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观察(149)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病因理论

《黄帝内经-素问》

第31篇

热论篇(一)

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病因理论

西医的很多诊断治疗方法均基于“病菌学说”,即微小的生物体(细菌、病毒)会在侵入人体后繁殖,然后导致疾病,而且特定的病菌导致特定的疾病。治病的手段通常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杀菌消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菌学说”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2008年,“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成立,其目标是通过基因组研究解析人类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科学家之所以把人类共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当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继续,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人类共生微生物的基因组,实质上是人体的“第二个基因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除受自身基因控制外,人体里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50~100倍,对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列入人类共生微生物的细菌已超过1000种,而这可能仅仅只是全部人类共生微生物的30%左右。

这些微生物定居在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处,并且直接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甚至有的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微生态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着重研究高等生物与定居于其内或体表微生物之间构成的生态关系。

这种微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受调节的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会随着人体的代谢方式,菌群的构成比例,以及人体与细菌间的免疫选择压力的变化,而产生渐进的变化。

也就是说,人体实际上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和细菌等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

之所以会出现某些细菌大规模增生的情况,是因为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人体自身抵抗力无法抵御这些细菌生长的结果。

因此,生态系统被破坏才是病因,而细菌增生只是这种破坏导致的结果表象。

就像太湖蓝藻爆发,并非藻类单独的原因,而是太湖水体在高温和污染的作用下,形成了适宜藻类生长的温度、光照、营养物和其它生物生存数量等诸多有利环境因素的结果。

中医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疾病是这个系统中物质(阴)和能量(阳)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疾病的外在症状只是这一结果的表象。

人体生态系统平衡又可分为两大类:

即体温(阳)平衡和体液(阴)平衡。

外界影响人体平衡的关键指标有“风、热、暑、湿、燥、寒”六邪,其中“热、暑、寒”影响的是体温,“湿、燥”影响的是体液,而“风”影响的是体温或体液流失速度。

“六邪”等致病因素引起人体的不良变化称为“邪气”。

“邪气”可以看作是细菌、受损细胞、酶、细胞残骸、体液以及相当于瘢痕组织的物质组成的炎症混合物,它可以驻留在人体特定部位,也可以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扩散或流动。

人体为了对抗“邪气”,通常会加快血液流动,补充更多物质,同时细胞能量反应加速,产生更多热量,并通过痰液等排除炎症产物,这就会出现身体发热、咳喘等症状。

比如同样数量的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呼吸道,如果呼吸道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较稳定,平衡不易被打破,原有的菌群甚至会成为阻止新冠病毒扩张的屏障,这样的人身体抵抗力较强,不易被病毒传染。

反之,如果呼吸道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不稳定,环境适宜于新冠病毒生长,则人体中更多部位的生态平衡就会被病毒所破坏,最终表现出各种疾病症状。

而疫苗的作用,可能是以相对温和的同类微生物,消耗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及空间,使得病毒失去大规模扩张的物质基础。

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易感人群,其共同特点是体内环境,适宜于特定病毒或细菌的大规模繁殖,按中医说法就是“阴阳失衡”,即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阴)和能量(阳)循环失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病因》
【LorMe周刊】关于噬菌体与细菌,这些你可能不知道
超14万种肠道病毒“出土”,人类肠道病毒的作用是什么?
掀开土壤生物“暗物质”——土壤病毒的神秘面纱|研究
mSystems:生物地球化学进入病毒时代-采用多样的方法研究病毒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新发现5万多种病毒,其中92%是未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