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寻访千利休》观后感

  (2018-12-11 09:45:31)


作者:暮初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版权)   






当然,要看懂电影就要先了解一点日本茶道的常识。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并不姓“千”。从“千利休”的日语发音来看,应读作“千之利休”。也就是说,“千”只是表示他是“千家流茶道”的开创之祖。他的居士号叫“利休”,源于“正亲町( (おおぎまち)天皇”的赐号“利休居士”,因而也不他的本名。在日本古代,除了贵族,一般平民并没有姓氏的概念。
    千利休最初向“北向道陈”学习茶艺,后来转而成为“武野绍鸥”的弟子。作为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启后人物的武野绍鸥是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的再传弟子。而村田珠光创立茶道是在向一休大师(即日本著名的和尚“聪明的一休”,日本禅宗大德寺的重建者)拜师参禅后,结合了日本佛教禅宗的奥义才初步完成了将单纯的茶艺升华为茶道。而武野绍鸥又与日本禅宗大德寺派的临济宗大师大林宗套过从甚密。自此,日本茶道就有了明显的禅宗色彩,深奥而玄妙,风靡一时,继而成为各社会阶层借以附庸风雅的文化时尚。
    提到大德寺,有一个典故不得不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境界来品茶,感悟到其中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其墨宝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禅宗大德寺派对于日本茶道影响之大的由来,大德寺也因茶道文化而名闻遐迩。而“茶禅一味”正是日本茶道的灵魂所在,奠定了日本茶道最基本的审美价值观。
    据相关资料,千利休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茶艺人。由于风格独特而成为“利休流茶道”的开创者,后完成了“侘茶(わびちゃ)”而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被“千家流茶道”尊为开创之祖。
   千利休本姓“田中”,幼年被称作“与四郎”,成年后的法号是“宗易(そうえき)”,并以“抛筌斋”(ほうせんさい)为号,晚年又以“不审庵”ふしんあん)为号,获天皇赐居士名“利休”。曾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事总管(兼茶艺师傅),而名闻一时。最终,因触怒了丰臣秀吉,利休被命令自杀,终年70岁。
   “利休流茶道”的特色在于不拘泥于多余的形式,主张简朴的茶道风格,极端凝练茶器和茶具的样式,以“禅”的精神完成每一道茶的制备。千利休在担任丰臣秀吉的茶事总管时声名鹊起,但最终死于丰臣秀吉的命令。可谓成也秀吉,败也秀吉。
    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矛盾起源于丰臣秀吉将茶艺用于政治目的。作为以茶为名的社交场合,各种重要茶事活动中的出场人物又都少不了千利休。比如,影片中展现天正13年,丰臣秀吉被“正亲町天皇”任命为“关白”(相当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宰相)一职的就任仪式中,亲自向“正亲町天皇”献茶,而亲王及以下的贵族就由千利休代为献茶。影片还展现了天正15年,丰臣秀吉为了炫耀统一日本西部的战果,在北野社境内举办了多达800个以上茶席,堪称空前绝后的大茶会,史称“北野大茶汤”。而这次茶会之所以成功,又完全仰仗于千利休个人作为“日本第一茶人”的影响力。
    为了达到利用茶艺介入政治的目的,丰臣秀吉构思并建造了豪华的黄金茶室作为政治社交场所,而丰臣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長也因热衷于政治而积极参与其中。由此,千利休就身不由己地与丰臣秀吉政权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由于丰臣秀吉权倾一时,因而天下所有名贵的器具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来用于茶道,因此也被人称之为茶道黄金时代的来临。
    但是,看似光鲜的背后,千利休的内心却是十分挣扎。这源于政权内外各方对于千利休介入政治的反感和猜忌。
    天正15年之后,千利休的出生地,一个名叫“堺”(さかい)的地方(即今日本的“堺市”,位于日本大阪府中部),其商业地位逐渐下降,而利休倾向于保护“堺”的地方利益,这就与当政者的政治利益有了一些纠葛。而在文化领域,在以统一天下为终极目标的秀吉政权内部,对战国时代的风潮和文化倾向采取了严厉的抑制政策。而在千利休的内心,并不认同由统治者对于“美”的文化价值所作出的“权威”认定。千利休与当权者在文化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性,导致他逐渐被当政者所孤立。
    日积月累的矛盾终于等到了迸裂的时候。天正19年正月,大德寺山门设计上的问题被政治化。以追究相关责任的名义,丰臣秀吉于天正19年2月28日要求千利休切腹自杀以谢罪。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千利休不同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丰臣秀吉,而触怒了丰臣秀吉。
    作为文化展示,影片中穿插了千家流茶道的特点。千利休是继村田珠光之后“侘び茶”的集大成者,包括茶会的形式,点茶前的手法,以及茶具,茶室的布置等独特的设计思想,而成为至今日本茶道所奉行的楷模。千家流茶道摒弃了室町时代传承下来的奢靡风气,采用简朴的“高丽茶碗”或“濑户茶碗”,并独创了以千利休原来的名号“宗易”命名的茶碗样式。而在茶室的设计上,专门设计了一个低矮的入口,并且营造了只有两张榻榻米的狭窄空间,给饮茶者造成一种与平常生活不一样的紧迫感。但是,这就与丰臣秀吉所主张的铺张奢靡的审美观相抵触,而这种以下犯上的美学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加上千利休个人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力,这或许是千利休被迫自杀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这就再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事实上,统治者一旦全面掌权,便自然而然地要求他的威权覆盖世间所有领域,包括思想和审美领域。这是由统治者的权力欲和无尽的贪婪所决定的。一旦出现公然的违背者,必除之而后快。影片将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的那种歇斯底里的莫名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就此展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面。这就是出身低微、身形猥琐的丰臣秀吉一旦获得了制衡天下的大权,就极端地以奢靡和浮华充实内心的空虚,渴望撑大门面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与尊重,而这在千利休看来这又是俗不可耐的一面。而当丰臣秀吉的审美价值不被当时的茶道代表者千利休所认同,自然就会失去文化上的自信和心理平衡而心生忌恨,必然要将千利休除之而后快。这在心理学中就是“心理补偿”现象。
    也就是说,丰臣秀吉身为“贵族”,却缺乏贵族精神;而平凡商人家出身的千利休,虽然称不上贵族,但却拥有天下无双的贵族精神。这种由内而外的贵族精神,具有广泛的民众号召力。而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掌权者感到寝食不安。这才是影片真正的戏剧冲突之处。
    影片所没有交代的是,当千利休切腹自杀后,他的后妻宗恩带来的儿子千少庵(也是利休的女婿),以及千少庵的儿子宗旦被允许继承千利休的事业,千利休的茶道才得以保存至今。也就是说,看似平静、安详的茶道,也拥有极不平淡,甚至点缀着血腥的发展史。


    附注1: 侘び茶(わびちゃ)
    日文中的“侘び(わび)”一词,本意是抛弃多余的繁复表象,简洁地显现事物原本自有的枯淡风味。而侘び茶(わびちゃ) 是日式茶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平民化,即摒除茶具及茶会场合等一切用度上的奢华之风,以展现极端朴素简洁的审美价值为宗旨。始于村田珠光的草庵茶,经由武野绍鸥传承,在千利休手中集大成。
    
    附注2:据相关资料,南宋末年日本茶道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一书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大德寺,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初入大德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聪明的一休)。因珠光在参禅时经常打瞌睡,后听闻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的口头禅“吃茶去”,竟让珠光因此悟道,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之一。

    附注3: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着。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处,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因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千利休的美学   守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利休,才不是没有故事的茶圣
茶圣千利休之死,日本茶道的终极之饮
禅茶:古来修行屠龙刀
新解茶道中的 “和敬清寂”
千利休 一个美丽的文化传说
影响日本历史走向的三个伟大人物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