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汉方言与文化


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

洪帮老二叫“来子”
  码头见证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码头的兴盛诞生了码头文化。长江商报城记版顾问、江汉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涂文学教授曾讲述武汉因码头而兴的历史、品味武汉的码头文化(见3月18日C31版)。
  事实上,武汉的码头文化对武汉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这样形容武汉方言的发展历程:“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在来汉口大码头讨生活的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成长起来的,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记者就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武汉方言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建颂。

  武汉方言的来历
  武汉话的根基是汉阳话

  朱建颂今年80多岁,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也是武汉地区方言研究方面的权威,曾撰写过《武汉市志》方言篇,出版有《武汉方言研究》和《武汉方言词典》等专著。
  他认为,现今的武汉话是在汉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话的方言。“上古时代的楚国语言,经过动乱和移民,融进了北方语。明代初期,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崛起为新兴码头,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营、定居,逐步形成了以汉阳话为基础、融进周边移民语言成分、具有独特色彩的汉腔。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一,原来的方言内部的差异逐步缩小,形成基本统一的武汉话。”他举例说,这正如四川的攀枝花,原先并不是一个城市,是因为其丰富的矿物能源而发展起来,早期居民来自各个地区,因而他们的方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综合”。

  码头文化与武汉方言
  “见风车舵”比“见风使舵”更“武汉”

  码头文化的确对于“汉味”语言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朱建颂看来,码头文化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码头”这一区位因素上。有人总结,在码头文化的影响下,武汉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嗓门大,语言粗俗,好凶斗狠,对哥们讲义气。当时凶煞一时,活跃在长江沿线的最大两个帮派“青帮”和“洪帮”之间的江湖纷扰无形间对武汉方言乃至文化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帮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暗语,俗称“行话”,这些暗语也逐渐成为现今的武汉话的来源之一。
  很多武汉话的背后都有一个与“码头”、“船”、“水”有关系的故事。朱老结合这一点,列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
  一、“打码头”:意思是强出风头。可以想象,解放前“青帮”和“洪帮”这两大帮派在码头争权夺势,出尽了风头的“盛况”。
  二、“报水荒”:意思是说假话。用报水荒来指代说假话,似乎与“狼来了”的潜在意义差不多。它本身还是离不开“码头”、“水”之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背景环境。
  三、“见风车舵”:意思是见风使舵。根据有关字典,“车”在方言中有转身那道意思。而在新华字典里,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都可以成为“车”,可见,“车”可以指代“船”。驾船要根据风向,“见风车舵”比“见风使舵”更形象,也更具武汉地方特色。
  四、“拐子”和“来子”。 “拐子”、“来子”都属于黑帮行话。武汉称老大为“拐子”,老二为“来子”,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流行,源于洪帮隐语。据李子峰《海底》:“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武汉只接受了前两个,“拐子”(普遍),“来子”(不普遍),并诌出一句顺口溜“拐子来子,橡皮鞋子”(来与鞋都是ai韵)。
  五、“弯着船折骂”:张三被李四得罪了,张三特意去李四家门口骂人、挑事,这样就可以形容张三“弯着船折骂”。
  六、“柴调子”:帮会也是会有很多忌讳的,在以前,早上和节日期间(比如春节),小孩都不允许直接说“牙齿”二字,要换称“柴调子”,年轻一辈的可能已经没有这种记忆了,至于来历,可能也只有帮会自己人才能说清楚了。
  长江商报记者 卢欢 实习生 李娟 采写
  1901年汉口码头,肩扛棉包的苦力。

一是武汉话难听。

该文一开头便提出:大陆有句俗话,叫做'宁听江浙人吵架,不听武汉人讲话这是为什么呢?据说是江浙人长得小巧玲珑,即使吵架也是吴侬软语,听的人很受用;而武汉话却是发音低沉,喉咙嘴里像含了铁块,语气颇含要打架的味道。这么可怕的语言!我生于斯长于斯,如今已八十多岁,天天听天天说,竟毫无文缘先生那样的感觉,岂非久处鲍鱼之肆,已变得麻木了!只是大陆那句俗话,我还是头一次听(或曰读)到。在此以前,我只知道有这样的两说,一是宁可与苏州人涉(?)骂,不可与宁波人说话(见《汉口指南》,武汉书业公会,一九二○);一是宁听北京人吵架,不听关外人说话(郑友梅《索七的后八》)和《烟壶》,见《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六)。

我是个语文教师,长期跟语言打交通,得到的印象是:一切语言(包括方言)都是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优劣、高低、美丑之分,不能以某种语言(方言)为标准,去衡量其他语言(方言)。之所以出现好听难听的议论,完全是由于习惯、感情产生的好恶,并无什么科学根据,不必当真,不必大惊小怪。

二是武汉话粗野。

该文详细介绍了作者在读大学时的一次亲身的难忘的经历——有人用骂人的话当做口头禅来笑他,使他热血上涌,准备以拳头相向,吓得对方连忙道歉,请求原谅。

这件事,不能不让外地人反感,而让武汉人汗颜并反省。

武汉确实有一部分人养成了一种恶习,把骂人的话挂在嘴边,随时随地冒了出来,甚至当作口头禅,极不文明,极不礼貌;还认为是小节,别人如果计较则是太小气了。对此,本地传播媒体和有识之士,也深恶痛绝,时有提醒。现经文缘先生提出,应该感谢,并虚心接受,相互提醒,切实纠正。

不过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表现,不能构成武汉话粗野的理由。要说粗野,也只是说话的人粗野,不能归罪于语言。而且,这也不是武汉独有的语言现象。

三是武汉话怪异。

该文举出的例子是对外祖母称佳佳。认为这是活脱脱一个可爱小姑娘的名字。汉字同音的很多,这里的jiā,其实是,即使是叫佳佳,也不一定是小姑娘。我们不能由此怪文缘先生的误会和联想,但也不能由此怪武汉称呼的怪异。据我调查,湖北有些县市也称外祖母为家家。四川也是如此(见《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

方言词汇——包括称呼的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说清,而且并无是非标准可言。称呼外祖母,武汉等地为家家,济南、太原为老娘,厦门、潮州、福州为老妈,还有老老、舅奶、外奶、娘娘、外婆、家婆、阿婆等等(见《汉语方言词汇》,语文出版社,二○○五)。都不好说是对是错,该或不该。不能凭感觉作出判断。——这正是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国语、官话)的原因。

下面以多处的方言对照(据《汉语方言词汇》),看看武汉是否怪异——

太阳:日头(武汉)、老爷儿(北京)、阳婆(太原)、热头(合肥、广州、阳江);

自行车:脚踏车(武汉)、单车(长沙、双峰、梅州、广州、阳江)、洋马儿(成都);

刮风:起风(武汉)、打风(温州)、发风(长沙、双峰、梅州)、翻风(广州)、透风(阳江、潮州);

吃早饭:过早(武汉)、吃天光(温州)、食朝(梅州)、吃朝(阳江)、食早起(厦门)、食眠起(潮州)、食早(福州、建瓯)。

再以“狐臭”一词的说法作比较(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二○○二),可以看出武汉却是“异”而不“怪”,而且特别文雅,具有人情味——

体气(武汉)、猪狗臭(上海)、狐臊(南昌)、鸬鹚臭(温州)、狐狸臊(柳州)、臊牯羊(南宁)、臭胎子(西安)、狐臊气(贵阳)、臭膀子(哈尔滨)、肋心臭(杭州)、狐狸臭(南京)、臭骨头(太原)、狐皮臊(萍乡)。

武汉人跟全省全国的人一样,对母亲有特别亲切的情结。作为语言方面的表现,就是称“姆妈”。这个“姆”,双唇鼻音第三声,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人最早会发的一个音。把它献给母亲,是很自然的。

“姆妈”是个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收

入了这个字,注音是“múma”,义项有两个:“母亲”;“尊称年长的已婚妇女”。武汉只用来称呼母亲。

查古代文献,《广韵》:姆,本作“姥”,音为“莫补切”(mǔ),义为“老母”;妈,注音也是“莫补切”,意思是“母也”;而母的注音却是“莫厚切”(跟“某”同音)。

查现代文献,汉剧剧本《广平府》里有这样的话:“我的老姆妈!”《荒煤短篇小说选·刘麻木》里有这样的话:“你都不记得你姆妈底话么?”《武汉方言词典》里有这样的话:“巧巧的姆妈生巧巧”、“许士林的姆妈——蛇(折)人”、“缺巴齿的姆妈做生——闹呵子”、“告化子的姆妈坐月子——百事冇得”等。当然,还有汉剧剧本《马武闹馆》写的却是“母妈”,但在演出时还是说成múma。

还有,武汉人碰到困难、惊奇、难过、高兴的情况,往往会喊出“我的姆妈”;碰到不耐烦、不相信的人或事,往往会说“鬼的姆妈怕(或'信’、'理’、'看’、'找’等)你”等等,尽管现在一些少年儿童不再喊“姆妈”而喊“妈妈”了,但这些口头语却不能都改成“妈妈”。

以上这些,完全可以表明武汉人的母亲情结是多么深厚。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有少数说话带渣滓的人,总免不了要带进“姆妈”这个字眼,亵渎了这个神圣的称号,很不文明,很不礼貌,显得品位低下,有的人已形成习惯,说是“改不了了”。建议痛下决心改掉才是。

紅樓夢與武漢方言

《湖北文獻》第一七二期刊出的周然先生所著《紅樓夢中所見武漢方言詞語》,從詞彙學的角度研究了這本名著中的詞語現象,指出有些詞語還保存在今武漢方言中,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漢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從縱(歷時)橫(共時)兩個方面來看,文化蘊涵豐富多彩;儀態萬方;方言之間的成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認真仔細深入挖掘,故而聯合國提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語言列在首位,是非常正確的,必要的。

這方面的工作,說來容易做來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即是如何界定“方言詞語”?就詞彙的整體而言,民族語之內,通用詞語和方言詞語,有相同的,有不同的。而方言學所研究的詞語,應該著重在後一方面,即方言詞語不同於通用詞語的部分。在目前,有的地點方言還沒有進行調查,缺乏足夠的資料,所以不好確定哪些是方言特有的詞語。這就只有依據現有的資料,較簡便較穩妥的辦法就是依據可作為規範的辭書,比如《現代漢語詞典》,按如下原則確定:

(一)凡是該詞典沒有收入的條目(即詞形),大致可作為方言詞語對待。比如“夠子”,武漢指舀油、酒等的用具“提”。又,“麵窩”指武漢獨有的一種食品(將米漿用油炸成)。

(二)凡是該詞典收入的條目注明為方言(標有〈方〉)而為本方言中所有的,自然可以確定。如“姆媽”,武漢用以稱母親;“腦殼”,武漢用以稱頭部(腦袋)。

(三)凡是該詞典收入的條目,意義跟方言不一致的,也可以確定為方言詞語。比如“扯皮”,武漢指糾纏不休,而通用語指“無原則地爭論”或“互相推諉”,那麼,作為“糾纏不休”的“扯皮”便是方言詞語。又,“未必”,武漢指“不一定”和“難道”,而該詞典中只有“不一定”的義項,那麼,作為“難道”的“未必”即是方言詞語。

(四)凡是該詞典收入的詞語跟方言的詞素順序不一致的,即是方言詞語,如“青篾、黃篾、錢紙(迷信品)、鷄公、齊整”(通用詞語是“篾青、篾黃、紙錢、公鷄、整齊”)等。

(五)有無後綴“子”,也是方言和通用詞語的標記。比如武漢說的“領(衣領)、縫(去聲)、狗子、梨子”,通用詞語卻是“領子、縫子(或縫兒)、狗、梨”。

——還有一些,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列舉。

一般文獻中的詞語,需要跟方言詞語的用字(即詞形)一致,但應該考慮異體字(古今字、繁簡字、正俗字、通假字)的情況。

細讀周先生文,可以發現作者用力之勤,搜尋之細,令人信服、稱道。但個別條目還值得商榷,謹列於下,以供參考。

才剛——武漢詞形該作“才將”。這裡的“剛”字可視作“訓讀”,即用同義字代替同音字(將)。

這們——即“這麼”,但並不是“這許多方面”(這裡的“們”,只借其音,可寫作“門”)。書中也明明說的是“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

堂客——即妻子,泛指婦女。不過,在武漢,“堂客”卻是蔑稱。應注明。

纏——書證作“話語綿纏”,意思是說的話婉轉動人,條目該是雙音的“綿纏”而不是單音的“纏”(應付)。武漢方言雖有“綿纏”,但意思是“糾纏不已不能擺脫”,跟書中的“綿纏”不一致。

忽喇巴——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注:“忽喇巴——忽然,憑空”跟武漢的“胡的媽的”(不問情由、莫名其妙)不完全一致,是另一個短語。

膀子——《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將“膀子”作為通用詞。

從神兒——周先生文把“從”換成“尸從”,並說武漢不帶“兒”。而武漢並沒有“尸從神”的說法。據《紅樓夢語言詞典》(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解釋,“從神兒”是“隨從主神的侍從”,比喻“在長輩面前非常拘束”,而不是甚麼“軟弱無能縮頭縮腦的樣子”。

混搗熟——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注:“混搗熟——絮絮叨叨地說一些別人聽厭了的陳詞濫調。”又,《紅樓夢大辭典》(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年)釋作“絮絮叨叨、翻來覆去、主次不分”。指語言雜亂無章,跟武漢的“混得熟”(指拉關係)不盡相同。

黑了——通用詞。《現代漢語詞典·黑》②:“黑暗:天黑了。”

老鴰——據《現代漢語詞典》,鴰音同“瓜”,而武漢卻是“老哇”。鴰(瓜)、哇讀音有開合之分。此處或可指明為“訓讀”。

《西游记》所见武汉(湖北)方言语法现象作者:朱老师

长篇小说《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约1504——约1582)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并参考话本、杂剧和有关神话传说写成,是古代民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其情节曲折,想象奇特,风格明快,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由于作者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小说中所用的文言、白话夹杂的语言,大量出现其家乡方言(属江淮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有许多也反映在武汉方言(属西南官话,但紧邻江淮官话)里,如着作同音、黑吓同音,闸眨同音,俊进同音、撒趿同音、断(~劫)短同音,称(~头)趁同音,剥薄同音,荡烫同音,札(炸)同音,闭背同音,扇(名词)(动词)同音,等等;共有的词语如别个、嘈人、带挈、偏是、样范、相应(便宜)、堂屋、天光(天亮)、打呼、惊张、(溅)、添饭、晓得、强勉、莫、术法、见(现)自、平阳之地、见(现)如今、恶躁、鹊(借字)薄、半信不信、不亏、放赖、呵欠、心肝系、松放、人生父母养的、一湾子、作渴、刮毒、看经念佛、肉()子、就(借字)筋、琵琶骨、四周围、说得莲花现、留两个做种、求雨、杵头等等。

至于语法方面,也有许多跟武汉方言相同之处。特从小说中择录了一些句段,分为十六项,逐项作了简略的提示,没有加以展开。只是为了表明:掌握了方言知识,对于理解并研究民族语言、文学是多么重要。

小说用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月第二版《西游记》。该书是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就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摄影的胶卷,并参考清代《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校订整理,并用明崇祯本《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作了校核、订正。

文中立足于武汉方言。鉴于武汉方言跟全省共同点极多,可以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特注上“湖北”二字。

兹将十六项语法现象罗列如下。

(一)在动词后边带上结构助词“得/不得”,表示可以做什么事或者不可以做什么事,如“吃得”就是可以吃、能够吃,“吃不得”就是不可以吃、不能够吃。《西游记》的例子有——

但不知大王水里可能去得?(3回)

若是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14回)

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14回)

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18回)

兄弟门,不要怕得。(69回)

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99回)

(二)在“不得 + 动词/形容词”格式中,“不得”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或不会达到某种程度。《西游记》的例子有——

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24回)

你国王之病,就是一千年也不得好。(68回)

今夜还不得死。(77回)

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98回)

(三)表趋向的动补结构,今普通话一般都是“动词 +/去”格式,武汉却须插进结构助词“得”,如说“你找得来了”、“他拿得去了”、“老张是走得来的”、“是小李送得去的”之类。《西游记》中的例子——

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40回)

你的花红酒礼,都在那里?——我是个过路的挂搭僧,不曾办得来。(53回)

我……正要拿你哩,你却撞得来,我肯饶你!(85回)

(四)单音动词“起”后带上“去”,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要求对方立即行动,今普通话则说成“起来”。《西游记》里的例子——

你等起去!(2回)

喝声“起去”,就如官府发放一般。(33回)

出了原神,跳将起去,伫立在九霄空里。(40回)

(五)并非判断句,却用了判断词“是”来强调情况特殊,相当于“要是”、“能是”、“怕是”之类意思。常用的有“你是不晓得……”、“你是冒(没有)碰倒”。《西游记》里有这样的例子——

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8回)

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9回)

卿是不信,朕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10回)

我是你叫的“悟空”?……你叫不得我一声“老爷”?(26回)

(六)在句子末尾用上一个“是”,以表示假设句式中推测将要发生的情况,含有较为肯定的因素。武汉老派即是这样说的,20世纪30~40年代仍然流行,其后一般用“就是的”或“是的”来代替“是”。如:“你总是得罪他,招乎(小心)他会骂你(就)是的”;“我们这样用钱,说不定哪天要借债(就)是的”。《西游记》书这类例子不少——

我老孙……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14回)

你可脱了衣服睡是。(18回)

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23回)

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是。(32回)

你要吃他,也须是分多一半我老孙是。(33回)

你叫老奶奶,就该称老孙做上太祖公公是。(34回)

就不如此,也要抓你几把是。(55回)

好道也救我出去是。(76回)

(七)用“是……的”格式,或者仅在句中用“是”,或者仅在句末用“的”来加强判断的命题,如“我是要走的,不管你答不答应”,有时“是”或“的”可以省去一个;如果都省了,语气就不再是原先的坚决。《西游记》中的例子——

甚么个去处,敢称仙洞!仙字是你称的?(17回)

好、好、好,一个丑似一个的和尚!(20回)

坐在那椅子上,……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23回)

我不曾冲撞他,是师兄悟空冲撞他的。(41回)

是你要与他做对头的,请去,请去!(46回)

老者似信不信的,扶着唐僧慢走。(47回)

适才到此,不知地名,问你一声的。(78回)

(八)“看”作为助动词,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试一试,在普通话里,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想想看、评评理看),武汉话里,动词不重叠,有时带上“一下”、“一下子”、“下”(你想一下看、评下子理看)。《西游记》的例子——

你再去寻寻看。(3回)

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24回)

你且上去看!(42回)

师父莫怪,等我再问了看。(67回)

等我且吓他一吓看。(76回)

你两个只在此间,等我再去寻看。(86回)

(九)在某些祈使句子的末尾用“着”跟动词配合,来表示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具有暂且、尽量、试一试的意思,本来是“再说”的合音,按方音(z=zh)用“着”(作)来代替,如:“你一个人守倒着”、“准(让)我想下子着”、“你莫忙着”、“我几时(何曾)说过这种话着”等等即是。《西游记》里的例子如下——

你都站开,等我再叫他(按:指金箍棒)变一变着。(3回)

我儿子,你站稳着,仔细听之!(17回)

被小将……把这和尚拿来,奉献大王,聊表一餐之敬。——且莫吃他着!(20回)

兄弟,你有些性急,且莫忙着!(32回)

你管他怎的,且顾了自家的病着。(81回)

哥啊,仔细着!……(86回)

老鼋,好生走稳着!(99回)

(十)在陈述句的末尾,用“在”跟带“倒”(时态助词)的动词配合,表明某种状况依然存在。如:“亏你还记倒我在”、“那个位子还空倒在”、“鞋子晒倒在”等等。《西游记》里的例子——

……将这几层门都锁了,不要放他。待师父来家,……饶了他,也是师父的人情;不饶他,我们也拿住个贼在,庶几可以免我们之罪。(25回)

(十一)有一种“放……些”(填入形容词)格式的祈使句,用于表示控制自己的行动、采取某种态度、达到某种分寸。这虽然不是武汉方言特有的语法现象,却使用得很普遍,频率很高,常伴有一定的感情,嵌进的形容词有单音的,如“贼”(聪明)、“好”、“乖”、“轻”、“快”、“狠”等,至于双音词则更多。《西游记》书中例子——

聒噪、聒噪,放快些儿就是,我们肚中饥了。(86回)

兄弟,放斯文些,莫撒村野!(88回)

十二)用“怕不 + 动词”格式;比用“大约……”、“或许……”来表示不确定的情况更带有感情色彩。说“那屋里怕不有四、五个人”是嫌人少,说“他怕不有两三万的亏空”是指钱多;如说“他昨天冒来,怕不是屋里有急事”或“怕不是病了”是表示担心。《西游记》的例子有——

这塔是多少层数?——怕不有十三层哩。(62回)

黑气照暗祥光,怕不是妖邪害俺师父!(80回)

(十三)有一种“与……有么相干”或“不与……相干”的格式,中间填上代词或名词(通名或专名),常出现在一般人的口头,特别是平常极少用的“与”,也不改为常用的“跟”,如“他不来与你有么相干”,“你莫觉得不与你相干”,“这个事情与他老人家有么相干”,“你的伢逃学出事不与学校相干”等。《西游记》的例子——

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19回)

这事不与寡人相干,是你要与他做对头的,请去,请去!(46回)

我与你有甚相干,你却将毒药茶药倒我的人?(73回)

老怪不与老弟相干,为何来说人情?(79回)

(十四)用“连 + 动词 ++ 动词”的格式,表示同样一个动作连续不断出现,如说“连跑直跑”即一直不断地跑,其他如:连说(骂//////////眨……)直说(骂//////////眨……)。据资料,别的方言中也有这种格式,只是由于第三个音是轻声(较模糊)而转写形式不同,有的是“子”(崇明),有的是“四”或“是”或“似”(丹阳、扬州、南京、镇江),有的是“地”或“递”(长沙、娄底)等。《二刻拍案惊奇》即是“连吼是吼”,《西游记》中则是——

摩昂高叫道:“井宿,井宿!莫咬死他。孙大圣要活的,不要死的哩。”连喊数喊,已是被他把颈项咬断了。(92回)

我的蹭蹬,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99回)

(十五)用“无 + 形容词 ++ 形容词”的格式,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达到非常的程度,如说“无大八大”即非常大(很大),其他如:无高(/////////////冷……)八高(低/////////////冷……)。据资料,别的方言中也有这样的格式,只是由于第三个音是轻声(较模糊)而转写成“不”(扬州、徐州),有的是“八”或“十”(长沙“无时八晏”或作“无晏十晏”即很迟)。《儿女英雄传》也作“无大不大”。《西游记》是——

老孙空与那老牛赌变化,未曾得胜。他变做无大不大的白牛,我变了法天象地的身量。正和他抵触之间,幸蒙诸神下降。(61回)

(十六)在有宾语的动补句里,宾语放在补语的前边,构成“动词 ++ 宾语 + 补语”的格式,如“吃得饭成”;普通话却是“动词 ++ 补语 + 宾语”的格式,即“吃得成饭”。《西游记》中的例子——

徒弟啊,却怎生寻得马着么?(15回)

你怎么能彀捉得他来?(20回)

这花瓣儿又轻又薄,如何载得我起!(42回)

也不知他那棍子有多少斤重,我的铜锤莫想架得他住。(49回)

他那两只手拿着棒,只消往鼻里一搠,那孔子里害疼流涕,怎能卷得他住?(76回)

你若拿得他住哩,便与我荒山除了这条祸根,正是三生有幸了……(81回)

武汉特有的宗教文化

朱建颂

据《武汉年鉴(2010)》,武汉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公元5世纪已出现,伊斯兰教约有600年的历史,天主教于公元1637年传入,基督教于公元1861年传入。

这些宗教现今都有信众和活动场所、仪式。然而,武汉有许多群众虽没有皈依哪一个教门,但普遍认为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相信神道、精灵、祖先以及因果报应。这是以佛教为主,掺和道教以及传说形成的宗教观。从汉腔的许多词语里折射出这种宗教观大体有如下几类:

天(相当于西方的God“上帝”)——老天爷/老天/天爷

佛——如来佛|济公活佛|弥勒佛|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糯米坨|只认得鼓眼的金刚,不认得闭眼的佛爷

菩萨——观音菩萨|韦陀菩萨|雷公菩萨|火工菩萨|财神菩萨|司命菩萨|土地菩萨|菩萨保佑|菩萨拖桌子(打雷)|有理的菩萨供在他里在|么事菩萨管事|臭猪头有个齈鼻子菩萨闻|见么人说么话,见么菩萨发么卦|站的菩萨站一生,坐的菩萨坐一生|破庙里的菩萨——东倒西歪|泥巴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娘娘——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痘母娘娘(娘娘过细/痘麻见过)|偷生娘娘

阎王——五殿阎王|鬼吵阎王要豆吃|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阎王吃粑粑——鬼做|阎王掉了下巴——鬼也不信

鬼——吊颈鬼|脾寒鬼|讨债鬼|催命鬼|饿鬼|闯倒鬼|活见鬼|闯得鬼一转|阴心(险)鬼|鬼里姆妈|闯倒么事|起早了|官不怕你穷,鬼不怕你瘦|鬼摸了头|五鬼闹判|鬼吵////|把得鬼打了|小庙里的鬼——冇见倒大时面

斋公——年斋|月斋|花斋|长斋|开荤(开洋荤/开眼睛荤/开虾子荤)

修——前生冇修得|今生不好修来生|儿女前世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修各人得|修嘴德|蓄嘴德

报应——急眼报|现世报|急作报|遭雷打|短阳寿

投(托)胎——日子冇找好就投胎|投错了胎|早死早投胎|牛/狗投胎

命运(八字)——点子低/命不/命苦/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鸡哈命/遭孽|点子高/走运/走火/运气点得火着|穷人不害病,犹如走大运|鸡子哈动子祖坟|财发十年无顿处|命里有总会有

背时——人背时盐罐里生蛆|背时背出十(时)一来了|乌龟背时带携壳|烧香打破磬

这些词语,除了本义之外,还派生出引申义、比喻义,使汉腔显得格外生动、风趣。比如“有理的菩萨供在他里在”嘲讽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有理,“站的菩萨站一生,坐的菩萨坐一生”比喻人世间的不平等,“偷生娘娘”比喻慌慌张张、毛手毛脚的人,“五鬼闹判”(典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泛指瞎胡闹,“开眼睛荤”嘲笑只看不买的人,“报应”也指卑鄙、下流,“鸡子哈动了祖坟”比喻风水转变了,“烧香打破磬”常指好事办成坏事,如此等等。

武汉的方言文化

朱建颂

一、对武汉方言的评价

1.主观的评价

反面:俗、难听、火气大、没有文化。有人杜撰“俗语”:“宁听江浙人吵架,不听武汉人讲话。”有人说武汉人“发音低沉,嘴里像含了铁块,语气颇含要打架的味道,难得人如芒刺在背”,“满大街都是谩骂”。

其原因:

a. 地区/方言歧视,自古皆然,于今依旧。(参见《方言与文化·方言析疑》)

b. 有些方言节目里出现说话人装腔作势、过度的抑扬顿挫等不自然的现象。

c. 有些报刊书籍里出现滥用同音字的现象,如“浮子(毛巾)、汗菜、出克、等一哈、老特(父亲)、老俩(母亲)、出克”等。(参见《方言与文化·方言析疑》)

d. 有些报刊书籍里出现生造方言字的现象。(参见《方言与文化·方言文字概说·方言字分类》)

正面:在世界网球赛场上,李娜对丈夫说:“遣、遣、遣,跟我遣远些!”外国记者听到这声汉腔不禁惊呼:“中国还有这么好听的方言啊!”(参见方月仿《武汉人要看得起武汉方言》)

正面:有人说:“湖北的汉戏或(和)楚戏均是悦耳动听,湖北的声音以汉口话最好听,尤其是年轻女性,那一声‘您(你)家’,真令人浑身舒服。”(赵雄《湖北人真是九头鸟?》《湖北文献》91期,199010月)

2.客观的评价

俏皮是武汉话的主流,因而长盛不衰。

a. 词语:嗲气︱花描︱该吹︱宁馨︱科心︱醒头︱木砟了︱打()锣︱游()引︱檐鼠?︱来富︱喜土鱼︱大胡椒︱礓踏︱c拱子︱家家

b. 习用语

他的伢冇得别个抱的︱抠错了胯子︱心不在肝上︱抱倒别个的脑壳摇︱鸭子哽螺蛳︱聋实心了︱说穿了漏水︱苕脱了节︱尖(悭)出了省︱摸头不知脑

c. 成语

乌焦巴弓︱穷斯滥也︱热心快肠︱掣谎撂白︱大凡小事︱不进油盐︱毛焦火辣︱忙人无智︱昏头搭脑︱轻言细语︱穿绸摆缎︱淘神费力︱精鬼叫︱倚疯装邪︱放鸭子︱鬥散放︱吃汤圆︱体面苕︱吃油面︱听了头︱撮短水︱嗍鱼刺︱斗()盒子

d. 谚语

包好了,焮疡子也好了︱河里无鱼虾也贵︱猴子不上树,多打两遍锣︱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大租如小买︱站的菩萨站一生,坐的菩萨坐一生︱骑马冇碰倒?家,骑骡子碰倒?家︱冇得一百天的黑事︱要死的人见不得鬼叫

e. 歇后语

缺巴齿的姆妈做生——闹豁子︱买干鱼放生——不晓得死活/表情︱砟巴眼养瞎子——一代不如一代︱鞋铺失火——丢楦头︱三个钱买个猪娃——恰恰一张嘴︱三个钱买个糖人——吃了冇得玩的,玩了冇得吃的︱棺材铺烧牙祭——要人死︱香烟厂的朋友——明天会︱阎王掉了下巴——鬼也不信

f. 刁话

做声——做生麺贵了︱毕业——滗茶叶︱么话——唐伯虎的古画︱那还得得了——得不了得末会︱还好——鞋好,袜子破了

g. 隐语、行话、俚语(丢局子)

一甩手︱一步楼︱八卦肉︱土克西︱柴吊子︱支脚︱白撮子/撮白子︱来富︱财喜︱听了头︱沙伙里(姓周)︱摆伙里(姓余)︱嘡伙里(姓罗)︱抬庄︱掉底子

h. 缩脚语

轻捶细()︱花言巧()︱八面威(/)︱点头磕()︱安安送()︱七款八()︱乌漆抹()︱孟子见()︱黎山老()︱苍蝇?()

i. 翻话(音节前加音节),如

“我要吃饭”说成“裸我料要离吃烂饭”;

“他想看电影”说成“拉他两想烂看练电领影”;

“见倒你的鬼”说成“练见老倒李你李的磊鬼”;

“八月节气快到了”说成“腊八猎月猎节利气赖快涝到老了”;

“好吃懒做黄皮寡瘦”说成“涝好离吃览懒漏做郎黄离皮喇寡漏瘦”。

j. 歌谣

投、投、投,四两油;你烧香,我磕头。

打草鞋,卖草鞋,今年去,明年来;三两胭脂四两粉,走到南京折了本。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姑,问年成。——七姑七姑,要来早些来,莫等黄昏夜晚来;黄昏夜晚露水大,打湿了七姑的绣花鞋。

天上落雨地下流,夫妻吵嘴不记仇。天上落雨地下滑,各人跶倒各人爬。

今天十五,明天十六,恭喜老板,化支蜡烛。

二、研究方言的目的

1.从音形义结合上提高方言的信息质量

c使~坏、~君子c深更半夜︱三把(般)两样︱作古正//当今(酌古准/御今)︱孔/丘乙己︱四官殿的——活的

2.深入挖掘方言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内涵

(徂尊切,抛毽子动作)︱干燥(先到切)︱睡瑞(是伪切)︱喫/(苦击切)︱贸茂(莫候切)︱铅(与专切)︱阮(虞远切)

3.为通用语和异方言提供参考

金狮子玉~︱镵头尖形似犁头的建筑。《说文》:“镵,锐也”。《广韵》锄衔切:“镵,吴人云犁铁”。︱门栋︱热心快肠︱净面︱夹墙

4.保存地方历史、社会、民俗资料

一步楼(茅坑)︱熟栗子四两︱洋得螺(空竹)︱久麻花(一种酷刑)︱苕红心~、白心~︱洋苕洋芋、土豆︱吃年饭淘汤︱赶老鼠搬家(玩火)︱左眼跳财右眼跳挨︱起早了

5.积累地方文化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类资料积累愈多愈久远,愈有价值,彰显地方的文明程度。

三、研究方言应具备的条件

1.掌握足够的古现汉语知识,融入社会,富于生活阅历;能懂得异语异方言,则更有利。

2.不妄断:a.过于自信(有的语文学家只相信自己的习惯说法);b.用空想来“突破”(如滥用谐音造词);c.自定原则(方言中不能出现外地地名,以“大武汉”代表武汉等)。

3.牢记语文应在全集团中发挥交际功能(不同于个人言)。

4.专业、业余人员合作,纠正两张皮的现象。

5.重视国际音标、音义考证、对应规律等基本功。

四、武汉方言的界定

第一层:本地独有(凭资料证明),这是狭义的方言;

第二层:多地共有(凭资料证明),这是中义的方言;

第三层:全民族共有(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这是广义的方言。

原则是既不滥收,也不漏收。重点放在第一层,兼及第二层,不排斥第三层。

五、方言研究的重点、难点

语音:外壳,涉及词汇和语法,音标可补不足(如轻声:新姑娘、大娘婶母/已婚妇女,变音:太祖母、闷葫芦扑满)。

语法:变化缓慢,与通用语差别较小,无碍交流。

词汇:①变化迅速,数量巨大,是方言研究的重点所在;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也是记录方言的符号,如何正确用汉字记录方言,是方言研究的难点所在;③武汉方言词跟普通话词的比较,有多种情况——

a. 同形同义:窗户/窗子︱月亮︱我︱看︱干净

b. 同形而义项不等

普通话

武汉方言

未必

不一定

不一定②难道

鼻子

嗅觉、呼吸器官

①(同左)②鼻涕

本子

册子②版本③演出的底本④证件

册子

台子

打球的桌子②平高建筑:戏~、阳台

②同左③花招④桌子~

米汤

①煮米饭时取出的汤②用少量大米或小米煞成的稀饭

老姑娘

年大未婚的女子②最小的女儿

c. 同形异义

松气(放松、降低/让步)︱扯腿(拖后腿/闹纠纷)︱环子(圆圈形的东西/耳环) ︱抬轿子(捧场/合伙欺骗)

d. 同义异形

领子、领儿/领︱狐臭、胡臭/体气︱偿命/填命︱使劲/攒劲︱之乎者也/之乎也者︱甘薯、红薯、白薯/苕︱暖水瓶、暖壶、暖瓶、热水瓶/热水瓶、开水瓶︱拖把、拖布、墩布/洗把、拖把

六、现代武汉词汇的来源

1.古语:

喉实脘饱(《汉语大字典》:脘,wǎn胃内腔。《玉篇》古卵切:“脘,胃脘。”《广韵》古满切:“脘,胃府。”)

摛脚动手(《广韵》丑知切:“摛,舒也。”《现代汉语词典》:“摛,chī 伸展;散布。”)

窄褊 汉剧《红鬃烈马》:“寒窰~。”(关汉卿《调风月》窄别,《西游记》窄逼,《儒林外史》窄鳖、褊窄,《醒世恒言》褊窄,老舍《四世同堂》窄别,哈尔滨、忻州、徐世荣、陈刚:窄憋。《小尔雅·广言》:“褊,狭也。”《左传》:“敝邑褊小。”《孟子》:“齐国虽褊小。”)

塞:~子把瓶子~。《集韵·宥韵》居又切:“久,以盖塞鬲口也。”

败露:事情搞~了。《广韵·宥韵》:覆,敷救切;又屋韵:“败也”。

沕子 潜水。《广韵》乌没切:“,内(纳)头水中。”《集韵》莫佩切:“沕,潜藏也。”

2.自创:

门栋公寓单元∣电蛐蛐BP机,无线电传呼机∣小三马三轮摩托∣麻木c的士∣云头∣掣/扯霍∣天道∣往日∣中时∣家家∣绒(线)褂子∣儿子伢∣够子提子:油~、酒~∣豆皮∣面窝∣发码∣起酥使松脆

3.普通话:嗍吮吸:婴儿~奶头。∣厾()ctou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非典∣禽流感∣艾滋病∣学习∣讨论∣积极∣先进

4.异方言:洋盘扬州、上海等地∣□ ()():一~钟(《武汉方言词典》写作“刮”,《武汉方言研究》认为来源于法语quart,《汉语外来语词典》作骨(又刮、角),《广州方言词典》ku?t?-∣打摆子〈四川〉c娘·娘〈多地〉∣猫儿腻〈北京〉∣夯把啷〈上海〉

5.江湖话:拐子(老大、大哥)∣来子(老二、二哥)∣柴吊子∣麥()子∣葉子∣顺风∣台炮傻子∣对识∣窑房子∣五爪龙∣飘行剃头业∣抬扛∣边()∣苗()花枪∣幌()(以上洪帮)‖夹磨教训∣熏条子香烟∣吹灯挖眼睛∣开光洗脸∣找皮绊生事∣口条子舌头(以上青帮)

6.传说(戏曲、小说、故事等)

见判《汉口指南》:“见绊,即见鬼。”《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灵曜府五鬼闹判》。(刘赜《楚语拾遗》:“吾楚于心有所忌恶而不屑为其事,则口称见姅。”∣贱三爷∣害见(解缙)∣双包案《瞎婆摸包》∣雷打张保——两百钱《清风亭》∣哪吒闹海《西游记》∣鬼混唐朝《天中记》

7.异语:嘿~痒;你把他~死它∣去出~ke?〈满∣味之素〈日∣瓜得马子〈英〉watermaster(水手长)∣拉喂子喂子〈英〉whistle(汽笛)∣挥手裁判员〈英〉whistle(哨子)∣巴堆肉末馅饼〈法〉

8.来历不明

冰斯骨冷∣□ctsei聪明(《玉篇》:桑里、才累、才规切,“惢,心疑也”;《广韵》苏果、姊规、才棰切:“惢,心疑也”;《集韵》津垂切:“惢,善也,一曰心疑也”。)∣么和占便宜:吃~,看~∣股皮∣扛皮∣点筋(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神仙排名大全
动词“买”,在生活场景中的生动表达
【沪语悦读】只有住勒此地、再好看到爷爷个码头(二)
也谈方言词的收集与整理
武汉方言
100句武汉方言,蛮多武汉伢一半都说不到,你服不服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