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稀世巨宝编钟出土内情
气势磅礴举世罕见——稀世巨宝编钟出土内情

(2005-07-19 08:39:57)

   

 ▲全套编钟在中室出水时的雄姿。

▲国宝5:编钟局部(南架内面)

▲国宝6:曾侯乙编磬架全貌。

 


▲国宝7:我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青铜尊盘。

▲国宝8:宴会所用的200多公斤的大酒壶“联禁铜壶”。

▲国宝9:被称为古代绿色“冰箱”的冰鉴揭盖后的情况。

(图为资料图片,5件国宝均为曾侯乙墓出土。)

专家乐得手舞足蹈

在发掘曾侯乙墓时,在其墓内东室喜讯频出,作为宴乐场所的中室则一直没有曝出惊人消息。

当中室水位下降的时候,盗洞渗漏下去的淤泥把一坑积水搅得浑浊不清,能见度很差,给中室的清理小组带来不快。

“水已降20厘米了!30厘米了!怎么还不见精彩的东西露头呢?”一名小伙子急了,“换个大的水泵来抽水吧!”

“不行!最先出水冒尖的圆柱不是倾倒了吗?你们要严密监视,耐心等待!惊人的发现,肯定就在你们这里。”谭维四不同意加快抽水。

1978年5月22日午夜11时许,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40厘米深的时候,靠西壁不远,与之平行的长约两米的两个木架,一南一北隐约可见,不一会儿,靠南壁同样一个木架也隐约显现出来。

小潜水泵还在不停地运转,水位还在徐徐下降,照相师、电影摄影师、电视录像师也来了,发掘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往这里集中,谁都想享受一睹重大发现的欢乐。

一名小伙子等不及了,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安全架木板上,伸出手,顺着横梁往下摸。“队长,好像是个大东西,对,就是一个大东西。”小伙子喊道。

其他的队员一听激动了,也俯身下去探摸。

“小心!轻一点,慢一点,绊倒了,弄坏了,找你们算账!”谭维四在一旁提醒。

已是23日凌晨,东方地平线上慢慢现出了鱼肚白,水位下降到了深60厘米处,先入水动手的一个小伙子嚷开了:“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

在他兴奋的喊叫声中,人们狂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有人转动了聚光工作灯,扭开的强光电灯,集中照向了喊叫处,“不错,是编钟,青铜钮钟3组,好极了!”负责记录工地日记的刘炳赶忙看了看手表,在工作日志上记下:5月23日清晨5点过5分,中室,发现青铜编钟。

天大亮了,红霞挂满东方,发掘队员们个个红光满面。

至5月24日午夜,一套达65件的青铜编钟基本上全部露出,整个工地人声鼎沸,一片欢腾。

6月15日上午,经过长达20天的保护准备工作后,在地下尽忠职守达两千余年,仍巍然不动的三位身佩宝剑的“武士”被请上岸来。至此,沉睡地下2400多年的全套编钟,完完整整地回到了人间。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乐坛。

六七月的湖北,正处在高温季节,日平均气温在36摄氏度以上。6月28日,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家李纯一、黄翔鹏、王湘等人应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之约,到达随县,考察编钟等出土的古乐器。他们对全套编钟逐个进行测音。当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三位专家一时兴奋得手舞足蹈。

墓室积水吓退盗墓贼

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柱,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随着积水逐渐抽去,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而折断、倒地。这个极具考古价值的场景,被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随州市群艺馆摄影师余义明无意中拍摄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建鼓直到这时才倒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说起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另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十三乐女成陪葬

随着中室清理工作的完成,考古工作人员还在编钟附近发现了一大批乐器,有编磬、建鼓、瑟、笙、箫等,数量众多,具备了一个大型乐队所用的乐器。

与此同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冷冷清清,鸦雀无声”的西室出土了13具陪葬人骨。经过医学解剖及古人类学家的鉴定,全为女性,其年龄约在13岁至24岁之间。她们的骨骼基本齐全,未见刀砍斧伤痕迹。她们是什么人,是怎样被埋葬的呢?

“西室位于中室之旁,有门洞与中室相通,而中室是墓主人钟鸣鼎食、宴飨作乐之处,由此推测,这里陪葬的13名女子很有可能就是乐女,而殉葬的方式,采取的可能就是‘赐死’,即由王室赐给每人一条丝绸带,自缢身亡后被装殓入棺。”谭维四推测说:“在编钟上,曾侯乙没有将其文治武功铸刻其上,而是铸刻乐理乐律,可见曾侯乙对音乐的挚爱,甚至可以大胆地认定,他就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随乐器出土的是三样国宝级的青铜器:联禁铜壶、青铜冰鉴和尊盘。

与编钟正面相对应,一对联禁铜壶、两件青铜冰鉴和尊盘并排陈放。耳杯、铜杯环绕其旁,这些高贵的酒器与食具,无疑说明墓主人生前曾正襟危坐,宴飨作乐以迎贵宾。

随县人挥泪别编钟

6月28日,曾侯乙墓发掘工作全部完成。至此,此次特大发现共出土包括编钟在内的国宝级文物9件,以及千余件极具价值的珍贵文物。但当年编钟从随县运抵武汉,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

曾侯乙墓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从北京专门赶赴现场视察。根据国家文物法规,王老就文物的保管提议:“要赶快做木箱,放在一起集中保存。”这意味着编钟等所有文物将运往武汉。

“编钟出于随县大地!理当留在随县!”这是当时不少随县人的朴素想法。然而,当时随县没有博物馆,无法保存这批珍贵文物,也无科技力量进行研究。后来省委电令随县县委协助考古队将编钟等出土文物运往武汉,由省博物馆集中保存。

此间,谭维四曾与考古现场的“大管家”、时任随县文教局副局长的周永清就编钟去留问题进行过交流。省委指令下达后,周永清表示:“作为随县人,我对编钟有着独特的感情。作为党员,我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并亲赴大洪山为文物出运武汉准备包装木材。在100多天的考古发掘中,随县人心地高洁,功不可没。

编钟启运之日,细雨霏霏。数千人伫立随县街头目送车队缓缓驶去。有人泪洒衣襟,这表达了随县人民对编钟的感情,也昭示着当地干部群众对编钟的责任。

百万巨资复制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湖北省的音乐工作者成功地用它进行了《东方红》、《楚商》、《国际歌》、《欢乐颂》等古今中外名曲的演奏。举世皆惊:2400多年前的乐音如今却发出时代新声,中华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具有何等不朽的神奇魅力!

编钟是“国宝”,“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多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1989年,第二套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制成后回到了“家乡”随县;此外,有关单位根据曾侯乙编钟的复制经验,还制作了大量仿制品。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科研人员成功复制其中的编钟、编磬等文物,在省博演奏厅每天多场次演奏,接待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前首相希思、德国前总理科尔等多个国家的首脑。

1997年香港回归时,一曲由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的交响曲《交响1997:天·地·人》响彻世界。

1992年,编钟(复制件)赴日演出;1998年再次应邀至东京展演,东京一时为之万人空巷。

1995年4月,编钟(复制件)参加“欧洲文化城”盛会,随后在卢森堡、德国、英国等刮起“中国编钟风潮”。

1999年8月,编钟(复制件)参加巴黎中国文化周的活动,短短12天即在法国掀起了“中国编钟旋风”。

2001年2月,刚刚结束在美国华盛顿为期半年展演的编钟(复制件)再赴巴黎,法国总统希拉克赞不绝口:“这是绝对的杰作。”“这是人类的奇迹。”

……

27年弹指一挥间,编钟的身上映射出中国国运的沧桑巨变。编钟,是我们的先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辉煌一页。一个复兴的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荆楚“国宝”知多少

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中,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为二级文物;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为三级文物。1994年进行全国文物一级品鉴定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有关部门又将一级文物分为三等,即“国宝”、“一级”、“一乙级”。湖北省有文物藏品六十一万五千余件,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19件,其中16件藏于省博物馆,3件藏于荆州市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三镇游】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内“觅”国宝(上)
随州曾侯乙墓导游词
国宝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
去国家博物馆探宝
除了曾侯乙编钟,还有这些国宝你可能不知道
上博青铜器馆精粹介绍 晋侯稣钟<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