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解道德经16——如何修到道的最高境界,同于天道,没身不殆?

你想不想知道,怎么做可以修到道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同于天地,同于道,没身不殆?

其实,老子很早就说了,首先第一步:

致虚极,守静笃;

也就是内心清净到极点,能真正不为外界一切所动。

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忧,因为,外在一切好坏、荣辱、万物生灵,你都能平等看待。

所有的东西、人、生灵、事物,于你都像黑色和白色两种普通的颜色一样。

你如果偏好白色,那白色出现时,你就会更开心。黑色出现时,你可能就不舒服。这便是被物所动,你的心就是不清净的。

你如果没有丝毫的偏向,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仅此而已。那不管是白出现,还是黑出现,你都能心境通明,看的清清楚楚。这便是虚极,便是静笃。

好,现在让白变成你最喜欢的人,让黑变成你最讨厌的人。或者,让白变成功成名就的生活,让黑变成负债累累,流落街头的生活。

此时,我把白给你,心动吗?

然后,我把白拿走,黑留给你,害怕吗?

心有没有动,有没有清净,你自己就知道了。

修道顶级的人,面对世间一切,都是清净的。所以才能同于天地。

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一直是不清净的吗?

肯定不是,在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时候,我们是清净的。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那你问你自己的心,它知道。

好了,第一步我说完了。咱们来说第二步,当我们能做到清净自然,心无所动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第二步了,注意,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一句,就是说,当你的心清净下来后。你就可以去用它去照见万物了,用少林寺石碑上的话来说,就是用心如镜。

当你的心清净了,那就不是你绕着世界转。是世界在你身边转,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在你身边,自然的生长、发展、变化、衰亡,一切了了分明。

这时,你看你喜欢的人和看你不喜欢的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不会被喜欢或偏见迷惑了心智,而无法见得2人真面目。你看他们,就会和看一件物品一样,清楚明了。

同样的,你去看一件以前令你头疼的事情,和一件令你开心的事情。也会变得无比分明,当你的心清净了。你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看清它的生长、发展、变化规律。

老子也是这样说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也就是说,当你清净下来,内心真静时,你去看万事万物。他们就会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会回到本质。

当你能看到本质的时候,其实也说明你内心的清净。而这时,你方能看到生命循环往复的变化,才能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道。

你看到了会怎么样呢?

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不是吗?

如果,一件事情,你看清了它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它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如何发展的,那你觉得你会怎么?

换到人身上也是,如果你是一个HR,现在,有十个人站你面前。你都清楚了他们的出生、成长、所有变化的经历,了解了他所有行事的动机,处事的风格。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样?

老子是这样说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其实,就一个字“明”,当你把一切都看清楚了,规律也摸透了,可不就是心里一片清明吗?

至于,清明以后,你要做什么,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道本是是没有任何导向的,不会教你做个好人或者教你做个坏人。

老子说,事物隐藏的道就是常,其实,我们也经常把“常”做不变、永恒讲。在这里,我觉得老子说的是一种相对的不变和永恒。

相对于外界形式不断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源头和规律是不变的。

就像牛顿三定律吧,很多事情都符合这个规律,但是,规律本身就只有那几条。不管外界变化有多少种,多么纷繁复杂,最后还是符合这三个规律的。

但是,你说这规律是绝对永恒正确的吗?放到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研究,它就不适用了。所以,我说,老子这里说的常,是相对的不变和永恒。

不过,这并不影响老子表达的意思,老子表达的重点在于你掌握了背后隐藏的道。你方能明。

如果,你不知道这背后的道,你就会走歪路,自然,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麻烦。

所以,老子这里唯一劝你的就是,先静心下来看,看清了,再去做。做的时候,别胡来,既然摸清了道,何不依道行事。当然,你依然可以逆道而行,只是,你得明白,这样做要承担的后果。

老子说: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掌握了万事万物背后道的人,心胸会自然变大。没有他放不下的人,没有他放不下的事。他可以放下世间一切,老子管这种状态叫“容”。

当他一切都能放得下,都能容的下时,他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也就没有私心偏向,一切平等。老子说这样的状态叫“公”。

当他能平等对待一切时,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他顾虑不到的,那这不就是同于天地,同于道了吗?如此,还有什么他不能处理的?那此时的他,其实,也就没有了私心小我的概念了,那还有何危险可言?

其实,你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又回到了起点。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终点似乎和起点等同了起来。

因为,当你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时候,你本来就是已经得道了。后面,只不过是用道而已。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我们可能很难做到像天地一样,一直同于道。但是,偶尔得道应该还是可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水哲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怎么理解?
推荐精读 | 道者万物之奥:道的本质含义
虚极静笃,就会有大智慧出现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2章-处事董道不豫,万物将自宾:凡事不可倒行逆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