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传佛像艺术的转型期

藏传佛像艺术的转型期:元朝

   1271年,崛起于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了包括西藏在内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元帝国。汉藏艺术交流频繁,又由于公元12th南亚大陆的佛教及其艺术在伊斯兰民族的摧毁下纷纷灭亡,所以影响西藏佛像艺术的外来艺术主要是尼泊尔艺术。

杰出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1245-1306)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尊奉西藏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为国师,为庆贺西藏和平归附要建一座黄金塔而委托尼泊尔国王选出的80名优秀工匠中就有当时17岁的阿尼哥

    一、藏西佛像艺术风格

面相:面形方圆或长圆,五官端正,两眼细长,呈柳叶状,眼睑低垂,眉毛一般在隆起的眉弓上刻一道阴线,双眉呈倒八字形上翘,眉间有圆形白毫,额部较为宽平,鼻梁挺直,鼻翼外张,不像前期的扁平式,嘴部下唇厚出,上唇唇角翘起,刻划细致入微。

    头饰:佛装与菩萨装略有不同。佛装简单,头部多饰螺发,头顶有肉髻高高隆起,肉髻上有尖圆火焰宝珠。菩萨装一般是花冠和发髻冠组合的形式,发髻冠饰于头顶中央呈高扁状,顶部也饰有火焰宝珠,正面可见阴线刻划的平行斜线表示盘起的发丝。花冠饰于头部外沿,一般有五个花瓣组成,制作轻巧剔透,繁复细腻,花瓣较大,有的花瓣顶部安置一根横梁将五瓣相连,起固定花瓣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也有的不是五花冠形式,形制是正面中央花瓣呈半月形,两侧有一至二个花瓣,这种花瓣在明代藏式造像上很常见,可以看作是明代菩萨像花冠形式的主要来源。耳际一般都有U形缯带和向外横出的扇形冠结。

    躯体:明显不如尼泊尔和克什米尔造像浑圆而有气势,造型简单,躯体宽扁,腰很细全身比例基本匀称,只是脖子略显长些,尤其菩萨装造像更明显。

    服饰:佛像着袒右肩式袈裟,完全采用萨尔纳特式手法表现,仅在胸前、手腕、两腿处刻划些边线表示着衣,衣纹也很朴素,不像尼泊尔惯用连珠式或其他复杂的衣纹线表示。菩萨装造像一般上身不着衣,下着长裙,衣纹表现手法与佛像略同,不过腰部和腿部多为双线表示的宽衣边。双线或为连珠纹或为阴刻线,有时衣边上有阴刻线画出的几何纹样。另外,这两类造像的坐像双腿前一般都有扇形衣褶,但衣褶的折角较大,不像帕拉和尼泊尔造像那么细密规整。

   装饰:佛装造像的身体部位一般没有饰物。菩萨装造像饰物主要突出在胸前,自脖子往下先是一条项圈,以连珠或光素无纹的圈带表现,接着又是一个宽边圈饰,正中有三角状花形饰物垂于两乳内侧、肚脐上方手腕臂上都有钏,腕上钏饰多为圆圈形,臂钏多为花形。脚上一般无钏饰。还有帔帛和乌波罗花等,一般与造像内容需要相关。帔帛装饰的特点是从两耳际呈环形自上而下,绕肘部然后搭在两腿外测,这样在身体外测形成一个宛若背光一样的圆圈。帔帛本应搭在肩上,汉地及明清造像皆是如此,但这时藏西造像对帔帛的处理纯从装饰着眼,求得与头部装饰协调。因为头部装饰比较复杂。帔帛上又以阴线刻划一些纹饰。肩花有的处理为枝干插在莲座上,枝干粗硕,花瓣伞盖状,造型朴拙,亦求整体协调,应是受帕拉和尼泊尔造像的影响。反映出古格王朝匠师的审美水平和雕塑技艺。

    莲座形式:一般为束腰式台座上再施双层莲座,莲瓣光素无纹,尖部向外微卷。由于莲瓣肥硕,故正面只能排到五六个瓣,背面不施莲瓣,莲座上下沿施圆或方形连珠,下沿的又叫落地珠。元朝及其以前西藏佛像下沿连珠多为落地形式,这似乎可以作为鉴定这一时期佛像年代的重要依据。封底为包底法,即将底边内敲包住封盖

    工艺:采用黄铜,与10-12th这一地区造像质地相同。铸工十分精细,胎体很薄,表面光亮圆润,躯体多不镀金,只在面部贴金。用红铜嵌饰衣纹,胸饰、钏饰用白银嵌眼珠工艺仍有,但不如前普遍

题材:多为五方佛、观音、文殊、度母等的寂静相,偶有忿怒相。

    二、藏中佛像艺术

A产地以萨迦寺为中心的藏南地区。时代为12-13th。特征:造像头部较大,面部扁圆宽大,头顶平缓,肉髻高高隆起。五官端正,眉眼细长,钩鼻小嘴,口鼻较集中,大耳垂肩,躯体浑厚,肩宽胸挺,四肢粗壮结实,脖子较短,略显不协调。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采用萨尔纳特表现手法

B产地为萨迦地区或拉萨地区。时代为13-14th。特征:造像铸工精细,胎体厚重,造型浑圆,头大颈短头微颔呈沉思状,四肢短粗,肌肉劲健,具鲜明的尼泊尔风格。菩萨和祖师衣纹风格较繁复别致,习惯以连珠表现,立体感强。莲座及莲瓣造型皆小巧精细,与上部像身十分协调,这是藏人的独创,与尼泊尔佛像的大梯子形式和宽大的莲瓣明显有别。莲座深束腰和下缘落地连珠形式是这一时期独有的。可以看作明朝西藏和内陆造像常见束腰莲座的母体。

C产地日喀则或藏西地区。时代13-14th。多用黄铜制造,表面颜色为黄色或黑色,都极光亮,躯体不镀金,只是面部泥金,面形及五官处理近似藏西造像,躯体敦实接近A型和B型。装饰风格基本同于藏西风格。菩萨装造像莲座的莲瓣宽大扁平保留了藏西特点,不像B型呈桃仁状,细长饱满,上下边沿的连珠多为方形或圆形。下沿连珠与最底沿还略有距离。

D产地藏中地区。时代12-14th。是印度的帕拉风格经尼泊尔改造后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衣纹采用规范的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衣纹上还阴刻了柳叶状的植物纹。有时也可见到高发髻、耳际U形翻卷缯带,以及左肩斜披一条连珠带等帕拉艺术特征。

E风格与藏西相似,只是多用红铜,虽有黄铜铸造,但要全身镀金,胎厚重,工艺比藏西细致,更有气势和神韵,艺术水平也明显高出一筹。

    三、西藏周边地区佛像艺术

1.甘肃境内:元朝时西藏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以甘肃境内最为兴盛,遗存也最多。1244年年逾63岁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接受蒙古阔端王邀请携其侄八思巴洽那多吉赴凉州会谈,顺利解决了西藏归附元朝的重大历史问题,他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萨迦派第四祖。遗存有敦煌莫高窟壁画及石窟石雕佛像等。

2.其他地区:内蒙、宁夏、四川、云南等地。如噶玛噶举派鼻祖都松钦巴就生于嘉绒(今四川甘孜新龙县)。

    四、中原地区佛像艺术

1260年元世祖中统元年,忽必烈邀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到大都,封为国师,授玉印。标志藏传佛教正式传入大都。

    大都佛像艺术遗存及其风格

大都佛像躯体束腰、衣纹简洁,螺发塔状高隆,各处装饰及莲座形式都表现出藏传造像特征。但内陆传统艺术因素已有融入,如面额宽平,不像尼泊尔造像两颊尖削;双目平直双眉呈弯月状,不像尼泊尔造像向两侧上翘;眼窝也不深陷,鼻子也不是尼式钩状。衣纹在胸前及腿部出现写实性衣褶,这是汉地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尼式造像上几乎不见,因为尼泊尔造像因为承袭了印度萨尔纳特式手法,十分简洁。

    注:四拏音拿——大鹏金翅鸟、摩羯鱼、怪兽飞马、象王,加上龙女、狮子就是六拏具。这是藏传佛教较多使用的装饰题材。

    五、江南地区的造像风格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岩壁造像,题材多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艺术风格也有别于中原地区造像。总体上比较规范,同一类别从造像到装饰风格基本一致,不像中原地区有很大的随意性。五官端正,轮廓清晰,额部宽平,额角转折大,全身比例匀称,肩宽腰细,肌肉健壮,因为明显少于汉地造像且贴身薄透,有的衣纹较为写实。两颊丰满,杏眼平直,眼泡较大,眉弯如弓,阔鼻小嘴。造像题材多为慈眉善目的寂静相。而忿怒相则不多见。

    《碛(音砌)砂藏》扉画佛像,始刻于宋1231年,完成于元1322年,地点为苏杭交界的碛砂岛延圣院。题材既有佛像、菩萨、佛母,也有上师像。构图上突出主尊又讲究对称,主尊肩宽细腰,造型规范,姿势大方,结构匀称。主尊的台座和马蹄形背光及上面的四拏具装饰,额部的长方形白毫等特征都与13-14th的特征吻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像大全(珍藏版)
藏传佛教造像流派
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上)
北京篇:参观国家博物馆(九)
中国嘉德秋拍:一波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图集(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