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十年起伏兴衰背后的轨迹与思考

豆瓣,这是一个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别具一格的产品。它有着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不是依靠模仿抄袭国外产品而获得成功的产品。 豆瓣的十年,很值得玩味。

两个礼拜前,豆瓣APP更新了3.0版本。在完成了又一次天翻地覆式的“整容式更新”后,一众豆瓣忠实用户 豆瓣产品员工开始纷纷高呼:“还我豆瓣!”


又过了一个礼拜,江湖传言四起:京东意欲1.5亿美元控股豆瓣。

这难免让人嘘唏——要知道,当我开始使用豆瓣的时候,我甚至还全然都还没有听说过京东啊!

说起来,这样的感觉倒是很明确:那个曾经很有调性也很性感的豆瓣,存在感正在越来越弱。


不依靠模仿抄袭国外产品的乌托邦

说起豆瓣,这是一个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别具一格的产品。它有着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不是依靠模仿抄袭国外产品而获得成功的产品。

豆瓣,要做一个慢公司,它会因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坚持不给用户进行分类,为此,豆瓣诞生11年来,从未使用过任何积分、会员等常见社区运营工具,哪怕为此不惜拒绝掉无数手里挥舞着大把钞票的广告主。


很多很多年以来,豆瓣都像是互联网上一个精神乌托邦似的存在,这让豆瓣赢得了很多赞誉、钦佩和拥护。

但最为神奇的是,就是看起来如此不接地气的豆瓣,居然还真的长大了。到2012年,豆瓣的月覆盖用户数超过1亿,日均PV1.6亿,而在2012年的某几个月里,豆瓣据说已经实现了盈利。那时的豆瓣,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周围布满了赞扬和尊敬,虽然体量、盈收都还很小,但当时的豆瓣在互联网江湖中的地位和声望,一时并不太输给BAT这样的巨头。


引领着爆点,却错过了

2012年的豆瓣,那真是一个神奇而又充满了魅力的地方。

那时的豆瓣,活跃着木卫二、作家安东尼、艾小柯、福根儿、庄雅婷、张佳玮,甚至是罗永浩、和菜头等人。

那时的豆瓣,藏龙卧虎,留几手、水湄物语、陈柏霖、邵夷贝等人,都只不过是才刚刚在豆瓣冒头时间不长的一些江湖新人而已。

那时的豆瓣,还有无数神奇的小组,例如景涛咆哮组、北京吃喝玩乐组、逼组、高压锅小组、屁屎尿小组……

当时的整个互联网上,类似“豆瓣评分最高的100本书”,“豆瓣排名最高的100本电影”,“豆瓣上那些神奇的小组”等这样的内容,被传得满世界都是。

这样一个调性十足的豆瓣,很性感。

只是,2012年,后来就成了豆瓣自己再也无法超越的巅峰。

有两款产品,是曾经拥有过成为一方霸主的绝佳机会,然而却自己错失了的。一个是新浪微博,另一个就是豆瓣。


创造新鲜事物的用户

豆瓣的最核心用户,是一群喜欢读书和思考、热衷于发现甚至创造新鲜事物的用户。

正是这样一群核心用户的存在,让豆瓣一直都显得独特而又有趣。

在此之后,豆瓣发现,当用户开始讨论书和电影,讨论音乐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于是,豆瓣音乐出现了。

再之后,为了方便这些用户们的交流,豆瓣小组上线。

从那时开始至今,差不多10年过去了,豆瓣读书、豆瓣电影、豆瓣音乐和豆瓣小组,始终是豆瓣最核心的几个组成部分。


“慢公司”的凝聚力

从2006年以来,依靠其高质量的用户群和豆瓣官方“社区开放、社区自治”的立场态度,豆瓣上的高质量内容开始疯狂增长起来。用户们发现,当你往豆瓣这个社区上上传了一些小众而有品位的书、电影或音乐又或是相关评论的时候,你能够收获一大群懂你的“同类人”给予的肯定和赞誉,这样的氛围助推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往豆瓣上传各式各样的书、音乐、电影和评论。

所有的这些优质而又独特、有调性的内容,成了豆瓣最核心的价值。

当这群人、这样的高质量内容汇聚在一起,这里就真的成了一个具有了向心力的社交中心。当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似乎他们总能找到聊不完的话题和做不完的有趣的事。它影响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挖掘了一批又一批文艺青年。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了一座集体精神家园,让无数寻觅精神生活的人找到依托。

这样的状态,让豆瓣慢慢变成了一个大社区,它开始承载起越来越多人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甚至是整个生活。

于是,虽然不慌不忙,但豆瓣开始慢慢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中心。豆瓣,也就慢慢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大社区。正是这种极其强大的向心力,助推了豆瓣在PC时代的成功。


来自移动场景的挑战

2012年之所以对于豆瓣成为了转折,可能并非偶然。

2012年,那正好是一个移动端全面兴起的年份。

豆瓣都无到有,是一个完全基于PC和Web端的产品。在Web端,它那些看起来甚至有些复杂和繁重的产品架构、内容生产和组织形式,甚至可能是优势——既然豆瓣的核心用户需要的是深度的交流、阅读和关系,他们当然也需要一个更有沉浸感的环境。

只是,到了移动端,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开始变得完全不同。移动端的场景天然就是碎片化的,而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更多用户无法在移动端接受更沉重的体验,更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

面对全新的用户场景和使用习惯,豆瓣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和纠结摇摆。


孤岛模式的APP群

豆瓣最初的策略,是把各个独立功能分别做成独立的APP,意图通过此举,让每个APP都可以聚合到垂直领域内的对应用户。这一策略,正是早期豆瓣在PC端起家时实行的打法,无疑,豆瓣想要复制自己在PC端成功的轨迹。

于是,一个PC端上完整无缺的豆瓣,在移动端,变成了这样一堆东西——

豆瓣的这一决策背后,可能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作为一个PC端上的豆瓣用户,是可以在一个名为“豆瓣”的网站内随意在读书、音乐、豆瓣小组等各个功能间进行切换的,且还会乐此不疲。例如,很多场景下,我可能正好在小组里跟一个朋友聊起一本书,这时我可以回到“豆瓣读书”下,找到关于该书的一些评论甚至是链接,借此可以让我跟这个朋友间的交流变得更愉快和层次更丰富。

而在移动端,当“豆瓣阅读”和“豆瓣小组”变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APP时,所有类似这样的可能性,都纷纷消失了。

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一这样的解读——如果一个UGC产品的社区属性越来越让位于工具属性,这难免就有种壮士暮年的感觉。对豆瓣,在2012年后的感觉,正是如此。

一个只能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豆瓣,显然是令人失望的。更何况,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下,你都能找到一些或许是更好用的工具。

于是,豆瓣开始被替代。


一个名叫豆瓣的APP上线

每一次颠覆,往往都是因为时代和大环境的变迁,而导致了一部分人原有的优势,变成了短板。

在PC时代,豆瓣的”慢“,是耐心,是隐忍,是坚持。而到了移动时代,当用户选择的可能性变得如此开放和丰富,豆瓣的慢,就真的是太慢了。

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这个曾经一手缔造了豆瓣的人,亲口承认,豆瓣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而错失了3年时间。

这3年,是豆瓣FM一点点被网易云音乐、虾米、QQ音乐等超过的3年;是豆瓣小组的大量用户纷纷流失的3年;也是无数豆瓣原有的名人们转战微博和微信公号的3年。

这失去的3年,阿北想要找回来。

于是,2014年下半年,一个名叫”豆瓣“的APP上线了。


“整容性改版”

印象中,从2014年,甚至是更早以来,豆瓣的每一次产品更新,都是略显纠结和摇摆的。每一次改版,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一大群用户们的吐槽。

这其中,最为严重和知名的,莫过于半年前的“豆邮改私信”事件。

各种吐槽中,这个名为“豆瓣”的APP也难以幸免。

尤其是,刚刚发布的豆瓣3.0,所完成的,又是一次“整容性改版”。

我们前面说过,在2012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

而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根据估算,已经跌落到大约3000万左右。

我不怀疑阿北要改变的决心和豆瓣团队的能力,也不怀疑豆瓣的价值。只是,既承载着无数忠实的老用户们的期望和使用习惯,又要兼顾无数新用户们的需求和体验,豆瓣在移动端的探索走得实在太过于艰难。

我常常觉得,豆瓣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尝试,还不如就不要叫“豆瓣”了,换一个名字,反而可以摆脱掉那么多老用户们的期望和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些事。

我也觉得,豆瓣想要再现曾经PC端的辉煌,或许已经很难很难。假使真的如此,既没有清晰和可以期待更大增长空间的盈利模式,又缺乏用户价值层面新的突破点,那么对于豆瓣而言,寻求并购,或许真的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即便,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尤其是豆瓣的死忠拥护者们并不愿意看到。

假使未来某一天,正在传言中的京东控股豆瓣真的发生了,那也不是一件太过于令人意外的事。


怎样的豆瓣我都喜欢

2005到2015,豆瓣已10年。这10年,是豆瓣由籍籍无名慢慢长成参天大树,而后又渐渐从互联网世界的金字塔顶端淡出的10年。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互联网上的10年,是几乎恍如隔世的。

虽然既不是文青,也算不上是豆瓣的脑残粉。但我毫不讳言,我是喜欢豆瓣的。我喜欢这个产品,这个团队,这家公司。这是一种本能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同。哪怕豆瓣真的无法再重现辉煌,那些豆瓣的坚持、豆瓣的理念、豆瓣上曾经发生出现过的美好的人和事、豆瓣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也仍然值得我们记住。

但同理,商业上和市场的残酷,也同样不会因为我们的赞赏而有所变化。对资本市场来说,当一个产品无法再继续增长或给到你新的想象空间,它就已经不再那么被青睐。

我相信,曾经在PC时代存在过的以书影音为中心、足以成为一群人的“精神家园”的那种深度社区,在移动端是仍然会重现的。只是,它已经可能未必一定是豆瓣。

但无论如何,我仍然想祝豆瓣好运。这是真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用户一起成长
豆瓣再次大改版,能否攻下“兴趣社交”艰难堡垒?
「访谈」阿北的新豆瓣
阿北和豆瓣在干,大家都在看
豆瓣2.0:所有内容产品的Pinterest?
兴趣社交无小事,豆瓣却推出了“小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