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王润之

王润之(1047-1093.8.25),女,又名王闰之,字季璋,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出身于大家闺秀,父亲王介,叔父王方;大文豪苏轼元配夫人王弗(1039-1065)之堂妹;苏轼之续弦(第2位)夫人,生性贤淑温厚,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女诗人。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在京师逝世,终年仅26岁,追封通义郡君。3年后,即神宗熙宁元年二月(1068年3月)21岁时嫁给苏轼作继室,其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需要”。生性贤淑温厚,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对苏轼弟苏辙像亲弟弟,尤其待苏轼前妻王弗之子苏迈(1059-1119)视同己出。后来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可能有两件事:一是乌台诗案发生后,丈夫被捕入狱,“某始就逮赴狱,……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箸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上文潞公书》),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将苏轼的书稿全部烧掉;二是王朝云在黄州生子干儿,干儿快到周岁时,因其带干儿去金陵探亲,去到后不久居然夭折了!这虽然不全是其责任,但“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哭儿》),苏轼既有自责,更有对其的愤恨。致使其对丈夫放任不管,且纵容丈夫纳自己的贴身丫环王朝云(原为杭州营妓)为妾。“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苏轼与王朝云南下黄州、惠州等地时,还为他们菽水送行,备汤沐之资,并与丈夫长期分居。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八月一日(1093年8月25日)先苏轼而病卒于京师,时年仅46岁,封同安郡君。至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四月,苏辙“迁亡嫂王润之柩于颍……闰六月葬苏轼、王润之于郏城(乳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省郏县)小峨眉山”。一生给苏轼育有两子:
  苏迨(1070-1126),苏轼次子,乳名叔寄、竺僧,字仲豫,官承务郎,驾部员外郎,武昌管库官。
  苏过(1072-1123),苏轼三子,乳名似叔,字叔党,号斜川,官承务郎,太原监税,定州通判。

  王润之律诗联

支公曾驻锡,
规矩旧业林。
飞鼠殿堂古,(颔联上)
灵鳗井穴深。(颔联下)
磬声来竹外,(颈联上)
塔影卧池阴。(颈联下)
幸有相知客,
时时过我吟。
——《五律·宝林寺》诗联

  题咏王润之律诗联

月入秋帷病枕凉,
霜飞夜簟故衾香。
可怜吹帽狂司马,(颔联上)
空对亲舂老孟光。(颔联下)
不作雍容倾座上,(颈联上)
翻成肮脏倚门旁。(颈联下)
人间此会论今古,
细看茱萸感叹长。
——北宋·苏轼作《七律·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诗联
  王润之第一次被苏轼在诗文中向外人提起,便是以贤妻身份。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抵达杭州,出任通判。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一日,他便去西湖寻访恩师欧阳修所介绍的朋友、孤山诗僧惠思和惠勤。后来他在重阳节写的《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这首诗里,这样称呼自己的王润之:“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颔联上“司马”,是通判的代称。颔联下“孟光”,则是汉人梁鸿的妻子沤。典出《后汉书》说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妻子梁鸿亲自舂粮,以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老孟光”这个比喻,足以见出闰之勤劳能干,与丈夫相濡以沫,感情十分深厚。

平生我亦轻余子,
晚岁人谁念此翁。
巧语屡曾遭薏苡,(颔联上)
瘦词聊复托芎藭。(颔联下)
子还可责同元亮,(颈联上)
妻却差贤胜敬通。(颈联下)
若问我贫天所赋,
不因迁谪始囊空。
——北宋·苏轼作《七律·和王巩六首并次韵其五》诗联
  苏轼后来在给好友王巩《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五》的这首诗中,给爱妻王润之以更高的评价:“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颈联上“元亮”,是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字,陶渊明在归耕田亩时,曾作《责子诗》,告诫儿子们不要懒惰。苏轼这两句诗,前面是点缀之词,妻子非常贤惠,才是他所标榜的。颈联下“敬通”,是东汉大鸿胪冯衍的字。典出《后汉书》称冯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博览群书”一词,就出自对他的评价 。冯衍学问、人品都好,更讲究气节,遗憾的是他娶了个特别悍妒的妻子,终生牢骚不断,甚至给小舅子写信,要求将老婆休掉。正因为此,《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才自嘲说,我与冯衍冯敬通相比,有三点十分相同:一是为人慷慨,有高风亮节;二是刚直敢言,不为世俗所容;第三就是屋里头有个厉害的老婆,家道坎坷 。苏轼也喜欢无事自嘲,夫人若有一丝专横,他早就像刘义庆那样叫苦了,“妻却差贤胜敬通”一语,说明实在无可挑剔,自己这辈子比冯衍幸福多了。有趣的是,苏轼在诗后还写下这样的自注:“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乃翁。(冯)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颔联上)
十口无归更累人。(颔联下)
是处青山可埋骨,(颈联上)
他年夜雨独伤神。(颈联下)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北宋·苏轼作《七律·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一》诗联
  这两首诗(见下《……其二》),这首《……其一》是留给弟弟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已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手足之情、胞裔相泽,读之令人唏嘘,据说神宗皇帝看了都为之动容,决意不再杀害苏轼。此诗重中之重,还是以家小相托。颔联“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已然流露他对妻子儿女的不能尽责的悔恨。

柏台霜气夜凄凄,
风动琅玕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颔联上)
魂飞汤火命如鸡。(颔联下)
眼中犀角真吾子,(颈联上)
身后牛衣愧老妻。(颈联下)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知葬浙江西。
——北宋·苏轼作《七律·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二》诗联
  颈联“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则是写给王润之的绝笔,一声“老妻”,包含着无限愧怍、无尽深意。“眼中犀角真吾子”之句,历来注释者都引用史书为例,说苏轼在形容孩童长相怪异、容貌顽劣。在《国语·郑语》里,确实有“今王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之语,《南部新书》还说“杜琮目为秃角犀……不省刑狱”。其实苏轼这里在写他与闰之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苏迨,这孩子长到3、4岁,依然不会说话、无法走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亲自带着迨儿去天竺寺,请那里的高僧辩才大师给他医治,大师手到病除,还收苏迨为俗家弟子。后来苏轼又多方延请道人为他布气、医治,才使他慢慢恢复成正常孩童的样子。“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这是苏轼《致辩才》诗中对苏迨的描写,就是狱中遗诗中所说的“犀角”儿。关于“犀角”,唐人任逍遥在相书《月波洞中记》中,有这样一段评述:“所谓九骨者,一曰颧骨,二曰驿马骨,三曰将军,四曰日角,五曰月角,六日龙宫,七曰伏犀,八曰巨鳌,九曰龙角。东西两岳高成为颧骨,势入天仓为驿马,耳齐为将军骨,左眉上隐隐而起,者名曰月角骨,右眉上隐隐而起,者名曰日角骨,绕眼圆起者名龙宫骨,鼻上一骨起者至脑名曰伏犀骨,耳两畔满拙骨高者名曰巨鳌骨,两眉毛入边地稍高似角者名龙角骨,亦名辅角骨。以上九骨皆三品之相。”诚如前人所言,苏轼诗文鎔铸典故,犹如洪炉,铁锡俱化,诸子百家、裨史遗文、相书术数,无不容纳。当时高僧仙道,无不对苏迨施展高招,“犀角”之相,褒贬俱存。苏轼和天下父亲一样,儿子再有缺陷,也是自己最爱的宝贝,所以他才用相书的“伏犀骨”、“龙角骨”来称儿子,并以“眼中”与“身后”对举,表明在他眼里,带有病症的儿子,依然是他心魂所系、最为关心。这里不仅隐含着他对儿子的关爱,更深的是对生这孩子的母亲——王润之的最为宽容、也最体己的肯定。“身后牛衣愧老妻”,这句诗是出自内心的对闰之的忏悔。“牛衣”是贫民百姓的衣着,《汉书·食货志》里曾引董仲舒的话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苏轼在徐州当太守时,在《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四》词中这样记载当地农村风物:“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显而易见,在苏轼看来,他死之后,王润之只好回老家眉山,靠耕种为生,养活他们的儿子了。“牛衣老妻”,是他对王润之未来情形最恰当的写照。后来苏轼谪居黄州,王润之的“牛衣老妻”风姿,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平生文字为吾累,
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颔联上)
城东不斗少年鸡。(颔联下)
休官彭泽贫无酒,(颈联上)
隐几维摩病有妻。(颈联下)
堪笑睢阳老从事,
为余投檄向江西。
——北宋·苏轼作《七律·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二》诗联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太皇太后等人的多般解救下,终于获释出狱,被编管在黄州,名义上团练副使,实际为流放罪人。苏轼得到自由后,马上依照原韵,自和前诗二首寄给弟弟,其中仍在关联着寄居南都的老妻:“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颈联上“彭泽”,即是陶渊明。颈联下“维摩”,指高僧维摩诘。陶渊明弃官归隐,用头巾自己酿酒,维摩诘是和尚,当然没有妻室,他便把诵经说法而得到的喜悦当成妻子所给的安慰。苏轼用这两个典故,表面上在说丢官投荒并不可怕,即便病了,便以诵经说法来补偿老妻不在身边的落魄,此中恰恰透露出,失去了老妻王润之的料理,他的生活将变得一塌胡涂。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与儿子苏迈一道寄居于定惠寺。王润之带着全家,在苏辙的护送下,取道汴水东下,经淮河、运河再入长江,以期与丈夫在黄州相聚。此时苏辙自请以其官职,为兄贷罪,被贬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监管酒税。苏轼寓居于黄州定惠寺的一段日子,是其一生最为百无聊赖的时期。生性好动、喜欢友朋宴集的他,对消息十分闭塞的黄州生活极不习惯,他在给王润之弟弟王箴《与王元直》的信中慨叹道:“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消息!”

  附录:【王润之轶事、趣闻】

  〖贤淑继室
  苏轼的元配夫人王弗病逝后,棺椁寄放于汴京城西的一个寺院内。后因苏轼的官职不断提升,王弗作为原配夫人,先后被朝廷追赠“魏城君”、“崇德君”、“通义郡君”等称号,辞世多年之后,才因苏轼当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荣膺“诰命夫人”。北宋·神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王弗去世尚不足一年,官为霸州文安县主簿(正九品下)、在太常礼院参与编修礼书的苏洵因病在汴京去世。宋英宗下诏抚恤,并赐给银两、绢帛,宰相韩琦等要员也都有银钱馈赠。苏轼却谢绝了这些赐赠,只请求朝廷能给父亲一个名副其实的官职。宋英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从六品上,与儿子苏轼大理寺丞相同),又特令有关部门出具朝廷官船,运送苏洵灵柩回眉山安葬,王弗的灵柩因此而得以随行,并安葬于公公和婆婆的墓侧。苏轼在他为爱妻所写的《墓志铭》中悲叹道:“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古代为父母丁忧,名义上是守丧3年,实际每年以9个月计,共2年3个月。就在苏轼兄弟远离京师,在眉山给父亲服丧期间,朝廷发生了巨大变化,36岁的宋英宗因病而亡,英宗的儿子、年方20的宋神宗即位。待他们服丧期满,已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的七八月间。就在此后秋冬之际,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润之。苏轼后来在哀悼第二位岳父的《祭王君锡文》中说:
  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
  惟公幼女,嗣执罍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
  祭文中“犹子”,便是侄辈,这说明王君锡是王弗的叔叔,王润之即是王弗的堂妹。“罍篚”是烧茶的泥罐,“篚”为采桑用的竹筐,这两个字虽是谦辞,却恰如其分地表明闰之的身份,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娶的王润之,当年已经21岁。根据宋代礼仪,“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丧服在身“皆可成婚”。从苏家的八娘16岁嫁给程之才、王弗16岁嫁给苏轼、史氏15岁嫁给苏辙来看,眉山女子,出嫁之日多在15、6岁之间。那么王润之为何21岁还待字闺中呢?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3年前王弗病逝时,苏、王两家已经议定,将王润之嫁到苏家接替堂姊,给苏轼当继室。这桩姻缘,极有可能是王弗在病危之际作出的安排,否则苏轼身为两中制举的“天子门生”、从六品的直史馆官员、欧阳修多次公开宣称他将是未来天下的文章宗师,不可能去娶一名韶华已逝的村姑。这一点,确实被研究苏轼、为其修谱作学者们所忽略了。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王润之病逝于汴京,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清楚地道出原委:
  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祭文中“通义君”,为朝廷后来对王弗的追封,“没不待年”,说明在王弗去逝尚不到1年,苏轼和王润之的婚事便已定下。这样做的目的:惟有王润之作为继室,王弗所留下的幼儿苏迈才会得到精心呵护。果然王润之对姐姐的儿子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皆同己出,苏轼不久便重新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根据自己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润(闰)之”这个名字,显然是苏轼给取的,她所出生的庆历八年闰正月,而王润之恰恰生于这个闰月里,“闰”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对于苏轼来说,中年丧妻,只好无奈地给孩子找个继母,也与“闰”字吻合。考察苏家族谱,人们发现,苏家的女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一样,都没有正式名字。苏轼祖母称史氏,母亲也只叫程夫人,而苏辙的妻子一辈子安于“史氏”之称,惟有苏轼的两个夫人和侍妾朝云,都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从这一点来说,嫁给苏轼这样一位大文人,是她们莫大的幸运。不仅如此,王润之比王弗更进一步,有了自己的字:季璋。可见王润之在家排行老三。给不甚精通文墨的王润之取字,是在苏轼纳朝云为妾前后,因为朝云跟随苏轼,取字“子霞”;既然侍妾有字,夫人岂能没有?王润之第一次被苏轼在诗文中向外人提起,便是以贤妻身份。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抵达杭州,出任通判。第三天,也就是十二月一日,他便去西湖寻访恩师欧阳修所介绍的朋友、孤山诗僧惠思和惠勤。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这篇名作里,他非常洒脱地写道: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拏,名寻道人实自娱。
  在宋代,腊日是个公休日,皇上在这天赐给官员医药,平民百姓也互通有无,“闾巷家家互相馈送”。在初到杭州,需与同事、邻里多打交道的日子里,苏轼放弃了人情往来,独自跑到孤山去寻僧会诗,还得意地说“腊日不归对妻孥”,正说明家中和“闾巷”之事妻子全能应对,这样他才得以远离尘世喧嚣,到清静的孤山观水赏鱼,与鸟雀相呼。当时闰之在开封所生的儿子苏迨尚不能走路,苏轼大伯父苏澹的长孙又病故于京城,侄子的遗孀及两个侄孙只好由他们抚养着,老奶妈年纪又大,十几口人的家务,全然交给王润之,苏轼的“洒脱”,实在是一种幸福。南京大学文学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钟莱茵说:“苏轼对前面两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诗人为她们献上的作品仅一二篇”,实为妄言。如前所云,苏轼怀念王弗的作品决不止“一二篇”,而提及王润之的诗文,则更多,所昭示的情感之真、之朴,更非浮光掠影者所能窥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求帮助:苏轼 王弗 王润之 王朝云 及其子女的历史、生平资料,
赵孟頫:苏轼都有小老婆,凭啥我就不能呢?媳妇:答案在这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了苏轼二十五载的王润之,虽平凡但刻骨!
乌台诗案——王润之(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愿你历尽千帆,仍被温柔以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