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福地 浙江天台山
道家福地  浙江天台山
八王书屋2013年8月30日收集整理
**************************************
天台山既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故有“佛窟仙源”美称。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宗旨,这里成为他们理想的修炼之地。道教传入天台的时间,也在三国吴赤乌元年(238),时著名的道家葛玄曾在桐柏山炼丹。传说华顶有葛玄茶圃,桐柏有葛玄丹灶。其后道教在天台山缓慢发展,直至明万历后,呈衰退趋势。天台山道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等人。
葛洪(284—364),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天台赤城、桐柏炼丹。著《抱朴子》,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对道教理论有一定的发展。还著有《金匮药方》及《神仙传》等。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任齐朝左卫殿中将军,梁代隐居句曲山,后遍游名山。齐武帝永明九年(491),住天台山炼丹。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还整理《神农本草经》,著《本草经集注》。他为天台山道教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天台山道藏的创建者。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人。21岁入道,后隐天台桐柏,自号天台白云子。主张“收心去欲”。同唐王朝关系密切,曾先后被武则天、睿宗、玄宗召入宫,备受礼遇。睿宗还为他在天台山建桐柏观,并置有藏经殿。著有《修真秘旨》、《坐忘论》、《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上清含象剑鉴图》、《道体论》等。这些著作及整理的其他经文皆置藏经殿中,“桐柏道藏”初步形成。
道教在天台山最主要的道场要数桐柏观了。桐柏观在卧龙、玉女、紫霄等九峰回环中,道家称“金庭洞天”。吴赤乌元年,葛玄炼丹于此,建法轮院。唐睿宗于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在此复置观,名桐柏观,规模宏大,为天台第一道观、道家东南祖庭。此地环境清幽,历代碑刻、吟咏甚多。唐代诗人孟浩然至此不愿离去,他在《宿桐柏观》诗中表示“愿言解缨绶,从此去烦恼。高步陵回壁,元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日夕望三江,云涛空浩浩”。
天台山除宗教文化蔚然发展外,儒家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理学在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学大师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三至台州,从释、道二教汲取营养,丰富了理学内容。同时朱熹在此地广收弟子,使台州理学勃兴,车若水、方教儒等著名学者辈出。另外,许多儒士以同释、道交游为时尚,而许多僧人、道士本身就出身于儒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天台山的诗僧寒山子就是一位较典型的人物。他生活在唐代,其诗内容丰富,而且包含禅机。一些诗飘逸优美超凡脱俗,而一些诗则能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故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流传至今。他的诗“一例书岩石”,寄情于山水之间。后人集之成卷,名《寒山子诗集》,共收诗300余首。
释、道、儒长期并存互相融溶,成为天台山文化的又一显著特点。唐宋之际,“三教”相互影响加深,其代表人物都先后表示出宽容的态度。宋孝宗曾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主张。宋初天台宗十七祖知礼提出“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务,虽儒释殊途,安能有异?必须先务立身,次谋行道……”明确表示出向儒学的靠拢。释道二教也相互吸收,日趋融合。《佛祖统纪》中记载:“天台张平叔,少得混元之道。……道成,著《悟真篇》传于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说明北宋初年已有道士参禅的风气。其实早在唐代,司马承祯已引佛入道,创立三戒、五渐、七阶炼养理论,被称为“佛道双修”学说。三教融合还基于共同的认识,即都重内在的修养——“修心”。另外“三教”的互补性也是它们长期共存的重要条件。“儒”作为经世之学,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道”重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释”则重在调节人与“天”的关系。人们同时需要“三教”,而三教也因此长期依存。


赤城山

赤城景区位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处的赤城山上,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名“烧山”,高306.5米,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砾岩层叠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孤峰卓立,“土色皆赤、状如云霞,望之如雉堞”,与四周诸山迥异,有“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之誉。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标志性名山,李白曾在《天台晓望》中写到“门标赤城霞”,东晋文学家孙绰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标”,都点出了这层含义。赤城山上多岩洞,其中有名称的就有18个。诸洞之名大多带有“云”字和“霞”字,如紫云洞、白云洞、香云洞、栖霞洞、瑞霞洞、餐霞洞等,大概因“赤城霞”和“赤城潮”而命名。这些岩洞均留有佛教、道教胜迹,汉高道葛玄、茅盈于此炼丹,晋高僧昙猷于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讲经,宋活佛济公居此读书,因而,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双栖的仙山,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的。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闻华夏。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标”的千古名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如唐许浑、刘禹锡,宋陆游、洪适、元杨维桢、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齐周华等,留下了浩如烟海、弥足珍贵的诗词曲赋和山水游记,为名山增辉。北京颐和园澄爽斋南城楼,至今仍高悬着古匾额“赤城霞起”,可见赤城山早已名扬京城。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麓,俗称下岩。洞口镌刻“赤城霞”三字,字径80厘米,为明万历年间遗墨。洞高、深各10米,宽30米。洞顶危岩,凌虚而出,势欲下坠,实则安如磐石;岩唇滴水,如雪消融,终年不绝,饮之清心净尘。晋兴宁年间(363——365),敦煌高僧昙猷不远万里云游至此,并在此依洞结屋建造中岩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历史。传说当年昙猷在此坐禅,虎怪、蛇精屡欲侵犯,但终为昙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动,最后远遁他乡。宋夏竦唐时达鼎盛,天台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都曾在此讲经说法。现在有十数间二层楼房,为浙江省著名的尼姑庵。黄墙青瓦,掩映于古柏苍松修竹之中,肃穆、幽静。紫云洞山门朝东而开,门上悬挂龙飞凤舞的“紫云洞”匾额。

 
 
 
 
 
 

 
梁妃塔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阳王萧察为王妃所建,比国清寺隋塔要早半个多世纪。萧察是我国最早诗文总汇《昭明文选》主编萧统(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大通中封岳阳王,为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刺史。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灭佛,拆毁天下寺院4.6万余所,史称“会昌法难”。梁妃塔、国清寺均未能幸免而遭敕废。唐咸通六年(865),僧宗立劝募修复,三塔仅留其一。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国韶禅师重修此塔,从旧塔中取出舍利子49颗,21颗安放他寺,28颗仍埋在梁妃塔下。


 

琼台仙谷
琼台仙谷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沿溪北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且愈入愈奇。著名的有“李白题诗岩”、“仙人聚会”、“双女峰”、“元宝石”、“佛手峰”等景。 灵溪百丈坑有瀑如龙,下注成潭,潭水晶莹如黛,名“龙潭”。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潭旁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为琼台峰。峰上有石形似椅,传说铁拐李每逢中秋节之夜,来此坐椅赏明月,故名“仙人座”。琼台前一山,两峰对峙,顶部平坦,颇似皇宫前两侧的楼阁,故称“双阙”。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梦乡,“琼台夜月”即得名于此。琼台峰上还有“台岳奇观”、“秀甲台山”、“蓬莱仙境”等摩崖石刻。

从琼台向东南行2公里便是桐柏宫。桐柏建水库后,原桐柏宫沉于水底。现为原鸣鹤观改建,桐柏宫为中国道教东南圣地,道书称桐柏宫为“金庭洞天”,属七十二福地之一。

北宋时,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修道,撰写著名的《悟真篇》。 琼台仙谷景区口为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中)。“龙游丽水,仙居天台”。神仙栖居在“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中,最喜欢的仙境便是奇险清幽的琼台仙谷了。

车子缓缓上山,来到景区下入口广场,一下车,迎面峭崖壁立、奇峰插天,“琼台仙谷”四个摩崖大字,龙飞凤舞,迎面夺目。这使我联想起黄山巨幅摩崖:“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意境气势极为酷似。摩崖下方一道凌空飞挂的瀑布高20多米宽约30多米,如巨幅绢绡飘飘洒洒,十分秀丽。等中午返程经过飞瀑时,阳光照耀下瀑布雾雨间腾飞一道彩虹,绚丽纷呈,令人拍掌叫绝!站在飞瀑彩虹旁的坝端细细打量,原来这是一座双曲薄拱坝,形成了一个九峰环抱、翠壁倒影、碧波澄澈的八仙湖。

走在沿湖栈道上,仿佛碧池游龙托起一颗绿透了的心。晋孙绰赋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灵溪化成了一湖翠黛,那么清纯,那么洁净,浅处卵石可见,深处绿得黛碧,两岸翠峰连绵,峭崖嶙峋,仿佛置身仙境,荡涤了一切尘凡俗虑。山静、水静、心静,神清气爽,如醉如痴。

难怪诗仙李白直呼:“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就在我们陶醉赞叹仙谷湖光中,忽然瞥见远处湖上有人在展姿,一女梳妆迎客,一僧似济公放荡。渐渐走近,济公却变换幻化似翁似醉、旁边还有神鼋探首张望,形态逼真。

据老县长范昌运介绍,这些肖形奇石,都是峡谷中的天然巨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贵在审美创意,匠心独运,才有这一组迎客群像,妙趣横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漫步在八仙湖畔,细细品味山魂水魄的天然浑合幽雅境界,谁能料到这胜似天山天池的仙境瑶池,是人工创造出来的。

更为奇妙的是八仙湖尾有一孔明“八阵图”式的平台,中间是黑白卵石砌成的“太极阴阳图”,四周有八块立石对着远处八峰,寓意为八仙会聚琼台八峰之巅,传仙道谛诀于天台山张伯端,遂成道教南宗之创立者。置身这八仙平台,神驰唐宗宋祖,铁马金戈,烽火战尘,而琼台双阙峡谷峭崖间却八仙谈玄,仙境太虚,留下氤氲仙气。天机玄妙,令人遐想无穷!

八仙平台旁有“悬空廊”。早闻山西和建德大慈岩等地有“悬空寺”,琼台仙谷出现“悬空廊”,飞檐屋盖如浮云飘依,仙人造化,凌空奇迹。岩壁上一古铜币状摩崖,中间是铜币的方“口”形,四周配以“隹、五、矢、”,均依方“口”,成“唯吾知足”四字。禅意哲理,人生韵味,于妙处感悟,心境豁然。

出“悬空廊”,峡谷清流上一古色古香拱桥如虹、苍苍古朴,令沪上客人叹为千年古桥遗迹,名“望仙桥”。站在“望仙桥”向上看,琼台顶上“神鹰”欲飞,仙人座上“轩辕黄帝”依祥云、品琼浆,似隐似现;向外看八仙诸峰、祥瑞仙气,真有望仙意过“望仙桥”,缓步来到“悟真台”,百丈灵溪与莲花溪如两条银龙在此交汇。

峡谷峭壁间,水花喷溅,激湍追逐,似高山知音、流水鸣琴。小憩台上,品味紫阳真人“悟真”境界,观瞻“秀谷隐仙”百态图卷、观音大士妙相,气爽神清的我也仿佛位列仙班了。

再前行,有“碧玉连环”、碧玉苑,有金庭洞、锁龙洞、百丈龙潭大瀑布。瀑布如滚滚蛟龙于百丈悬崖中夺路而飞,贯雷震耳,烟雾漫空,真有诗仙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态势。瀑泻龙潭,一碧如黛,波荡崖滑,令我心惊魄动。

诗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古风中极写其绝景:百丈素崖裂,四周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龙潭瀑布东侧有周灵王太子晋王乔修炼之金庭洞,伴王乔之长寿神龟,依然静伏洞中。洞上有飞鹤亭,纪念王乔跨鹤飞升。

亭北有“通天”花岗岩牌坊,新建浙江一绝之“凌云栈道”,高达300米,真有“徐徐送客上青天”之意境。琼台上有黄帝祭坛、轩辕祠、琼台观、仙人座等胜迹。坐上天然“仙人座”,足下白云缭绕,似闻仙乐缥缈,真有飘飘欲仙之感。游天台山琼台仙谷,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人生最纯净圣洁的境界、灵异神奇的仙境,都汇聚在琼台仙谷中。

 
 
 
 
 
 

中华民族5000年本土蕴涵创造的仙道文化,轩辕、黄帝、王乔、葛仙翁、司马承祯、八仙等中国仙道代表,都在这里遗存胜迹。春夏之交,去琼台仙谷与神仙作伴,是一种最佳的休闲享受。

 
 皇帝祭天坛


 
 皇帝祭天坛

 
 皇帝祭天坛

桐柏山

桐柏山在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原有桐柏观,道书称“金庭洞天”,为七十二福地之一。系唐代景云二年道士司马承祯所建。北宋熙宁年间张紫阳(张天师)曾在此修道。桐柏山众峰拥簇,有玉女、紫霄、华琳、卧龙、莲花、翠微、玉泉、香琳、玉霄等九峰。女梭溪流经观前,剑印两岩分列左右,平畴旷衍,风景佳美。现今建有桐柏水库,轻波荡漾,波光盈目,水色山光,天然一色。

《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宋真宗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宝文统录》,凡4359卷。六年后,张君房增修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名曰《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要编成《云笈七签》122卷。在上述几部中国古代内容最全面丰富的《道藏》中,都收录了天台桐柏山的藏经,并占有很大的篇幅。可见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三国至中唐,是天台桐柏山道藏的形成时期。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在此结庵修道,感真人降授以《贞一劝戒法轮妙经》,遂建台曰降真台(后改名法轮院)。次年,又在降真台东建仙坛院(后改名妙东院,又名鸣鹤观)。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四周建有上真亭、太子庵、朔斗坛、吹箫台(传为王乔吹箫引凤之处)等。总之,这里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正如晋孙绰(314-371《天台山赋》中所说“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因此,魏晋六朝至中唐,许多高道如许迈、葛洪、羊愔、夏馥、王元甫、诸伯玉、徐则、陶弘景、王远知、司马承祯、夏侯隐、叶法善、吴筠等,皆慕名前来隐居。他们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不少著作,对天台桐柏山道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葛洪、陶弘景和司马承祯。

葛洪(284-364),字稚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其从祖葛玄以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从郑隐学,悉得其法。后炼丹于天台赤城、桐柏。著《抱朴子》,凡116篇。又著碑谏、诗赋及神仙、隐逸、集异等传,并百家言方技杂事与金匮药方等书,共100余卷,皆藏于天台桐柏山。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秣陵(今南京)人。尝居宁海阆风里,与张少霞炼丹,梦神告云:“山在后,海在前,金芨、玉笥居两边,是中可以藏汝丹”1。于是,他便来到“金芨玉笥居两边”的天台山炼丹,并从事著述写成《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以及《药总诀》等近100卷,藏之天台山中。

到了中唐,司马承祯(647-735)是天台山《道藏》的创建者。他字子微,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人。二十一岁入道,师事潘师正。后隐于天台桐柏,自号天台白云子。传“主静玄欲”说,弘扬正一道,声显海内。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城,亲听其说道。承祯还山时,则天命李峤饯行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召承祯入宫,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以《道德经》之旨对之。及还,御赐宝琴,霞纹帐等。朝中公卿数百人,皆赠诗以送。当年十月,睿宗为承祯在天台山建桐柏观,并置藏经殿。这时,司马承祯着手整理历代天台山道士留下的著作,并将自己数十年来编纂的道经,请人誊抄。内容有:《修真秘旨》、《修真秘旨事目历》、《坐忘论》、《修生养气诀》、《服气真义论》、《采服松叶等法》、《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地宫府图》、《登真系》、《天隐子》、《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上清含象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真人真图赞》、《道体论》等著作130余卷。抄成后,皆置藏经殿中。至此,桐柏道藏已初步形成,约藏经300余卷。

开元初年,唐玄宗下诏搜罗天下道教经书,编纂道经总集,称《三洞琼纲》(即《开元道藏》)。司马承祯于开元九年(721)奉诏入京,并将桐柏道经运载至京,以供修纂,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赞赏,将其留于内殿,亲受法箓。《三洞琼纲》共收全国道经3744卷,内录有天台桐柏道藏300余卷,约占百分之十二左右。事后,唐玄宗亲撰《桐柏观碑记》,对司马承祯极为尊崇。大书法家韩择木为书碑文,立碑于桐柏②。从此,桐柏观名声越来越大,开南宗祖庭之先声。

自唐末至北宋,是桐柏道藏的发展鼎盛时期。具体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末。这期间来天台山隐居著述的高道更多,有田虚应、冯惟良、吴善经、应夷节、刘处静、左元泽、闾丘方远、陈寡言、徐灵府、叶藏质等。他们的著述有《三洞要略》、《元鉴》、《元真经》、《天台山记》等,共400余卷。其中整理桐柏道藏卓有贡献的,当推冯惟良和叶藏质。

冯惟良,字云翼,著述很多,以三洞之道行于江表。唐宪宗召之,欲拜官。惟良坚辞。隐居天台桐柏观,建降真堂、白云亭、修闲亭、上清室等,使桐柏观的面貌更添新彩。他酷爱道经,将桐柏观的旧有道藏进行整理、编目,并作了一些勘误工作。

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高道叶法善的后裔。他诣天台桐柏从冯惟良习三洞经篆。后又整理桐柏藏经。为了防火,他在桐柏宫北面的玉霄峰上,找到一座石窟,建斋藏经,号石门山居。咸通十三年(872),奏乞为玉霄宫,懿宗许之。藏质遂将桐柏观藏经殿的道书,共700余卷,移藏于玉霄宫,称《玉霄藏》。这一套珍贵的道藏,会昌年间(841-846),高道徐灵府曾阅读过。他在《天台山小录》中说:“玉霄宫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870)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两京秘藏,多遭焚烧。肃宗上元年间(760-761),京都共有佛、道经书,共6000余卷。懿宗咸通年间(860-873),重新收集,仅5000余卷,散佚不少。地处偏僻的天台桐柏山,道书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增至700余卷,这是极为可喜的事。

五代至北宋期间隐居天台桐柏从事著述的高道,除了杜光庭、朱霄外、王茂端、张无梦、陈景元等外籍高道外,还有许多本籍的高道,如刘方瀛、王文果、金柔、厉归真、张伯端等,著述越来越多。其中对桐柏道藏贡献最大的是杜光庭、朱霄外和张伯端。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括苍人。为时巨儒。因科场失意,遂隐居天台山,事应夷节。尝谓道法科教自汉天师暨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几将废坠。遂考《真诰》始末。郑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为道门领袖。杜光庭勤于著述,有《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塘城集仙录》和《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等。他晚年随僖宗入蜀。入蜀前所撰的著作,都藏于天台玉霄宫。

朱霄外,章安(今属临海市)人。隐居天台桐柏山。善河图秘纬,持法甚严。周广顺元年(951),他受吴越王钱俶的召见,赐以金、银字道藏经200函。回天台后,特在桐柏宫(即桐柏观,梁开平中改名)重建藏经殿,藏御赐书及新增道经。据宋夏疏《重建道经藏记》云:“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俶,为道士朱霄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录(按:据宋乾道四年曹勋《重修桐柏观记》,录当作银)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③。又据宋金允中云:“天台桐柏崇道观(即桐柏宫,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乃五代之末,吴越王氏所建。藏中诸经,拘集道童及僧寺行者,众共抄录,以实其中。碧纸银书,悉成卷轴”④。据统计:当时桐柏玉霄宫和崇道观的道藏,共有1000多卷。近人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认为:“五季重建道藏,其可考者一在蜀中,杜光庭建;一在天台桐柏宫,吴越忠懿王建”5。足见当时天台桐柏道藏在国内的重要地位。

到了北宋,高道张伯端成为天台桐柏道藏的集大成者。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人。他对“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6。宋熙宁二年(1069),入成都遇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得以成道。回天台山传授道徒,弟子云集。他开创了道教南宗,被尊为“紫阳真人”。南宗教义,一时风靡全国,“学者宗之,称天台仙派”⑦。张伯端著作甚丰,有《悟真篇》、《青华秘文》和《金丹四百字》等,连同其弟子关于三洞四辅方面的著述,共300余卷,皆藏于天台桐柏崇道观。

桐柏道藏(包括玉霄宫道藏和桐柏崇道观道藏),由于内容丰富,又经多次整理,因而对中国历史上内容最完备的《道藏》——《大宋天宫宝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当时,宋真宗遍求天下道书,曾遣使来天台山。宋夏疏在《重建<道藏>经记》中说:“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舻舳千里,东暨于海。有灵静大师孟玄岳者,始越会稽,济沃洲赤城,访桐柏,为山门都监。冲一天师稽常一等请掌斯藏。至雍熙二年(985),有诏悉索是经(按:指桐柏道藏),付余杭传本。既毕,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样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⑧。可见雍熙年间,曾将桐柏道藏运往余杭传抄,其后命徐铉、王禹偁偁校。又命司徒王钦若总理其事,编成全国性的道藏后进呈。于是,钦若依照旧目刊补:编为《洞真部》620卷,《洞玄部》1013卷,《洞神部》172卷,《太玄部》1407卷,《太平部》192卷,《太清部》576卷,《正一部》370卷,共计4359卷,撰篇目上献,赐名《宝文统录》。后来,又命著作佐郎张君房进行补充、修改。君房据台州(即指天台桐柏)、苏州、越州旧《道藏》本,“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⑨篇幅增至4565卷,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录成七藏以进呈。后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122卷。据统计:在4565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中,录自天台桐柏道藏的著述,有1300多卷,占四分之一强,在122卷的《云笈七签》中录自天召桐柏道藏的著述,有30多卷,占四分之一左右。足见天台桐柏道藏在这两部巨著中的重要地位。

从天台桐柏山运往余杭洞霄宫的这批道藏在编完《大宋天官宝藏》和《云笈七签》以后,胡廷曾派人运回天台,都藏于桐柏崇道观。令人惋惜的是:明初桐柏宫(明代桐柏崇道观改名桐柏宫)遭火,道藏悉被火焚。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桐柏宫五代吴越王所建金、银字《道藏经》二百函……历代珍袭供奉。至国朔吴元年(即洪武元年,l368)遭火,化为斤墟”10。以后明永乐及清雍正年间,虽都曾重新营建桐柏宫,但藏经的损失已无法弥补。所可庆幸的是,桐柏道藏大都已录入宋代所编的两部全国性的《道藏》巨著中。以后,明代所编的《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以及清代所编的《道藏辑要》等,都是以宋代的《道藏》为蓝本,因而也都包容了相当篇幅的天台桐柏《进藏》的内容。

综上所述,天台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近人陈国符先生在其所著的《道藏源流考》中,以显著的篇幅,对桐柏山道藏予以大书特书11,完全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天台山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也体现在道教上。桐柏山在天台县城西十公里,景色秀丽,古迹遍布,是道教“南宗祖庭”。又称“金庭洞天”。有玉女、紫霄、翠微、玉泉、莲华、卧龙、华琳、香林、玉霄九峰相绕,峰峰争秀。《道藏》记有:“天台山之桐柏,......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曰金庭”之句,素为道家福地。曾流传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赴桐柏琼台受金浆玉液,商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九天仆射成仙神话传说。 

相传桐柏宫最早建于西周,周灵王太子晋岭修道于此,故被奉为桐柏宫第一代祖师。吴赤乌二年(239)葛玄来此炼丹,建法轮院,唐景云二年(711)道士司马承祯隐居入山,建亭、台、楼、阁,睿宗诏敕置观,号桐柏宫,禁封40里,桐柏日渐兴盛,建成三十六宫,遣徒云集,教旨宏扬,高人荟萃,被号“仙乡”,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北宋道士天台人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得海蟾翕真传,居桐柏宫修真,著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吾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道教称“紫阳真人”,奉其为南宗和“紫阳源”祖师,桐柏遂为中国道教东南圣地。徽宗时,桐柏宫有道士王灵宝,善医,尝受诏治愈皇太后病,赐游御园,请奉轩伯夷、叔齐右像,并于南宋绍兴11年(1141)立词“九天仆射祠于桐柏观之后祀之,石像石质如玉,内空外润,镂刻基古,背镌二人篆名。徐霞客游观后,认为系唐前之像,今尚残留碎片;至清康熙年间(工662~1722),乃以台州名贤徐竹溪、潘时举、方孝孺、陈选、夏候、鲁穆、齐旺等甘八人配享,并塑以司马承祯像。

桐柏宫历代珍赐翰墨、文物、碑刻、匾额甚多。唐尚书韩择木以篆、隶,八分三体《道德经》于巨幢,置众妙台上·宋太宗、真宗先后赐御书凡五十三卷,祥符中赐御衣四件,高宗赐高丽僧经帘二幅。吴越王钱缪施舍天尊像260余童、金银字经二百函,画四十轴。朱熹、陆游并曾挂衔领管该观,赐额“万法园通”,清雍正十三年御笔“敕建崇道观碑”也树此。记人历代修真于天台山桐柏宫的道士史料的也有三、四十名,著有《天隐之》、《悟真篇》、《还原庙》、《指玄篇》等传世道书,不仅对当时道教的教理、历史、修持方法和医学、养生学以及哲学等方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且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宗教历史文化、宋代理学的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 

在桐柏宫四周,名胜古迹、游览胜地云集,梭溪流淌宫前,剑山、印山分列左右,东北方瀛山,有元明宫故此,唐徐灵府居此;南有玉泉峰有吴赤乌二年所建妙乐院故址,西北玉霄峰,层峦迭障,松竹葱佳,两石对峙如门,号小桐柏,叶藏质居此,号“石门山居”,咸通十三年奏为玉霄宫。西南有司马悔山,在今天宫乡。相传司马承祯曾应武后,睿宗、玄宗之召入卞京,虽待遇优渥,但仍思恋天台山,故出山时至落马桥而回辔欲返,后人改名此桥为“司马悔桥(在今栖霞乡)”,其天宫山为“司马悔山”,遂书《云芨七签》列为第六十福地。 

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桐柏宫沉于水底,部份现宇移往鸣鹤观。水库坝南脚,原为水形,称“三井”,深不可测,有“通海”之说。唐宝历年间(825~928)遣使投金龙、白壁于此,刘禹锡有诗记其事。至梭溪水汇于三井,溢而泻为福圣观前之瀑布,大似垂虹,悬挂隐映于苍崖翠壁间,数十里外可见“瀑布飞流以界道”,孙赋把它与赤城山合称为“二奇”。元张可久描写为“绝顶峰(扌替)雪剑,悬崖水挂冰帘”,今尚犹留水痕,旁有福胜观,瀑布寺遗址,及“隐史”等摩岩石刻。 


桐柏宫

天台山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桐柏崇道观,桐柏宫在县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峰环抱,碧溪前流,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其鼎盛时期为唐代和宋代。那时,楼台争耸的宫观有三十六处,有千僧万道的规模。一直作为领头羊的桐柏观,成立于吴赤乌元年(238),由孙权遣葛玄开创。到最盛时期,仅桐柏道观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馆舍,和相适应的厨廪、道寮、粉磨坊,甚至还有可接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整个宫观,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崇饰像丽无以加矣!壮丽无比。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法轮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拥有一堂(黄云)、二台(凤轸、从妙)、三坛(元晨、朝真、朝斗及炼形室、龙章阁)严禁填充内四十里不得樵猎,五里不许迁葬。元和年间(806-820),冯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上清室。太和、咸通年间,徐灵府、叶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刘处静作记。 五代后梁开平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观。

元明交替期间,因大量难民拥进桐柏宫,发生了致命的火灾,桐柏宫焚烧怠尽。后经过艰难的挣扎,到了清初,由于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桐柏宫又获得了当时全国少有的中兴。先后沿中轴线建起了山门、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殿等六个层次的建筑物,雕龙画栋,龙纹巨础。东西轴线依次还有东道寮、太极殿、迎仙楼;西道寮、真君殿、众妙台、方丈楼等等。桐柏宫有如此辉煌的历史,究其原因,名山的依托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和六年(1116),在后山按照宫殿规格建玄命殿,宫内建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阁、御书殿,观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桥,桥上建会仙亭。南宋时,太尉曹勋建山门,观中有经藏、三元、延宾、清虚、白云、浴院等6个道院。朝廷先后任命曾几、陆游、朱熹等领管。历代御赐极为丰厚,道业大兴。元明间多次修建。 新建的桐柏宫,从山门进去依次为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楼。两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为太极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晋。紫阳楼塑张伯端像,两侧各有三间厅屋。东西道院前后亦各有厅三间,接以回廊。宿舍、伙房均在墙外。共有殿宇百余间,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龙门派第十代宗师清昱(东篱)住持,其徒方一定(兰否)、闵一得(懒云)等数十人协助观事。南宗祖庭再次兴盛。 近代时局不靖,桐柏道声衰落,叶明仓、林至霞、陈到贤、袁理静赎田修殿,香火日盛。民国以来,时宗滨、伍止渊传道,疗疾救人,受到乡邻病家的感戴。 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鸣鹤观,2010年开始重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中天积翠玉台遥,昆阆吹风下赤霄。
葛玄与宁海
文化名山之五:倾倒东南天台山
天台山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一百二十一
【印●象】桐柏山曾有23处宫观庵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