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之十六)

十二,易筋经

《易筋经》是将丹道之术与武学结合起来而创造出内家拳的开山之作。

《易筋经》的本质,是发现了人类除了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之外的另一种能量蓄发方式,即人体五脏六腑的能量蓄发,使用这种能量蓄发方式能够蓄发出比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更加强大的能量和力量。《易筋经》将人体所能够蓄发出来的能量和力量达到了极致。

《易筋经》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达摩祖师从西方带来,一种说法是我们道家的紫霞道人所作。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易筋经》中描述的内容,都是我们民族道家的丹道之术研究的东西。

达摩老祖的故乡印度虽然有一种瑜伽的摄心之术,但其与内家拳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涨筋腾膜相比,还差了许多层次。

即虽然印度的瑜伽与我们道家的丹道之术都发现了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但是能够将五行能量蓄发提升到涨筋腾膜这样的武学级别的能量蓄发的,只有《易筋经》。

以上就是《易筋经》对于武学的地位。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了大量的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身体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表里联系,此为探索认识人体科学之祖。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就说,形意拳是“又精研内经之意”而成。虽然李洛能先生说体育一族创自达摩老祖,但其只是不便于破坏世间流行的说法而已。李洛能先生还是认为内家拳是出于《黄帝内经》的。

我们还可以看一些丹道之术的文献,就能够知道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是没有的。

但是,这些丹道之术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出涨筋腾膜的概念。涨筋腾膜是一种武学的巨大能量蓄发,涨筋腾膜的目的是为了让五脏六腑的能量通过经络从体内传导到身体的最外层(即膜,四梢)而形成打击力量,丹道之术是无法达到涨筋腾膜的。

虽然表面上《易筋经》是描述内壮外坚的超凡入圣之作,但其本质,就是将丹道之术的五行能量蓄发与武学结合起来的枢纽。

不要以为《易筋经》是从少林寺中流传出来的,就认为《易筋经》的功夫是达摩祖师从西方传过来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可以给大家说说,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易筋经》。

在《易筋经》中,在筋膜这段关键的文字之后加入了一个“般刺密谛曰”的佛语,让人误以为内家拳出于佛家。其实,般刺密谛曰中所描述的内容是与易筋经正文有明显矛盾的。

在易筋经正文中对筋的描述如下: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筋为人体经络,即五行能量运行之通道。五行能量在经络中运行而形成一根能量筋,人体能够在这根能量筋驱动下进行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此过程为易筋换力。

而膜则为人体四梢,五行能量运行于骨肉之间皮毛之下而形成的一层能量膜。五行能量内里运行为涨筋,力达四梢则为腾膜。

即易筋经正文中说的筋膜,都是能量形成的,并非人体的组织器官。

而般刺密谛曰中对于筋膜的描述如下: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看到了吗,般刺密谛曰中将筋膜当做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来描述了,这是与《易筋经》的正文直接矛盾的!

为什么会这样?

大约二个原因。一是加个般刺密谛曰,就好像易筋经是佛家的东西了,因为少林寺是佛家的寺。

二是少林寺为了不让《易筋经》的功法外传,而故意加个般刺密谛曰将筋膜说成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让偷到易筋经的人走火入魔吧。

在古时,少林寺的《易筋经》是不是让偷学《易筋经》的人走火入魔了,我们不知道。但是这般刺密谛曰就真的让现在人走火入魔了,现在专门有一部分研究内家拳的人在研究人体组织结构的筋膜。当然是研究不出来什么东西的,只能走火入魔。

所以说以上这个事情,好似欲盖弥彰一样,更能证明这《易筋经》不是达摩祖师从外面带来的,而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

总结一下,《易筋经》中的内容虽然比其后的内家拳论黯然失色不少,但它是将丹道之术与武学连接起来的枢纽,是内家拳的能量蓄发的起源之作。

再说一下易筋经的习练方法。

有些人将易筋经视为一种独立的功夫,这是错误的。易筋经的本质是一种能量蓄发方式,即使用“六脉溶下二气,振发四肢,贯通百骸”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习练易筋经的目的是练出在经络中形成的能量筋,涨筋腾膜以力达四梢。所以,只要能够习练出筋的方法都是在易筋,不必要非得按照易筋经附带的十二式去练。

由于《易筋经》成书很早,所以其内容与其后的各种内家拳论相比,就落后了许多,即《易筋经》中的十二式是落后的易筋方法,没有练内家拳易筋来得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内家拳的本质其实就是易筋。另外,《易筋经》中所说的揉法、采精华法等习练方法,也早就被内家拳的外形动作和闭五行所取代了,也是一种落后的东西。

练形意拳的五行拳是最好的易筋方式,形意拳的五行拳是所有内家拳的根基,所有内家拳的动作和劲力都是从五行拳演化出来的。我们师兄弟中打五行拳最快的三个月就能够习练出心力(调息),一般的半年也都能练出心力。

所以,打五行拳是练易筋经最好的方法。

我们明白了内家拳的本质,其实就是习练心肝脾肺肾的极致的能量蓄发,内家拳练的是将五行能量蓄发通过经络(行于筋串于膜)达到四梢而显现出内家拳巨大的打击力量。

明劲、暗劲、化劲三个练拳的阶段,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内里心肝脾肺肾的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练到化劲阶段已经没有外形动作的,不思而得、不显而彰、无形中而生,所以内家拳的外形动作都是为了练内里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而准备的,当内里五行能量蓄发强大到一定程度,外形动作就没有用处了,就无形无式了。

所以,大家切记,打五行拳的外形动作的目的是为了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所以在打五行拳时大家要时时刻刻牢记,打五行拳不是为了使用拙力(蹬腿、扭胯、扣肩)打出巨大的力量,打五行拳的目的是为了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所以把五行拳打得惊天动地的,恰恰是没有理解内家拳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易筋经》的十二式,还是形意拳,都是以手足四肢的外形动作引带出内里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因为人体内里的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是通过经络产生联络的,即运行于心肝脾肺肾的阴脉是与运行于手足及四肢百骸的阳脉相连的,所以,手足和四肢百骸之动的能量就能够通过阳脉贯通到阴脉,打通阴脉后就能够引带出心肝脾肺肾之动。

一定要用外三合打拳,因为只有外三合的顺逆的能量蓄发才能够用手足之动打通阳脉而带动阴脉,从而引带出阴脉的心肝脾肺肾的动。心肾交合是在上下的竖直方向进行的,这就需要手足的外形动作也必须得形成上下竖直运行的能量蓄发才能够与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合拍,最终达到内外合一。外三合形成的顺逆的能量蓄发,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就是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所以才能够与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合一。

打五行拳时,含胸吸气时,周身折叠拧裹生成下行能量,两肺抱心,利用吸入肺部的空气迫使心力下行-------此时身体外部手足四肢的折叠拧裹与心力都在下行,是合一的。当身体反向折叠拧裹时呼气,身体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开始运行上行能量,而此时在内里,肾力开始上行--------此时身体内外运行的都是上行能量,也是内外合一的。

正是由于外三合形成的顺逆的能量蓄发能够与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合一,内家拳才能够以外三合的手足之动引带出内里的心肾之动,进而心肝脾肺肾皆动。

所以,打不出外三合,就不可能实现心肾交合。现在用蹬腿扭胯扣肩打五行拳的,就不可能实现心肾交合,因为在用蹬腿扭胯扣肩打拳时,身体外部的手足四肢是同时向不同方向进行能量蓄发的,是根本无法与内里的心肾交合的能量合一的,手足的阳脉之动与内里心肝脾肺肾的阴脉之动不合,阴阳六脉就不能畅通合一,就不能够用手足之动引带出心肾之动,就不能实现“六脉溶下二气,振发四肢,贯通百骸”这个内家拳的本质。

外三合形成的顺逆的能量蓄发,与外三合的心胸腰腹折叠而形成的含胸呼吸,是习练出心肝脾肺肾的五行能量蓄发的关键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之二十)
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
郭云深对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的五行能量蓄发的描述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之四)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
从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