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酿造技艺”

分布区域及表现形式:先市酱油酿制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这一技艺的产生、发展地先市,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古老的赤水河纵贯全境,是多元文化交流之地。先市在与川南黔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渗透、竞争、融合的过程中,食品文化不断发展,逐步创立了独特的酱油酿制技艺艺体系,所产酱油具有“酱香浓郁,色泽棕红,体态澄清,味道鲜美,挂碗不沾碗,久储不变质”的优良品格,以至清末在川南黔北渝西地区形成了“先市豆油,仁怀醋”的顺口溜。先市酱油酿制技艺的基本内容为酱油酿造过程中传统的、特定的法则、规程及世代相传的技艺。这一传统酿制技艺的大豆整粒蒸闷、多野生菌种制曲、高盐稀固发酵、长周期自然晒露以及“秋子”浸出等法则,与其他酿造工艺有着根本的区别。先市酿造食品厂―百多年的酱油老厂房和600 多口百年以上的晒露缸,是先市酱油酿制技艺的重要载体,也是罕见的酱油酿造历史文化的意义符号。先市酱油酿制技艺是赤水河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地区酱油技术、酱油文化的独特典型,对这一地区的酱油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主要价值:1.历史价值:先市酱油酿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与川南、黔北、渝西地区历史上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它是该地区酱油酿造传统的体现,也是该地区食品文化传承的载体。唐代神童先汪喜爱先市清酱,形成了以酱油祭奠先人的遗风;清代形成的“先市豆油,仁怀醋”的赞语,自今仍在人们的口头传诵。一部先市酱油酿制工艺史,见证了川南、黔北、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2.科学价值:先市酱油酿制技艺集赤水河流域和川南、渝西地区酱油作坊之大成,体现了酱油酿制的历史传统和先民的杰出创造力。先市酱油酿制技艺的大豆整粒蒸闷、多野生菌种制曲、高盐稀固发酵、长周期自然晒露以及“秋子”浸出法,与其他酿造工艺有着根本的区别。先市百年酱油老厂的空气中与任何物质上,都有丰富的有益菌母,堪称一大奇迹,很有科研价值。

3.经济价值:先市酱油酿制技艺,既是赤水河流域和川南、渝西地区民间民族酱油酿制技艺的结晶,也对这些地区酱油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和酿造酱油业的振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生存状况:先市酱油酿制技艺是中华农耕文明孕育的民间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今天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先市酱油传统古法酿制技艺受到强烈的冲击,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亟待加强抢救。

1.新工艺、新技术的威胁随着酱油社会需求的扩大,以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的配制酱油居于市场垄断地位,严重威胁先市酱油传统酿制工艺的生存空间。

2.市场竞争的威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酿造酱油生产厂家为多产酱油,采取多加水,再加色素和增稠剂的方法兑制酱油,以之代替酿造酱油,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对先市酱油传统古法酿制技艺生存空间的又一严重威胁。

3.传承人员断代的威胁由于先市酱油传统古法酿制技艺法则严谨,程式讲究,产品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加之先市酿造食品厂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掌握先市酱油传统古法酿制技艺的传承人员因价值取向问题离开了企业,先市酱油传统古法酿制技艺的传承面临空洞化的危险。



先市酱油酿制技艺是赤水河流域合江先市酿造食品厂酿制先市酱油的独特技艺。先市酿造食品厂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城西部的先市镇,厂前紧临赤水河,厂周为浅丘带,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先市镇东邻合江城,北接泸州城,西南连贵州赤水市,为“夜郎古道”的重要道口。

 

镇区海拔 280 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温 18.2 ℃,年降水量 1184.2毫米,无霜期 357 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为湿土土类,属高肥力土壤类型。水文地质为可溶性砂岩为主的裂隙孔洞水,地层浇层水质为重碳酸盐型水,利于饮用灌溉。


独特的地理环境先市酱油老厂位于赤水河岸,日照充足,赤水河的水气白天蒸发升空,夜晚降落在晒露缸内的酱坯里,促成微生物酶活力的分解,为酱油的日晒夜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先市酱油老厂经过一百多年连续不断地生产,在厂区内自然形成了多种有益的微生物菌类,为天然有益多菌种制曲发酵提供了独特的条件,生产出的酱油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浸泡大豆→大豆入甄→蒸闷大豆(将大豆蒸一天,加盖闷一夜)→出甄摊凉(将大豆冷却)→混和面粉→晾盖制曲→移曲料入晒露缸→加盐水→日晒夜露(4-5 年)→酱坯成熟,放入“秋子”浸出酱油→勾兑灭菌澄清→成品


大豆入甄后蒸一天(不少于 8 小时),蒸的过程中保持武火,切忌“闪火”,保证大豆均匀熟透;蒸一天后灭火闷一晚上,使大豆在高温状态下自然降温


混和大豆与面粉讲究“轻”、“匀”,既免捣烂大豆,又使混和均匀。制曲不采用人工菌种,而是利用空气中、工具上附着的天然有益多菌种制曲。制曲后将盛豆晾盖(簸箕)移入通风透光的晾房 15 天,保证酶衣全面成熟


曲料制成后,将其移入晒露缸,加入 20%盐浓度的水,生成稀态后,在 4-5 年的日晒夜露过程中,稀态自然转化为固态。


酱坯成熟后,放入“秋子”(浸出酱汁的竹制用具),酱汁经秋子浸出,用浇提(楠竹制成的舀取工具)在秋子内舀取酱油。秋子浸出采用“一泡二转”技艺,即以 60℃的盐水将固态酱坯浸泡一天一晚,浸泡过程中转酱汁多次,使之清澈


从秋子取出不同层次的酱汁,通过“眼观色泽,鼻闻香气、口尝滋味”的方式,勾兑出不同风格和级次的产品,采用 “锅煮灭菌法”灭菌,灭菌后出锅冷却,盛入容器密封(防止二次污染)在静置状态下储存 5-6 天,包装成品。

 

 

“原始”的酿造方式

“很原始的。”说起酱油的酿造过程,从厂长到职工,每个人一开口就是这句话。原始的方式或许产量低,但品质口感未必差。在蒸煮房里,记者看到两大口蒸转锅下晾着一大片煮过的黄豆。豆子熟了,显得胖嘟嘟的。捡一颗入口,不需动用牙齿,舌一压便又绵又软地融在口中,豆香味很浓郁。

32℃,这些熟豆子晾凉至这个温度,就该挪窝了,被挪到曲房去发酵制曲。对于未识“制曲”为何物的人来说,这间曲房颇“开眼界”:6个长约5米、宽米许的长方形曲池并列,池内平铺着数寸厚的曲料,每个池里都插着一支温度计。“熟黄豆加上面粉和3042米曲酶拌匀,就是制曲。”技术员张德林告诉记者,曲料温度不能低于28℃,也不能高于38℃,还要定时用铲和耙爪翻松,使热量均匀,“有的酱油色泽不好,口感发酸,氨基酸含量低,部分原因是这个环节掌控不好。” 48—72小时后,曲料颜色由白而变浅黄,便可出曲了。

好酱油是晒出来的

接下来到了发酵环节。这又一幕场景的确如他们所说,挺“原始”的,与现代化毫不搭边。然而,发酵本来就该是一个自然过程,除了长时间的自然光照,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了。然而,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2个月。

空地上,并列着几个水泥建成的酱油发酵池,有点像长方形的水池,只是顶上加盖着玻璃,自然的阳光、天光就那么日复一日,透过玻璃,与池内的原料亲密接触。这些原料,由曲料和15度的盐水按1:2混和。2个月后,滤出原料,余下的液体就是酱油了。

然而严格地说,那些还不能算是酱油,只是酱油的半成品。因为接下去,这些浅红褐色的半成品液体还要在池中接受日晒4——6个月,然后经高温蒸气灭菌,最后才成其为我们入口的酱油。

6个月,从一颗豆到一滴酱油

如此算来,酿造酱油的一个周期需耗时6——8个月方能完成。记者终于明白职工们口中“原始”的含义:设备陈旧、手工落后、方式传统——如今,鸡、猪等家禽长得比以前快多了,地里的庄稼亩产也比以前高了不知多少倍,试问无非是小小酱油,还有谁能耐得住半年以上才能出成品的酿造过程?

不过,叔父、父亲都是做酱料的张德林说,这种无添加的纯酿造酱油的口感并不很鲜,比不上很多市面上卖的瓶装酱油,其氨基酸态氮含量一般只在0.8g/100ml上下。“但当你习惯了一种食品一入口,不再要求自己的味蕾即刻便要尝到鲜感时,你就会享受到这个酱油的醇真。”

“摇晃酱油瓶,酱油马上浮现一层白色泡沫,几分钟内,泡沫会散至瓶壁,渐渐消失,这就是好的酱油。”张德林向记者支招,这些酿造酱油虽然没有添加防腐剂,但如果边晒便吃,就是吃上一年半载也不会变质。“因为它本来就是晒出来的嘛,越晒越浓稠,如果你嫌太咸,烧点开水加进去,一样很好。”

希望传统工艺不没落

1956年公私合营,上海同顺兴、油贞等数家旧玉林私人酱料厂合并,成立了玉林食杂站,即今天酱料厂的前身。上世纪80年代可说是酱料厂最辉煌的时期,生抽王、儿童酱油、豉椒酱等产品相继在自治区获质量优秀奖,广东、南宁、桂林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1986年我们有过自己的注册商标‘家迎’牌”,厂长陈进英说,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老牌传统手工产品已无法抵御市场大潮的冲击,渐渐式微。

记者看到,资金缺乏、厂房狭窄、设施落后使今天的玉林酱料厂无法申请QS认证,这无异等于失去市场准入,“家迎牌”已不再有用武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到这里买酱油需自带空瓶的原因,只有像十三婆那些常年吃着这些酱油的老顾客,因着这个口感、这个味,仍“不离不弃”。

据了解,从1996年开始,这个国营厂从厂长、技术员、会计到普通职工,每人平均每月只领320元工资。“不计较了”,张德林笑着对记者说,“干一天就要尽职一天,希望传统工艺特色不要没落,还能继续传承。”

 

源發號手工醬油

 

種麴?製麴

黑豆經清洗、浸泡、蒸煮待冷卻之後,便放入麴盤內讓它自然發酵,製麴大約需要3~5天的工作時間,室內溫度則控制在37~38度之間

 

加鹽?置缸


黑豆經製麴的過程之後,變成「原料麴」,此時再以45度C的水溫清洗攪拌,最後加入食鹽攪拌均勻之後,便放入缸中

 
日 曝

製作醬油時間花最久的,就是這一道過程,花費的時間普遍來說都要六個月以上,才能將黑豆釀造成生醬油,這也是傳統的製油方法

 

過 濾



生醬油加入糖、甘草…等混合物蒸煮之後,還要經過三道過濾手續,將生醬油中的雜質去除,最後再煮沸、殺菌、裝瓶,便完成醬油的製作

 

傳統爐灶燒火


爐灶燒柴生火是傳統的燒煮方法,從一開始的小火到大火,之後的餘溫慢慢冷卻,讓食材可以提煉透徹,至今少數的製餅、搾油…等行業都還保留這樣的製作方法

 

三代傳承?手工製作


源發號從第一代製作醬油開始,歷經三代傳承,過程採用古老製油方法,雖然耗費很多製作時間,但是品質也相對的很實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级非遗 泸州先市酱油 百年味道口福万家
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
除了茅台、郎酒、泸州老窖,赤水河畔飘荡千年的还有这种「酱香」!
先市酱油:百年传承,手酿甘醇,沉浸3-5年自然的味道
254口晒露缸 赤水河畔沉淀百年老味道
走进先市酱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