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中的巴赫丨沉默羔羊丨辛德勒名单丨哥德堡变奏丨英国组曲



    对现代人的生活而言,聆听音乐的方式很多,比如影视作品就离不开音乐的存在。这其中古典音乐的直接运用往往会对剧情的推动起到原创作品无法起到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巴赫生日的日子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影视作品中对巴赫音乐的运用。首先来介绍的,便是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对《哥德堡变奏》(BWV988,Aria da capo )的运用,大家可先看下面的视频。


《沉默的羔羊》之《哥德堡变奏曲






   有人说“此片中汉尼拨穿梭在文化积淀深厚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再配上天乐般的古典音乐及圣歌,使他的杀戮远远超越了血淋淋的现实,升华成一种歌剧式的美感。”音乐对于剧情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第一部一样,音乐渲染了紧张感,但也不乏宗教主题, 以及轻快的旋律——特别是重复了第一步的哥德堡变奏曲——每当Clarice和汉尼拔沟通时,巴赫的旋律就会响起。《哥德堡变奏》的演奏者是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分别在1955年和1981年对这首aria da capo(goldberg variations)做了不同的诠释:第一次时,它体现的是热情,自信;第二次是则有种隽永,至乐以及纯净之感:在赋格的重复中穿梭到过去的时空。(不妨试着听听这两个版本)有趣的是,《沉默的羔羊》用的是1955年版(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1951年的事情,那个时候还没这个录音……但问题是这部电影也不是1951年拍的啊……),《汉尼拔》用的是1981年版,他试图说明什么呢?起码也说明两部电影之间存在的关系吧。单就《汉尼拔》的1981年版使用而言,巴赫似乎使得电影中的‘罪’达到了一种宗教的境界;从赋格的反复中看出‘罪’这一主题的反复:汉尼拔的“伤害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仇恨的循环)那位贪图酬金而和他祖先一样死去的警官(贪婪的循环);以及‘机构’(执法者)‘并非真正保护弱者’。汉尼拔对宗教感兴趣:从但丁的诗和歌剧中以及他杀死别人的方式可以看出。或许只有巴赫那种纯粹的音乐,以及他心中对于爱(也许)和真正弱者的同情才能让他觉得活着尚有意义。



1、《汉尼拔的崛起》(《少年汉尼拔》)里,年轻汉尼拔喜欢在家听哥德堡唱片。

2、《沉默的羔羊》里,博士边拉屎边用砖头听哥德堡磁带,然后做掉两个警卫,又听了一会,从容离开。原著说是古尔德的1955版。

3、《汉尼拔》里,博士在自己的寓所弹过一次哥德堡,用的是钢琴,后来和女特务一起吃检茶长助理,博士边下厨边听的哥德堡。小说里则是那个警长在博士寓所窗下偷听到博士用古键琴弹哥德堡。这部电影里用的就是1981年的古尔德。



    如果你对上面这个图感到陌生,可以听一下上面的这段音乐。你或许应该重温一下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就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让很多人——特别是巴赫迷——震撼的地方就是那段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一个德国军官在犹太人家里即兴演奏巴赫的《英国组曲》,屋外屠杀犹太人的枪声和巴赫那美妙的琴声交织一起,两个德国士兵闻声而来,在门口其中一个问:这是巴赫?另一个冒充内行说,这是莫扎特。看到这个场景,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产生巴赫、贝多芬、歌德、席勒等的伟大民族竟然会让希特勒上台,竟然会发生屠杀犹太人的悲剧?


《辛德勒名单》中的巴赫《英国组曲》BWV807, 1. Prelude





    这首《英国组曲》(《Prelude to Bach’ s 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 BWV807),因为它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这个《英国组曲》片段是影片中唯一有荒诞感的地方。


《英国组曲》是沾满鲜血的音乐吗?显然不是!




    提到巴赫的音乐,爱因斯坦曾这样说:“倾听、热爱、敬畏,还要闭上你的嘴巴。”巴赫是复调音乐大师,作品往往以一个庄重的主题为中心,两个或多个声部围绕着这个固定的中心繁衍生长,相生交错,旋转向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立体图案。像是用多条旋律线编织的一个复杂织体,主题在这个立体织体中,从一个声部“飞翔”到另一个声部形成对位,经复杂的“飞翔”路线跃入高峰,这一过程都在巴赫稳健自信的控制中,他能将音乐的所有细节置于准确的位置,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会有多余,滥情等非理性的内容。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影片中,那一队德国士兵在《英国组曲》的伴奏下,爬的楼梯正是一个方形的螺旋形结构(有一个向上纵深的镜头说明了这一点),在拥挤的楼梯道上奔跑,但是显得井井有条,有秩序。后来,我又看了几遍,总感觉这队德国士兵像《英国组曲》中的音符,有着巴赫的秩序、理性沿着《英国组曲》的螺旋线上升。原因是“发动”他们的好像不是德国军官,而是犹太人用脚踩出的那两个音。 再说说德国军官弹《英国组曲》那个镜头。说实话,时至今日我都无法理解当时的德国士兵在屠杀犹太人时是一种什么心态、或者说基于什么信念。有人可能会说:他们都是执行命令。但是,他们不光是士兵,也是人,在德国这个有着哲学传统的国家,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思想?从影片中的这个镜头来看,他们屠杀犹太人就像是去别人家里做客,然后弹一只《英国组曲》助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德国军队是世界上有素质、讲究纪律的一只军队。官兵的音乐素养也很高,据说,当时开党代会时一般都会放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希特勒也非常喜欢音乐,最喜欢的是瓦格纳的歌剧,他曾说:每听一遍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会有新的感受。 有着很高音乐素养的一只军队竟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刽子手军队。孔子说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化也。是错误的吗?美和善是分离的吗?



作者: 埃里克·沃格林 Eric Voegelin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在这本书中,沃格林始终把握着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人经验中的核心问题:希特勒的掌权。此事何以可能?至今有何后果?(66页)更具体来说,他要全力探究的不是纳粹掌权之后的暴行、罪恶,“而是那个能够让纳粹分子掌权的社会的精神处境。因此问题不在于纳粹分子,而在于德国人,正是因为他们,纳粹分子这种类型的人成为社会的代表,并能够作为代表、政治家和元首行使职权”(97页)。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精神处境”能具有如此关键的作用?很难用一种概念或状况来概括这种“精神处境”,必须从沃格林在该书中不断深入论述的多种层面和角度来拼合出这幅精神的版图;而且必须思考的是,他不断用“深渊”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层面。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处境,沃格林非常强调神性与人性这两个概念,这是人的实在存有的根基。因此,他认为纳粹问题的核心就是去神性和去人性。沃格林最终把纳粹的原因追究到了每一个参与纳粹的德国人身上。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辛德勒名单》的一把钥匙。(参见李公明:“关键在于人要变成不同的人”一文)




    梅纽因曾这样谈到巴赫的音乐:我演奏了一辈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其音乐之纯洁表达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我们最高尚的品行,我们最圣洁的情感。巴赫的音乐使我们摆脱低下的自我,他以一个与自己和神和谐相处的人的身份向我们娓娓诉说,并且反映了一个建立了信仰和安全的社会的韵律。这是雄踞人类发现与发明之颠的音乐。 就如永恒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神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上面是歌德说巴赫的音乐。 很多伟大的人给予巴赫至高无上的评价。可《英国组曲》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却造就了一种荒诞感,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总是戏弄人的判断力,前几个镜头按部就班,到犹太人踩到钢琴键发出两个音符“发动”那队德国士兵和《英国组曲》时就变了,如果按逻辑、弹钢琴的当然应该是犹太人(有钢琴声的时候德国人还没有冲上去),可下一个镜头告诉我们是德国人在弹钢琴。三个德国士兵用冲锋枪把床打得稀烂(前一个镜头早告诉我们那个床下的人已经死了)。一个德国人怕吵,用手指堵住了耳朵(刚才还在用听诊器听动静)。用冲锋枪扫射天花板(为了产生音响?)。争论是谁的作品时,说是莫扎特(德国人听不出是巴赫?其中有丰富的对位)。最后一个整体镜头:犹太人居住区房间透着窗子闪着光亮,配合着《英国组曲》(乡间奏鸣曲?)。 如果音乐中没有荒诞的成分,是不会有荒诞感的,这里换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可以吗?我估计只会有反讽的效果。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随着太阳、直升机群的升起响起的瓦格纳的音乐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爱因斯坦曾说:瓦格纳的作品在结构上的欠缺可视为颓废,音乐个性有着无法解释的攻击性,对他的大部分音乐只能带着厌恶去听。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吗?或者说,《Prelude to Bach’ s 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中有怪诞的因素吗?


宗教康塔塔:BWV155《我的上帝,苦难还有多久?》(Mein Gott, wie'lang, ach lange)



由于腾讯视频资源太少的缘故,还有很多涉及到巴赫音乐的电影没办法找到对应的视频,方便大家直接感受巴赫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比如《七宗罪》、《爱在黎明破晓前》、《呼喊与细语》、《钢琴家》、《魔女宅急便》、《牺牲》、《犹在镜中》、《飞行者》、《大逃杀》、《甜蜜的生活》、《英国病人》、《和巴什儿跳华尔兹》等。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久石让的电影音乐会,也完全应该和值得搞一些巴赫电影音乐会。对传播巴赫大有裨益。这就有待有志之士的努力了,在此我们只能期待。下面是贴吧网友塞巴斯蒂安bl整理的一个巴赫电影配乐简介,感谢大神!


1、《七宗罪》 导演:大卫芬奇 1995年


不知道你还是否记得上图这个镜头,此时影片正响着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BWV 1068)的第二乐章主题。演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2、《爱在黎明破晓前》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1995年


?维也纳清晨,巷子一边,他们俩就和着音乐缓缓起舞,此时想起的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第25首”。暂时没找到在线,大家感兴趣可重温下电影感受旋律。

电影结尾响起的是巴赫“古大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and Harpsichord in G Major, BWV 1027)的第三乐章行板(Andante)”,由Laurence Dreyfus和Ketil Haugsand演绎,音乐平静而深邃,令人沉思冥想。


3、《呼喊与细语》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1972年

?

曲目:巴赫第五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萨拉邦德舞曲(Suite No.5 - 4.sarabande,BWV1011)巴赫宏大浩瀚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虔诚单纯的慢板作品无疑给伯格曼中后期创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犹在镜中》、《沉默》、《安娜的受难》、《假面》、《呼喊与耳语》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乐,从丰实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到纯净的《哥德堡变奏曲》。《呼喊与细语》借助背景音乐的魅力调动情感,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片中,玛丽雅与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这里巧妙地避开了她们的“细语”(这段场景并没有用对白表现),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响起、如泣如诉的巴赫大提琴组曲“萨拉班德”。



4、《大逃杀》 导演: 深作欣二 2000年

图上的镜头,此时电影中同样响着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好像还有《拉德茨基交响曲。


5、《夜奔》 导演:徐立功 / 尹祺 2000年

?

涉及曲目: 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之序曲(BWV 1007, Prelude

黄磊抱着大提琴要上阵了。然后要演奏的曲子是巴赫大无第一号的序曲。马友友的演奏版本也很棒。在此贴个在线听。


6、《镜子》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5年


涉及曲目:《约翰受难曲》(St John Passion)
接近黄昏,静谧而安详的田野中,响起了巴赫《约翰受难曲》,在一系列的镜头中进行时空的转合,高亢有力地合唱击打和震撼着我的心灵,这组镜头不得不对老塔肃然起敬。


7、《钢琴家》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2002年


涉及曲目: 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之序曲 
钢琴家一觉醒来,优美的大提琴声从小房间中传来,这就是bach cello cuit no.1 in G major,BWV1007,prelude,即巴赫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序曲,这首曲子有着很明显的巴洛克风格,而且是一部大调的作品。和《夜奔》里的是同一首。


8、《飞向太空》(索拉里斯) 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2年

涉及曲目:马太受难曲赞美合唱调第四音小前奏曲
《索拉里斯》片首的配乐是巴赫马太受难曲里的一曲,这段配乐听说是老塔御用配乐家edward artemiev用合成器调变的。

9、《魔女宅急便》 导演:宫崎骏 1989年

面包店老板娘做针线活时旁边电视里放着巴赫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还记得这个镜头吗?这首曲子是Hilary Hahn演奏的一首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全名不详,只知道在Hilary Hahn专辑中的名字是《Concerto for violin, strings & continuo in e major, bwv 1042 3: Allegro assai》。

10、《英国病人》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1996年

涉及曲目:哥德堡变奏曲
护士在废墟中找到一家斜放的钢琴,随手弹出的曲子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12、《甜蜜的生活》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1960年

涉及曲目: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r in D minor,BWV 565),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

13、《飞行家》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2004年


涉及曲目:托卡塔与赋格
莱昂纳多又一次起飞时,响起的是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

14、《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1971年


涉及曲目:G弦上的咏叹调
当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响起,电影的情怀和情绪已经完全吸引了我。此曲几乎贯穿全片,最后一个长镜头在跟进、推拉与大角度的视角切换后,终于依依不舍的离开……

15、《李献计历险记》 2011年

涉及曲目:康塔塔BWV147
本片根据李阳2009年创作的著名网络动漫视频改编。公园的这一段略显文艺,配乐用了巴赫的“康塔塔BWV147”(Choral-Wohl mir, dass ich Jesum habe (BWV 147))。

16、《寄生虫》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1961年

涉及曲目:勃兰登堡协奏曲1号、勃兰登堡协奏曲2号:管弦乐组曲
一个表现街头小混混、皮条客的电影,配乐竟动用了巴赫。但效果确实出奇的好。准确传达了导演的悲悯之情。片子里巴赫的音乐很多,据楼主考察后鉴别出个大概。勃兰登堡协奏曲1号在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而且还出现了多首勃兰登堡协奏曲2号:管弦乐组曲的曲子。

17、《穿越时空的少女》 2006年

2006年细田守执导的动画版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中用了多首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比如goldberg variations for keyboard bwv 988 variation 25 a 2。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

18、《分道不扬镳》 导演: 扬·霍布雷克 捷克 2000年

涉及曲目:巴赫《马太受难曲第39首》
这是一部有二战背景的捷克电影,本片以喜剧手法处理二战犹太人题材,营造出一种笑中含泪的效果,颇有黑色辛酸之味。片尾出,想起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巴赫第39首的咏叹调,使影片温情和悲悯的情绪尽现。曲名:巴赫《马太受难曲第39首》Bach《Erbarme dich mein Got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赫竖琴哥德堡变奏曲:主题与第8、9、26变奏 (1共2) BWV 988
朱晓玫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
出自巴赫的经典电影音乐,收藏了细细品味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古尔德演奏)
美好的早晨,来一场巴赫马拉松
巴赫,生日快乐 | 羽管键琴、钢琴分别演绎经典《哥德堡变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