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岛老建筑老照片
    
青岛老建筑老照片


青岛的历史

青岛栈桥
1892年李鸿章栈桥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 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了全面改造,全桥分两段,北段为堤式,南段为桥式,南端建“个”字形防波堤,上建有廻澜阁,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植树木花卉,建休息长廊。
 
 
 
 
 
 

 
 
 
 
 
 
 
 
 
 
 
 
 
 
 
 
 
 
 
 
 
 
 
 
 
 
 
 
 
 
 
 
 
 
 
 
青岛,原名青岛,1900年德军建造,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
 
 
1900年时的小青岛,联接陆地的大坝还没有建设,老青岛还能从照片中找到二中后面的排污管小坝,太平路前海一线的建筑正在建设中。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唐、宋、元、明、清各时期,青岛崂山遍布道院、道庵,太清宫成为当时全真派道教第二丛林。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明朝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后获准在县境内开放了青岛口(即今市南区域内,天后宫前,栈桥东),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淮。
  清朝康熙时期,进一步加强海防。据浮山所内西北庙群和关帝庙内记载,清朝初年,本应由“千总”职级(正六品)任军事长官的浮山所统由“守备”职级(正五品)担任。清雍正二年,撤浮山所守备,改设千总。时任浮山所千总的闫文彬还兼管大嵩卫(今海阳市)事务。 
  雍正十二年,朝廷裁卫、所,浮山所改为浮山巡检司,负责原浮山所军事控制范围的治安、民事,章大用从浙江派来任首任巡检。浮山巡检司的职能直到光绪年间撤销。 
  清雍正十三年(1735)以后,青岛口及其它海口的海运贸易较前活跃,青岛口日渐繁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今宽敞的大学路西端当时是连通青岛口的青岛河,海运船只乘潮驶入沿河停泊,沿河一条街有客栈、酒馆等建筑。 
  清同治二年(1863),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这给胶州湾诸港如青岛口等港口的传统贸易秩序带来重要影响,随后青岛口建立了电报房、邮政局,出现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业作坊,今市南区中西部当时成为旅客、商人云集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为重修青岛口的天后宫捐资的商号就有几十家。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朝廷在青岛口沿海大街设总兵衙门。登州总兵章高元在下青岛村东畔建总兵府(俗称老衙门,今人民会堂址),筑军营、炮台,建栈桥码头,青岛口(今市南区西部沿海地域)一带商旅云集,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据胡存约所著《海云堂随记》记载,总兵衙门规模大于县衙门。是为青岛建置之始。青岛口到1896年有商号71家,包括旅店、成衣、油坊、鞋帽店、纱布绸店、杂货店、酒馆、饭铺……沿河街上的杂货店“代写船票”,即代售船票。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1900年6月胶澳总督将租界分为内界、外界,内界称青岛区,包括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个小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辖村庄274个。其中青岛区大部和台东区南部位于今市南区。1910年将内界原9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区。
  
 这是德国在1900年左左拍摄的一组老照片。
 
 
 
 
 
  1897年在德国胶澳当局制定的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市区选址于青岛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西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湾口,这个范围正是今市南区辖区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区一部分,更是青岛风光最秀美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德国占领者在这个范围构筑了行政机关、经济贸易区、别墅和浴场区,以为他们行政、游乐之用。
  至1913年,青岛市区华籍人口已达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各项城市设施逐渐齐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风貌,步入当时中国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今市南区位于青岛区。 
  从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至1949年6月2日,由于青岛接连遭遇侵略者掠夺、奴役、军阀压榨、官僚资本的独占和控制,城市发展步履艰难。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以后,尽管青岛经济仍被外国资本主要是日本资本所左右,但由于青岛离战乱地区较远,社会局面相对稳定,青岛市政当局注重提倡国货运动,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等有一定发展。在当时的位于市中心第二区(今市南区辖区内)的第四公园处(今老舍公园,安徽路)建立了银行中心,新建、扩建了市礼堂、栈桥,1933年在新建的汇泉体育场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李村、夏庄、海西7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市区包括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今日青岛

从小鱼山看今日青岛,依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青岛五月风雕塑
五月的风是座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青岛胶州湾大桥建设历时5年,全长41.58公里。
 
胶州湾隧道全长7.8公里,跨海部分4公里,历经近4年建设。
从奥帆中心看沿海一线。
奥帆中心
 

   

       青岛老建筑
      逝者如斯,历史无言。这大道,曾经来往的,或是耀武扬威的德国士兵,或是不可一世的东洋大马,或是横冲直撞的美国吉普,那浴场,曾经游乐的,或是长高鼻梁的洋人,或是留仁丹胡的日寇,或是嚼口香糖的大兵,如今俱已成为发黄的印象,一切关于殖民的伤痛或者荣辱,都默存在城市的记忆深处。喧嚣过后,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不管他们曾有多大的野心,不管他们曾有多么强大,这些殖民者都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座城市,貌似恭顺的背后,骨子里依然是坚强。 如今,刻意寻觅建筑中的旧痕迹,只是不愿太早的遗忘,唯有铭记历史,我们方才懂得骄傲的不应是这些外国建筑,而是我们面对历史遗存的反思精神和开放姿态。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前夕,德国紧张为侵略战争备战,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该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基督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当时作为在青的德国信徒礼拜的会堂,故又称“德国礼拜堂”,又因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该堂为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 

   圣保罗教堂:督教有着众多的派别,仅在解放前的青岛就曾有过柏林教会,同善教会,长老会,中华信义会,圣公会等30多个派别。中华信义会是当年青岛信徒最多的教会派别。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亦称路德会)派传教士昆祚来青岛布道,并任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经济衰退,无力支付其远在青岛教会的资金投入。美国信义会在1925年仅以2万美元收购了德国信义会在青岛的教会资产。1938年于青岛观象山路购地兴建一座新的教堂,1941年2月建成,命名为圣保罗教堂。
 
 
 
      总督府
      建自1902年至1906年,总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视图呈“凹”字形。楼前有很大的空间,开辟一大型花坛式绿地,以总督府为中心,向周边放射出六条道路。在周边街道旁建设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级住宅,再往前方的广西路、太平路一带,系洋行、旅馆等重要设施。总督府坐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青岛市区较罕见,加之建筑本身气势壮观,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督府为四层楼房,一、四层系辅助性房间,窗户明显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向阳面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楼内的会议厅和门厅均高大气派。室内的门窗、护墙板水准一般,符合办公场所的要求。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地位,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在此楼办公。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股澳商埠局的办公处。1929年4月后,本楼相继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伪“青岛特别市公署”等机构办公所在地。1949年6月2日,青岛获得解放,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现这里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合用的办公楼。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
  胶澳警察署旧址
 
  欧人监狱旧址
      胶澳欧人监狱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25号,青岛天后宫东侧,建成于1900年8月前,并于当年11月投入使用,其作为监狱(看守所)的历史一直延续至1995年,为中国目前保存的最早的殖民地监狱。该建筑群以德国古堡式建筑(仁字号监房)为主体,包括伙房、浴室、马房、义字号监房、水井、了望台、监狱工场等26栋建筑,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现为集监狱建筑群和司法文物收藏为一体的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
 
 
德国侵略青岛时山东矿务公司,这是一座2层楼房,没有用白色的花岗岩,而用杂色石料砌筑,二楼阳台表现着浪漫的欧陆风情。
 
 
 
      胶澳总兵衙门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对胶州湾进行考查,认为胶州湾水深港阔,形势险要,是一天然良港,联名奏请光绪皇帝在胶州湾设炮台、驻扎军队,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在胶州湾设防。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前营、广武中营、嵩武前营、嵩武中营四营兵力,约2000人移驻胶澳青岛口,章高元在青岛山西、青岛湾畔(人民会堂址)显著位置建总兵衙门,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总兵衙门,建于整组建筑依照自然的地势面南而建,建筑屋顶均采用庄重的中国传统灰色筒瓦,围墙为花岗岩砌筑,周边以青砖包饰。官衙后院为章高元内眷的住所,正厅三间开,东西厢房各两间,房屋的外檐下建木制回廊,院中天井设花坛,内植松柏、修竹等花木。建筑一层飞檐,上覆灰色筒瓦,正门高盈丈余,官衙大门外依旧例,总兵衙门前为辕门,座北面南,建有砖石结构大照壁一座,通宽约15米,上绘麒麟逐日彩色壁画,照壁外侧设木制旗杆,门前设照壁,门外置木制旗杆,上悬清廷大龙旗。官衙的主体房屋均为砖木梁架结构,建筑风格采用中国古典式。官衙前后分两大院落,前院三进,大门三间开,总兵大堂、后堂各五间,左右另有厢房各三间,东西两侧还设有若干跨院。
 
 
 
 

青岛市美术馆(万字会旧址)

由鱼山路正门进入前院,建筑初为红卐字会办公楼,建于1940年,建筑面积1889.24平方米,呈回字形,地上三层,地下三层,钢筋水泥结构,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前门有高大的半封闭式门廊,四根仿“科林新”式砼水刷石大圆柱直至三层,柱墩柱顶均塑有罗马花饰。楼内以外廊形式通向各房间,大厅内采用全封闭玻璃穹形透明屋顶。中院建筑为整个院落的主体,由山门、南北两厢、大殿组成一组四合寺观形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545平方米,庭院内花卉、松柏相配。山门面阔三间,左右两侧各配有耳戽三间,为歇山斗拱式建筑。南北两厢各面阔九间,前有外廊方形水泥檐柱各10根支撑檐廊,屋顶为歇山式,绿色琉璃瓦盖顶。大殿用花岗岩制成剁釜式九级台阶基座承托,周围用28根圆形石柱沿四周外檐立起,面阔九间,高近18米,柱之间装有木制格扇门,钢筋混凝土浇制而成的穹形大屋顶。后院为一精巧的阿拉伯式建筑,初为青岛红卐字会藏经楼,建筑面积674平方米。整座建筑建于一宽大的巨大基座之上,建筑为长方形凹字形二层,平顶屋面均有民族形式的长格门窗装配其间,整个建筑精巧别致。万字会旧址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罗马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比较特殊的例子,三组不同中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院内配以花卉松柏,更显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有着独特的园林风貌。红卐字会是国际救济组织,受世界红卐字会资助。红十字会会旗上的那个"卐"字,原是佛教始祖释迎牟尼胸前的一个符号,表示"吉祥万福"和"吉祥万德"的意思.沸教流行于世界,世界需要"万福"和"万德",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全球性的慈善团体就选中了这个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用三根经线和三根纬线组成的卐字作为自己的标记。该教宣扬耶稣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五教合一,因此第一进院落为罗马式建筑,象征耶稣教(天主教、基督教),第二进院落为东方传统式建筑,象征佛教、道教、儒教,第三进院落为阿拉伯式风格建筑,象征伊斯兰教。曾经分别为青岛市图书馆和博物馆,现为青岛市美术馆。
 
 
 
 
 
 
   青岛俱乐部
 
 
     劈柴院
      德国占领青岛后,于一九0二年修建了东连中山路、北连北京路、西通河北路的"人"字形江宁路,之后,此路渐渐演变成“套”着二十多个里院的劈柴院,成为商业、餐饮、娱乐的集散地,也是青岛人常去打牙祭的地方。从德占初期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劈柴院的特色小吃已经形成了规模。在江宁路附近,大小饭庄遍布,熟食冷食摊位经营琳琅满目,锅贴、炉包、混沌和豆腐脑最为有名,劈柴院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岛最早的小吃名吃美食城。
 
 
 
   江宁会馆客栈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兴起工商业团体的聚会场所,是中国独特的商业文化现象。会馆主要功能是协调工商业务,沟通感情的聚会宴请场所,又是接待远方来客的住宿之处。会馆中设有戏楼、茶楼、客房、饭庄、议事厅。许多名人和会馆都有着密切关系,如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南海会馆起草清朝历史著名的“公车上书”,孙中山则在各地的广东会馆发表大量的革命演讲,毛泽东在北京的湖南会馆发表讨伐湖南军阀的著名文章。而在青岛最著名的会馆有广东会馆、三江会馆、齐燕会馆等,其中,三江会馆影响力较大。清末,很多江浙人来青岛从事行栈代理批发业,对青岛的土货购销进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07年,在青岛建成三江会馆工商团体(苏、皖、浙、赣会馆,因江苏、浙江、江西三省都有一个“江”,安徽和江苏曾称江南省,上海尚为江苏的一部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作为青岛工商业为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曾作为华人代表参加了胶澳总督参议会,成为中国商会与官方当局联系的纽带。青岛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对青岛的贡献很大,而三江人士在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上对青岛的贡献尤为突出。三江会馆汇集了江南的建筑特色,设有戏台、饭庄、议事厅、客房,是德、日占领时期青岛中国人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1912年,孙中山到青岛曾到访三江会馆,三江会馆在青岛历史商业地位举足轻重,有着很重的历史商业文化印迹。劈柴院主路—江宁路,当时有很多三江人士居住、经商,江宁路也因此以当时民国政府所在地南京别称“江宁”命名。
 
 
      中山路
      这条南接著名的风景名胜--栈桥,北接老青岛著名的“大窑沟”约1500长、呈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地,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1914年开始,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为静冈町,至今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则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直到现在。
 
 
 
 
青岛春和楼饭店始于1891年迄今已有们115年的经营历史。
 
 
 
建于1924年,1956年合并了亨达利、长城、金龙、金星、美丽钟表店和三山城眼镜店,是青岛历史最久的大型钟表眼镜专业店。
 
这幢建筑现在仍在中山路上。
 
 
同上图是同一幢建筑
 
 

 
 
 
      青医附院
      江苏路16号,位于江苏路和平原路口,1900年,胶澳总督府医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址)建院,是青岛最早的综合性西医医院。1899始建,现除几所病房保存良好外,办公楼已拆除。
 
 
太平路12号金碧辉煌的中国古典民族式建筑为初建于1467年的天后宫,也是青岛市区现存历史最早的庙宇。目前为青岛民俗博物馆。别以为这里说的 “天后”是指王母娘娘,而是指一个叫林默娘的福建莆田妇女,相传她死后每逢海上有难,她总会显身相救,因而被明朝封为 “天妃”,清代时晋封为 “天后”。
 
 
 
1900年时的天后宫,后面依稀可见广西路上的德国建筑。
  
      中国海洋大学
      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包括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1924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回济南,留下了山东大学的海洋学院,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
 
 
 
 
建于1900年的礼贤书院是青岛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现为青岛十九中学。
 
 
 
 

广西路33------医药商店(俗称红房子建于1905年)
该建筑建于1905年,是德国人鲁夫·凌基开设的医药商店,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几家日本人经营的单位,主营保险、船舶代理等业务,解放后为一轻局办公楼,后在东侧扩建新的办公楼并与两侧建筑相连,外形仿医药商店,改革开放后,一轻局成立益青公司,原来的老楼开了一家红房子餐厅,现在为一宾馆。此楼欧式建筑的风格不强,可能是缺少塔楼的缘故,倒是有几分东方建筑的韵味。
 


   

   兰德曼商业大楼

兰德曼商业大楼建于1901年,原为两层楼平顶建筑,建筑物的一部分为一理发厅,大约在1905年时兰德曼增建了有斜屋顶和塔楼的三层,最终完成了我们熟悉的这个建筑,就是现在的样式,经营光学仪器、金银珠宝。1910年兰德曼离开青岛时,将大楼租给不同的使用者,现在为一居民楼。

 
 
 
 
莱阳路上的一座老建筑,对面就是鲁迅公园的正门。
 
 
鲁迅公园为汇泉景区第一景点,也是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此园位于莱阳路之南,西邻小青岛,东接第一海水浴场,北侧有景色秀丽的小鱼山,南侧为碧波荡漾的汇泉湾。
 
 
1934年之前,青岛迎宾馆叫做“总督官邸”,于1934年才改称为迎宾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主席和部分中央领导人及许多来青外国元首、政府首脑都在此小住,1999年5月1日起,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开始以博物馆形式接待海内外观众。
 
 
 
 
 
 
       花石楼   
        1932年,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
 
 
 
 
   公主楼
   居庸关路10号,是一座丹麦式建筑,其外部由一组不规则斜顶屋面组成,南不为宽敞的方形露台,绿色外墙,宛如安徒生的童话世界。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八大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修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设计建造了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拟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后虽丹麦公主未曾来过,但仍被称为“公主楼”。
 
 
 
      嘉峪关路6号 - 欧洲乡间别墅
     嘉峪关路6号别墅位于八大关别墅区,建成于1940年。独院式居住建筑,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建筑面积302平方米。建筑立面为非对称形,南向为主入口,具有浪漫色彩的两坡水屋面覆盖在门斗上方,门斗与烟囱为红粘土砖砌就,清水墙。运用墙面隔段出挑的方式,形成墙面的条纹装饰,其余墙面作抹灰饰面,局部外露花岗岩墙面,以方整石和零散的蘑菇石装饰。底层房间与进口过厅布置紧凑,靠近入口的单跑木楼梯沿西山墙与二层过廊相连,二层房间围绕过廊布置。整个建筑坐落于绿树之中,具有浓厚的欧洲当时流行的乡间别墅风格。
 
 
   小谷杰夫别墅位于嘉峪关路4号,建于1939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别墅为砖木结构,半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平面、立面均强调以中轴线为对称。主入口居中,次入口分居两侧。一层为主要起居空间,二层为卧室。顶层有供储藏的阁楼。半地下层的外墙,台阶、花池、正门洞口、窗台等部位,大量运用了花岗岩。花岗岩分块设计、加工精细,富有十分强烈的韵律感,其余墙面为混水墙。四坡顶陶瓦屋面。建筑物内部构造以及装修,与同期建造的其他别墅相同。1914年。《大青岛报》创刊,社长是日本人小谷杰夫,总编辑是留日归来的潍县人酆洗元。该报是外国人在青岛所办最长时间的一份报纸,直到1942年4月停刊,期间只在七七事变后的一度停刊。1938年,日本二度占领青岛后复刊,该报宣传“中日亲善”、“中日提携”、鼓吹“大东亚共存共荣”,日销量约4000份。解放后,嘉峪关路上的4、5、7、8、9号五座楼,成了青岛疗养院二疗区,主要收治神经衰弱疗养者。曾在嘉峪关路4号疗养过的有著名文学家邵荃麟,诗人萧三等。邵荃麟(1906——1971)早期从事小说创造,出版有《英雄》、《宿店》等。后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为党做宣传工作,利用香港的特殊的特殊条件出版进步杂志、图书等,在上海等国统区公开出售。解放后,任全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他和夫人,著名作家葛琴来青岛疗养住在这里。萧三(1896——1983)早年与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出版有诗集《萧三诗选》、《和平之路》等。他在青岛期间曾有诗作《青岛海滨晚憩》。
 
 
 
 
 
   张柏祥别墅位于嘉峪关路5号,建于1935年,由俄国建筑师尤霍茨基设计。1927年,山东黄县人张柏祥从辽宁营口迁来青岛。出资开设祥瑞行印务馆,成为印刷行业中的大户。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以该馆附设的《民众日报》宣传反日言论为借口,强行廉价收购而霸占,改为“新民报印刷部”。张柏祥据理抗争,日军把张柏祥投入监狱。出狱后,张柏祥愤而到湛山寺出家,后来忧郁而死。解放后,著名戏剧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熊佛西曾在此楼住过,他的学生祝希娟因主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获过百花奖,祝希娟来青岛演出话剧《第十二夜》,还专程到此楼看望老校长。
 
 

 
  德国海军营部
 
      东海饭店
东海饭店建于1933年,是由明华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和美商滋美洋行联合投资合资、英商上海新瑞和洋行设计、上海锦生记营造厂施工建造的,总建筑面积约 120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7层,是当时青岛乃至山东省最高建筑,整体呈扇形,有88套房间,每一个房间都能看到海,有餐厅、舞厅、咖啡厅,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设备最完备的假日性旅馆。
 
 
 
  
  
  广西路
      广西路曾叫亨利王子街、佐贺町,是老青岛较长、较宽、较平坦的一条马路。
 
 
   日本第二寻常小学旧址
      湖南路东端的建筑原曾是德国总督府小学,日本占领期间扩建成时期的日本第二寻常小学(南门在广西路上,北门在湖南路上),专收日本人在青岛的侨民子女,中国人不能入学。日本投降后,曾为美国兵营。主楼发生火灾烧去一层,现在是军产营房。
 
 
 
 
   湖南路德国公寓建筑
      德国公寓旧址位于湖南路22号,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这座楼在正立面两端各起一道山墙,山墙上有“CW和1903”的字样,应为设计师或房主姓氏缩写和建筑始建的年份,德国公寓旧址楼是青岛现存德占时期最早的公寓建筑之一。
 
 
 
  青岛观象台
       青岛观象台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青岛市区海拔75米的观象山巅。1898年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在馆陶路1号建气象天文测量所,1905年改称“皇家青岛观象台。”
  
  总督府小学
   1901年,胶澳学务委员会正式接管这所学校,改称胶澳总督府学校,在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新建了校舍。这所学校由政府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1901年建成,9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学校由大鲍岛移到这里上课,现为江苏路小学。
 
 
  青岛第一体育场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青岛工务局体育场建筑委员会设计组根据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提供美国洛杉矶体育场图缩比例后参考设计,青岛华丰恒营造厂完成大门工程,青岛天泰兴营造厂完成自来水管和下水道工程,上海馥记营造厂完成运动场看台与跑道。田径赛场内部安排长105米,宽70米的足球场,各项田赛场地均配置其中,标准400米跑道为兰曲式(德国地姆博士所创),与美国洛杉矶世界运动场相同。
 
 
 
 
     汇泉广场原为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跑马场,面积约36万平方米,德占青之初将此地辟为练兵场、训练用跑马场。后随着汇泉海水浴场的兴建,德人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办马会大赛,出售马票博彩,并在赛马场周围辟建运动场,开办高尔夫球、棒球、网球、曲棍球、射击等健身运动,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使此地与汇泉海水浴场一起成为蜚声东亚的旅游娱乐区。日取代德占领青岛后,继续沿用。20世纪20年代中国收回青岛后,跑马场及运动娱乐场地租给万国体育会,仍供赛马、打球等博彩及娱乐运动用。赛马发展到每月举办。20世纪30年代,赛马会达到鼎盛,每月4次。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外地游客周末纷纷抵青岛博彩,政府获马税颇丰,曾一度规划在辛家庄附近建第二个跑马场。1938年,日本二次占领青岛,赛马场一度废用。1940年9月恢复赛马。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在跑马场举行驻青日军受降式。1946年,青岛市政府改组青岛赛马会,组建青岛赛马协会,官商合资经营赛马。1947年停办。新中国成立后,跑马场废除,改为人民广场。20世纪60年代,广场北端建成一座主席台,成为青岛市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1982年,广场主席台被拆除。现为一片绿地。
 
 
上图的跑马场建筑约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拆除。
 
 
      第一海水浴场始建于1901年。30年代建起大批更衣室和饭店,入浴者日达上万人次。由于整个布局不合理,解放后虽经几次扩建,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观。直至198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青岛市城市规划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把重建第一海水浴场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有关部门抽调力量,发动全市各行各业全力支援海水浴场重建工程。于1984年3月9日破土动工,同年6月26日竣工,共用了108天时间。1902年开始接待浴客。现沙滩长约580米,至防鲨网水面380余米宽。
 
 
 
 
   青岛市礼堂位于兰山路一号,是一座简约的现代欧式礼堂,原来也青岛市的唯一的一个礼堂,它由郑德鹏设计,美化营造厂负责施工,于1934年始建。1935年落成。为钢筋混泥土结构,从平面看为凸字形,其中间主体工程三层,正面看两层楼房是办公用房,与中部凸出部分同宽的后边为大礼堂。建筑面积共672平方米。正门是个木制并由铜皮包面的大门,门两侧是凸出的壁柱,柱顶用花纹刻石。礼堂外墙壁用3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装设大钟1座。大厅内陆面为黑白相间的磨光人造大理石,厅顶雕有图案。 
 
  
  青岛火车站
      青岛火车站站舍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由山东铁道公司施工。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二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砖木钢混合结构,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造型优美的尖钟塔,正居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对景。建筑双坡陡峭屋顶,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是仿半木构式样的公共建筑。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该站为继大港火车站线路南边成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形成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
 
 
 
 
1991年,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青岛火车站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车站北侧新修建了大型二层候车大楼,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来风格建造了南楼,新钟楼增高了 3米,以求与新建候车大楼的比例协调。
 
  大港火车站
      建造得有些夸张的大港火车站早在20世纪初业已式微。但史料显示,在胶济铁路初建时,这座火车站的站舍实质上是规划中的胶济铁路胶澳青岛起始地,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1899年秋胶济铁路兴建之始,大港火车站便也同时开始兴建,规模不大的车站随后建成,在1901年更大规模的新青岛火车站建成之前,这座临近港区的火车站承担了最初的始发站使命。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欧洲区内的新火车站是外国人火车站,而大港火车站是华人火车站,其实并不确切。依据最初的规划,胶济铁路的终点便是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新港区,而后来新火车站的出现是依据调整过的方案另外增加的。因两个火车站分处欧华两区,所以在后来的使用上功能有所区别。
    大港火车站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无可替代的。正在兴建的现代化深水港口使这个火车站成为市区中远为栈桥新火车站重要的铁路车站。依照以港口、铁路和商业区为重点的1898年青岛城市规划初稿,以“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为城市定位的管理当局试图沿胶州湾东岸、城市的西边缘修筑铁路,路港相连,以利在租借地内推行自由港制度。1910年,这一规划的扩张计划依然以港口和铁路为城市布局的依托,要求沿胶济铁路两侧自南向北带状展开,并以大港为中心,形成港口、仓储和货物集散枢纽区。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地图上,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普集路一块地段上明确标有“青岛车站预留地”字样,这表明,依据规划,胶济铁路的青岛中心车站始终在这一区域。在1935年1月青岛工务局完成的实行都市计划方案的初稿中,则明确:城市交通体系以大港为中心,大港车站为总火车站,并在胶州城东平原规划综合车站,而临近栈桥的青岛火车站则为单纯的铁路客运车站。
 
        
      东莱银行
        提起东莱银行,老一辈的青岛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是青岛最早开办的银行(1918年开业)。其创立人刘子山,在青岛盖了很多大院房,是青岛的名人。东莱银行行址在天津路。当年资本为200万银元。它在上海、济南、天津、大连等地,都设有分行。办理商业存放款、汇兑、外币兑换及有价证券的买卖。1923年增资到300万银元,成为当时私营商业银行中规模较大的一家。
      1926年,当时天津的商业非常发达,特别是长芦盐商,都在天津设办事处。盐商富甲天下。而他们多与东莱银行有业务往来,所以当时天津东莱银行的业务发展得很好。于是东莱银行总行设在天津,青岛的东莱银行成为分行。青岛分行的业务发展兴旺,同时因为那时房租收益比放利息合算,刘子山就在青岛盖了众多的“大院里弄”出租取利。到了1928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政局不稳,山东也叠经战乱,军阀易人。地方省所发行的钞票贬值,爆发了金融风暴。东莱银行受此影响累赔严重,只得停业清理。直到五年后,1933年币制统一于“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币制已相对稳定,于是东莱银行又复业。但其总行被迁到上海。天津、济南、大连、青岛的各行均成为分行。同时东莱银行增设地产部。此时,其存款余额经常保持在100万银元以上。比当时的私营金城银行、大陆银行等均发达。1937年抗战爆发,其后南京伪汪政府的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物价币值不稳,各私营银行均业务萧条。延至1945年日寇投降,伪钞币值一落千丈。东莱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受到很大损失。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更加糜烂,物价一日数动,飞跃上升。法币骤然贬值,“金元券”登台之后,物价更如脱缰之马,上下午竟能翻番儿。到此银行的信贷业务,已无法控制。建国后1953年,东莱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青岛分行。
      东莱银行东家刘子山是民国之后青岛的老一代民族资本家,他和青岛当年的火柴巨子、民族资本家“从良弼”一样,都是想振兴民族经济以强民富国。虽然他们走的路子各异,但其目的相仿。刘子山走的是开银行、办房产的路子。刘子山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青岛除办东莱银行外,又投资大建“大院房”。在青岛市内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盖了无数的大院。像“三多里”、“广兴里”、“居仁里”等等,约有几百个里弄。据知他把这些里弄租给几万户人家。光收房租用的“折子”,就得用麻袋装,可见房产之多。他盖的这些大院里弄,形状统一。都是每一块地方,盖得像城堡一样。四周一圈二层楼,上下盖的同样的单间房,全是砖木结构的。住户租住几间随意,房租按间计算。院子中央有公用水龙和公用厕所。院子左右两侧有上二楼的公用楼梯。楼上下都只有住房,而无其他生活用房。这些大院房如今虽被拆掉不少,但仍有一些当初建造得比较好、高档一些的大院至今保存完好。这些院落里弄就像上海的“石库门房”一样,也算是青岛的历史遗迹,同样成为岛城的一道风景线。
  青岛交易所
         大沽路35号建筑是当年的著名的“青岛交易所”(全称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在岛城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楼建成于1933年2月,中国工程师刘铨法设计,高5层,建筑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网布局而略呈放射状矩形,式样较奇特,其是一所 当时打破日本人对青岛的商品证券交易的垄断而由青岛的爱国民族工商人士筹建的交易所大楼,是青岛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之一。
 
 
      青岛取引所
      日本官办青岛取引所成立于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资的商办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资本定为日币800万元,中日商人各半。取引所为日本当局的监督管理机构,设物产部、钱钞部、证券部。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称株式会社青岛取引所,继续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元、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1925年,在馆陶路22号建立贸易市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后,强并中国商人创设的青岛交易所。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物资缺乏而歇业。1944年6月,取引所决议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业。解放后,改为海军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20世纪90年代,改作卓立经济贸易实业总公司,2000年后闲置。
 
 
  
  康有为故居

青岛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的一家德式建筑物,建筑面积1118.4平方米的早期住宅在风格上类似于当时北戴河海滨浴场的夏季别墅: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其主入口处凸出的大门和三进式露天台随意摆放着,似乎一方面在体现这幢建筑的非凡气派,一方面又忙着证明其真正像一幅拼贴画。厨房和附属房间设在加建于住宅后侧的四合院里。这座建筑物建于1900 年,已有超过100年以上的历史。这栋房屋的第一位主人是德国海军上尉弗赖海尔·利利恩可龙。他于1899年到1902年任德国总督副官,此后返回德国。据1912年在青岛出版的《第三军营历史》说,同年,利利恩可龙重返青岛任第三海军营营长,这一任职到1913年结束。显然是处于便利的考虑,总督副官住宅与原总督私邸为邻,但看上去要更坚固些。身处其中,可将海湾、沙滩上的浴室及跑马道这些景致尽收眼底。青岛作被德国占领过的城市,留下许多与德国海军有关的建筑物和地方,chinesemahan在本栏曾经介绍过,例如一处是「德国海军营旧址」,又称作海军军官公寓,旧址现时位于青岛沂水路9号,是德国海军营部军官的住所,建于1899年,这楝住宅也是青岛沂水路最早的建筑物,也是青岛最早期建筑之一。在青岛德国总督副官离开后,这栋建筑物主人便失去了确切信息,直至1923年这楼的主人成为维新领袖康有为。

  
  刘子山理宅
         刘子山(1877—1948) 名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掖县(今山东莱州)湾头村人。东莱银行董事长。童年读过私塾,14岁独自到青岛谋生。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刘子山开始为德国建筑师当翻译,同时为人代办建筑材料。1910年,在青岛独资开设福和永木材行。次年,又买下海西旧窑场,将其扩建成福和永窑场,专制洋式红色砖瓦。由于产品适合当时青岛建筑业的需要,质量较好,所以销售很快,获利不少。他还受聘担任德商礼和洋行华人经理,经营颜料、花生米的进出口贸易,所得佣金也很丰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刘子山筹集资金,并利用银行贷款,由国外进口了大宗木材。战争爆发后,木材进口中断,国内市场价格猛涨。他将木材售出,获取暴利。1915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青岛。侵略军当局开设“扶桑官膏局”,批发鸦片烟膏。刘子山利用会说日语的条件,承包烟土专卖店,贩卖日本烟膏,又发了一笔横财。大战结束后,先后在青岛独资开办东莱贸易行,经营进口业务;开办永利汽车行, 经销美国产“Buick”牌汽车。他投资50万两银子,修筑从潍县至烟台的450华里公路。 1922年该路建成后,他又取得吴佩孚的支持,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另外,他还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投资,担任董事等职。1918年,刘子山投资20万元,在青岛创办东莱银行,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次年,在天津、济南两地设立分行。1923年,他将东莱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00万元,并在上海设立分行。以重金借用中国银行的钞票版面,发行钞票。1926年,他将东莱银行天津分行改为总行,青岛行改为分行。1928年将总行由天津迁到上海。接着,在大连等地也设立了分行。在此期间,他还向大陆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投资,并担任董事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前,刘子山曾被推举为青岛市商会会董、山东旅沪同乡会名誉会长。曾个人捐款创办青岛中学、济南孤儿院等。1937年后,刘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与日伪合作,并派儿子刘少山赴上海,召集东莱银行同人,传达他的指示:“国难时期,宜闭关自守,紧缩业务。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维同人生计”。此后,刘子山体衰多病,将东莱银行业务交儿子管理。1948年春天,他从天津到上海就医。同年10月12日,因心脏病发作死于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强占青岛后,在青岛做了什么?德皇特别重视,亲自参与规划
百年胶济:济南青岛两站初建珍闻
青岛站?领跑海港城市景观
100张青岛最罕见历史照片(下)
【青岛记忆】青岛广西路的传奇(上)
青岛五大钟楼,承载一座城市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