺,但是重點都是直覺,直覺的意思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

問:創造力除了空無之外,尚需其他相關素材嗎?比如美術、音樂,空無之中就有素材?或有了素材之後才能創造?

答:空無可以生出任何素材,而且生出素材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所謂的「真空生妙有」。

問:培養feeling要如何追溯源頭?可否多談一點。

答:有關這一點,請大家看圓覺之友第二十四期《攝心內證》和第十一期《回頭是岸》,就是談怎麼回溯,找到源頭。

問:靜坐不能靜,心有許多雜念,怎麼辦?

答:就是等待,等它自己靜下來,坐久了,等久了,自然就靜下來了。

問:為什麼從feeling到愛再下去就變成控制佔有,掉下去就忘了前面的好感,為什麼會這樣?

答:原因就在,人有一個很強的習性──向外馳求,因為向外馳求的習性太強,被這個習性控制所造成的。

問:生活中如何反觀自性?

答:就是去體驗每件事情的feeling,或者可以學學禪宗的辦法,看見一朵花,就問「誰在看」,吃東西就問「誰在吃」,可以這樣來練習反觀自性。

 

※最好的教育是啟發智慧

問:《慣性質量》一文中結論所提到,現代化時程提前,如何以佛法觀點闡釋?

答:在那篇文章我提到要縮短國家現代化的時間,就是要提昇教育的品質來培養智力,也提到要開放新聞言論自由,來凝聚心力。這個地方都沒有用到佛法的文字來說明,是因為報社希望我的文章少一點宗教色彩。事實上慣性質量就是惰性的大小,就是佛法所講的業力、業障的大小,業障太重就不容易改變。像剛才提到之所以是從「feeling」到「愛」到「取有」的發展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一種習性,等於是慣性,是有質量的,這個質量很重,要改變它,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扭轉,這個心力別人沒辦法幫你,只有自己去做。

國家現代化要快,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大家的菩提心啟發出來。那篇文章提到要提昇教育的品質,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每個人的良知、善心啟發出來;能夠把每個人的智慧啟發出來,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性。至於提到新聞自由,像大陸是控制言論新聞自由的,控制的話怎麼會學到好東西?學到的都是被灌輸的東西,所以只有自由化,好的東西、好的聲音才可以自發的展現出來,大家的心力才會形成共識;形成共識才會有力量,才能改變慣性。

那篇文章中我把中國現代化的時間算了出來,如果我估算得不錯的話,大概還要八十年。有一個辦法可能可以加速些,但是不一定有效,就是把中國分成幾個國家,這樣慣性質量會小一點,整體現代化的時間會快一點。但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改革的力量不能分散掉,如果改革力量也照等比例分散掉,那還是沒有用的。現在我們看台灣就是這樣,分出來比較小的一塊,所以比中國大陸進步,就是因為質量比較小,惰性比較小,比他們跑得快一點。如果我們善於運用的話,改革的力量是會增加的,現在科技發達,媒體進步,衛星有線電視普及,這些如果都能用在改革智慧的培養上,現代化速度就會更快;但是如果用錯方向,只會播些不入流的節目,那就會讓改革的力量更小。所以說,善於運用的話,這些事情都是可以改進的。今天回答到此,謝謝各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愿性之1:心的三面相
频率世界之情感
法实法师:感性和理性
第十節、平衡諸根
男人是理性动物,女人是感性动物
別把一手調教出來的伴侶,輕易送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