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情爱,没有性欲,《乱世佳人》为何经典百年,它有何种的魅力
2022-09-11 19:00·茶意品影

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欢迎阅读,欢迎品影。

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个女人的前半生

面对苦难表现坚韧的多是女人

一批演技出色的演员

作品里金句很多

斯嘉丽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女孩

但是她也有着最珍贵的优点:

有勇气,有头脑

今天分享的是经典文学名著《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发行量已经达到3000多万册,直到今天都是美国人最喜爱的文学读物。事实上,《乱世佳人》是一部很难被归类的通俗小说,它是多种类型小说的集合。

首先它是一部浪漫言情小说,斯嘉丽与巴特勒和艾希礼 · 威尔克斯三个人之间跌宕起伏,轰轰烈烈的三角恋,无异为后世无数多角恋爱的故事,提供了蓝本。甚至拿我们当下流行的霸道总裁系列,也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丝影子。

其次,它也是典型的历史小说,小说描述了美国南方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内战中崩溃瓦解,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美国南方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形态。就小说的容量和密度而言,它确实也具备了百科全书式的野心。

最后,女主人公 —— 斯嘉丽经历了战争、贫穷、感情的打击之后,从身体到心理逐渐成熟,女性自主意识觉醒,这正是内战后女性渴望实现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缩影,所以你说它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小说,也有充分的理由。

一言以蔽之,《乱世佳人》脱胎于种种类型,却又不受既有类型的限制,它的独特魅力和史诗特质,即使是放到整个世界经典名著序列里,也并不显得逊色。写出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女作家,叫做玛格丽特 · 米切尔,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米切尔的生平,就会发现她这个人,简直就像是为了写《乱世佳人》而生的。她名下只有这一部作品名垂青史,《乱世佳人》大获成功之后,便再也没有动笔,相隔十多年之后,米切尔就不幸死于车祸。

我们来了解一下米切尔这短短一生的大致轨迹,1900年,米切尔出生于亚特兰大,小说中最重要的战争场景就是在亚特兰大展开的。你可以脑补一幅美国地图,佐治亚洲位于美国的东南方,而首府亚特兰大是该州最北面的城市,也是整个南方的铁路枢纽。因此,亚特兰大在内战中,直面北方军队饱受战火摧残,几乎被夷为平地,这与小说中斯嘉丽在亚特兰大遭遇围城的描述吻合。

米切尔的祖上四代都生活在亚特兰大,祖父还曾经因为参加内战而复伤,不少长辈都对这场战争有着切身的体会,常常对她诉说起那段封存的记忆。1922年至1926年,米切尔一直担任亚特兰大洲日报的专栏作家和记者,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和生活素材,直到后来辞职在家养病。养病期间,在第二任丈夫的鼓励下,米切尔才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创作。

可以看出,在动笔创作之前,米切尔通过亲人口述和材料积累对美国内战这段历史的了解,无论是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已经相当的充分。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是美国内战的俗称,与此相关的题材一向都是美国文学的热点。说到内战题材,另一位绕不过去的女作家和它的代表作,经常被人拿来与玛格丽特 · 米切尔的《乱世佳人》做比较,那就是斯托夫人和出版于19世纪的著名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斯托夫人甚至被林肯称赞为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足见这部小说的政治地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了它的文学地位。

对于这两部相隔将近一个世纪题材类、似而态度迥异的作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这是两部从不同视角创作,但是都与黑奴有关的小说。小说中都大量涉及了黑奴的境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充斥着黑牛的悲惨遭遇,因为斯托夫人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对残酷的奴隶制当然是持彻底批判无情鞭挞的态度。斯托夫人,北方新教徒的情节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她认定奴隶制与基督教是天然无法调和的两种东西。

而米切尔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乱世佳人》是一部从南方人视角出发,描述美国南方在内战背景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型的小说。体内留着南方血液的米切尔,对整个南方文化是有一种温和的、依恋的态度。米切尔虽然对南方文化不可逆转的衰落颇为惋惜,但也明白这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势所趋。

《乱世佳人》中的种植园主对待黑奴温和克制,甚至有不少黑人形象比白人都高大伟岸,赢得了白人的尊重。《乱世佳人》从伦理和价值上与《汤姆叔叔的小屋》构成了鲜明对比,将两者放在一起来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再回到《乱世佳人》这部小说,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这是一部优点非常明显的作品,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灰红真实的战争场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蜿蜒曲折的人物命运,还有最后开放性的结局设置,都是这个故事让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因此,不管作者的历史观念是否正确,身世背景有多么复杂,也不管小说是否有美化奴隶制度和扭曲内战性质的嫌疑,《乱世佳人》在普通读者心中的魅力始终分毫不减。

接下来跟着小说《乱世佳人》的故事脉络,来看看这些人物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把彼此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小说一开场,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1861年4月佐治亚洲,对美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马上就会想到1861年,正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年份,而佐治亚洲也正是最早脱离联邦,加入南方邦联政府的七个周之一。

说到这里,再来了解一下美国内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因为这场战争是影响是整部小说走势的唯一外在条件。南北战争从1861年一直打到1865年,交战双方一头是南方邦联政府,另一头是北方联邦政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北之间的分裂早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已经埋下隐患,南北的经济体制矛盾更是尤为严重,经济理念的差异最终落实到了奴隶制度的问题。

古老的奴隶制度,该废还是该存?当时的美国北方以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南方则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乱世佳人》中的塔拉庄园12棵橡树庄园等,都是佐治亚洲具有中等规模的种植园,拥有大量土地,圈养了100名以上的黑奴。每年棉花产量可观,棉花在《乱世佳人》小说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棉花是庄园财富规模的象征,即便在战后的重建时期被军烧毁了塔拉庄园的所有棉花,斯嘉丽为了重振家族,首先想到的还是种植棉花。

说到底到底南方人为什么要驯奴?因为种了棉花,就需要有人去收,收了棉花才能够运到北方进行销售,获得收益,因此在亚眠期尚未普及的时代,黑奴就成了收棉花的唯一劳动力,这也是南方株洲誓死保卫奴隶制的主要原因。在小说的主人公正式登场之前,内战的阴影其实早已经遍布南方。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斯嘉丽 · 奥哈拉正与她的追求者 —— 塔尔顿家的两兄弟闲聊,不要以为接下来的一大段对话,只是少男少女之间的打情骂俏。《乱世佳人》中的大量人物对话,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反应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而且在家长里短中还包含了许多有关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的信息,其密度和野心超越了一般的类型小说。

斯嘉丽与塔尔顿兄弟三人之间的对话,巧妙地揭示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已经点燃,而塔尔顿兄弟之间的对话,则介绍了克莱顿县内的阶级构成。奥哈拉家和邻居塔尔顿家无疑是县内的大庄园主,斯佳丽的父亲 —— 杰拉尔德 · 奥哈拉是爱尔兰移民,凭借着土地最炙热的感情来到佐治亚洲,靠着打牌赢下了塔拉庄园发家致富,融入了当地的社交圈。

而塔尔顿家族拥有土地黑奴、棉田、牧场等衣食无忧,位于南方社会生态链的顶端。所以塔尔顿几兄弟才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兄弟俩提到的艾伯温德则是典型的穷白人,说他们家的黑奴至多不过四个,连塔尔顿家的黑奴都瞧不起他,这些人生活在南方的底层。介于大庄园主和穷白人之间的,还有一些小农场主,或者说是自耕农,实际上,这些人也是同样赞同保持奴隶制的,因为他们害怕黑奴一旦被解放,就会和他们竞争土地。更重要的是,现存的奴隶制,提高了自耕农和穷白人的社会地位。

我们的女一号斯嘉丽是杰拉尔德 · 奥哈拉的长女,塔拉庄园的大小姐,小说得开头顺便也描写了斯嘉丽的外貌,年芳十六、出落的腰身纤细,体格丰满。书中说,斯嘉丽长得并不美,很明显,电影在选选女主角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小说的描写。但是斯嘉丽的魅力是确凿无疑的,整个克莱顿的贵公子们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母亲与黑妈妈——玛格丽特终想将斯嘉丽培养成温婉贤良的淑女,可是却事与愿违。斯嘉丽的性子与典型的南方淑女背道而驰,表面的端庄掩饰不住她骨子里的娇蛮任性、活泼好动。说到黑妈妈,她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是斯嘉丽的守护者,见证了塔拉庄园的兴衰,她不是普通的黑奴,在塔拉庄园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年她跟随斯嘉丽的母亲作为陪嫁来到塔拉,从此便成为了庄园的管家主持家务,这位黑妈妈自视甚高,拥有甚至比白人更高的道德标准。因为特别疼爱斯嘉丽,所以对她的管束分外严格,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物出场,我们不能从书中许多细枝末节里发现,庄园里的黑奴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奴在屋里服侍主人,或者做一些屋里的细活。比如像黑妈妈和波克这样的贴身家谱,地位较高。还有一种则是下地从事生产的黑奴,他们是庄园里地位最低的奴隶,一般庄园主不会亲自下地监督他们劳作,而是会雇佣一个白人作为监工。

尽管两种黑奴在地位上有所差异,可是按照小说的说法,但凡是有体面的庄园主和他们的家人都不会苛待黑奴,这是南方庄园家族不成文的规定。斯嘉丽的母亲是法国贵族后裔,是典型的南方大家闺秀、举止优雅、心地善良,她不止一次地教导思嘉丽,对地位比你低的,尤其是黑人,态度即要坚定又要和气。

这与斯嘉丽性格豪爽的父亲 —— 杰拉尔德,对他的贴身黑奴 —— 波克相当的宽厚。不惜花大价钱将波克的妻子和女儿买回来,使他们家人得以团聚。作者甚至用幽默的笔触叙述杰拉尔德,时不时还会被家里的黑奴欺负,当然啦,这个欺负是打引号的。

小说中战前这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与斯托夫人笔下的黑奴,在白人主子家饱受鞭刑,妻离子散的人间惨剧,似乎完全是两个世界。话说,斯嘉丽从两兄弟口中听说了一个令她震惊不已的消息,自己心仪的对象 —— 艾希礼 · 威尔克斯不日将要与她的表亲,在斯嘉丽眼中瘦弱平凡的梅兰妮订婚了。这对于斯嘉丽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斯嘉丽一时间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前,她始终认定艾希礼是会向自己求婚的。然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很快就展现了她倔强不屈的性格,斯嘉丽 · 奥哈拉没有这么轻易认输,她当即决定要在第二天的烤肉野餐会上,用尽一切办法赢回艾希礼的心。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斯嘉丽陷入了对艾希礼执着而永恒的追逐之中,而这也是她这一生情感波折不断的起点。

十二棵橡树庄园的烤肉野餐会,举办的盛大气派,充分体现了当时南方的社交风貌。斯嘉丽在野餐会上光彩夺目,想方设法吸引艾希礼的注意,无奈并不奏效。正当作为读者的我心痒难耐时,女主人公—— 斯嘉丽终于找到机会向艾希礼吐露真情。艾希礼也承认,喜欢斯嘉丽,但他明确地拒绝了斯嘉丽,他楚地知道他们两个人志趣不同,斯嘉丽要得到的是他的整个人,包括身体,心灵和思想,而艾希礼并不能给她。

艾希礼无情地拒绝令斯嘉丽恼羞成怒,一怒之下砸碎的瓷器,却意外发现,瑞特 · 巴特勒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原来他一直在偷听。男一号登场了,瑞特 · 巴特勒是何许人也?一个声名狼藉的浪子,一个对南方不切实际的战争态度嗤之以鼻的商人,他的风评不佳,体面的女士都对他唯恐避之不及。

斯嘉丽发现自己的内心秘密,居然被这个粗鲁不堪的家伙偷听去了,狼狈不堪,而巴特勒却满脸笑意、极为欣赏眼前这个性子暴烈,敢爱敢恨的姑娘。就这样,斯嘉丽和巴特勒这对欢喜冤家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斯嘉丽表白被拒的尴尬气氛下发生了。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第一眼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两个人,之后往往免不了要发生点什么,我们只要想想《傲慢与偏见》就明白了,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描写,斯嘉丽和巴特勒的感情发展。而是大笔一挥吹响内战的号角,迅速将小说情节推进到下一个阶段,只埋下了男女主人公初遇时的情愫与误会,让读者对两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无限的遐想。

十二棵橡树庄园的聚会还未结束,南北战争就爆发了出人意料的是,斯嘉丽匆匆接受了梅兰妮的弟弟 —— 查尔斯的求婚。也就是说斯嘉丽嫁给了情敌的弟弟,这是个充满复仇意味的举动。艾希礼看的一清二楚,可善良的梅兰妮却丝毫不知情。

婚后,查尔斯与艾希礼都上了战场为国效力,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命运和斯嘉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战争开始不到两个月,查尔斯在战场上死于肺炎,硬生生地流给了斯嘉丽一个寡妇的头衔,还有一个遗腹子。从此,斯嘉丽只能日日穿着阴森森的黑衣,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社交聚会更是从此与她无缘。直到此时,斯嘉丽才后悔当时鲁莽轻率的决定,她与查尔斯之间本来就没有爱情,这段婚姻只是为了报复艾希礼

正当斯嘉丽整日愁眉不展之时,查尔斯的姑妈 —— 佩蒂写信来邀请斯嘉丽前往亚特兰大住,陪伴自己和梅兰妮。尽管斯嘉丽打心眼里讨厌梅兰妮,可是一想到能够得知艾希礼的消息,便义无反顾地前往了亚特兰大。在亚特兰大,斯嘉丽充分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毕竟这里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花了大段的笔墨描绘亚特兰大的兴起。

亚特兰大是靠铁路发家的,从一条铁路到四条铁路逐渐成为南方铁路的枢纽,一举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万名居民的繁荣小城。这里是佐治亚洲新与旧的混合体,是新旧事物发生碰撞的地方,而且往往新生事物能够占上风,作者安排斯嘉丽离开塔拉庄园,来到亚特兰大,其用心不言而喻。

很快,斯嘉丽在亚特兰大恢复了精神恍若重生,她与梅兰妮一起在后方的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为邦联政府出一份力。在朝夕相处之中,梅兰妮与斯嘉丽日渐亲厚,斯嘉丽也渐渐熟悉了她的心上人 —— 艾希礼的妻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梅兰妮害羞、淳朴、仁慈、真实,梅兰妮的美德自然流露,影响着周围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她,围着她转。斯嘉丽明白,梅兰妮与自己不同,她缺乏笼络男人心的这种自私和任性,她的善良体贴是发自内心的,而且没来尼自始至终一直维护她艾希礼,哪怕是在日后众叛亲离之时,梅兰妮也没有抛弃他。

《乱世佳人》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斯嘉丽勇敢、顽强、个性张扬、敢爱敢恨、像是一朵夜里多刺的玫瑰,拥有张扬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梅兰妮并非是绿叶的角色,她看似平凡、不善言辞,但却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她坚韧不拔,在某些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比斯嘉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连自持身高的巴特勒都对梅兰妮恭恭敬敬。

我也是很奇怪下文,巴特勒和斯嘉丽怎么没有下文的时候,作者马上安排他们在义卖会上再次相遇,这也是战争开始之后,巴特勒的首次登场。此时的身份成为了穿越封锁线,大发战争财的商人,而这次的相遇又是在尴尬的气氛下发生的。斯嘉丽一身寡妇打扮,正在眼馋义卖会上,其他的太太小姐们裙裾飞舞、衣着鲜亮,却被巴特勒撞个正着。

巴特勒洞悉斯嘉丽的心思出言讥讽,丝毫没有南方骑士的优雅精神,斯佳丽不由得气急败坏。可是巴特勒形势总是出人意料,他一掷千金捐了150块钱金元,邀请斯嘉丽共舞一曲,全场哗然。一个声名狼藉的商人,邀请一位寡妇跳舞,这已经是招摇过市的行为了。而斯嘉丽居然回答【我愿意!】义卖会上的这些卫道士是们简直目瞪口呆。

不许说,这是个极富浪漫主义情调的桥段,在南方保守风俗的浸染下,斯嘉丽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本该禁足在家中,她抛头露面已经属于大逆不道了,跳舞更是冒天下之大不为。然而,斯嘉丽就是这么干了,这也是离经叛道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在精神和个性上产生了共鸣。

于是,斯嘉丽和巴特勒之间有那么一丝丝相似的地方,在之后的情节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两人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虽然在战时,斯嘉丽和巴特勒的接触越来越多,但是她并没有忘记艾希礼艾希礼回到亚特兰大休假,短暂的重聚又再次唤起了斯嘉丽心中的爱慕。在与艾希礼道别之时,斯嘉丽再度吐露真情,无奈艾希礼仍然拒绝了斯嘉丽的爱,希望再次破灭了。

1864年,亚特兰大遭到北方军队的三面围城,成了孤岛,大量受伤的邦联士兵涌入城内。雪上加霜的是破城的这一天,梅兰妮即将临盆,身边除了斯嘉丽和小黑婆之外,所有的医生都在照顾伤员。斯嘉丽没有人可以依靠,她的父母、黑妈妈、连塔拉庄园都在千里之外。这时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溃败的邦联军队在城中纵火,企图烧毁物资,亚特兰大终究落入了联邦军之手。

危难时刻,斯嘉丽的勇气战胜了恐惧,她镇静地帮梅兰妮生下了孩子,并派仆人去向巴特勒求助。紧要关头,我们终于盼来了英雄救美的戏码,这位英雄虽然平时放荡不羁,但在关键时刻却总是很靠谱。斯嘉丽直到此刻还是没有意识到,虽然自己总是看巴特了不顺眼,但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经在潜意识中开始依赖巴特勒。他们之间的感情兜兜转转,若即若离,却迟迟未能擦出真正的火花,这也是作者在上半部小说中为读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和伏笔。

在护送斯嘉丽一行返回塔拉庄园的途中,巴特勒突然改变心意,决心要返回邦联军队参军。虽然巴特勒平时看起来玩世不恭,虽然他早就预见这场战争,必然是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虽然他从生意人的角度明白历史趋势的不可逆转。但是作为一个南方人,巴特勒必须在南方最困难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忠诚。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几乎都令人意外,这一点也构成了他个性上独特的魅力,当时最意外的当然是刚刚开始对他产生好感的斯嘉丽。

于是斯嘉丽再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然而这位了不起的南方女性身上,再次迸发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她独立驾驶马车,带着梅兰妮母子和小黑仆,冒着枪林弹雨冲过了北军封锁,终于回到了家乡。塔拉庄园虽然没有被烧毁,但是情况也不能更糟了,母亲患伤寒病去世,父亲神志不清,两个妹妹也深染伤寒,昏迷不醒。所有的黑奴除了黑妈妈和波克外,都被解放了。

北方佬烧毁了所有的棉花,抢走了所有的食物和财物,此刻的塔拉庄园可谓是一穷二白,再也不是当初富饶美丽的大庄园了。斯嘉丽向天发誓,一定要振兴塔拉,再也不想品尝挨饿的滋味。直到此刻,斯嘉丽的内心完成了一次质的转变,那些被逆境激发出来的东西,你也可以说是女性意识,也可以说是生存本能,总之,她开始闪光了。

斯嘉丽迅速适应了眼前的状况,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变得务实而冷酷,她亲自带领塔拉庄园众人劳作,保护家人。正是战争、饥饿和贫穷,促成了这样的转变,比起那些沉湎于昔日美好时光,在巨变之后一蹶不振的南方人来说,斯嘉丽注定会在其中脱颖而出,也注定会引来种种争议。

战争终于结束,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小说上册中设置的最后一个悬念是艾希礼回来了,那么斯嘉丽是否会跟艾希礼在一起呢?巴特勒参军之后究竟是生是死,塔拉庄园是否能够恢复昔日的荣光呢?这一切悬而未决都有待小说的下册为我们解答。在下部的解说中,我们将会完整地解读到几位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走向,并且还会补充战后南方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战败对南方人的心态影响。比较《乱世佳人》的电影与小说情节上的有趣的异同之处。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部内容与知识要点

一:拥有浓厚男方亲戚的女作家玛格丽特· 米切尔,倾尽一生心血创作出了毕生唯一一部作品《乱世佳人》成为突破通俗小说领域的传世之作。1937年,有费雯 · 丽和克拉克 · 盖博主演的同名电影,也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改编作品。

二:《乱世佳人》是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通过南方人的视角呈现了四位主人公 —— 斯嘉丽、巴特勒,艾希礼和梅兰妮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曲折动人的命运。同时折射出南方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体制在战争中崩溃瓦解。

三:不同的作家出于不同的历史观,对南北战争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意义。比较《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乱世佳人》中对黑奴人生境遇的描写,也能够让我们更客观,很全面地看待奴隶制这个问题。

四:《乱世佳人》中的大量人物对话,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反一个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而且在家长里短中,包含许多有关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的气息,其密度和野心超越一般的类型小说。

五:《乱世佳人》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的成功,尤其是对斯嘉丽的刻画。斯嘉丽从娇蛮任性的贵族小姐,成长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女人。这样一个可以在逆境中顽强向上的女人,偏偏在爱情中执迷不悟,所爱非人。小说塑造了这样一个身上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主人公,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内战结束后,南方很快进入了战后的重建时期,各地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斯嘉丽一行人回到家乡时,塔拉庄园虽然遭到北军的洗劫,失去了所有的食物和财物,还有棉花。但毕竟没有被焚毁,而昔日的邻居、十二棵像树庄园,麦金托什庄园等都被付之一炬,曾经的良田沃土,如今都成了断壁残垣。

在历史上,战争虽然常常被带以各种正义或非正义的帽子,但战争本身都会带来各种形式的生灵涂炭。县里大部分庄园都被付之一炬,只有那些远离大陆的庄园,侥幸躲过兵灾,幸免于难。北军所到之处,不乏洗劫财物牲畜、组织黑人逃跑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南方黑奴都被解放,而勉强保留下来的庄园,也都面临着缺衣少食的窘境。

作者在描写北方军队扫荡南方庄园时,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作为一位南方情节浓厚的作者,在描写北方军队骚扰南方庄园的桥段时,玛格丽特 · 米切尔的描写冷静而客观,她没有将北方的敌军描写成十恶不赦的暴徒。在小说中,北军最主要的行为是烧毁房屋,抢劫财物,致于滥杀无辜,奸淫掳掠,这样的重度恶行,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写。

不仅如此,塔拉庄园得以保存,竟然是因为庄园里面有病人,北军甚至还派了军医来为斯嘉丽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妹妹治病,如此通情达理的敌军,也在小说里得到了相当正面的体现。虽然作者对北方军队的厌恶情绪显而易见,但是下笔时却没有大肆的抹黑北军,而是客观的描述北军对南方土地庄园和财富的重创,破坏和劫掠。

对于战争中,南北阵营中人性善恶的闪光和幽暗之处,作者也都着力刻画。有些评论家认为,《乱世佳人》在态度上过于偏颇,一味的维护南方筹划北方,其实通过上述细节,我们发现这种说法本身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斯嘉丽回到塔拉庄园之后,也曾遇到过北军烧抢劫掠,而最危险的一次莫过于一个北佬强盗,偷偷潜入塔拉,企图偷窃财物,甚至还对斯嘉丽起了色心。

当时,斯嘉丽怒从心中起,镇定从容地找出手枪趁贼人不备,一枪打中对方面门,这一枪不仅解决了斯嘉丽眼前的危机,而且更像是一种发泄,仿佛是为母亲,为塔拉庄园报了仇。从此以后,斯嘉丽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再也不会退缩,因为从那天起,她已经彻底抛开了道德的枷锁,她的心也随之越变越硬。

而且这次危机还成就了斯嘉丽与梅兰妮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并肩作战,与斯嘉丽张扬果断的勇气不同。在遇到危险时,梅兰妮身上焕发的是一种坚韧如钢,柔弱圈丝的勇气,她冷静地与斯嘉丽 一起处理尸体,甚至还能在慌乱之时,想到搜查北佬的背包,斯佳丽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

从那个北佬身上搜出的钞票,仿佛是上帝对塔拉庄园的特殊恩赐。再加上邻居—— 方丹老太太慷慨解囊,提供了不少食物,塔拉庄园暂时渡过了重建初期的难关。与此同时,在斯嘉丽的苦心经营下,地里的棉花也渐渐有所收益,再加上塔纳庄园里还收留了一位叫威尔的士兵,此人留在塔拉庄园成了斯嘉丽的好帮手,艾希礼的归来,也让塔拉庄园多了一名劳动力。

在众人的帮衬下,塔拉庄园谨言慢慢有了起色,正当大家热火朝天的重建家园之时,另一批入侵者悄悄来到了南方。

用书里的说法,那是一大帮叛贼共和党和提包客

叛贼指的是战后重建时期,从北方政府合作的南方白人

共和党人当然就是北方的胜利者

提包客则是指那些只带着一只提包,来到南方投机牟利的北方政坛,类似于我们熟悉的皮包公司。

这些人的涌入给南方带来了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传统的南方人看来,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投机倒把扰乱市场。还挑唆被解放了的黑奴,唆使他们向原来的东家寻衅报复,令仇恨和猜忌在这块【素来以主仆感情融洽】而筑成的土地上迅速滋长。这些新的入侵者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军队撑腰。

战后,佐治亚洲到处都是北方的驻军,南方处于戒严之中,实际上战争对于南方以及南方的每一个人来说,仍没有结束。最残酷的战争,最野蛮的报复,最难以收拾的残局,才刚刚开始,塔拉庄园当然也成了那些入侵侵者觊觎的目标。

有一天,斯嘉丽突然得知塔拉庄园必须要重新缴纳一笔高达300元的税金,不然庄园就会被充公拍卖。面对这突来横祸,斯嘉丽六神无主,此时唯一能够拿得出这么大一笔钱的,只有瑞特 · 巴特勒。走投无路的斯嘉丽硬起心肠,摆脱过去一切的束缚,她穿着用母亲的天鹅绒帘子改成的衣服,去找巴特勒决心不仅要拿到这笔税金,还要哄骗巴特勒和她结婚。

艾希礼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暗暗自责,他明白是自己把斯嘉丽逼上了这一步。艾希礼知道私家利与自己不同,斯嘉丽正式生活,用自己刚强的意志去主宰生活。艾希礼虽然从战争中毫发无损的归来,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他深知战前南方纳如希腊雕塑般匀称的生活已经被打碎了,自己无法融入战后的新生活,注定要被淘汰。

再说斯嘉丽来到亚特兰大,发现巴特勒因为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而被抓进了监狱。斯嘉丽好不容易见到了狱中的巴特勒,本指望用甜言蜜语哄骗他向自己求婚,可巴特勒看穿了斯嘉丽的企图,拒绝向她提供这笔税金,还对她冷嘲热讽,气急败坏的斯嘉丽在离开监狱的路上,巧遇了妹妹苏伦·奥哈拉的未婚夫 —— 弗兰克肯尼迪。

不想,后者在亚特兰大开了商铺,生意红火,还打算盘下一家锯木厂。这些好消息,深深地刺激了斯嘉丽,她眼前一亮,明白弗兰克是眼下唯一的救命稻草。既然打定了主意,思嘉丽当即卸下一切道德,对弗兰克展开了攻势,凭借自己的魅力,斯嘉丽略施小计,就那个老实巴交的弗兰克放下了苏伦,顺利与自己结婚,斯嘉丽终于如愿保住了塔拉庄园。

在亚特兰大,旧的习俗并未完全改变,南方人又开始举办舞会,斯嘉丽发现昔日的熟人身上失去了某些东西,那些人与艾希礼一样。虽然高贵的气派和潇洒的风度依然还在,但是经历过的苦难,会伴随他们一辈子,他们被打垮了却不愿意承认,仍然用微笑来面对生活。

斯嘉丽知道自己和他们不一样,她看透了南方人身上那种愚蠢的傲慢。此刻斯嘉丽开始对北方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些许认同,那就是上等人的依据是财富,而不是所受的教养,要成为贵妇人必须要有钱。她下定决心与旧的生活方式告别,像北佬那样横冲直撞,掠夺钱财。这时的斯嘉丽,突然回想起巴特勒曾经对她说过的话。

“无论文明建设时期,还是文明破坏时期,都同样有利可图。”

也是直到此刻,斯嘉丽才明白了巴特勒的身影

斯嘉丽就此开始了她在亚特兰大,文明破坏时期的资本积累,而第一桶金便是弗兰克 · 肯尼迪。精明能干的斯嘉丽很快接受了弗兰克的生意,同时还向巴特勒贷款买下了巨幕场,并且要求艾希礼前来帮忙打理巨幕场。艾希礼禁不住斯嘉丽和梅兰妮两个人的情感攻势,只能放弃去北方谋职的想法,来到亚特兰大帮忙。

税金事件之后,斯嘉丽对金钱的执着越发牢固,她在生意场上雷厉风行,不惜与被传统南方人不止的北方佬 —— 提包客做生意,与他们的太太喝茶,还雇佣死囚在锯木厂工作。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引来亚特兰大那些名门望族的不满和怨恨。尽管有时候,她心中残留的传统观念,会跟对钱的欲望斗争,但是最终胜出的还是后者。

婚后,斯嘉丽为弗兰克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家庭和孩子并不能阻碍斯嘉丽的野心,她依然专心致志地经营巨幕场,并且经常独自驾着马车,穿过危险的黑人贫民区,那里可是犯罪的温床。尽管身边的人多次劝告,但斯嘉丽仗着身上有手枪防身,仍然一意孤行。

终于有一天傍晚,斯嘉丽在独自驾车的路上被两个暴徒袭击了,多亏昔日塔拉庄园里的黑奴搭救,才没有酿成大祸。但是这件事情却引起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为了替妻子报仇,弗兰克一声不响地与三k党扫荡往那边贫民区,艾希礼也参与了行动。然而,北方当局早有准备,激烈的交火中艾希礼负伤,弗兰克身亡。多亏了巴特勒掩护,艾希礼和其他参加扫荡的南方人,才免遭当局逮捕入狱。

整件事情看起来是个偶然的个案,但是却暴露出了一个社会现实。当时,佐治亚洲与北方当局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佐治亚洲拒绝批准关于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北方则报复性的决定再次强势推行黑人选举,而且为了达到目的,北方当局直接宣布组织佐治发生叛乱,开始实行最严厉的军事管制法。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斯嘉丽的预防是必然。斯嘉丽的预习情节中,还顺带提到了最早的三k党。一提到三k党,我们脑海中马上就会联想到一群身穿白袍,头戴面罩,顶着个尖尖的白帽子的人。他们在夜幕下杀人放火,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小说中写到了三k党,与后来放行极端种族主义的恐怖组织,并不是相同性质的组织。

三k党最早是1866年,由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的组织,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施的改善黑人待遇的政策。小说中提到的,这是最早的三k党,尽管如此,作者对三k党的性质描述过于温和,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招来了评论家对《乱世佳人》弱化了三k党恐怖性质的批评。

弗兰克和艾希礼身上保留着南方最后的骑士精神,那就是男人应该把保护女人视为天职。书里是这么描述他们的。

他们几乎创造了一种保护女性的气氛,不使他们接触一切严酷的,不适宜让女性见到的东西。他们的身体中依然流淌着南方贵族的血液,所以以命相搏,是他们保护女士的唯一方法。

弗兰克的意外身亡令斯嘉丽再次守寡,借酒消愁之际,巴特勒前来拜访,终于向斯嘉丽提出了求婚。斯嘉丽认定自己的心始终属于艾希礼,但对于巴特勒这位霸道总裁,她也并不讨厌,有的时候甚至还有点真心喜欢她。斯嘉丽正在摇摆不定时,巴特勒纳激情四射的热吻,终于一槌定音,打开了斯嘉丽的心锁。

两人订婚的消息,自然也成为亚特兰大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南方的贵族始终对巴特勒的人品颇具微词,认为巴特勒配不上斯嘉丽。从读者的角度看,斯嘉丽和巴特勒这种若即若离,亦步亦趋的关系已经发展了大半部小说,但是在感情归属上却始终在玩着你追我逃的游戏。

在下半部分小说中巴特勒的形象越来越丰满,特别是在艾希礼南风虚弱气质的映衬下,巴特勒仿佛是一头丛林野兽。从战时的封锁线商人到战后的新兴资产阶级,他拥有强壮的体魄和敏锐的目光,是一位信奉金钱至上的野心家。可以说,正是由于巴特勒对斯嘉丽,在价值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才造就了战后那个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女性意识凸显的女强人—— 斯嘉丽。

两个人身上有太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属于能够在乱世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强者。因此,经历了这么大篇幅的铺垫,他们的结合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自然发展。所有的读者都看得出斯嘉丽对爱情的理解大有问题,唯有斯嘉丽自己执迷不悟,不过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认识偏差,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这种从通俗小说中发展起来的模式,如今也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成为增加作品亲和力的有效手段。

新奥尔良的蜜月之旅给斯嘉丽重新带来了活力,拜托勒几乎是百依百顺,为斯嘉丽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回到亚特兰大之后,斯嘉丽经常在豪宅中,宴请南方人眼中的外来人,共和党人、提包客和叛贼朋友的女眷。他们成群结队的来拜访斯嘉丽,这种种行为更加加深了南方旧贵族们对斯嘉丽的不满,若非是梅兰妮的竭力维护,斯嘉丽早已在南方的社交界没有了立足之地。

随着女儿——邦妮·巴特勒的降生,他的乐将全部心思都放到了邦妮身上,将邦妮奉为掌上明珠,希望将她培养成南方的淑女,因为巴特勒觉得这是第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人。为了邦妮未来的前途着想,巴特勒开始逐渐向南方社交圈靠拢,收敛自己,嚣张跋扈的个性,主要是亚特兰大的贵族们示好,展示他慈父的形象。

这期间,巴特勒与斯嘉丽之间的情感矛盾也日益加深,始终横亘在他们两个之间最大的矛盾还是艾希礼,而艾希礼生日当天的意外事件,无疑给两个人的关系,带来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梅兰妮瞒着艾希礼为他准备了一个生日派对,斯嘉丽奉命前往巨幕场拖住艾希礼,两人独处时,不免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说得动情之处,斯嘉丽眼眶含泪,艾希礼不由得紧紧地抱住了他。

恰在此时,瓜田李下尴尬的一幕,被艾希礼的妹妹撞见,于是关于斯嘉丽和艾希礼的留言,瞬间传遍了全城。善良的梅兰妮拒绝相信流言,在派对上,热情的接待了斯嘉丽,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思嘉丽与艾希礼的名誉。而此事却深深地刺伤了巴特勒的心。

在当晚激烈的争吵之后,伴随着粗野的情感爆发,第二天,巴特勒依然带着邦妮离开了亚特兰大,斯嘉丽发现自己竟然开始思念起巴特勒了。两人久别重逢之后,迎来的不是冰释前嫌,而是斯嘉丽的意外流产,巴特勒异常后悔。还未等两个人重修旧好,更大的悲剧发生了,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小邦妮在骑马跳栏时意外坠马而亡,而这才是彻底压垮两个人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此,巴特勒仿佛变了一个人,整日里愁眉苦脸,拉里邋遢,原来的迷人风度都化为了冷酷无情,斯嘉丽也陷入了孤独与绝望。她此时需要的正是原来自己疏远的那些南方亲戚,正是曾经跟她一起经历过战争、恐怖和大火、经历过亲人夭折的那些邦联人。但是除了梅兰妮、艾希礼,她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这令她懊丧不已。

而命运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斯嘉丽。她生命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人也离开了她,那就是梅兰妮。梅兰妮临终前,斯嘉丽终于意识到了梅兰妮对自己和艾希礼仁慈的爱,以及一直以来的坚定支持。小说的最后作者利用梅兰妮的死点,出了几位主人公一生感情坎坷的症结,各自心中的执念阻碍了他们最终得到真正的爱情。艾希礼自始至终爱的都是梅兰妮,梅兰妮是艾希礼面对残酷现实,唯一没有破灭的美梦。

然而,多年来,艾希礼却在斯嘉丽的身上摇摆不定,他那虚伪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令他不敢向前,而面对斯嘉丽的柔情,又难以狠心拒绝,斯嘉丽也终于认清了阿西里的虚弱本质。艾希礼只是自己虚构的一尊偶像,她爱上的只是自己幻想中的那段爱情,而并非艾希礼本人。长期以来给她厚实肩膀依靠的男人是瑞特 · 巴特勒,巴特勒总是默默地躲在幕后爱着她,在危难关头帮助她,理解她,自己却没有放在心上。

她对这两个生命中挚爱的男人都不曾了解透彻,尽管斯嘉丽顿悟了自己真正的心意。可是巴特勒认定为梅兰妮一死,斯嘉丽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和艾希礼在一起了,可以说,梅兰妮的死把两个人的关系推到了绝境,一切似乎都为时晚矣。

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

这是斯嘉丽最爱说的一句话,斯嘉丽能否重新赢得巴特勒的心,作者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对两位主人公未来命运的种种遐想。回想斯嘉丽一路走来,每每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总会用【明天就是另外一天】来开导自己,最终困局也都能够迎刃而解。也许,斯嘉丽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作者在暗示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走向。

在梳理完整部小说的情节之后,我们深切地感觉到,要将这样一部篇幅巨大,情节曲折的小说改名为电影,并准确的保留其精华,实在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至少在商业意义上做得相当成功,《乱世佳人》的成功改编是时代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既是畅销小说的黄金年代,也是好莱坞电影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乱世佳人》搬上银幕后,所取得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结果。电影的成功确实提高了原著小说的知名度和传播度,但是小说的影响也从此被电影定格。观众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观感往往局限于电影,尤其是在情节改编上。

电影《乱世佳人》限于时间长度,以斯嘉丽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辉宏的南北战争,删去了原著中许多社会背景描写和衍生情节,以及一些次要人物。虽然这对小说的主线故事并无妨碍,但是毕竟牺牲了原著的部分精华与深度,弱化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从情节上来看,电影在处理斯佳丽的父亲 —— 杰拉尔德的死时,做了较大的改动。

小说中,父亲—— 杰拉尔德的死与斯嘉丽的妹妹 —— 苏艾伦有直接关系,苏艾伦一直对斯佳丽抢走未婚夫 —— 弗兰克尔耿耿于怀。为了得到一大笔钱,苏艾伦企图说服父亲,去宣誓效忠联邦政府。杰拉尔德在最后时刻清醒过来,骑马狂奔时坠马而死,而电影修改弱化了这段情节冲突。

电影里面,昔日品行不端的白人监工 —— 威尔克森带着他的情人—— 艾米来到塔拉,打算买下庄园,还言语挑衅。杰拉尔德一怒之下骑上马去追沃尔克森的马车,打算教训他们,不料在跳跃栅栏时坠马而亡。

此外,小说中斯嘉丽在前两段婚姻中已经生下了一子一女,电影中为了突出邦妮这个角色,改为斯嘉丽只与巴特勒生下了这一个女儿。在塑造人物方面,电影中隐居了几个小说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例如在重建时期,对塔拉庄园慷慨解囊的方丹老太太,以及战后被斯嘉丽和梅兰妮收留的士兵 —— 威尔· 本迪恩。

方丹老太太是小说中出了名的毒舌,老太太言辞犀利、思路清爽,对战争和人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哲思。对于处在危难之中的邻居,毫不吝啬,一听说塔拉庄园粮食短缺,二话不说就命令斯嘉丽派波克驾马车,来拖走自己庄园中一半的食物,这才让塔拉庄园度过了困境。这位老太太是战后南方人之间,互助友爱精神的象征,这种美德,也是南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威尔 · 本迪恩是个深有残疾的士兵,被塔拉庄园收留之后,尽心尽力地帮助斯嘉丽重振庄园,最后善良的威尔还娶了苏艾伦,包容了她犯下的过错。威尔的身上也具有战后南方人民勇于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决心和务实精神。

实际上,在1940年时电影《乱世佳人》就与国内观众见面了,当时,在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上演《乱世佳人》时,大光明电影院每日人潮流动,可谓是盛况空前。后来通过著名翻译家—— 付东华的翻译,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当时付东华将小说书名以为《飘》,这也是《乱世佳人》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一名。

关于这两个译名,付东华在他的译序中,也做出这样的解释。原书名【Gone with the Wind】曾在小说中出现,它是指主人公的故乡已经随风飘去。上海电影院起初将影片译制为【随风而去】,虽然贴切,但是有些不太像书名,后来改为《乱世佳人》。付先生将小说译为单字《飘》意韵悠长,联想丰富,历来被奉为佳译。

在基本解读完整部小说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在附老的基础上,在咬文嚼字一番,【Gone with the Wind】它强调的是逝去的状态。相当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既满怀留恋,又深知历史趋势无法逆转,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飘》这个字就是一个持续性动作,美则美矣,终究还是美丽的篡改的作者的原意,尤其这种原意,恰恰是小说主题的浓缩。

至于《乱世佳人》这个译名干脆就是另开一条路,更加的通俗,也更加贴切大众文化的心理,尤其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题目直接能够让人产生相关的联想。即在乱世之中,家人命运凄楚,四海飘零,犹如浮萍,这个与原名关系不太大的译名,反而是流传最广的。虽然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改编,弱化了一定的社会背景信息,尤其是战后重建时,北方对南方的压迫导致的社会局势动荡等背景。

但是客观地来讲,电影在整体上对小说背景的真实还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解读,对象征意蕴的精确表达,都基本忠实于原著。影片靓丽的色彩,豪华的庄园场景,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恰当的选角,都令这部30年代的超级巨制,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是一部在场面和剧情上都非常过硬的杰作,也难怪他能在美国电影史上拥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不过。美国爆出了一则令人吃惊的新闻,电影《乱世佳人》因为被观众投诉,内容涉及种族歧视,而被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老牌电影院 —— 奥芬剧院无情的下架了。奥芬剧院是当地一家标志性电影院,已经连续34年在每年8月播放电影《乱世佳人》。影院董事会认为,这部1939年的经典电影,有失对敏感度的考虑,决定18年夏天开始取消《乱世佳人》的放映。这则新闻引起了美国网友的强烈反响,大部分人都对电影的下架表示不满。

《乱世佳人》自问世之日起,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批评这部作品的人至今仍然攻击起不够正确的历史观,再加上如今美国社会种族矛盾激化,这部早已经完成了经典化之路的通俗小说,才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自有其持久的生命力,无论作者和作品的意识形态会引发何种争议,真正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还是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

它在塑造人物和刻画环境方面,《乱世佳人》都在文学经典序列里自成一格,今天重读这部经典,依然会带来极大的阅读乐趣。我们不仅会被斯嘉丽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同时也能够在罗曼史之外,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其实,对于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国家来说,看一看《乱世佳人》中以另一种视角展现的种族问题,对于理解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其现状的复杂性,恰恰是大有帮助的。

回顾一下部内容与知识要点

一,战争给南方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者在描写北方军骚扰南方庄园的情节时,笔触冷静而克制,没有大肆抹黑北军,这一点值得我们在阅读时细细品味。

二,军事意义上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是随着另一批入侵者涌入南方,南方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野蛮的抱负难以收拾的残局,对南方人来说才刚刚开始。

三,从读者的角度看,斯嘉丽和巴特勒若即若离,亦步亦趋的关系,发展了大半部小说。然而,直到结婚,他们在情感归属上,也始终在玩着你追我逃的游戏,所有的读者都能看出斯嘉丽对于爱情的理解大有问题,唯有斯嘉丽自己执迷不悟,不过这种认识偏差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代入感。

这种从通俗小说中发展起来的模式,如今也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成为增加作品亲合力的有效手段。

四,女儿 —— 邦妮的意外坠马身亡,是压垮斯嘉丽和巴特勒之间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直到梅兰妮临终前,斯嘉丽才明白自己真正爱的是谁?小说最后设置的开放式结局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斯嘉丽能否重新赢回巴特勒的心,这构成了永恒的悬念。

五,电影乱世佳人虽然删减了原著中部分衍生情节和次要人物,弱化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但是终究瑕不掩瑜,至今仍然是影史上的佳作,也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典范。

六,《飘》虽然是乱世佳人,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益名,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误译原文,书名是即反映了作者既满怀留恋,又深知历史趋势无法逆转的深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乱世佳人》里面情商智商最高的一个人是谁!
简说《飘》(又名《乱世佳人》)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佳片有约】爱情巨著《乱世佳人》 (珍藏完整版)
永恒的经典 | 悲怆之美
《乱世佳人》:三段婚姻,三个人生启示
反动的观点?女性启示录?贪嗔痴的爱情?到底哪一个才是《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